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自選集 (13)-讀書·治學·寫作 季羨林 9787559676085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NT$317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7*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季羨林自選集 (13)-讀書·治學·寫作
ISBN:9787559676085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著編譯者:季羨林
頁數:33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60518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青少年、季羡林粉絲、季羡林研究者
季老的文章實誠又有趣。他敞亮地與當代青年分享自己的經驗之談。什麼書可以讓人常讀不厭?人和書該是我們關係呢?什麼是義理、文章與考證?做學問有技巧嗎?沒有新意的文章你會寫嗎?怎樣才能一氣呵成的寫文章?資料該如何搜集?諸如此類的問題都能在此書中找到答案。
關於讀書 他說:「我的藏書都像是我的朋友,而且是密友。我雖然對它們並不是每一本都認識,它們中的每一本卻都認識我。」
關於治學 他說:「最好腦海里思考問題,不要單打一,同時要思考幾個,而且要念念不忘,永遠不讓自己的腦子停擺,永遠在思考著什麼。」
關於寫作 他說:「我的文筆可能是拙劣的,我的技巧可能是低下的。但是,我捫心自問,我的感情是真實的,我的態度是嚴肅的,這一點決不含糊。我寫東西有一條金科玉律:凡是沒有真正使我感動的事物,我決不下筆去寫。」
★本書特點——
※純乾貨,無說教。季羡林用通俗真誠的語言,極盡真實、敞亮地與當代年輕人分享自己在讀書、治學、寫作方面的經驗之談。他用有趣、質樸的大實話,帶給讀者不過時的經驗解說。

內容簡介
本書簡介:
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讀書·治學·寫作》集中了學界泰斗、散文家季羡林在讀書、治學、寫作方面的乾貨。季羡林極盡真實、敞亮地與當代年輕人分享自己的經驗之談,文字坦蕩無藏,豐富實用,讀之必受益匪淺。
套系簡介:
「季羡林自選集」是季羡林先生在自己全部著作中選出的、面向大眾讀者的篇目之合集,是季老文章的普及文本。季羡林先生為人可敬,學問專深而文風曉暢樸實,散文優美。本套叢書充分體現了先生的治學之志、文章之風、人格之美,適合學界研究者、大眾讀者,尤其是青少年讀之,學之。

作者簡介
季羡林(1911 8 6—2009 7 11)
山東聊城人,東方文化研究專家、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翻譯家,精通12國語言。曾任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

精彩書評
季羡林先生走了,留給我們豐厚的精神遺產這套書里的文章是季先生親自挑選,出版社精心打造的;是值得認真品讀,值得珍藏,傳諸後世的。
——季羡林親傳弟子、季羡林讀書會首席智庫專家 梁志剛
季羡林先生是我尊敬的國學大師治學之志、文章之風、人格之美則應為學術界、全社會,尤其是青少年所學、所重遂建議于先生全部著作中,選易普及之篇,面對一般讀者,編一季文普及讀本。於是有此選本問世,庶可體現初衷。
——著名散文家 梁衡
季先生散文的特點是:在樸實中蘊含著優美,在靜穆中飽含著熱情,在飄逸秀麗中不失遒勁和鋒刃,在淳樸親切的娓娓道來中給人以強烈的震撼,在詼諧雋永的語言中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在行雲流水般的字裡行間凸顯先生的人格魅力。
——北京女美術家聯誼會理事、中國女畫家協會會員 林江東

目錄
第一輯 讀書
開卷有益
我最喜愛的書
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
對我影響最大的幾本書
坐擁書城意未足
我的書齋
推薦十種書
藏書與讀書
我和北大圖書館
我和外國文學
漫談散文
我對散文的認識
散文的兩大類
中國散文與世界散文
1994 年我常讀的一本書
讀朱自清《背影》
我讀《蒙田隨筆》
我和東坡詞
第二輯 治學
研究學問的三個境界
我的學術研究的特點和範圍
我和外國語言
抓住一個問題終生不放
如何搜集資料
搜集資料必須有「竭澤而漁」的氣魄
如何利用時間
才、學、識
把學術還給人民大眾
關於義理、文章與考證
學術研究發展的軌跡
為考證辯誣
再談考證
我的考證
我的義理
一些具體的想法
廣通聲氣 博採眾長
「模糊」「分析」與「綜合
談翻譯
研究、創作與翻譯並舉
漢語與外語
學術良心或學術道德
對待不同意見的態度
陳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
胡適先生的學術成就和治學方法
第三輯 寫作
作文
寫文章
寫日記
文章的題目
我的處女作
我的第一篇學術論文
我在小學和中學的寫作經歷
文以載道
沒有新意,不要寫文章
多讀一點中外文學作品
多注意「身邊瑣事」
語言混亂數例
慘淡經營與信手拈來
怎樣寫散文
語言與文字
談談「煉話」
獲獎有感

精彩書摘
開卷有益
這是一句老生常談。如果要追溯起源的話,那就要追到一位皇帝身上。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卷六:
(宋)太宗日閱《(太平)御覽》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補之。嘗曰:「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
這一段話說不定也是「頌聖」之辭,不盡可信。然而我寧願信其有,因為它真說到點子上。
魯迅先生有時候說:「隨便翻翻。」我看意思也一樣。他之所以能博聞強記,博古通今,與「隨便翻翻」是有密切聯繫的。
「卷」指的是書,「隨便翻翻」也指的是書。書為什麼能有這樣大的威力呢?自從人類創造了語言,發明了文字,抄成或印成了書,書就成了傳承文化的重要載體。人類要生存下去,文化就必須傳承下去,因而書也就必須讀下去。特別是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中,我們必須及時得到信息。只有這樣,人才能瀟洒地生活下去,否則將適得其反。信息怎樣得到呢?看能得到信息,聽也能得到信息,而讀書仍然是重要的信息源,所以非讀書不可。
什麼人需要讀書呢?在將來人類共同進入大同之域時,人人都一定要而且肯讀書的,以此為樂,而不以此為苦。眼前我們還做不到這一步。「四人幫」說:讀書越多越反動。此「四人幫」之所以為「四人幫」也。我們可以置之不理。如今有個別的「大款」,也同劉邦和項羽一樣,是不讀書的。不讀書照樣能夠發大財。然而,我認為,這隻是暫時的現象,相信不久就會改變。傳承文化不能寄希望于這些人身上,而只能寄托在已畢業或尚未畢業的大學生身上。
他們是我們的希望,他們代表著我們的未來。大學生們肩上的擔子重啊!他們是任重而道遠。為了人類的繼續生存,為了前對得起祖先,后對得起子孫,大學生們(當然還有其他一些人)必須讀書。
這已是天經地義,無須爭辯。
根據我同北京大學學生的接觸和我對他們的觀察,絕大多數的學生還是肯讀書的。他們有的說,自己感到迷惘,不知所從。他們成立了一些社團,共同探討問題,研究人生,對人生的意義與價值感興趣。他們甚至想探究宇宙的奧秘。他們是肯思索的一代人,是可以信賴的、極為可愛的一代年輕人。同他們在一起,我這個望九之年的老人也彷彿返老還童,心裏溢滿了青春活力。說這些青年不肯讀書,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
讀什麼樣的書呢?自己專業的書當然要讀,這不在話下。自己專業以外的書也應該「隨便翻翻」,知識面越廣越好,得到的信息越多越好,否則很容易變成鼠目寸光的人。鼠目寸光不但不利於自己專業的探討,也不利於生存競爭,不利於自己的發展,最終為大時代所拋棄。
因此,我奉獻給今天的大學生們一句話:開卷有益。
1994年4月5日

前言/序言
代序 做真實的自己
季羡林
在人的一生中,思想感情的變化總是難免的。連壽命比較短的人都無不如此,何況像我這樣壽登耄耋的老人!
我們舞筆弄墨的所謂「文人」,這種變化必然表現在文章中。到了老年,如果想出文集的話,怎樣來處理這樣一些思想感情前後有矛盾,甚至天翻地覆的矛盾的文章呢?這裏就有兩種辦法。在過去,有一些文人,悔其少作,竭力掩蓋自己幼年掛屁股簾的形象,盡量刪削年輕時的文章,使自己成為一個一生一貫正確、思想感情總是前後一致的人。
我個人不贊成這種做法,認為這有點作偽的嫌疑。我主張,一個人一生是什麼樣子,年輕時怎樣,中年怎樣,老年又怎樣,都應該如實地表達出來。在某一階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頗,甚至錯誤,絕不應加以掩飾,而應該堂堂正正地承認。這樣的文章絕不應任意刪削或者乾脆抽掉,而應該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
在我的散文和雜文中,我的思想感情前後矛盾的現象,是頗能找出一些來的。比如對中國社會某一個階段的歌頌,對某一個人的崇拜與歌頌,在寫作的當時,我是真誠的;後來感到一點失望,我也是真誠的。這些文章,我都毫不加以刪改,統統保留下來。不管現在看起來是多麼幼稚,甚至多麼荒謬,我都不加掩飾,目的仍然是存真。
像我這樣性格的一個人,我是頗有點自知之明的。我離一個社會活動家,是有相當大的距離的。我本來希望像我的老師陳寅恪先生那樣,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不求聞達,畢生從事學術研究,又決不是不關心國家大事,絕不是不愛國,那不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然而陰差陽錯,我成了現在這樣一個人。應景文章不能不寫,寫序也推託不掉,「春花秋月何時了,開會知多少」,會也不得不開。事與願違,塵根難斷,自己已垂垂老矣,改弦更張,只有俟諸來生了。
1995年3月18日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