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自選集 (1)-風風雨雨一百年 季羨林 9787559676115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NT$369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7*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季羨林自選集 (1)-風風雨雨一百年
ISBN:9787559676115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著編譯者:季羨林
頁數:384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60540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文學愛好者
★書中附季老手稿和大量珍貴照片,生動呈現學界泰斗的人生歷程。
★娓娓道來,沒有說教,只有殷切的人生閱歷分享。
★風雨百年,亦可看到一個世紀以來中國社會變遷的留存。
大咖推薦——
★季羡林親傳弟子、季羡林讀書會首席智庫專家梁志剛做序推薦。
★著名散文家梁衡做序推薦。
版本優勢——
★季羡林生前自選文集,涵蓋其整個創作生涯,盡覽大師智慧、文字美感與人格魅力。
★堪稱時代歷史與個人智慧富礦的寶藏書系:二十世紀時代變遷貫穿其間、精英人物閃耀薈萃其中,學術成果與生命感悟熠熠生輝。
★多方核對比較,徵求季羡林研究權威專家意見,力求忠實于季老原意的修復版本,被季老親傳弟子梁志剛先生肯定為「原玉是也」。
★特種紙專色金屬印、燙金工藝,精美典藏。
配套驚喜——
★隨書附贈1張雙面書籤,享季老智慧人生語錄。13種「人生AB 面」書籤,內容相映成趣。
★隨書掃碼觀看「季羡林學術人生」珍貴影像。
★本套叢書集齊季羡林八大印章,每本一個帶編號印章,極具收藏價值。

內容簡介
本書簡介:
本書是記錄季羡林先生百年人生的自傳作品。季老從「我的童年、十年回顧、一個老知識分子的心聲、我和書、在病中、我的學術總結、我的人生感悟」七個方面對自己的人生進行了一次徹底總結。
季老真誠坦蕩,娓娓道來,文字平易親和。書中亦配有大量珍貴照片,生動呈現先生從私塾孩童到近百歲老人的人生歷程。從他記錄的風雨人生中,我們亦看到一個世紀以來中國社會變遷的珍貴留存。
套系簡介:
「季羡林自選集」是季羡林先生在自己全部著作中選出的、面向大眾讀者的篇目之合集,是季老文章的普及文本。季羡林先生為人可敬,學問專深而文風曉暢樸實,散文優美。本套叢書充分體現了先生的治學之志、文章之風、人格之美,適合學界研究者、大眾讀者,尤其是青少年讀之,學之。

作者簡介
季羡林
(1911 8 6 — 2009 7 11)
山東聊城人,東方文化研究專家、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翻譯家,精通12 國語言。曾任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

精彩書評
季羡林先生走了,留給我們豐厚的精神遺產這套書里的文章是季先生親自挑選,出版社精心打造的;是值得認真品讀,值得珍藏,傳諸後世的。
——季羡林親傳弟子、季羡林讀書會首席智庫專家梁志剛
季羡林先生是我尊敬的國學大師治學之志、文章之風、人格之美則應為學術界、全社會,尤其是青少年所學、所重遂建議于先生全部著作中,選易普及之篇,面對一般讀者,編一季文普及讀本。於是有此選本問世,庶可體現初衷。
——著名散文家梁衡
季先生散文的特點是:在樸實中蘊含著優美,在靜穆中飽含著熱情,在飄逸秀麗中不失遒勁和鋒刃,在淳樸親切的娓娓道來中給人以強烈的震撼,在詼諧雋永的語言中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在行雲流水般的字裡行間凸顯先生的人格魅力。
——北京女美術家聯誼會理事、中國女畫家協會會員林江東

目錄
第一輯 我的童年
我的童年
我的中學時代
報考大學
記北大1930年入學考試
1930—1932年的簡略回顧
寸草心
我的家
高中國文教員一年
第二輯 十年回顧
進入哥廷根大學
入學五年內我所選修的課程
梵文和巴利文的學習
吐火羅文的學習
德國學習生活回憶
十年回顧
黎明之前
遙遠的懷念
第三輯 一個老知識分子的心聲
我和北大
懷念西府海棠
夢縈水木清華
回憶陳寅恪先生
憶恩師董秋芳先生
一個老知識分子的心聲
第四輯 我和書
我和書
我的書齋
對我影響最大的幾本書
我最喜愛的書
推薦十種書
第五輯 在病中
大放光明
在病中
回 家
三進宮
笑著走
第六輯 我的學術總結
我是怎樣研究起梵文來的
研究學問的三個境界
我和外國文學
我和外國語言
我的學術總結
第七輯 我的人生感悟
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我們面對的現實
關於人的素質的幾點思考
長壽之道
我的人生感悟
八十述懷
新年述懷(1994)
虎年述懷(1998)
九十述懷
九三述懷
九十五歲初度
封筆問題
在「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表彰大會上的書面發言

精彩書摘
八十述懷
我從來沒有想到,我能活到八十歲;如今竟然活到了八十歲,然而又一點也沒有八十歲的感覺。豈非咄咄怪事!
我向無大志,包括自己活的年齡在內。我的父母都沒能活過五十;因此,我自己的原定計劃是活到五十。這樣已經超過了父母,很不錯了。不知怎麼一來,宛如一場春夢,我活到了五十歲。那時正值所謂三年自然災害。我流年不利,頗挨了一陣子餓。但是,我是「曾經滄海難為水」,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我正在德國,我經受了而今難以想象的飢餓的考驗,以致失去了飽的感覺。我們那一點災害,同德國比起來,真如小巫見大巫;我從而順利地度過了那一場災難,而且我當時的精神面貌是我一生最好的時期,一點苦也沒有感覺到,于不知不覺中衝破了我原定的年齡計劃,度過了五十歲大關。
五十一過,又彷彿一場春夢似的,一下子就到了古稀之年,不容我反思,不容我踟躕。其跨越了一個「十年浩劫」。我當然是在劫難逃,被送進牛棚。我現在不知道應當感謝哪一路神靈:佛祖、上帝、安拉;由於一個萬分偶然的機緣,我沒有走上絕路,活下來了。活下來了,我不但沒有感到特別高興,反而時有悔愧之感在咬我的心。活下來了,也許還是有點好處的。我一生寫作翻譯的高潮,恰恰出現在這期間。原因並不神秘:我獲得了餘裕和時間。在浩劫期間,我被打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後來不打不罵了,我卻變成了「不可接觸者」。在很長時間內,我被分配挖大糞,看門房,守電話,發信件。沒有以前的會議,沒有以前的發言。沒有人敢來找我,很少人有勇氣同我談上幾句話。一兩年內,沒收到一封信。我服從任何人的調遣與指揮。只敢規規矩矩,不敢亂說亂動。然而我的腦筋還在,我的思想還在,我的感情還在,我的理智還在。我不甘心成為行屍走肉,我必須干點事情。二百多萬字的印度大史詩《羅摩衍那》,就是在這時候譯完的。「雪夜閉門寫禁文」,自謂此樂不減羲皇上人。
又彷彿是一場縹緲的春夢,一下子就活到了今天,行年八十矣,是古人稱之為耄耋之年了。倒退二三十年,我這個在壽命上胸無大志的人,偶爾也想到耄耋之年的情況:手拄拐杖,白須飄胸,步履維艱,老態龍鍾。自謂這種事情與自己無關,所以想得不深也不多。哪裡知道,自己今天就到了這個年齡了。今天是新年元旦。從夜裡零時起,自己已是不折不扣的八十老翁了。然而這老景卻真如古人詩中所說的「青靄入看無」,我看不到什麼老景。看一看自己的身體,平平常常,同過去一樣。看一看周圍的環境,平平常常,同過去一樣。金色的朝陽從窗子里流了進來,平平常常,同過去一樣。樓前的白楊,確實粗了一點,但看上去也是平平常常,同過去一樣。時令正是冬天,葉子落盡了,但是我相信,它們正蜷縮在土裡,做著春天的夢。水塘里的荷花只剩下殘葉,「留得殘荷聽雨聲」,現在雨沒有了,上面只有白皚皚的殘雪。我相信,荷花們也蜷縮在淤泥中,做著春天的夢。總之,我還是我,依然故我:周圍的一切也依然是過去的一切
我是不是也在做著春天的夢呢?我想,是的。我現在也處在嚴寒中,我也夢著春天的到來。我相信英國詩人雪萊的兩句話:「既然冬天已經到了,春天還會遠嗎?」我夢著樓前的白楊重新長出了濃密的綠葉,我夢著池塘里的荷花重新冒出了淡綠的大葉子,我夢著春天又回到了大地上。
可是我萬萬沒有想到,「八十」這個數目字竟有這樣大的威力,一種神秘的威力。「自己已經八十歲了!」我吃驚地暗自思忖。它逼迫著我向前看一看,又回頭看一看。向前看,灰濛濛的一團,路不清楚,但也不是很長。確實沒有什麼好看的地方。不看也罷。
而回頭看呢,則在灰濛濛的一團中,清晰地看到了一條路,路極長,是我一步一步地走過來的,這條路的頂端是在清平縣的官莊。我看到了一片灰黃的土房,中間閃著葦塘里的水光,還有我大奶奶和母親的面影。這條路延伸出去,我看到了泉城的大明湖。這條路又延伸出去,我看到了水木清華,接著又看到德國小城哥廷根斑斕的秋色,上面飄動著我那母親似的女房東和祖父似的老教授的面影。路陡然又從萬里之外折回到神州大地,我看到了紅樓,看到了燕園的湖光塔影。令人泄氣而且大煞風景的是,我竟又看到了牛棚的牢頭禁子那一副牛頭馬面似的獰惡的面孔。再看下去,路就縮住了,一直縮到我的腳下。
在這一條十分漫長的路上,我走過陽關大道,也走過獨木小橋。路旁有深山大澤,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風;有山重水複,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絕處逢生。路太長了,時間太長了,影子太多了,回憶太重了。我真正感覺到,我負擔不了,也忍受不了,我想擺脫掉這一切,還我一個自由自在身。
回頭看既然這樣沉重,能不能向前看呢?我上面已經說到,向前看,路不是很長,沒有什麼好看的地方。我現在正像魯迅的散文詩《過客》中的那一個過客。他不知道是從什麼地方走來的,終於走到了老翁和小女孩的土屋前面,討了點水喝。老翁看他已經疲憊不堪,勸他休息一下。他說:「從我還能記得的時候起,我就在這麼走,要走到一個地方去,這地方就在前面。我單記得走了許多路,現在來到這裏了。我接著就要走向那邊去況且還有聲音常在前面催促我,叫喚我,使我息不下。」那邊,西邊是什麼地方呢?老人說:「前面,是墳。」小女孩說:「不,不,不。那裡有許多許多野百合,野薔薇,我常常去玩,去看他們的。」
我理解這個過客的心情,我自己也是一個過客。但是卻從來沒有什麼聲音催著我走,而是同世界上任何人一樣,我是非走不行的,不用催促,也是非走不行的。走到什麼地方去呢?走到西邊的墳那裡,這是一切人的歸宿。我記得屠格涅夫的一首散文詩里,也講了這個意思。我並不怕墳,只是在走了這麼長的路以後,我真想停下來休息片刻。然而我不能,不管你願意不願意,反正是非走不行。聊以自慰的是,我同那個老翁還不一樣,有的地方頗像那個小女孩,我既看到了墳,也看到野百合和野薔薇。
我面前還有多少路呢?我說不出,也沒有仔細想過。馮友蘭先生說:「何止於米?相期以茶。」「米」是八十八歲,「茶」是一百零八歲。我沒有這樣的雄心壯志。我是「相期以米」。這算不算是立大志呢?我是沒有大志的人,我覺得這已經算是大志了。
我從前對窮通壽夭也是頗有一些想法的。「十年浩劫」以後,我成了陶淵明的志同道合者。他的一首詩,我很欣賞:
縱浪大化中
不喜亦不懼
應盡便須盡
無復獨多慮
我現在就是抱著這種精神,昂然走上前去。只要有可能,我一定做一些對別人有益的事,絕不想成為行屍走肉。我知道,未來的路也不會比過去的更筆直、更平坦。但是我並不恐懼。我眼前還閃動著野百合和野薔薇的影子。
1991年1月1日

前言/序言
代序 做真實的自己
季羡林
在人的一生中,思想感情的變化總是難免的。連壽命比較短的人都無不如此,何況像我這樣壽登耄耋的老人!
我們舞筆弄墨的所謂「文人」,這種變化必然表現在文章中。到了老年,如果想出文集的話,怎樣來處理這樣一些思想感情前後有矛盾,甚至天翻地覆的矛盾的文章呢?這裏就有兩種辦法。在過去,有一些文人,悔其少作,竭力掩蓋自己幼年掛屁股簾的形象,盡量刪削年輕時的文章,使自己成為一個一生一貫正確、思想感情總是前後一致的人。
我個人不贊成這種做法,認為這有點作偽的嫌疑。我主張,一個人一生是什麼樣子,年輕時怎樣,中年怎樣,老年又怎樣,都應該如實地表達出來。在某一階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頗,甚至錯誤,絕不應加以掩飾,而應該堂堂正正地承認。這樣的文章絕不應任意刪削或者乾脆抽掉,而應該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
在我的散文和雜文中,我的思想感情前後矛盾的現象,是頗能找出一些來的。比如對中國社會某一個階段的歌頌,對某一個人的崇拜與歌頌,在寫作的當時,我是真誠的;後來感到一點失望,我也是真誠的。這些文章,我都毫不加以刪改,統統保留下來。不管現在看起來是多麼幼稚,甚至多麼荒謬,我都不加掩飾,目的仍然是存真。
像我這樣性格的一個人,我是頗有點自知之明的。我離一個社會活動家,是有相當大的距離的。我本來希望像我的老師陳寅恪先生那樣,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不求聞達,畢生從事學術研究,又決不是不關心國家大事,絕不是不愛國,那不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然而陰差陽錯,我成了現在這樣一個人。應景文章不能不寫,寫序也推託不掉,「春花秋月何時了,開會知多少」,會也不得不開。事與願違,塵根難斷,自己已垂垂老矣,改弦更張,只有俟諸來生了。
1995年3月18日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