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自選集 (4)-一生的遠行 季羨林 9787559676672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NT$267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7*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季羨林自選集 (4)-一生的遠行
ISBN:9787559676672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著編譯者:季羨林
頁數:25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60519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這是一本蘊藏人文氣息的遊記,既記載了山水風光的奇妙,也描述國度風情,介紹當地歷史習俗,此外還記錄與原住民、他國國民的互動,活潑真實,代入感極強。
遊記的時間跨度極大,從20世紀60年代至21世紀,見證大半個時代的變遷,也見證季羡林生命的行程。這本圖書有多個閱讀視角:可以視為一本了解異國他鄉、中國大江南北的遊記,也可以看作時代的記錄,還可以作為了解季羡林人生的輔助材料。不同視角,不同感受和趣味。

內容簡介
本書簡介:
本書薈萃了季羡林先生行走於世界與國內各地的精彩遊記,記錄六十年代的非洲、八十年代的日本和尼泊爾、九十年代的泰國,中國的大江南北。季先生以文化視角觀察風景、人情,在路上「聞所未聞,見所未見,感所未感」,留下廣度和深度具足的生命記錄。
套系簡介:
「季羡林自選集」是季羡林先生在自己全部著作中選出的、面向大眾讀者的篇目之合集,是季老文章的普及文本。季羡林先生為人可敬,學問專深而文風曉暢樸實,散文優美。本套叢書充分體現了先生的治學之志、文章之風、人格之美,適合學界研究者、大眾讀者,尤其是青少年讀之,學之。

作者簡介
季羡林(1911 8 6—2009 7 11) ,山東聊城人,東方文化研究專家、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翻譯家,精通12國語言。曾任中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

精彩書評
季羡林先生走了,留給我們豐厚的精神遺產這套書里的文章是季先生親自挑選,出版社精心打造的;是值得認真品讀,值得珍藏,傳諸後世的。
——季羡林親傳弟子、季羡林讀書會首席智庫專家梁志剛
季羡林先生是我尊敬的國學大師治學之志、文章之風、人格之美則應為學術界、全社會,尤其是青少年所學、所重遂建議于先生全部著作中,選易普及之篇,面對一般讀者,編一季文普及讀本。於是有此選本問世,庶可體現初衷。
——著名散文家梁衡
季先生散文的特點是:在樸實中蘊含著優美,在靜穆中飽含著熱情,在飄逸秀麗中不失遒勁和鋒刃,在淳樸親切的娓娓道來中給人以強烈的震撼,在詼諧雋永的語言中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在行雲流水般的字裡行間凸顯先生的人格魅力。
——畫家林江東

目錄
第一輯 非洲之行
科納克里的紅豆
馬里的芒果城
巴馬科之夜
戰鬥吧,非洲!
第二輯 下瀛洲
游唐大招提寺
下瀛洲
日本人之心
第三輯 尼泊爾隨筆
飛越珠穆朗瑪峰
加德滿都的狗
烏鴉和鴿子

神牛
游巴德岡故宮和哈奴曼多卡宮
游獸主(Pa?upati)大廟
望雪山——游圖利凱爾
在特里普文大學
別加德滿都
第四輯 曼谷行
初抵曼谷
鄭午樓博士
華僑崇聖大學開學典禮
鱷魚湖
東方文化書院和陳貞煜博士
報德善堂與大峰祖師
帕塔亞帕塔亞
一隻小猴
奇石館
第五輯 神州遊記
游天池
在敦煌
觀秦兵馬俑
法門寺
石林頌
西雙版納禮讚
逛鬼城
游小三峽
洛陽牡丹
換了人間——北戴河雜感
虎門炮台
游石鐘山記
登廬山
富春江上
訪紹興魯迅故居
登黃山記
登蓬萊閣
延邊行(小引)
我在延吉吃的第一頓飯
延吉風情
美人松
觀天池

精彩書摘
我一來到科納克里,立刻就愛上了這個風景如畫的城市。誰又能不愛這樣一個城市呢?它簡直就是大西洋岸邊的明珠,黑非洲土地上的花園。煙波浩渺的大洋從三面把它環抱起來。白天,瀲?的波光引人遐想;夜裡,濤聲震撼著全城的每一個角落,如萬壑松聲,如萬馬奔騰。全城到處都長滿了芒果樹,濃黑的樹影遮蔽著每一條大街和小巷。開著大朵紅花的高大的不知名的樹木間雜在芒果樹中間,鮮紅濃綠,相映成趣。在這些樹木中間,這裏或那裡,又聳出一棵棵參天的棕櫚,尖頂直刺天空。這就更增加了熱帶風光的感覺。
不久,我就發現,這個城市之所以可愛,不僅由於它那美麗的風光。我沒有研究過非洲歷史,到黑非洲來還是第一次。但是,自從我對世界有一點知識的那天起,我就知道,非洲是白色老爺的天下。他們仗著船堅炮利,硬闖了進來。他們走到什麼地方,什麼地方就布滿刀光火影,一片焦土,一片血泊。黑人同糧食、水果、象牙、黃金一起,被他們運走。不知道有多少萬人從此流落他鄉,幾輩子流血流汗,做牛做馬。然而白色老爺們還不滿足,他們繪影圖形,在普天下人民面前,把非洲人描繪成手執毒箭身刺花紋半裸體的野人。非洲人民輾轉呻吟在水深火熱中,幾十年,幾百年,多麼漫長黑暗的夜啊!
然而,天終於亮了。人間換了,天地變了。非洲人民掙斷了自己脖子上的枷鎖,伸直了腰,再也不必在白色老爺面前低首下心了。我來到科納克里,看到的是一派意氣風發、欣欣向榮的氣象。我在大街上遇到各種各樣的人,有穿著工作服的工人,有牽著牛的農民,有挎著書包上學的小學生,有在街旁樹下乘涼的老人,還有芒果樹蔭里遊戲的兒童,以及身穿寬袍大袖坐在摩托車上飛馳的小夥子。看他們的眼神,都閃耀著希望的、幸福的光芒。他們一個個精神抖擻。看樣子,不管眼前是崎嶇的小路,還是陽關大道,他們都要走上去。即使沒有路,他們也要用自己的雙腳踏出一條路來。
我也曾在那些高大堅固的堡壘里遇到這些人。他們昂首橫目控訴當年帝國主義分子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他們現在不再是奴隸,而是頂天立地的人,凜然不可侵犯。這種凜然不可侵犯的氣概最充分地表現在五一節的遊行上。那一天,我們被邀請觀禮。塞古·杜爾總統,所有的政治局委員和部長都親自出席。我們坐在芒果樹下搭起來的木頭檯子上,遊行者踏著這些芒果樹的濃蔭在我們眼前川流不息地走過去,一走走了三個多小時。估計科納克里全城的人有一多半都到這裏來了。他們有的步行,有的坐在車上,表演著自己的行業:工人在織布、砌磚,農民在耕地、播種,漁民在撒網捕魚,學生在寫字、念書,商人在割肉、稱菜,電話員不停地接線,會計員不住地算賬。使我們在短暫的時間里能夠看到幾內亞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男女小孩脖子上系著紅色、黃色或綠色的領巾。這是國旗的顏色,小孩子繫上這樣的領巾,就彷彿是把祖國扛在自己肩上。他們載歌載舞,像一朵朵鮮花,給遊行隊伍帶來了生氣,給人們帶來了希望。於是廣場上、大街上,洋溢起一片歡悅之聲,透過芒果樹濃密的葉子,直上雲霄。
走在隊伍最後面的是武裝部隊。有步兵,也有炮兵,他們攜帶著各種各樣的武器。我覺得,這時大地彷彿在他們腳下震動,海水彷彿停止了呼嘯。於是那一片歡悅之聲,又罩上了一層嚴肅威武,透過芒果樹濃密的葉子,直上雲霄。
中國人民同北非和東非的人民從邈遠的古代起就有來往,這在歷史上是有記載的。但是,幾內亞遠處西非,前有水天渺茫的大西洋,後有平沙無垠的撒哈拉,在舊時代,中國人是無法到這裏來的。即使到了現代,在十年八年以前,在科納克里,恐怕也很少看到中國人。但是,我們現在來到這裏,卻彷彿來到了老朋友的家,沒有一點陌生的感覺。我們走在街上,小孩子用中國話高喊:「你好!」賣報的小販伸出大拇指,大聲說:「北京,毛澤東!」「北京,周恩來!」連馬路上值班的交通警察見到汽車裡坐的是中國人,也連忙舉手致敬。有的女孩子見了我們,有點靦腆,低頭一笑,趕快轉過身去,嘴裏低聲說著:「中國人。」我們走到什麼地方,什麼地方就有和藹的微笑、溫暖的雙手。深情厚誼就像環抱科納克里的大西洋一樣包圍著我們,使我們感動。
正在這個時候,我忽然聽說,在科納克里可以找到紅豆。中國人對於紅豆向來有一種特殊的感情。我們的古人給它起了一個異常美妙動人的名字:「相思子」。只是這一個名字就能勾起人們無限的情思。誰讀了王維的「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那一首著名的小詩,腦海里會不浮起一些美麗的聯想呢?
一個星期日的傍晚,我們到科納克里植物園裡去撿紅豆。在紅豆樹下,枯黃的葉子中,乾癟的豆莢上,一星星火焰似的鮮紅,像撒上了硃砂,像踏碎了珊瑚,閃射出誘人的光芒。

前言/序言
代序 做真實的自己
季羡林
在人的一生中,思想感情的變化總是難免的。連壽命比較短的人都無不如此,何況像我這樣壽登耄耋的老人!
我們舞筆弄墨的所謂「文人」,這種變化必然表現在文章中。到了老年,如果想出文集的話,怎樣來處理這樣一些思想感情前後有矛盾,甚至天翻地覆的矛盾的文章呢?這裏就有兩種辦法。在過去,有一些文人,悔其少作,竭力掩蓋自己幼年掛屁股簾的形象,盡量刪削年輕時的文章,使自己成為一個一生一貫正確、思想感情總是前後一致的人。
我個人不贊成這種做法,認為這有點作偽的嫌疑。我主張,一個人一生是什麼樣子,年輕時怎樣,中年怎樣,老年又怎樣,都應該如實地表達出來。在某一階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頗,甚至錯誤,絕不應加以掩飾,而應該堂堂正正地承認。這樣的文章絕不應任意刪削或者乾脆抽掉,而應該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
在我的散文和雜文中,我的思想感情前後矛盾的現象,是頗能找出一些來的。比如對中國社會某一個階段的歌頌,對某一個人的崇拜與歌頌,在寫作的當時,我是真誠的;後來感到一點失望,我也是真誠的。這些文章,我都毫不加以刪改,統統保留下來。不管現在看起來是多麼幼稚,甚至多麼荒謬,我都不加掩飾,目的仍然是存真。
像我這樣性格的一個人,我是頗有點自知之明的。我離一個社會活動家,是有相當大的距離的。我本來希望像我的老師陳寅恪先生那樣,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不求聞達,畢生從事學術研究,又決不是不關心國家大事,絕不是不愛國,那不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然而陰差陽錯,我成了現在這樣一個人。應景文章不能不寫,寫序也推託不掉,「春花秋月何時了,開會知多少」,會也不得不開。事與願違,塵根難斷,自己已垂垂老矣,改弦更張,只有俟諸來生了。
1995年3月18日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