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學.第三十七輯 蔣寅 鞏本棟 9787020188178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人民文學
NT$375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6*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中國詩學.第三十七輯
ISBN:9787020188178
出版社:人民文學
著編譯者:蔣寅 鞏本棟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59639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輯收錄中國詩學新近研究成果,包括《安大簡異文輯錄》等「詩學文獻學」論文,《真德秀文學批評的「自得」之旨》「詩歌理論」論文,《宋代寵物詩的文化內涵與書寫策略》《論清代的效擬創作》等「詩歌史」論文,《夢中得句故事與「池塘生春草」的經典化》《北宋「江西詞派」考辨》《「七寶樓台」說考論》《錢鍾書杜詩批評學芻議》等詩學史論文,《20世紀以來唐詩學的局部回顧》「綜述」論文,《吳晟讀後》書評,都以求實創新為宗旨,運用各種方法對中國古典詩學進行廣泛深入的新開拓。

目錄
【詩學文獻學】
安大簡《詩經》異文輯錄 張學瀾 吳辛丑
李覯與祖無擇之詩交
——兼論其部分詩文系年及四首佚詩的發現 周 童
高叔嗣《蘇門集》成書與版本考述 鮑功瀚
【詩歌理論】
真德秀文學批評的「自得」之旨高艷秋
【詩歌史】
杜甫《哀王孫》創作時間考辨王新芳 孫微
宋代寵物詩的文化內涵與書寫策略李成秋
由炫才競技到自我書寫:論蘇軾的自次韻詩 周 斌
清季民初主流詞法探微
——以陳匪石詞對周邦彥、姜夔、吳文英三家詞的取法為例龔 敏
侯官郭氏蟄園擊缽吟社考論劉 赫
偈、詩互鑒互滲:歷史進程與文體的跨界融合(下)李小榮
由明義二十首「題紅詩」看《紅樓夢》的成書章早晨
【詩學史】
夢中得句故事與「池塘生春草」的經典化
——兼論本事批評中詩本事與詩學理論的互動關係張逸文
北宋「江西詞派」考辨唐 瑭
「七寶樓台」說考論 王居衡
尋求七律創作範式的失敗
——宋明時期「唐人七律第一」之爭的成因及反思 丁震寰
「擬議」作為詩話新體式:劉光第《詩擬議》《楚辭擬議》考論 冷浪濤
陳衍有關詞集序跋考釋 竇瑞敏
錢鍾書《容安館札記》杜詩批評學芻議 萬明泊
【綜述】
20世紀以來唐詩學的局部回顧
——劉長卿詩歌研究學術史述評葉 蕾
【書評】
吳晟《知性反思江西詩學研究》讀後鍾 東

精彩書摘
真德秀文學批評的「自得」之旨
高艷秋
真德秀在《文章正宗綱目》中說:「《三百五篇》之詩,其正言義理者蓋無幾,而諷詠之間,悠然得其性情之正,即所謂義理也。後世之作,雖未可同日而語,然其興寄高遠,讀之使人忘寵辱、去系吝,翛然有自得之趣。」〔1〕在真德秀看來,義理是詩的靈魂,「自得」是讀詩的收穫和境界。在宋明理學的諸多範疇中,「自得」的涵義豐富。明代心學家陳獻章將其所創立的學說稱為「自得之學」,並藉詩歌以宣揚其學說的義旨。張健認為「儒家心學與詩學的貫通,至白沙之學始達圓融之地。」目前學界關於義理與「自得」的問題有諸多研究,但在文學批評領域探討「自得」的比較少見。〔2〕真德秀從「自得」理念出發,貫通哲學與文學的聯繫,並將「自得」之義運用於詩文評論和創作中。本文擬就真德秀詩文批評中的「自得」意味作初步的探索和思考。
一、真德秀對於「自得」義理的闡釋
《西山讀書記》是真德秀及其後人編著的讀書札記,記載了真德秀日常所錄儒家經典及先儒的註解,也記錄自己的讀書見解。「自得」就是真德秀重要的讀書收穫。據統計,在《西山讀書記》中,「自得」一詞出現多達九十余次,在不同語境下,「自得」之義也有不同。首先,真德秀記錄孟子之說: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3〕
孟子關於求道問學的經典論述以「自得」為精髓,如何理解孟子所言,真德秀分別引用了朱子、程子、南軒三位理學家的註解來加以闡釋,他本人雖未加案語,但從他所選錄的三條註解便可探知真德秀對「自得」之說的認識。
其一,「自得」與知「道」。理學家認為學問當求之於內,朱熹對孟子關於「自得」之論的理解強調求學問道的自我體悟,求道便是要求之自身,求得本心。真德秀引朱子之言曰:
言君子務于深造而必以其道者,欲有所持循,以俟夫默識心通,自然得之於己也。自得於己,則所以處之者安固而不搖。〔4〕
朱子認為,美好的道德是天命賦予的,是人自身所本來具有的,通過講學獲得的道理,實際上就是得到自我之本性,「德是得於天者,講學而得之,得自家本分底物事」〔5〕。學問不應當求之身外,道理是自己體悟出來的,張南軒對孟子之言的理解同樣包含這層意思。真德秀引南軒之語曰:
學貴乎自得。不自得則無以有諸己,自得而後為己物也。以其德性之知,非他人之所能與,非聰明智力之所可及,故曰:「自得」。〔6〕
學問的習得不可依傍他人,自身有所體悟方是真正獲得。對個體內心的重視強調了學問獲得的個體獨立性及主觀能動性。孟子所言「自得」經過理學家的發揮,將為學求道的方法指向了人的內心體悟,如程顥所言「吾學雖有所受,『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貼出來。」〔7〕
通過內心感悟而獲得的學問若能隨心所欲地加以運用是「自得於己」的更深層意義,如《朱子語類》所載:
所謂志,只是如此知之而已,未有得於己也。及其行之盡于孝,盡于忠,盡于信,有以自得於己,則是孝之德,忠之德,信之德。如此,然後可據。」〔8〕
朱子認為「自得」不僅要有自我的認識,更要落實到日用生活中。只有落實到日常的盡孝、盡忠、盡信之中,才是真正做到了「有自得於己」。「自得」不僅包含了學問須向內求的認識,也注重日常對「道」的踐履,正如朱子所言:「看文字,不可恁地看過便道了。須是時復玩味,庶幾忽然感悟,到得義理與踐履處融會,方是自得。」〔9〕只有將義理與踐履融會貫通,才是真正做到了「自得」。
其二,「自得」與求「道」。「自得」不僅是對道的認識,也指明了求道的方法。求道問學的過程應是自然而然,不可為外物所累。理學家說「心統性情」,如朱子所言:
橫渠說得最好,言:「心,統性情者也。」孟子言:「惻隱之心,仁之端;羞惡之心,義之端。」極說得性、情、心好。性無不善。心所發為情,或有不善。說不善非是心,亦不得。卻是心之本體本無不善,其流為不善者,情之遷於物而然也。〔10〕
心之本體為性,性無不善,由心所發之情,卻是有善有不善的,其不善的原因,就是受到物之牽累。所謂「心與理一」的境界,便是擺脫了物慾的束縛,求得本性之後的境界,如此方能做到「自得」。
理學家在求學問道的方法上講求自然,強調從容優遊的姿態,講究循序漸進的態度以及日積月累的方法。為學不可「急迫求之」,躁急的根源在於名利等一己私心的驅動。正如真德秀引程子所言:
學不言而自得者,乃自得也。有安排布置者,皆非自得也。然必潛心積慮,優遊饜飫于其間,然後可以有得。若急迫求之,則是私己而已,然不足以得之也。〔11〕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