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宓文集 (全3冊) 吳宓 9787020188208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人民文學
NT$1,768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8*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吳宓文集 (全3冊)
ISBN:9787020188208
出版社:人民文學
著編譯者:吳宓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59640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吳宓先生在東南大學、東北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大、燕京大學、武漢大學及西南師範學院等校任教近半個世紀,主要講授西洋文學、世界文學史、英國浪漫詩人、中西詩比較、文學與人生、世界古代史、世界中世紀史等。發表文章 數百篇,內容豐富,涉及中國古典文學、西洋文學、中西比較文學、辦學辦刊思想等。本書全面搜集整理了這些文章 。
長期以來,吳宓被新文學派視為頑固守舊的保守派、新文化運動的絆腳石,倍加譏斥歪曲、排擠攻擊,必欲除之而後快。其實吳宓一直在思考我國文化進步的問題,亦渴望”真正的新文化運動得以發生”。他主張兼取中西文明之精華而鎔鑄之、貫通之,以造成中國之新文化。本書收錄文章 體現了吳宓先生在這方面的思考。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吳宓先生文章 近三百篇,主要來自民國時期出版的《學衡》《大公報 文學副刊》《國聞週報》《武漢日報 文學副刊》等報刊,亦有一些未刊稿。全書以創作方式為經、發表時間為緯,結合內容特點進行分類編排,分為”著作編(上)”、”著作編(下)”、”譯作編”三冊。”著作編(上)”收錄代表吳宓先生之文化觀、文學觀,和有關辦學辦刊思想、思故懷人等內容的文章 ;”著作編(下)”收錄吳宓先生有關西學的介紹與文章 ;”譯作編”收錄吳宓先生的翻譯作品,以期呈現吳宓先生學術及思想的大致面貌。本書編輯整理時,對收錄文章 儘量依據底本保存原貌。同時,對底本訛誤之處做了改訂,對文章 來源出處、外文譯名差異等問題做了必要的注釋說明。

作者簡介
吳宓(1894—1978),陝西省涇陽縣人。字雨僧,筆名餘生,中國現代著名西洋文學家、國學大師、詩人。清華大學國學院創辦人之一。曾任東南大學(1949年更名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西南聯合大學外文系等高校教授。1950年起任西南師範學院(現西南大學)歷史系(後到中文系)教授。學貫中西,融通古今,被稱為中國比較文學之父。曾創辦《學衡》雜誌。著作有《吳宓詩集》、《文學與人生》、《吳宓日記》等。
吳學昭,1929年生於北京,長於上海,北京燕京大學畢業。曾任《中國兒童》主編;《中國少年報》副秘書長,負責編輯事物;新華社、人民日報駐外記者;人民日報國際員。著名學者、教育家吳宓的女兒。著有《吳宓與陳寅恪》,編纂並整理出版了《吳宓日記》《吳宓詩集》《吳宓詩話》《吳宓與世界文學》等。

前言/序言
整理前言
吳學昭
我父親吳宓(字雨生,又字雨僧)自幼即對漢字之美有特殊的愛好,及長,酷愛讀書,尤喜文學,少年時候,即屢試創作及翻譯。清末在陝西家鄉學習時,即撰有《陝西夢傳奇》。赴京入清華學堂不久,就將美國名宿馬登(Orison Swett Marden)所著之
Pushing to the Front 一書,譯為《青年勵志編》,發表在 1921、1922年(民國十年、十一年)之《中華新報》。又將美國著名詩人朗費羅(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之長篇敘事詩《伊凡吉琳》(Evangeline),以己意增刪補綴,改編為《滄桑豔傳奇》,刊登于《益智》雜誌。
1914、1915年(民國三年、四年),父親撰有《二城新事》(紀實小說)、《如是我聞》、《榛梗雜話》、《餘生隨筆》等,並為《清華週刊》撰寫了三篇社論和《清華週刊臨時增刊引》等。1919、1920年(民國八年、九年)間,應《民心週報》之約,陸續撰寫了《世界近史雜記》《歐戰論略》等文。
以上諸文,除《餘生隨筆》中論詩各篇已收入《吳宓詩話》外,因均屬少年習作,不夠成熟,本《文集》未予收錄。其英文著作,僅將對外介紹白璧德新人文主義以及中國文學現狀的兩篇文章 (演講提綱),由整理者譯出刊佈,餘者一概未收。有些文章,因與已出版吳宓著作內容重複,本書亦不收。
吳宓在東南大學、東北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大、燕京大學、武漢大學及西南師範學院等校任教近半個世紀,主要講授西洋文學、世界文學史、英國浪漫詩人、中西詩比較、文學與人生、世界古代史、世界中世紀史等,均各撰有講義,最能反映他畢生的教學內容與思想。可惜經歷次社會動亂,這些講義悉被抄沒、盜竊、毀棄,有些則因曾托人保管,而所托非人,最後無法索回。父親所撰講義,家中一概無存,其多年所作大量讀書筆記,亦以上述原因,所剩無幾。今其《文集》不能收入這些內容,實為憾事。讀者朋友如有相關稿件線索,敬祈賜告,以便彌補此闕,使《文集》日趨完善。
本書所收文章,主要為吳宓1921年自美留學回國任教後所譯所作,散見於民國時期其所主編的《學衡》雜誌、《大公報 文學副刊》,以及當時的《大公報》《國聞週報》《中華新報》《宇宙風》等報刊。
《文集》編輯按常規分為著作及譯作兩大類。著作類中,又依據作者多年研習及教學的特點,分為偏重國學和偏重西學的上下兩編。兩編內部,按照主題整合,同主題文章,一般以發表時間先後為序,綜論性文章 排在專題文章 之前。不同主題之間,在
目錄中以空行分隔。
本書”著作編(上)”,有兩組專門闡發作者辦學與辦刊宗旨的文字。辦學方面,吳宓在創辦清華國學研究院,或為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制訂辦學方針、學程方案時,始終強調:”學問者——無窮之事業也。其在人類,則與人類相終始;在國民,則與一國相終始;在個人,則與一身相終始。”其辦刊,又恰值新舊文化遞嬗之際,新文化運動勢頭正盛,倡導者極力詆 批判我國傳統文化,只注重汲取和傳播西方晚近一家一派之思想;不僅主張廢除文言,通用白話,且有以羅馬字母替代漢字之說。凡此,都使一向極其寶愛中西古今文明精華的吳宓異常痛心,尤其是漢字拉丁化的主張,使他產生了一種文化淪落的恐懼。於是聯合學貫中西的同道之士,共同昌明國粹,融化新知,以示反抗。其于國學,切實精研,力求明其源流,著其旨要。于西學,介紹西洋思想,翻譯西方古今之哲學、文學名著。又幾番精心編撰《西洋文學精要書目》,引導熱心西學的少年學子博覽群書,深窺底奧,明白辨析,審慎取擇,而不致道聽途說,陷於一偏。以上思想,貫穿於其所有著譯文字中。
本書所收詩文作品,幾乎全為民國時期作。1949年後,作者自知未能”與時俱進”,為避免犯錯,除為教學需要而撰寫一些有關世界古代史、中世紀史的知識性材料,供學生參考外,再未主動發表過作品。僅有的三篇文章 :《改造思想,站穩立場,勉為人民教師》,乃其1952年參加全國高校思想改造運動的思想總結;《毛講話給我之啟示》及《再談毛講話對我之啟示》兩篇,則為受西南師院領導之命,對1957年4月學習毛在最高國務會議上的講話後所作之表態。這三篇文章 均由西師代為發佈,今按時間順序錄於集末。

媒體評論
他是一個不同流合污、特立獨行的奇人。
——季羨林
吳先生是第一位指出《紅樓夢》是以詩人的心眼與價值觀來看社會人生的偉大著作,無與倫比。
——周汝昌
吳先生是研究中西比較文學之先驅者。
——繆鉞

精彩書摘
論今日文學創造之正法
創造之為言,作也;批評之為言,評也。作文作詩,評戲評畫,作與評皆吾國舊有通行之字。而今人喜造新名詞,不厭繁冗,好為重疊,乃曰創造與批評云云,殊嫌多事。惟本篇既為今之自命創造者說法,名從主人,故亦沿用之。其他如不曰仿(如仿黃鶴山樵筆意,仿元人法是)而曰摹仿,不曰文或詩而曰作品,不曰思而曰思想,不曰情而曰感情,皆同犯此牽合堆積之病,然非此篇之所欲言也。原文學之有批評與創造,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所以相輔相助,互成其美與用,缺一而不可者也。本志發刊,以”學衡”為名,首數期中,若梅、胡諸君所作文,於批評之要義及今日中國文學批評之正法,業已闡發無遺。然本志實以創造與批評並重,故今者聊貢其一得之愚。以常理言,必先有創造而後有批評。又創造之作必多於批評之作。反是則如未有人民及原告、被告而有審判廳及法官。又一馬曳車而以四五人禦之也。吾國年來之文學雜誌,綜各派各種而言之,似批評多於創造。論究文學之義理方法者,連篇累牘,且不乏佳制。而作出之詩詞、文章 、小說、戲曲,其可觀者則寥寥可數,謂非一偏之失耶?必自能創造而本於經驗以為批評,則其批評始不落空疏。必有極多創造之新材料以為批評之資,則其批評始能有用。又必先讀古人及異國之書,而後讀今人批評此類書之文或徵引及之者,則讀者始能獲益也。准是,則欲謀改良光大吾國之文學,批評與介紹而外,尤須研究創造之正法也明矣。
竊嘗讀各國文學史,而知古今來文章 著作之盛,即光明偉大之文學創造,常由於二事:一曰天才,二曰時會。一者人也,二者境也。(一)所謂天才者,如希臘遠古,史詩之歌者千百,而獨荷馬之《伊裡亞》《奧德西》二篇能傳於後。如紀元前五世紀中,雅典每年必有莊劇比賽之事。每屆報名與賽者多人,中選獲獎者三人。每人作莊劇三種,行之百年,所作之多可想。而今傳者惟有愛斯克拉、蘇封克裡、尤裡比底三人之作,合計不足四十種;餘人則並其名氏亦均湮沒。如羅馬共和時代,以元老院為政治中樞,文武百官,均於此宣示政見,請決可否,往復辯說,指陳利害。又法廷之上,每案皆有律師,逞其詞鋒。而其時之人,皆以辭令為專學,故何獨西塞羅(參觀本期《西塞羅說老》篇)之辭令著作傳於後世,而為羅馬之第一人。如英國伊利薩伯時代,戲劇大盛,作者若彼其多,傳於今而為人所熟讀者,亦有十余人,顧何以莎士比亞之作,獨遠在諸人之上,其意境、其思想、其藝術,皆非餘子所可幾及。比並而觀,優劣顯分。此外之例,不勝枚舉。其在吾國,如唐詩中之有杜甫,宋詞中之有清真、稼軒、白石、夢窗,元曲中之有關漢卿、馬致遠,清代小說中之有曹雪芹,皆為出類拔萃,卓然精工而享盛名者。則問其曷克臻此,若謂純由於時會,則與彼等同時之人及作者,固皆處同一之時會,何不能也?若謂由於彼諸人奮志攻苦,精心結撰,而持之以恆(法人Buffon有言曰:能耐苦至極之人謂之天才),本于一生之經驗及練習,而其業以進,遂能登峰造極。然與彼等同時之人及作者,立志之堅,用功之勤,享壽之長,著作之多,且有過之者矣,又何不能為此也?此其中必有緣于彼諸人之本身,生來稟賦之資,而非由於外境及人力,無以釋之,名之曰天才。(二)所謂時會者,如古代紀元前五世紀希臘之雅典,既破波斯,又為盟主,國力鼎盛,財源充辟,人民精神煥發,才思橫溢。凡百藝術事業,均造詣絕倫。不僅文人作者巍巍輩出而已,所謂貝裡克裡之時代是也。又如紀元前一世紀之羅馬,所謂奧古士都時代,共和之亂甫定,帝政之業初成,海宇太平,人民樂業,府庫充盈,兵備修整。而朝廷之上,優禮文人,諸大作者如桓吉兒(Virgil)輩,均聚居都下,侍從唱和,一時稱盛,而各成其不朽之傑作。近世如英之伊利薩伯時代,女王中興,大破強敵(西班牙之海軍號稱無敵事在一五八八年)。永絕外族侵淩之勢,確立海上霸業之基。將帥歡頌,作史以揚國威,人民謳歌,演劇以祝勝事,作者輩出,而莎士比亞即挺生於其間。又如法之路易十四時代,國運方隆,霸業鼎盛,文治武功,雄視全歐。其國之典章 制度、禮節 風俗,甚至服飾冠裳之微,世人均爭來效法。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