季羨林自選集 (6)-夜來香開花的時候 季羨林 9787559676054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NT$22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7*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季羨林自選集 (6)-夜來香開花的時候
ISBN:9787559676054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著編譯者:季羨林
頁數:188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60605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青少年、季羡林粉絲、季羡林研究者、散文愛好者、初中生、高中生
《夜來香開花的時候》中的萬事萬物都被季羡林賦予了生命的內涵。一位老婦人、兩棵海棠、三隻兔子、陣陣夜來香都是往昔,都是心事。讓我們在這漫長的漆黑的夜、閃著星光和月光的夜、浮動著暗香的夜裡,感受季羡林筆下的普通人、瑣碎事、深切情。那些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瑣碎,往往最是動人。
他不只是文學大家,亦是普羅大眾中的一員。他會懷念老家的海棠花,亦會在檐下聽雨,還會陪咪咪(貓)散步我們普通人常做的事他亦會做,我們普通人會有困惑他亦會有。
他不只是潛心研究的學者,亦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他會用質樸的文字將那些擦肩而過的人、那些記憶里模糊的人、慢慢消散的記憶留在紙上。記不得名字的老師,路邊遇見的老人,夢中的母親躍然紙上,浮現在我們眼前。
★本書特點——
※這是一本逗貓、養兔、念人的小散文集。書中沒有各式各樣的成語、難懂的話、老生常談的說教。他用平實的語言將日常生活的瑣碎生動展現在我們眼前,不起眼的瑣碎往往最是動人。閑暇之餘翻開此書,透過人與物感受細膩情感的傳遞,盡情領略季老樸素文字下的日常生活。

內容簡介
本書簡介:
季羡林先生以學者而為散文,自有一種寬舒優雅之氣。《夜來香開花的時候》薈萃先生美文,細細品讀,體味一代大師為文的雋永與深邃、淳樸與平易。文章本色天然、秀色內含,觀人察事視角獨特,繾綣美感與深度哲思並存,令人嘆服。
套系簡介:
「季羡林自選集」是季羡林先生在自己全部著作中選出的、面向大眾讀者的篇目之合集,是季老文章的普及文本。季羡林先生為人可敬,學問專深而文風曉暢樸實,散文優美。本套叢書充分體現了先生的治學之志、文章之風、人格之美,適合學界研究者、大眾讀者,尤其是青少年讀之,學之。

作者簡介
季羡林(1911 8 6—2009 7 11)
山東聊城人,東方文化研究專家、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翻譯家,精通12國語言。曾任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

精彩書評
季羡林先生走了,留給我們豐厚的精神遺產這套書里的文章是季先生親自挑選,出版社精心打造的;是值得認真品讀,值得珍藏,傳諸後世的。
——季羡林親傳弟子、季羡林讀書會首席智庫專家 梁志剛
季羡林先生是我尊敬的國學大師治學之志、文章之風、人格之美則應為學術界、全社會,尤其是青少年所學、所重遂建議于先生全部著作中,選易普及之篇,面對一般讀者,編一季文普及讀本。於是有此選本問世,庶可體現初衷。
——著名散文家 梁衡
季先生散文的特點是:在樸實中蘊含著優美,在靜穆中飽含著熱情,在飄逸秀麗中不失遒勁和鋒刃,在淳樸親切的娓娓道來中給人以強烈的震撼,在詼諧雋永的語言中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在行雲流水般的字裡行間凸顯先生的人格魅力。
——北京女美術家聯誼會理事、中國女畫家協會會員 林江東

目錄
第一輯 像一個春宵的輕夢
海棠花
枸杞樹
芝蘭之室
從南極帶來的植物
喜 雨
聽 雨
咪咪二世
兔 子
火車上觀日出
晨 趣
黃 昏
清塘荷韻
漢城憶燕園
我愛北京的小衚衕
回 憶
寂 寞

第二輯 夜來香開花的時候

母與子
尋 夢
夜來香開花的時候
老 人
三個小女孩
我的第一位老師
醫學士
Wala
《夜會》
觀 劇
文明人的公理

精彩書摘
海棠花
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抬頭看到人家園子里正開著海棠花,繽紛爛漫地開成一團。這使我想到自己在故鄉院子里的那兩棵海棠花,現在想也正是開花的時候了。
我雖然喜歡海棠花,但卻似乎與海棠花無緣。自家院子里雖然就有兩棵,枝幹都非常粗大,最高的枝子竟高過房頂,秋後葉子落光了的時候,看到尖尖的頂枝直刺著蔚藍悠遠的天空,自己的幻想也彷彿跟著高爬上去,常常默默地看上半天;但是要到記憶里去搜
尋開花時的情景,卻只能搜到很少幾個片段。搬過家來以前,曾在春天到原來住在這裏的親戚家裡去討過幾次折枝,當時看了那開得團團滾滾的花朵,很羡慕過一番。但這已經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現在回憶起來都有點渺茫了。
家搬過來以後,自己似乎只在家裡待過一個春天。當時開花的情景,現在已想不真切。記得有一個晚上同幾個同伴在家南邊一個高崖上遊玩。向北看,看到一片屋頂,其中縱橫穿插著一條條的空隙,是街道。雖然也可以幻想出一片海浪,但究竟單調得很。可是在這一片單調的房頂中卻驀地看到一樹繁花的尖頂,絢爛得像是西天的晚霞。當時我真有說不出的高興,其中還夾雜著一點渴望,渴望自己能夠走到這樹下去看上一看。於是我就按著這一條條的空隙數起來,終於發現,那就是自己家裡那兩棵海棠樹。我立刻跑下崖頭,回到家裡,站在海棠樹下,一直站到淡紅的花團漸漸消逝到黃昏里去,只朦朧留下一片淡白。
但是這樣的情景只有過一次,其餘的春天我都是在北京度過的。北京是古老的都城,儘管有許多機會可以做賞花的韻事,但是自己卻很少有這福氣。我只到中山公園去看過芍藥,到頤和園去看過一次木蘭。此外,就是同一個老朋友在大毒日頭下面跑過許多條窄窄的灰土街道到崇效寺去看過一次牡丹;又因為去得太晚了,只看到滿地殘英。至於海棠,不但是很少看到,連因海棠而出名的寺院似乎也沒有聽說過。北京的春天是非常短的,短到幾乎沒有。最初還是殘冬,要是接連吹上幾天大風,再一看樹木都長出了嫩綠的葉子,天氣陡然暖了起來,已經是夏天了。
夏天一來,我就又回到故鄉去。院子里的兩棵海棠已經密密層層地蓋滿了大葉子,很難令人回憶起這上面曾經開過團團滾滾的花。長晝無聊,我躺在鋪在屋裡面地上的席子上睡覺,醒來往往覺得一枕清涼,非常舒服。抬頭看到窗紙上歷歷亂亂地布滿了葉影。我間或也坐在窗前看點書,滿窗濃綠,不時有一隻綠色的蟲子在上面慢慢地爬過去,令我幻想深山大澤中的行人。蝸牛爬過的痕?就像是山間林中的蜿蜒的小路。就這樣,自己可以看上半天。晚上吃過飯後,就搬了椅子坐在海棠樹下乘涼,從葉子的空隙處看到灰色的天空,上面嵌著一顆一顆的星。結在海棠樹與檐邊中間的蜘蛛網,借了星星的微光,把影子投在天幕上。一切都是這樣靜。這時候,自己往往什麼都不想,只讓睡意輕輕地壓上眉頭。等到果真睡去半夜裡再醒來的時候,往往聽到海棠葉子窸窸窣窣地直響,知道外面下雨了。
似乎這樣的夏天也沒有能過幾個,六年前的秋天,當海棠樹的葉子漸漸地轉成淡黃的時候,我離開故鄉,來到了德國。一轉眼,在這個小城裡,就住了這麼久。我們天天在過日子,卻往往不知道日子是怎樣過的。以前在一篇什麼文章里讀到這樣一句話:「我們從現在起要仔仔細細地過日子了。」當時頗有同感,覺得自己也應立刻從即時起仔仔細細地過日子了。但是過了一些時候,再一回想,仍然是有些捉摸不住,不知道日子是怎樣過去的。到了德國,更是如此。我本來是下定了決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國來念書的,所以每天除了鑽書本以外,很少想到別的事情。可是現實的情況又不允許我這樣做。而且祖國又時來入夢,使我這萬裡外的遊子心情不能平靜。就這樣,在幻想和現實之間,在祖國和異域之間,我的思想在掙扎著。不知道怎樣一來,一下子就過了六年。
哥廷根是有名的花城。來到的第一個春天,這裏花之多就讓我吃驚。雪剛融化,就有白色的小花從地里鑽出來。以後,天氣逐漸轉暖。一轉眼,家家園子里都擠滿了花。紅的、黃的、藍的、白的,大大小小,五顏六色,錦似的一片,都不知道是什麼時候開放的。山上樹林子里,更有整樹的白花。我常常一個人在暮春五月到山上去散步。暖烘烘的香氣飄拂在我的四周。人同香氣彷彿融而為一,忘記了花,也忘記了自己。直到黃昏才慢慢回家。但是我卻似乎一直沒注意到這裏也有海棠花。原因是,我最初只看到滿眼繁花,多半是叫不出名字。「看花苦為譯秦名」,我也就不譯了。因而也就不分什麼花什麼花,只是眼花繚亂而已。
但是,真像一個奇?似的,今天早晨我竟在人家園子里看到盛開的海棠花。我的心一動,彷彿剛睡了一大覺醒來似的,驀地發現,自己在這個異域的小城裡住了六年了。鄉思濃濃地壓上心頭,無法排解。
我前面說,我同海棠花無緣。現在我不知道應該怎樣說好了。鄉思並不是很舒服的事情。但是在這垂盡的五月天,當自己心裏填滿了憂愁的時候,有這麼一團十分濃烈的鄉思壓在心頭,令人感到痛苦。同時我卻又有點愛惜這一點鄉思,欣賞這一點鄉思。它使我想到:我是一個有故鄉和祖國的人。故鄉和祖國雖然遠在天邊,但是現在它們卻近在眼前。我離開它們的時間愈遠,它們卻離我愈近。我的祖國正在苦難中,我是多麼想看到它呀!把祖國召喚到我眼前來的,似乎就是這海棠花,我應該感激它才是。
想來想去,我自己也糊塗了。晚上回家的路上,我又走過那個園子去看海棠花。它依舊同早晨一樣,繽紛爛漫地開成一團。它似乎一點也不理會我的心情。我站在樹下,呆了半天,抬眼看到西天正亮著同海棠花一樣紅艷的晚霞。
1941年5月29日于德國哥廷根

前言/序言
代序 做真實的自己
季羡林
在人的一生中,思想感情的變化總是難免的。連壽命比較短的人都無不如此,何況像我這樣壽登耄耋的老人!
我們舞筆弄墨的所謂「文人」,這種變化必然表現在文章中。到了老年,如果想出文集的話,怎樣來處理這樣一些思想感情前後有矛盾,甚至天翻地覆的矛盾的文章呢?這裏就有兩種辦法。在過去,有一些文人,悔其少作,竭力掩蓋自己幼年掛屁股簾的形象,盡量刪削年輕時的文章,使自己成為一個一生一貫正確、思想感情總是前後一致的人。
我個人不贊成這種做法,認為這有點作偽的嫌疑。我主張,一個人一生是什麼樣子,年輕時怎樣,中年怎樣,老年又怎樣,都應該如實地表達出來。在某一階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頗,甚至錯誤,絕不應加以掩飾,而應該堂堂正正地承認。這樣的文章絕不應任意刪削或者乾脆抽掉,而應該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
在我的散文和雜文中,我的思想感情前後矛盾的現象,是頗能找出一些來的。比如對中國社會某一個階段的歌頌,對某一個人的崇拜與歌頌,在寫作的當時,我是真誠的;後來感到一點失望,我也是真誠的。這些文章,我都毫不加以刪改,統統保留下來。不管現在看起來是多麼幼稚,甚至多麼荒謬,我都不加掩飾,目的仍然是存真。
像我這樣性格的一個人,我是頗有點自知之明的。我離一個社會活動家,是有相當大的距離的。我本來希望像我的老師陳寅恪先生那樣,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不求聞達,畢生從事學術研究,又決不是不關心國家大事,絕不是不愛國,那不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然而陰差陽錯,我成了現在這樣一個人。應景文章不能不寫,寫序也推託不掉,「春花秋月何時了,開會知多少」,會也不得不開。事與願違,塵根難斷,自己已垂垂老矣,改弦更張,只有俟諸來生了。
1995年3月18日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