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瓜棚下的怪譚 周學武 9787559487988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
NT$369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7*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聊齋志異-瓜棚下的怪譚
ISBN:9787559487988
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
著編譯者:周學武
頁數:184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59565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詳細解讀結合曆年中考常考內容和經典故事,把知識點通俗化,趣味化,記得更牢。
◆刀郎新作《羅剎海市》的出處:詳細解讀其故事背景,影射出的問題。
◆詳細註釋,真正做到無障礙閱讀。
◆引領華文世界40年扛鼎之作,台灣同胞幾代人的經典製作。
◆數百萬讀者奉其為經典入門的必讀書目
◆名家導讀:龔鵬程親自作導讀推薦
◆優美白話翻譯·精準原典註釋
◆無須古文基礎,也能輕鬆讀懂

內容簡介
鬼狐神怪與人類具有同樣的思想、情感和個性,蒲松齡藉著他們的形象,忠實地反映了那個時代和社會的現象;藉著他們的口吻,婉轉地表達了他對人生的憧憬和關注。這是一本充滿奇異色彩的文學書,也是一本有深厚意味的哲學書、歷史書和社會學史料。許多名篇膾炙人口,被改編成戲劇而成為經典。
本書是《聊齋志異》的精編白話版。

作者簡介
周學武
台灣大學文學博士。曾任台灣大學教授兼中國文學系所主任。現已退休。著有《唐說齋研究》《葉適研究》《葉水心先生年譜》等書。

目錄
前言 / 01
蒲松齡和《聊齋志異》 / 02
聊齋故事
壁上的美人 / 003
漁夫和水鬼 / 006
道士種梨 / 011
王七學道 / 012
長清高僧 / 016
人蛇之間 / 018
找回來的心 / 021
荒寺女鬼 / 026
張氏兄弟 / 028
口技 / 034
柳家的盛衰 / 036
山中仙緣 / 044
稚子的靈魂 / 048
詼諧的狐狸 / 054
狐仙的教訓 / 058
曾孝廉的夢 / 059
冬天的荷花 / 066
趙城義虎 / 069
李超的武藝 / 072
石武舉之死 / 074
大力將軍 / 078
秀才和進士 / 080
老屋裡的故事 / 084
少年與白鴿 / 093
瘟神 / 096
真假情人 / 098
張鴻漸的遭遇 / 105
化狐 / 114
賈奉雉成仙 / 116
黑色的指印 / 123
黃英 / 127
清虛奇石 / 133
醫生和老虎 / 138
附錄 原典精選 / 142

精彩書摘
蒲松齡和《聊齋志異》
一、蒲松齡生平
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農曆四月十六日,生於山東省淄川縣東七里的蒲家莊。蒲家莊地近黌山,是一個山清水秀的村落。村東有一個泉眼,泉水自地層上冒,溢而成溪,溪旁老柳成蔭,當地居民因而稱之為柳泉。由於蒲松齡深愛這裏的風景,後來便以它為號了。
淄川的居民,多半自外地遷來,蒲家是當地的少數本地人之一。他們的先人蒲魯渾、蒲居仁在元朝都曾做過般陽路(淄川在般水之陽,舊稱般陽)的總督。但是蒲家真正興盛起來,據蒲松齡自己說,是在明洪武以後(《淄川蒲氏族譜引》)。蒲松齡的高曾祖永祥、高祖世廣、曾祖繼芳,都有令名,道德文章,為一方所重。
他的祖父生訥,生有五個兒子,名叫:穩、樉、盤、柷、棐。蒲盤便是蒲松齡的父親。蒲盤原來也有意在仕途上謀取發展,但是考了二十多年的秀才,都沒有如願。後來因為家裡實在太窮了,不得已才做起生意來。蒲家在他的經營下,經濟情況漸漸有了轉機。蒲盤曾經生過一個兒子,名叫兆箕,不久就夭折了。他一直到四十歲,
都沒有子息,後來便把他弟弟柷的兒子過繼到自己的名下來。說也奇怪,從此以後,竟然接連生了四個兒子,他們依次是兆專、柏齡、松齡和鶴齡。
蒲松齡的降生,有一個傳奇。據說當母親董氏快要生他的時候,他的父親曾經夢見一個又病又瘦的老和尚走進屋來,那和尚光著半邊上身,在乳部還貼著一個銅錢般的膏藥;醒來以後,蒲松齡就生了,乳部竟然也有一個墨痣。蒲松齡自己也相信,他似乎就是那個老和尚的化身(《聊齋·自志》)。
蒲松齡出生的第五年,明朝便亡了。那真是一個歷史的劇變。
蒲盤在那兵荒馬亂的時代,並沒有忽略對於子侄教育的責任。松齡兄弟,都是他親自課讀的。蒲松齡幼年時代,除了居家讀書外,常在柳泉一帶游釣,父親的教誨,鄉村淳樸的風物,對於他後來性情和志向的發展,都有深刻的影響。
蒲松齡在清順治十四年(1657 年),和同縣劉國鼎(季調)的次女成婚。那時他十八歲,夫人劉氏小他三歲。劉氏溫柔賢淑,很得蒲母董氏的鍾愛,但是也因此引起了妯娌的嫉妒,造成了婆媳間的失和。他的父親看到鬧得不像樣了,便要他們兄弟分居。這時,他的兄弟都爭著要求好的房舍和器皿,只有他不肯說什麼話,結果僅分得家產里的老屋三間和薄田二十畝。
順治十五年(1658 年),他十九歲,參加了童子試,經過縣、府、道三次考試,都是第一名,成了秀才,一時名聲大噪。那時安徽宣城的施閏章(愚山)正主持山東的學政,他主張取士應該先實行而後文藝;因此,蒲松齡很得到他的賞識,施閏章也成了他第一個文章知己。可是,在以後的幾次鄉試中,他始終榜上無名。他的 一生科第,只在四十六歲時被補為廩膳生、七十二歲時被補為貢生而已。
蒲松齡生性樸訥,而重視信義,一時名士宿儒,多願和他交遊。青年時代,他曾與同鄉李堯臣(希梅)、張篤慶(歷友)、張履慶(視旋)等人結為「郢中詩社」,以道義風雅相切磋。他和李希梅「朝分明窗,夜分燈火」,交情尤稱莫逆。他的鄉先進高珩(念東)、唐夢賚(豹岩)都非常器重他。而新城王世禎(漁洋)尤其欣賞他
的才華,屢次示意要羅致門下,都被他婉謝了。
蒲松齡的一生,除了一度游幕以外,其餘過的都是舌耕生涯。
康熙九年(1670 年)秋天,友人孫蕙(樹百)任江蘇寶應縣令,邀他去做幕賓,可以說是他生平僅僅的一次南遊。第二年春天,他又隨樹百轉任高郵,算算時間,前後也不過八個月而已。三十二歲時,他從高郵回到了淄川,從此,便在家鄉開席授徒。又過了八年,他開始在畢際有(載積)的綽然堂設帳。綽然堂在畢家的石隱園中,藏書很多,堂外花木扶疏,他在這個幽美的環境中,一面教讀,一面寫作,一待就是三十年(蒲氏曾為際有夫人王氏作墓誌,有「余與畢世兄韋仲同食三十年」之語;韋仲名盛巨,是畢際有的兒子,可見蒲氏在畢家時間之久),他生前的許多著述,都是在這一段時間里完成的。等到他撤帳回家,已經是垂暮之年了。
康熙五十四年(1715 年)元旦,他用易理占卜,結果不吉。
正月初五,是他父親的忌辰,他帶領兒輩親往墓地祭掃,回來便覺得不適,延到二十二日酉時,竟依窗危坐而逝,享年七十六歲。同年三月,下葬于柳泉東南的墓地。
蒲松齡共有四子,依次為:箬、箎、笏、筠。箬、笏、筠和長孫立?,都是秀才,可以說是一門書香。他的著述,據張元(榆村)撰墓表所載,計有:(一)文集四卷,(二)詩集六卷,(三)《聊齋志異》八卷(今刊本分為十六卷)。附記于碑陰的有:(四)雜著五冊(a《省身語錄》,b《懷刑錄》,c《歷字文》,d《日用俗字》,e《農桑經》),(五)戲三出(a《考詞九轉貨郎兒》,b《鍾妹慶壽》,c《鬧館》);(六)通俗俚曲十四種(a《牆頭記》,b《姑婦曲》,c《慈悲曲》,d《翻魘殃》,e《寒森曲》,f《琴瑟樂》,g《蓬萊宴》,h《俊夜叉》,i《窮漢詞》,j《丑俊巴》,k《快曲》,l《禳?咒》,m《磨難曲》,n《增補幸雲曲》)。另外經考訂為蒲氏作品的有:(七)《醒世姻緣傳》小說一百回,(八)鼓兒詞若干種。此外,他還輯錄有《葯祟》《婚嫁全書》《小學節要》《齊民要術》《觀象玩占》《會天意》《家政內篇》《家政外篇》《帝京景物選略》等書。其他有待考證的著述還有好多種,這裏不再一一列舉了。

前言/序言
致讀者書
周學武
親愛的朋友:
在沒有接觸本書之前,也許你們已經看過或聽過《聊齋志異》中的故事了。因為在中國的舊小說中,除了長篇的《紅樓夢》以外,這部書也算流行得最為廣泛了。
《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先生(1640 ─ 1715),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同時也是一位關心社會的學者。他的著作除了小說、俗曲、鼓詞和一些詩文之外,還有《農桑經》《省身語錄》《懷刑錄》《歷字文》《日用俗字》可惜有些東西已經失傳了。不過,真正使他在文學和知識界享有盛名的,還是他的兩部小說──《醒世姻緣傳》和《聊齋志異》。前者是一部長篇的白話小說,在文字的運用、人物的描繪、情節的安排、心理的刻畫諸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後者則是純粹用文言文寫的,總共集合了四百三十一個短篇小說、寓言、故事和異聞。它在藝術上的成就,一如《醒世姻緣傳》。
關於這一方面,有待各位去欣賞、體認,我想不必進一步地敘說。
在這裏,特別跟各位一提的是它的內容方面。我們知道:這部書既然名叫「誌異」,它裏面所記載的,自然是不同尋常的事物。所以書中有關鬼狐神怪的故事,幾乎佔了全部的篇幅。那些鬼狐神怪,透過作者驚人的文學素養,一一地予以人格化,使他們與人類具有同樣的思想、情感和個性。作者也藉著他們的形象,忠實地反映了那個時代和社會;藉著他們的口吻,婉轉地表達了他對人生的憧憬和關注。因此,我們在閱讀這部文學作品的時候,不僅不能為它的奇異色彩所迷惑,而且要把它當作一本哲學書、歷史書乃至於社會學的書來看。
蒲松齡對於人情世態,能夠做深入的觀察和描寫,是由於他那平實的生活背景。在封建統治下,這位別號柳泉居士的蒲留仙,雖然也考中了秀才,參加過幾次舉人的考試,但是一直到晚年才舉了歲貢。所以他的大部分歲月,都是在農村裡度過的,這使他有機會接觸到農村社會中的事事物物。鬼狐神怪原來是農村社會的共同信仰,他便把自己日常所聽到的種種故事,運用豐富的想象,在他的《聊齋》里渲染成篇,久而久之,竟積成了這一部家喻戶曉的作品。
《聊齋志異》中的各篇,雖然多半是小說的形式,但是由於文字的古奧淳雅,所以過去很多知識分子都是把它當作古文範本來看的,甚至有人把它和《左傳》《國語》《史記》《漢書》相提並論。可惜在這裏,我們為了使它與經典寶庫中的其他作品體例一致,只以白話改寫了它的內容,而無法將它所有的原作刊出來做一個對照。而事實上,本書的若干文字和情節,為了適應實際上的需要,也經過了少許的增刪,並不是逐字逐句翻譯的。各位看過了之後,必然會了解到這一點。
最後,我謹以白話翻譯清人馮鎮巒先生的一段話送給各位,作為這封信的結尾:
張安溪曾經說:《聊齋》這一本書,會讀它,能使人膽壯;不會讀它,能使人入魔。我認為只拘泥它所記載的事?,便會使人入魔;能領會它所涵容的精神,就能使人膽壯。我們只要能認識它文章的美妙,洞察它含義的深微,體受它性情的純正,服膺它議論的公允,那麼它實在是變化我們氣質、陶冶我們心術的第一好書。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