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自選集 (5)-清華園日記 季羨林 9787559677167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NT$305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7*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季羨林自選集 (5)-清華園日記
ISBN:9787559677167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著編譯者:季羨林
頁數:324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60607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文學愛好者、文學研究人員、歷史學、普通讀者
1 大師從來真性情。季羡林寫日記不拘一格,不強迫自己長篇大論,我筆寫我心,自然無雕飾的文字,難免有披頭散髮之感,卻有一種真情流貫其中,成為先生最具體的生命痕?的記錄。
2 大師也有小情緒。課業繁重,課程內容過多,抄筆記「把手都抄痛了」;經常要花時間預備功課,覺得「真是天下第一大痛苦事」;臨時得知有考試,趕緊抱佛腳,「拚命看——頭也暈,眼也痛,但也得看,不然看不完」;到了期末連續考試,更是「頭痛身疲,如乘三日火車」。
3 大師求學書單。季羡林愛書如命,《清華園日記》記錄了他頻繁訂購圖書的情況,還有很多季羡林借書、讀書、抄書、譯書、與師友談學論書的記錄。他覺得自己「對書彷彿生了極大的愛情」,「無論走到什麼地方,總想倘若這裡有一架書,夠多好呢!」
4 大師何以成為大師?「一個大學者的成就並不怎樣神奇,其實平淡得很,只是一步步走上去的。」

內容簡介
本書是季羡林在清華大學的求學時光與心跡的實錄。這是一代大師的成長日誌,也恰好生動復現了 20世紀30年代大學生活。書中不光有對天氣、考試、老師和朋友的吐槽,也有對玩樂的沉迷,對讀書的堅持,對愛情的嚮往和未來的憂慮, 有感即發,文不加點,文字看似披頭散髮,卻全然真情流貫,與峨冠博帶式的文章迥異其趣,將坦誠有趣之靈魂真實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套系簡介:
「季羡林自選集」是季羡林先生在自己全部著作中選出的、面向大眾讀者的篇目之合集,是季老文章的普及文本。季羡林先生為人可敬,學問專深而文風曉暢樸實,散文優美。本套叢書充分體現了先生的治學之志、文章之風、人格之美,適合學界研究者、大眾讀者,尤其是青少年讀之,學之。

作者簡介
季羡林(1911 8 6—2009 7 11),山東聊城人,東方文化研究專家、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翻譯家,精通12國語言。曾任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

精彩書評
季羡林先生走了,留給我們豐厚的精神遺產這套書里的文章是季先生親自挑選,出版社精心打造的;是值得認真品讀,值得珍藏,傳諸後世的。
——季羡林親傳弟子、季羡林讀書會首席智庫專家梁志剛
季羡林先生是我尊敬的國學大師治學之志、文章之風、人格之美則應為學術界、全社會,尤其是青少年所學、所重遂建議于先生全部著作中,選易普及之篇,面對一般讀者,編一季文普及讀本。於是有此選本問世,庶可體現初衷。
——著名散文家梁衡
季先生散文的特點是:在樸實中蘊含著優美,在靜穆中飽含著熱情,在飄逸秀麗中不失遒勁和鋒刃,在淳樸親切的娓娓道來中給人以強烈的震撼,在詼諧雋永的語言中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在行雲流水般的字裡行間凸顯先生的人格魅力。
——畫家林江東

目錄
第一輯
1932 年8 月22 日—1932 年10 月28 日/001
1932 年
八月 005
九月 015
十月 036
第二輯
1932 年10 月29 日—1933 年10 月31 日/055
1932 年
十月 057
十一月 059
十二月 078
1933 年
一月 095
二月 102
三月 110
四月 119
五月 128
六月 138
七月 146
八月 158
九月 170
十月 181
第三輯
1933 年11 月1 日—1934 年11 月23 日/185
1933 年
十一月 187
十二月 201
1934 年
一月 214
二月 226
三月 239
四月 251
五月 263
六月 273
七月 284
八月 290
後記/293

精彩書摘
1934 年一月
一日
早晨十點才起。我知道這是過年了,論理似乎應該有感想之類的東西,但卻沒有,我並沒能覺到這是過年,也沒覺到我已經長了一歲了——這一切都是舊曆年時的感覺,有點太怪,難道我腦袋裡還是裝滿了封建勢力嗎?
到圖書館去看報,卻有年的滋味——冷清清。
前天聽說《大公報》致函吳宓,說下年停辦《文學副刊》,還真豈有此理。雖然我是「文副」一份子,但我始終認為「文副」不成東西。到現在,話又說回來,雖然我認為「文副」不成東西,大公報館也不應這樣辦。這真是商人。
一天忙著作李後主年譜和傳略,對付吳宓也。
二日
早晨看。
午飯後,同長之到西柳村去訪吳組緗,他太太來了,談了半天。
在長之屋打撲克。
晚上想作《憶母親》,又想作《黃昏》,結果沒作成,只是想,想,想——頭都想痛了。
三日
我自己覺著:今天似乎是沒白活了。早晨在圖書館寫《黃昏》,過午仍然接著寫,大體總算完了。這個題目在我腦筋里盤旋了許久了,我老想寫,總寫不出來,今天一拿筆,彷彿電光似的一掣,腦筋里豁然開朗,動手寫了起來,居然寫成了。自己頗滿意,不知將來抄的時候又作如何感了?
看施蟄存的《善女人行品》,除了文章的技巧還有點可取外,內容方面空虛得可怕。
四日
頭午忙忙亂亂地上課。
從上星期六就聽說(今天星期四)《大公·文副》被cut 了。
今晨吳宓上堂,果然大發牢騷。說大,其實並沒多大,只不過發了一點而已。
晚上去找他,意思是想安慰他一下,並且把作成的李後主年譜帶給他。
五日
看Norwood 的Greek Tragedy〔諾武德的《希臘悲劇》〕,意在看summary。連看加抄,早晨幹了一早晨。
吃了午飯,忽然看到窗外。早就想寫一篇《窗外》,一直沒動筆,今天忽然似乎靈感來了,於是寫。腦筋里計劃得非常好,但寫出來卻不成東西。
晚上抄《黃昏》。
六日
今天文學季刊社請客,我本來不想去,長之勸我去,終於去了。同車者有林庚、俞平伯、吳組緗。
下車后,因為時間早,先到前門、勸業場一帶走溜,十二點到擷英番菜館。
群英濟濟,三山五嶽的英雄好漢群居一堂,約百餘人。北平文藝界知名之士差不多全到了,有的像理髮匠,有的像流氓,有的像政客,有的像罪囚,有的東招西呼認識人,有的仰面朝天一個也不理,三三兩兩一小組,熱烈地談著話。
到會的我知道的有巴金、沈從文、鄭振鐸、靳以、沈櫻、俞平伯、楊丙辰、梁宗岱、劉半農、徐玉諾、徐霞村、蹇先艾、孫伏園、瞿菊農、朱自清、容庚、劉廷芳、朱光潛、郭紹虞、台靜農等。
兩點散會,每人《文學季刊》一冊。訪露薇不遇。在市場遇長之,又再訪之,直追至王姓家中,才找到他—四點半回校。頗乏,腦海里老是晃動著這個會影子,那一個個的怪物都浮現出來。
七日
看《文學批評》,看了一天。
這幾天又忽然窮起來。昨天進城的時候,只剩了一元六角錢,汽車洋車費用去了一元。我本不想進城,但終於去了,結果,帶了僅余的六角錢回來。
我現在真急需用錢,稿紙要買,墨水要買。說起稿紙,更可憐。《黃昏》只抄了一頁,就因為沒了稿紙抄不下去。
寫給家裡要錢的信,只不見復。
好不急煞人也。

前言/序言
代序 做真實的自己
季羡林
在人的一生中,思想感情的變化總是難免的。連壽命比較短的人都無不如此,何況像我這樣壽登耄耋的老人!
我們舞筆弄墨的所謂「文人」,這種變化必然表現在文章中。到了老年,如果想出文集的話,怎樣來處理這樣一些思想感情前後有矛盾,甚至天翻地覆的矛盾的文章呢?這裏就有兩種辦法。在過去,有一些文人,悔其少作,竭力掩蓋自己幼年掛屁股簾的形象,盡量刪削年輕時的文章,使自己成為一個一生一貫正確、思想感情總是前後一致的人。
我個人不贊成這種做法,認為這有點作偽的嫌疑。我主張,一個人一生是什麼樣子,年輕時怎樣,中年怎樣,老年又怎樣,都應該如實地表達出來。在某一階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頗,甚至錯誤,絕不應加以掩飾,而應該堂堂正正地承認。這樣的文章絕不應任意刪削或者乾脆抽掉,而應該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
在我的散文和雜文中,我的思想感情前後矛盾的現象,是頗能找出一些來的。比如對中國社會某一個階段的歌頌,對某一個人的崇拜與歌頌,在寫作的當時,我是真誠的;後來感到一點失望,我也是真誠的。這些文章,我都毫不加以刪改,統統保留下來。不管現在看起來是多麼幼稚,甚至多麼荒謬,我都不加掩飾,目的仍然是存真。
像我這樣性格的一個人,我是頗有點自知之明的。我離一個社會活動家,是有相當大的距離的。我本來希望像我的老師陳寅恪先生那樣,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不求聞達,畢生從事學術研究,又決不是不關心國家大事,絕不是不愛國,那不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然而陰差陽錯,我成了現在這樣一個人。應景文章不能不寫,寫序也推託不掉,「春花秋月何時了,開會知多少」,會也不得不開。事與願違,塵根難斷,自己已垂垂老矣,改弦更張,只有俟諸來生了。
1995年3月18日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