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與結 弗羅斯特.甘德 傑克.謝爾 9787576048650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
NT$566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7*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魂與結
ISBN:9787576048650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
著編譯者:弗羅斯特.甘德 傑克.謝爾
叢書名:獨角獸文庫
頁數:120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59330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魂與結》是2019年美國普利策詩歌獎得主弗羅斯特·甘德的兩部新作《莫哈韋沙漠之魂》和《結》的合集。《莫哈韋沙漠之魂》是詩人的一部新小說詩,也是詩集《新生》的延續。在母親和妻子相繼去世后,詩人徒步八百英里來到莫哈韋沙漠,其內心波瀾起伏的情感和沙漠的風景融為一體。《結》是鮮有的詩人與藝術家直接對話的詩集。詩人被藝術家傑克·謝爾的攝影所吸引,圍繞10多張黑白照片中男性人體和黑色亞麻布的夢幻結合創作出形式多變的詩歌,是文字與攝影、靈感與洞察、想象與智慧之間的神奇碰撞。《莫哈韋沙漠之魂》里長途跋涉間的內省叩問與《結》的瑰麗想象和極富張力的象徵意義相得益彰。

作者簡介
弗羅斯特·甘德,美國當代著名詩人、翻譯家、學者,出生於加利福尼亞州莫哈韋沙漠,擁有地質學和英語文學學位,曾任教於哈佛大學,現為布朗大學文學藝術與比較文學榮休教授。2019年憑藉詩集《相伴》榮獲普利策詩歌獎。此外,甘德還翻譯了大量拉丁美洲和西班牙詩人的著作,合譯過日本詩人吉增剛造和野村喜和夫的詩集,並致力於向西方世界推介多多、歐陽江河、翟永明、王寅等中國當代詩人的詩歌。

目錄

詩人小記
莫哈韋沙漠之魂

詩人小記

附錄
漫長的沖刷 翟永明
譯者小記

精彩書摘
莫哈韋沙漠之魂
夜裡的風把旗杆吹得嘩嘩作響。
現在我身上已經沒有了
之前的我。他對自己
這麼說。為了
能面對自己生活下去。
將近午夜時分。微弱的月光照耀著
門廊,他的靴子整齊地擺放在
大門口。四根黑色的鞋帶,
有三根被塞到了靴領里,
有一根鬆了,從鞋眼垂到
水泥地上,像是條細細的血痕。
我發現我的必需也是臨時的,
我身上最重要的早已懈怠,
留在了身後某些無法挽回的決定之後。
她輕聲問他有沒有注意到。
什麼?小飛蛾在傍晚
冒出來,而大飛蛾——這些傢伙,她說著
把目光投向黑暗,
要到半夜才出來。
他的雙眼、她雙唇的意向以及他所想要的,
也就是在這情境之外的,即便在思索過後
也找不到關聯。
她把這種絢麗的否定稱之為夜晚。
***
回到這裏,他在睜眼能看到的
所有地方都想象著她。想象她是春天裡山頭沸騰的綠。
烏鴉都醒了。
他的記憶中,她的氣息如剪紙般被剝開。
對她來說,這裡是家。在這個鎮上,
各式基督教原教旨主義
與無節制的商鋪擴張
交織到了一起。
現在火車只是從這兒經過。
一個男子在碎石場
沖洗著水泥攪拌機。一種強迫懺悔的形式。
明媚的午後,一個年輕的女子慢步走向她的車,
穿過乳房切除中心的停車場。
我們的朋友死在了這兒:衣衫不整,
低頭看著書,沿著州際公路的路肩
徒步走著就沒了。
儘管很久以來我把這些都看成
是可能,但未走過的軌跡
卻因我的自我認同而退縮。
他記得她滿是熱情的聲音。
還有在他人生的轉折點上,
她看到他是如何被自己
自律般的不專註所折服。哦,
她曾欣喜地補充道,我愛
雨後飼養房的氣味。
***
因為他憤怒
或是因為他抑鬱卻自我否認
或是因為他恨卻滿是自責,
因為他沉浸在失望和放縱之中,因為
抑鬱吞噬了聲音,就像泥土吞噬了
雨水,他所愛的人發出的細聲的哀求
和痛苦的吶喊都無法傳遞給他。
現在,他發現已經無法
分清第一和第三人稱的
界限。他
所感知的世界
在參照焦點之間
搖擺不定。我真不知
從何下手。
就像試圖跨過閣樓上的柵欄。
在世界公開性
和自我內在性上如此。
在過去和未來之間也是如此。
無論如何,我在自己獃獃望著長空前
都會假定有你,想告訴你什麼。
我的許多經歷都已模糊不清了。(幫幫我啊,
上帝,我稀里糊塗地想。)但是
每一個時刻都把你烙到我心裏。
***
你說,不要無休止地
沉浸在我們的日常習慣之中。
也不要總是用相同的音節
來譜寫自我。
我們躺著聽鈦鐵礦般的黑暗,
聽嘩嘩的雨聲。睡意襲來,
燈還一直亮著,
在別處等待著我們。我
在你眼裡,有時一定是
一隻易興奮又笨拙的猿猴,
或是只和猿猴一樣
易興奮又笨拙的西施犬。或是
像一個巨嬰,臉上長滿了
威嚴感十足的皺紋。
我們會經歷所有的事物,
但在付出超常的努力之後,
當一切終於到來的時候,
我們卻沒有地方安放別的事物。
我童年的自己又問道:
你的一生都做了些什麼?
一整夜,屋頂上?里啪啦,
傳來大雨鼓膜般的振動。

前言/序言
漫長的沖刷
翟永明
弗羅斯特·甘德是美國當代著名詩人、2019年普利策詩歌獎得主。在國內出版的《相伴》和《新生》兩本詩集,是弗羅斯特·甘德討論家庭親密關係與人類生態環境的力作,主題多元複雜、詩風渾厚深遠。而我面前的這本詩集《魂與結》,應該是他即將在中國出版的第三本詩集。
弗羅斯特·甘德是中國詩人們的老朋友,2002年,我在一位朋友的贊助下,試圖舉辦成都國際詩歌節。當時通過北島的介紹,我邀請了甘德與另一位美國著名詩人、譯者艾略特·溫伯格來成都參加詩歌節。
那是一段可怕的記憶,當甘德和溫伯格乘坐的飛機在天上飛行的時候,我接到了詩歌節因故取消的通知。幾小時后,我不得不對第一次見面的甘德和溫伯格宣布這個沮喪的消息。後來,我們的詩歌活動挪到了50 平方米的白夜舉行。我想,美國詩人可能不會在這個小空間里朗誦了吧?但是,甘德當天卻與中國詩人一起,饒有興緻地在白夜讀詩、討論。在場的詩人王寅拍下了他強勁有力的朗讀照片。
在後來近二十年的時間里,我曾兩次有幸與甘德一起參加詩歌活動。其中一次是近十天的在新疆舉行的持續近十天的「中坤國際詩歌節」,甘德和他妻子——著名美國詩人 C D 萊特參加了這次活動。我的照相機里還有許多我當時為他們拍攝的照片。另一次是王寅策劃的「上海音樂詩歌劇場」。時隔若干年,當我在上海再次聽到甘德讀詩時,他那種獨特的朗誦方式與電子樂、影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讓他的詩散發出奇崛變幻的魅力,給我留下相當深刻的印象。
2023年,首屆「阿那亞詩歌節」邀請我和甘德參加關於詩歌的線上討論,我們倆隔空對話,探討了彼此的詩歌觀點,主辦方在網上對詩歌讀者直播了這次討論。在對話中,作為地質學家的詩人甘德說:「生態詩歌其實有一個哲學立場」,這句話對我而言印象深刻。我想,甘德的生態詩歌觀念與中國的「天人合一」是有某種可類比的內在聯結的。的確,在人類歷史上,人類和地質的時間概念是同步的。我們現在經歷的地質災難,是幾億年的變化突然在一個時間段發生的。笛卡爾曾說「我思故我在」,但人確實受環境影響,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人類處境都和外部環境相連。甘德因此說:「對生態的思考幫助我們理解人類自身和世界的關係。」甘德提到的生態,並不僅指動物,也包括地球上的各種生物,以及各種微生物。生態詩歌其實是試圖解構地球中心論,甚至是人類自我中心論,回顧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時刻。事實上在空氣中,在我們的身體里,都有不同的微生物;幫助我們呼吸、消化、生存、健康地生活下去。連人類的DNA,也和其他生物、不同的物種有息息相關的聯繫。在甘德的新作《莫哈韋沙漠之魂》這首長詩中,除了我們在表面文本上看到的人類情感的描述之外,還有更多的潛文本。在這些時隱時顯的潛文本中,流動著地球上與我們共存的那些朋友,以及它們與我們人類的共生關係,它們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顯得是那麼地豐盈和脆弱。在甘德的詩里,伴隨著「你」「我」「他」,伴隨著人類情感出現的,還有甘德的生物包括植物和動物世界:茴香、甘草、芥菜花、鸚鵡、琥珀、斑鳩、美洲鷲、地鷚、樹蛙、蜥蜴、沫蟬、蟑螂、飛蛾、花粉,約書亞樹,等等;它們和「地球的震動 / 同頻,但低鳴」。少數生態詩人能夠聽到這種來自古遠和自然的低鳴,並與之共振。
不過,甘德雖然強調生態詩歌,但他在創作中並未把自然浪漫化,他關注的是真正的自然,而不是經過人類人為去改變過的偽自然,後者顯然是他詩中所批評的。《莫哈韋沙漠之魂》這首長詩的自然背景是莫哈韋沙漠,這裏也是甘德的出生地。1992年我旅居美國時,曾路過這個廣大無垠的沙漠,彼時它的瑰麗寥廓和靜止孤寂,深深地震撼了我,讓我想起杜甫那句「大哉乾坤內,吾道長悠悠」。而甘德這首史詩般的長詩,也正是藉助故鄉的母題,在沙漠這個廣角鏡式的場景中,展開精神之旅的漫遊之詩。甘德將之命名為「新小說詩」,也就是說:它同時兼具小說與詩的內核,從而去打破單一表述的邊界。長詩的敘述者化身為多個人格、多個分身,形成一個不斷推進的多重敘事框架, 從妻子 C D 萊特的家鄉阿肯色州農村出發,一直行進,直到進入他出生的莫哈韋小鎮巴斯托。從中可以看出至少有一條敘述線:甘德在詩中與亡妻、母親以及陪伴他旅行的別的靈魂,抑或是它們相互交替——在紙上壯遊這個沙漠版的奧德修斯回鄉之旅。「我」在過去和未來的閃回與眺望中:「自我意識變得如萬花筒般豐富多彩。」在行走中,「我」回憶了母親以及這片土地對他的啟迪:「我從她那裡借來了光輝」,「我透過她的聲音、她的眼睛來審視這一片風景」,這也是甘德最終成為一名地質學家和詩人的緣起。同時,與妻子多年共同生活的場景和精神世界相調和的往事,也一直在他的詩中經久不衰地低吟或唱響。「我」與亡靈精神世界的對話與尋覓,讓我想起「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的名句,但是,在甘德的詩里,這種極度思念和強烈情感,卻是與他在莫哈韋具體的旅途和對生死、家園的抽象思考,以及他一貫的詩歌哲學融會在一起的。所以它超越了一般的愛情詩或悼亡詩,而是「吾道長悠悠」式的上下求索、探尋自我之路:
莫哈韋,無論他是什麼,
都來自於它的沖刷。
還有什麼比這虛空的
無端奢華更神聖的呢?
?《莫哈韋沙漠之魂》的結構既複雜又凝練,尤其是甘德在詩中常常自由地切換人稱,自由地展開想象的聲音:他有時以她的聲音問話,同時又用自己的聲音作答。二者有時又合二為一。這樣虛擬的自問自答像一個辯證大師,把對話變成極具分量的紙張。
他即使遠離了她,她的聲音
還伴隨著他,留在他心裏。有時,
他會聽到和自己說話。用她的聲音。
詩中這種第三人稱在上下句中,不時地突兀切換;猶如快速剪輯的回放鏡頭,作用於情感和經驗的直接傳遞。有時候,我們不太能分清楚詩中你我人稱中的具體所指,但由此更給讀者帶來一種辨認的衝動、一種代入的想象。在某種情況下,第三人稱的「他」,並不代表作者,或任何他者,而代表的是某一個指稱:有時是死神,有時是時間,有時也許是一片風景,甚至有可能是一些其他物種。在另外的時候,某個適當的時候,這個「他」,又會變換成「你」——這個在甘德筆下最自由的人稱。這首詩在最後留給讀者一個開放式結局:
此刻,沿著峽谷的地縫線,
我一個人繼續下山。此刻,我快速
吸了一口氣屏住呼吸。此刻,我滑出視線,
一頭扎進了一塊煙囪岩。
無人知曉敘述者「我」最終下山或是留在了「煙囪岩」,那也許正是這首史詩和個人空間的一個隱喻:重生或死去?又或者:二者皆可拋?
第二輯《結》的內容,是攝影師傑克·謝爾(Jack Shear)分享給甘德的一些數碼照片作品。這些作品包括男性肖像、抽象的建築,以及流動的裸體和半裸體。有些照片中男性肌肉線條被黑布遮蓋。甘德自稱被這些作品迷住了,在反覆觀看中他意識到:「我知道可以用寫作的方式進入它們。」據我所知,甘德一直喜歡攝影並親自動手拍攝,更常常將自己的攝影和影像作品與詩歌並置在一起處理。所以,他用這些照片作為寫作素材,是順理成章的。
按照我自己對這組詩的理解,詩人在詩里用文字重構了「身體」。他把攝影師拍攝的裹著黑布的身體,看作「一個限制性容器」,然後以一種全新的眼光,去重新建立觀者與身體、觀者與被觀者之間的各種不同關係。詩人深入這個黑白容器,將文字的坐標與影像的坐標對齊、微縮、共生和間離。在這裏,甘德又一次熟練地運用起人稱的切換,並將這種切換直接錯位、顛倒關係,讓凝視與被凝視者、又或者是肌肉與布,又或者是詩人與攝影師交換了主體,交換了凝視方式,並且讓被凝視者主體佔據了有利位置:
無論你如何凝視,
我都站在你的命令、
你的調情、你假裝的親近之外。
正如甘德在他的詩作《新生》里,破格地使用了一些向下的破折號——陽性休止。這是他借用了中世紀詩歌里的特殊方法,以打破敘述的聲音以及讀者對敘述發展的預設。甘德在這首組詩里,有時也用了類似的方法。他改換人稱和指代空白,改換視角,甚至讓被觀察者進入觀察者的感官體驗中,造成一種間離效果;讓讀者從中讀到一種與影像無關的陌生感,進而也獲得一種主客體混淆的感官體驗。同樣地,這首詩里的「你」「我」,是如此地自由,完全不顧及它們在詩中的走向。在我看來,它們甚至邀請讀者自己去搭建此種關係。這樣的一種開放性的視角,使這首詩充滿了各種屬性、各種可能性、各種延展關係。
讓這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