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自選集 (3)-留德十年 季羨林 9787559676139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NT$25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7*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季羨林自選集 (3)-留德十年
ISBN:9787559676139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著編譯者:季羨林
頁數:232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6051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文學愛好者
★央視《讀書》欄目專題推薦閱讀,主持人李潘深情閱讀
★季老「往日的可愛時光」之一,書中附季老手稿以及留德期間的珍貴影像
★十年一覺歐洲夢,贏得萬斛別離情。一部每一位青年都不可錯過的經典
大咖推薦——
★季羡林親傳弟子、季羡林讀書會首席智庫專家梁志剛做序推薦。
★著名散文家梁衡做序推薦。
版本優勢——
★季羡林生前自選文集,涵蓋其整個創作生涯,盡覽大師智慧、文字美感與人格魅力。
★堪稱時代歷史與個人智慧富礦的寶藏書系:二十世紀時代變遷貫穿其間、精英人物閃耀薈萃其中,學術成果與生命感悟熠熠生輝。
★多方核對比較,徵求季羡林研究權威專家意見,力求忠實于季老原意的修復版本,被季老親傳弟子梁志剛先生肯定為「原玉是也」。
★特種紙專色金屬印、燙金工藝,精美典藏。
配套驚喜——
★隨書附贈1張雙面書籤,享季老智慧人生語錄。13種「人生AB 面」書籤,內容相映成趣。
★隨書掃碼觀看「季羡林學術人生」珍貴影像。
★本套叢書集齊季羡林八大印章,每本一個帶編號印章,極具收藏價值。

內容簡介
本書簡介:
德國被季羡林視為第二故鄉,留德十年不僅奠定了季羡林先生一生的學術根基,亦為他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本書記述了季羡林1935—1945 年在二戰時期的德國,于饑寒交迫、安危難度的景況下,艱難求學的經歷。情真意切的記述中,既有身處異國的苦楚、對前途的迷茫,也有對異域風情、殘酷戰爭的詳細記錄,更有雲煙過後的淡定從容。
套系簡介:
「季羡林自選集」是季羡林先生在自己全部著作中選出的、面向大眾讀者的篇目之合集,是季老文章的普及文本。季羡林先生為人可敬,學問專深而文風曉暢樸實,散文優美。本套叢書充分體現了先生的治學之志、文章之風、人格之美,適合學界研究者、大眾讀者,尤其是青少年讀之,學之。

作者簡介
季羡林
(1911 8 6 — 2009 7 11)
山東聊城人,東方文化研究專家、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翻譯家,精通12 國語言。曾任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

精彩書評
季羡林先生走了,留給我們豐厚的精神遺產這套書里的文章是季先生親自挑選,出版社精心打造的;是值得認真品讀,值得珍藏,傳諸後世的。
——季羡林親傳弟子、季羡林讀書會首席智庫專家梁志剛
季羡林先生是我尊敬的國學大師治學之志、文章之風、人格之美則應為學術界、全社會,尤其是青少年所學、所重遂建議于先生全部著作中,選易普及之篇,面對一般讀者,編一季文普及讀本。於是有此選本問世,庶可體現初衷。
——著名散文家梁衡
季先生散文的特點是:在樸實中蘊含著優美,在靜穆中飽含著熱情,在飄逸秀麗中不失遒勁和鋒刃,在淳樸親切的娓娓道來中給人以強烈的震撼,在詼諧雋永的語言中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在行雲流水般的字裡行間凸顯先生的人格魅力。
——畫家林江東

目錄
第一輯 輾轉出國路
楔 子
留學熱
天賜良機
在北平的準備工作
滿洲車上
在哈爾濱
過西伯利亞
在赤都
初抵柏林
第二輯 哥廷根求學
哥廷根
道路終於找到了
懷念母親
二年生活
漢學研究所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完成學業嘗試回國
大轟炸
在飢餓地獄中
山中逸趣
烽火連八歲 家書抵億金
學習吐火羅文
納粹的末日—美國兵入城
盟國
優勝記略
第三輯 異國的人們
第一章用一家
我的老師們
我的女房東
反希特勒的人們
伯恩克(Boehncke)一家
邁耶(Meyer)一家
留在德國的中國人
第四輯 漫漫歸國路
別哥廷根
赴瑞士
在弗里堡(Fribourg)
同使館的鬥爭
從瑞士到法國馬賽
船上生活
西貢二月
從西貢到香港
回到祖國的懷抱
餘音裊裊
九三述懷
九十五歲初度
封筆問題
在「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表彰大會上的書面發言

精彩書摘
楔 子
七十多年的生命像一場春夢似的逝去了。這樣的夢並不總是像「春宵一刻值千金」那樣輕靈美妙。有時候也難免有驚濤駭浪、龍蛇競舞的場面。不管怎樣,我的生命像夢一般地逝去了。
對於這些夢有沒有留戀之感呢?應該說是有的。人到了老年,往往喜愛回憶往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當然也不能成為例外。英國人常說什麼「往日的可愛的時光」,實有會於我心。往日的時光,回憶起來,確實感到美妙可愛。「當時只道是尋常」,然而一經回憶,卻往往覺得美妙無比,回味無窮。我現在就經常陷入往事的回憶中。
但是,我從來也沒有想到,把這些輕夢或者噩夢從回憶中移到紙上來。我從來沒有感到,有這樣的需要。我只是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伏在枕上,讓逝去的生命一幕一幕地斷斷續續地在我眼前重演一遍,自己彷彿成了一個旁觀者,顧而樂之。逝去的生命不能復歸,也用不著復歸。但是,回憶這樣的生命,意識到自己是這樣活過來的,陽關大道、獨木小橋,都走過來了,風風雨雨都經過了,一直到今天,自己還能活在世上,還能回憶往事,這難道還不能算是莫大的幸福嗎?
只是到了最近一兩年,比我年輕的一些朋友,多次向我建議寫一點自傳之類的東西。他們認為,像我這樣的知識分子,已經活到了將近耄耋之年,古稀之年早已甩在背後了,而且經歷了幾個時代;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一個難能可貴的機會;我這樣的經歷,過去知識分子經歷者恐怕不是太多。我對世事滄桑的閱歷,人情世態的體會,恐怕有很多值得別人借鑒的地方。今天年輕的知識分子,甚至許多中年知識分子,大都不能體會。有時候同他們談一點過去的情況,他們往往瞪大了眼睛,像是在聽「天方夜譚」。因此,他們的意見是,我應當把這些經歷寫出來,不要過於「自私自利」,只留在自己腦海中,供自己品味玩賞。這應該說是我這一輩人的責任,不容推卸。
我考慮他們的意見,覺得是正確的。就我個人來說,我生於辛亥革命那一年的夏秋之交,距離十月十日,只有一個月多一點。在這一段時間內,我當過大清皇帝的臣民,我大概也算是一個「遺少」吧。我在極小的時候,就聽到「朝廷」這個詞兒,意思是大清皇帝。在我的幻想中,「朝廷」是一個非人非神非龍非蛇,然而又是人是神是龍是蛇的東西。最後一個「朝廷」一退位,立刻來了袁世凱,緊跟著是軍閥混戰。赤縣神州,群魔亂舞。我三歲的時候,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我對此毫無所知。對於五四運動,所知也不多,只對文言改白話覺得新鮮而已。在小學和初中時期,跟著大孩子遊行示威,焚燒日貨和英貨,情緒如瘋如狂。高中時期,國民黨統治開始,是另一種群魔亂舞,是國民黨內部的群魔。大學時期,日本軍國主義者蠢蠢欲動。九一八事變以後,我曾隨清華同學?軌絕食,赴南京請願。生平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見到蔣介石。留學時期,七七事變發生,半壁河山,淪入外寇鐵蹄之下。我的家鄉更是早為外寇佔領,讓我無法回國。「等是有家歸未得,杜鵑休向耳邊啼。」我漂泊異鄉,無從聽到杜鵑鳴聲,我聽到的是天空中轟炸機的鳴聲,伴隨著肚中的飢腸轆轆聲。有時候聽到廣播中希特勒瘋狗似的狂吠聲。如此度過了八年。「烽火連八歲,家書抵億金。」抵億金的家書一封也沒能收到。大戰終於結束。我在瑞士待了將近半年,費了千辛萬苦,經法國、越南回到祖國。在狂歡之餘,災星未退,又在通貨瘋狂膨脹中度過了三年,終於迎來了解放。在更大的狂歡之餘,知道道路並不是總有玫瑰花鋪地,有時難免也有狂風惡浪。就這樣,風風雨雨,坎坎坷坷,一直活到了今天,垂垂老矣。
如此豐富複雜的經歷,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有的。而且從某種意義上來看,這些經歷也是十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從中都可以吸取,對人對己都會有點好處的。我自己如果秘而不宣,確有「自私自利」之嫌。因此,我決心聽從別人的建議,改變以前的想法,把自己一生的經歷實事求是地寫出來。我特彆強調「實事求是」四字,因為寫自傳不是搞文學創作,讓自己的幻想縱橫馳騁。我寫自傳,只寫事實。這是否也能寫成文學作品,我在這裏存而不論。古今中外頗有大文學家把自傳寫成文學創作的。德國最偉大的詩人歌德就是其中之一。他的Dichtung und Wahrheit(《詩與真》)可以為證。我個人認為,大文學家可以,我則不可。我這裏只有Wahrheit,而無Dichtung。
但是,如此複雜的工作絕不能畢其功於一役。我目前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沒有太多的餘閒,我只能分段解決。我把我七十多年的生命分成八個階段:
一、故鄉時期
二、在濟南上中學時期
三、清華大學、中學教員時期
四、留德十年
五、解放前夕
六、五六十年代
七、牛棚雜憶
八、1978 年以後
在1988 年,我斷斷續續寫成了四和七兩部草稿。現在先把四「留德十年」整理出來,讓它帶著我的祝福走向世界吧!撏扯雪芹做一絕:
毫無荒唐言
半把辛酸淚
作者並不痴
人解其中味
以上算是楔子。

前言/序言
代序 做真實的自己
季羡林
在人的一生中,思想感情的變化總是難免的。連壽命比較短的人都無不如此,何況像我這樣壽登耄耋的老人!
我們舞筆弄墨的所謂「文人」,這種變化必然表現在文章中。到了老年,如果想出文集的話,怎樣來處理這樣一些思想感情前後有矛盾,甚至天翻地覆的矛盾的文章呢?這裏就有兩種辦法。在過去,有一些文人,悔其少作,竭力掩蓋自己幼年掛屁股簾的形象,盡量刪削年輕時的文章,使自己成為一個一生一貫正確、思想感情總是前後一致的人。
我個人不贊成這種做法,認為這有點作偽的嫌疑。我主張,一個人一生是什麼樣子,年輕時怎樣,中年怎樣,老年又怎樣,都應該如實地表達出來。在某一階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頗,甚至錯誤,絕不應加以掩飾,而應該堂堂正正地承認。這樣的文章絕不應任意刪削或者乾脆抽掉,而應該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
在我的散文和雜文中,我的思想感情前後矛盾的現象,是頗能找出一些來的。比如對中國社會某一個階段的歌頌,對某一個人的崇拜與歌頌,在寫作的當時,我是真誠的;後來感到一點失望,我也是真誠的。這些文章,我都毫不加以刪改,統統保留下來。不管現在看起來是多麼幼稚,甚至多麼荒謬,我都不加掩飾,目的仍然是存真。
像我這樣性格的一個人,我是頗有點自知之明的。我離一個社會活動家,是有相當大的距離的。我本來希望像我的老師陳寅恪先生那樣,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不求聞達,畢生從事學術研究,又決不是不關心國家大事,絕不是不愛國,那不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然而陰差陽錯,我成了現在這樣一個人。應景文章不能不寫,寫序也推託不掉,「春花秋月何時了,開會知多少」,會也不得不開。事與願違,塵根難斷,自己已垂垂老矣,改弦更張,只有俟諸來生了。
1995年3月18日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