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十四年-大唐中興與沉淪的十字路口 李旭東 9787523409923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團結
NT$439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8*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元和十四年-大唐中興與沉淪的十字路口
ISBN:9787523409923
出版社:團結
著編譯者:李旭東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59050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文史學者李旭東的歷史通俗讀物新作,角度新穎、見解獨到,有料、嚴謹、好讀。
☆透過元和十四年這一年讓讀者徹底看懂、看清整個中晚唐,堪稱大唐版《萬曆十五年》。小切口解讀元和十四年朝堂內外的風起雲湧,大場景復盤大唐中興遺憾收場背後的深層邏輯。
☆小說化語言敘述歷史,從史料出發,通過正敘與倒敘相結合的方式,巧妙地以元和十四年為引子將唐憲宗皇帝在位十五年中諸多政治事件背後的真相串聯在一起,解析透徹。
☆封面設計精良,採用燙金工藝,內文排版疏朗,方便讀者閱讀。附有大量圖表,歷史脈絡清晰明了。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歷史通俗讀物。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是唐憲宗李純在位的最後一個完整年度,這一年看似只是大唐289年中的普通一年,卻影響了此後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歷史進程。這一年看似是在凱歌高奏中度過的,但朝堂上早就暗流洶湧,後宮中早已殺機四伏。
本書深入解讀元和年間諸多政治事件背後的真相併將其巧妙地串聯起來,從史料出發,透徹解讀唐憲宗李純為什麼會在聲望日隆之際突遭謀害?原本中興大有希望的大唐為什麼會隨著他的死徹底走向沉淪?作者嘗試小切口解讀元和十四年朝堂內外的風起雲湧,大場景復盤大唐中興遺憾收場背後的深層邏輯。

作者簡介
李旭東,文史學者、編劇、作家,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小說學會會員、中國音樂文學學會會員、中國地理學會會員。已出版歷史作品《李唐之亂》《盛唐的拐點》《大唐仕宦生活錄》《長安亂:中晚唐的帝國硝煙》《這裡是大宋》《楊貴妃傳》《刀鋒上的唐帝國》《唐亂》以及歷史小說《大周驚天局》系列。

目錄
第一章? 憲宗皇帝上位史
飽經磨難的皇孫
岌岌可危的太子之位
險象環生的登基之路
「永貞內禪」的內幕
羅令則案與順宗之死
第二章? 錯綜複雜的三川亂局
屈辱妥協還是冒險一戰
高崇文脫穎而出背後的隱情
花了一半預算就結束的戰爭
土豪的好日子到頭了
平穩過渡中的小插曲
高崇文的不安
武元衡的作用
第三章? 保衛大唐的錢袋子
李琦的小心思
三個人結束一場戰爭
大唐經濟生命線
第四章? 元和三年制舉案背後的權力鬥爭
撲朔迷離的真相
李吉甫為何會突遭罷免
裴?的高光時刻
第五章? 貿然發動卻又慘淡收場的戰爭
情理之中的意外
各方的小算盤
穿破烏雲的希望之光
第六章? 曠日持久的淮西之役
遲早要到來的戰爭
實力懸殊的對比
用人不當引發的惡果
第七章? 宰相當街公然被殺之後
一死一傷的悲劇
險些遭到血洗的洛陽城
再度鎩羽而歸的無奈
第八章? 雪夜下蔡州
不靠譜的統帥
有著一顆不安分之心的不知名將領
舊貌換新顏的蔡州
第九章? 元和中興的落幕之戰
作死的李師道
當斷不斷 反受其亂
宰相遇刺的真相
驟然而至的叛亂
第十章? 碑文之爭背後的權力博弈
究竟是誰挑起了這場爭端
孰優孰劣的兩篇碑文
這場風波背後的政治動因
第十一章? 後宮危機與憲宗之死
不立皇后的皇帝
太子死亡疑雲
更換太子的前奏
始料未及的瘋狂反撲
第十二章? 功虧一簣的中興
一個決定丟了兩個藩鎮
因一個人毀了整個計劃
勞而無功的征討
大敵當前的內部鬥爭
附錄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飽經磨難的皇孫(節選)
大曆十三年(公元 778 年)二月十四日,伴隨著一聲清脆的啼哭聲,一個稚嫩的小生命在長安大明宮內呱呱墜地,這個孩子就是日後在史冊中留下濃墨重彩的大唐憲宗皇帝李純,不過當時他還叫李淳,李純這個名字是他登基之後才改的。
對於長子李純的到來,他的父親李誦自然是滿心歡喜,自此之後也算是後繼有人了,此時的他還不知道自己將會有多達二十八個兒子。也正是因為過度沉迷酒色使得年僅四十四歲的他便因中風而?床不起。以至於他苦等二十五年,卻僅僅在位一百八十六天,雖有滿腔抱負,卻無處施展,堪稱大唐最為悲催的皇帝。
當時在位的皇帝是李純的曾祖父代宗皇帝李豫,雖然李豫親手終結了長達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但這一切也都是妥協的結果,大唐只是實現了名義上的統一。那些安史叛將們搖身一變成為大唐節度使,而且一當就是一輩子。他們管轄的地盤儼然成了一個又一個獨立王國,他這個皇帝甚至都不知道這些地區究竟有多少百姓、有多少田地、收多少稅、養多少兵這些區域僅僅是存在於大唐的版圖中。
就在李純出生的次年,心力交瘁的代宗皇帝便溘然離世,他雖然沒有力挽狂瀾的魄力,也沒有定鼎乾坤的能力,卻是一位稱職的守成之君,帶領大唐走過了安史之亂硝煙散去前後的混亂局面,卻無力改變藩鎮割據勢力日益滋長的局面。
李純的祖父李適登上了皇位,史稱「唐德宗」。德宗皇帝對李純這個孫子很是喜愛,經常將他抱在自己懷中逗他開心。
那日,德宗皇帝笑著對他說:「你是誰家的孩子,怎麼會在我的懷中?」 李純用稚嫩的語氣答道:「我是第三天子!」雖然「第三天子」的名號聞所未聞,但他身為德宗皇帝的長孫,按照祖、父、子的順序,這個提法倒也還算合理。
望著聰明伶俐的孫子,德宗皇帝的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此時的德宗皇帝還不會想到就是這個自稱是「第三天子」的孫子最終實現了他追求一生卻一生都難以實現的政治理想,使得大唐榮光再現!
德宗皇帝登基時三十八歲,既沒有父親的暮氣,也沒有孫子的稚氣,他迫切地想要改變大唐江河日下的局面。
隨著時光的流逝,魏博節度使田承嗣、成德節度使李寶臣、淄青節度使李正己這些昔日馳騁疆場的悍將們已然垂垂老矣,他們的兒子們全都躍躍欲試,不願輕易放棄自己家族到手的權力,迫不及待地想要繼承父親的節度使之位。但德宗皇帝一旦准許了,這些地區的節度使將會由終身制變為世襲制,從而徹底脫離大唐的控制,這顯然是德宗皇帝無法容忍的。
德宗皇帝拒不授予那些人節度使旌節,以至於戰端再起,他做夢都不會想到局勢竟會惡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以至於他兩度落荒而逃,幾度死裡逃生。他面對的將是一個比安史之亂更為錯綜複雜的亂局。安史之亂時,叛軍雖然強大,卻始終站在你的對面;可在這場變亂之中,德宗皇帝竟一時間分不清誰是敵、誰是友,只因敵人隨時會變成戰友,而戰友也隨時會變成敵人!
建中四年(公元 783 年),這一年李純只有六歲,不過他卻即將經歷一場突如其來的大變亂。
魏博、成德、淄青、幽州、淮西等藩鎮相繼反叛朝廷,戰火迅速燒遍黃河上下,為了迅速平息這場叛亂,原本負責戍守長安的禁軍神策軍不得不分批開赴前線,以至於長安城兵力空虛,更要命的是德宗皇帝對此竟然還不知情!
主持招募禁兵的神策軍使白志貞對東征死亡的神策軍將士一概隱瞞不報,他在收受市井商賈富人的賄賂之後便會將他們或者他們的子弟徵召入伍,雖然這些人享受著朝廷的供給與賞賜,卻只是存在於神策軍將士名冊中,以至於長安城內外能夠實際調動的兵力其實已經非常有限了,根本應對不了突發事件,可就在這個危急時刻,一場叛亂卻驟然而至。
涇原節度使姚令言率領五千將士冒著淅淅瀝瀝的秋雨星夜兼程地趕赴前線。此時他手下的將士們仍舊穿著單衣,蕭瑟的雨水打濕了他們的衣服,一陣比一陣猛烈的寒冷向他們襲來。
不過繁華的長安逐漸進入他們視野,他們頓時爆發出陣陣熱烈的歡呼聲,因為他們覺得帝國皇帝與都城百姓肯定會熱情地款待他們,可他們卻失望了,沒有鮮花,沒有掌聲,沒有歡送的人群,更沒有豐厚的賞賜,只有一些粗茶淡飯,一股強烈的怒火在他們心中熊熊燃燒起來。當年十月初三,京兆尹奉命前去犒勞涇原將士,卻只送了一些粗米飯和菜餅,將士們心中的怒火再也按捺不住了。他們踢翻了面前的飯碗,大聲嚷道:「我們即將提著腦袋去上戰場,如今卻連口飽飯都吃不上!聽說皇上瓊林、大盈兩個內庫里金銀錦帛裝得滿滿的。既然你們不給,不如我們親自去取!」
將士們穿上鎧甲,舉起旗幟,擂鼓吶喊,浩浩蕩蕩地殺奔長安城。此時節度使姚令言正入宮向德宗皇帝辭行,就在兩人親切交談之際,一名宦官卻慌慌張張地跑進來,大聲呼喊:「大事不好了!涇原兵嘩變了!」
姚令言乘馬急馳回營,在長樂?與嘩變的部下相遇。他本想用自己的威嚴來彈壓那些叛亂的士兵,但士兵們此時已被憤怒沖昏了頭腦,任何人都阻擋不了他們搶掠金銀財寶的步伐,甚至肆無忌憚地向自己的長官姚令言放箭。姚令言急忙趴在馬背上,箭鏃帶著冷風從他的身邊劃過。
姚令言仍舊沒有放棄而是繼續策馬來到士兵中間,大聲呼喊道:「諸位打錯了主意!這次東征是一個千載難逢的立功機會。一旦立功,難道你們還愁得不到富貴嗎?你們怎麼能幹出這種滿門抄斬的事情呢?」
此時憤怒的士卒們卻根本聽不進他的任何勸告,居然拿著刀槍將姚令言劫持了。姚令言沒有掙扎,也沒有反抗,在部下的脅迫之下一步步走向長安城。他感覺這段短短的路程居然走了好久好久,因為這一路走來,忠誠逐漸離他而去,信仰逐漸離他而去,他也將徹底完成從忠臣到逆臣的蛻變。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