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涼王國的七張面孔 程對山 9787523402467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團結
NT$439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8*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五涼王國的七張面孔
ISBN:9787523402467
出版社:團結
著編譯者:程對山
頁數:360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59470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1 小眾歷史解讀:魏晉南北朝時期,東晉十六國中建於河西的五個王國,分別為「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和「西涼」,史稱「五涼」。本書以敦煌、武威西北地區歷史為背景,呈現人物故事和家國興衰,適合愛史之人品讀深思。
2 探索河西走廊歷史脈絡:「中原魏晉以降之文化轉移保存於涼州一隅。」「五涼王國」的歷史與文化承前啟後,繼絕扶衰,承續漢魏之風,開啟隋唐之制。
3 傳奇人物故事:以前涼開國君王張軌、西域之王呂光、傳奇高僧鳩摩羅什、大唐「先祖」李暠等七位精英領袖人物為主線,品讀人生,感悟歷史。
4 舒適閱讀體驗:封面創意人像面具燙金,神秘大氣;
排版疏朗清晰,每章附「人物關係圖」,便於讀者梳理記憶。

內容簡介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東晉時建於河西的五個王國,分別為「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和「西涼」,史稱「五涼」。五涼文化「上續漢魏西晉之學風,下開魏齊隋唐之制度,承前啟後,繼絕扶衰,五百年間延綿一脈」。本書以前涼開國君主張軌、「西域之王」呂光、唐朝先祖李暠等「五涼王國」七位領袖精英人物為主線,揭開「史不絕書」的五涼文化盛衰之謎。

作者簡介
程對山,筆名北野,甘肅涼州人,作家,編劇,文史研究、文博策展及宣傳策劃工作者。長期從事地方文史研究工作,參編《武威地區志》《武威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覽》等作品多部。中國作協「志願文學獎」、《人民文學》「黃河散文」獎、全國「鐵觀音」「普陀山」「大美武夷」文學獎獲得者,個人獨著《走進武威》《涼州歷史名人評傳》等。

目錄
第一章 張軌:陰圖保據河西
「天德貴人」 - 003 公元300年 - 005 自謀遠禍之計 - 007 避離京華 - 008 涼州是個爛攤子 - 011 「君子之儒」和「小人之儒」 - 013 威著西州 - 016 「第一謀主」宋配 - 019 一出「求賢若渴」的戲 - 021 大城姑臧 - 025 為「九郡胄子」建學館 - 027 地處戎域,號有華風 - 029 勸課農桑 - 032 中州避難來者,日月相繼 - 034 中華高族,播遷涼土 - 036 平定秦隴之亂 - 038 涼州暗流涌動 - 041 「張氏霸涼」的鬧劇 - 044 翼衛乘輿,折衝左右 - 049 「固辭」西晉封號 - 052 復五銖,濟通會之變 - 054 表立世子 - 057 兩道遺言 - 059
第二章 張駿:安民拓疆
十四歲少年的際遇 - 063 封為霸城侯 - 065 「正史」里的少年張駿 - 067 一個有思想的頑劣少年 - 070 「手莫頭,圖涼州」 - 072 張茂的煩惱 - 076 具備國王的天才秉賦 - 078 夙承聖德,心系本朝 - 081 詩怨東晉 - 085 睦鄰外交 - 087 一場失敗的戰爭 - 089 總御文武,鹹得其用 - 091 「徙石為田」的宏大工程 - 094 西域諸國朝貢不輟 - 096 跨據三州,帶甲十萬 - 099 日昃忘食,枕戈待旦 - 102 國事悉委於世子 - 105 《東門行》和「天竺樂」 - 107 最後的兩件大事 - 110 轉頭一切皆成空 - 112
第三章 呂光:中路「福地」是涼州
西伐大兵過涼州 - 117 前秦股肱之臣 - 118 龜茲王白純 - 120 延城保衛戰 - 122 延城陷落 - 124 龜茲樂舞徙至涼州 - 126 攻佔河西 - 128 「三河王」的煩惱 - 132 一州之地,叛者連城 - 134 涼州奇人郭? - 136 姑臧東苑之亂 - 139 呂光的兩大文士 - 141 南涼和北涼崛起 - 144 後涼天下,一國四分 - 145 「崇尚文教」的一面 - 146 終年六十三歲 - 149 五天國王 - 150 呂氏兄弟的顛覆鬧劇 - 152 末代天王 - 154
第四章 鳩摩羅什:蘊其深解,無所宣化
生於龜茲王室府邸 - 159 耆婆出家 - 161 童年的「護法神」 - 164 母子分別 - 166 道流西域,名被東國 - 168 三車法師 - 170 蘊其深解,無所宣化 - 172 姑臧城裡的西域胡僧 - 174 佛法思維向深處開掘 - 177 抄寫佛經,學習漢語 - 178 披閱漢文典籍 - 181 高超的漢語讀寫能力 - 182 涼州的佛教活動 - 184 菩提心燈 - 187 僧肇來到涼州 - 189 姚秦的仰慕 - 192 由「中路」到終途 - 194 點亮「草堂煙霧」的奇景 - 196 口宣秦言,兩釋異音 - 198 「破戒」風波 - 201 秦人之深識,何乃至此乎 - 204 舌「舍利」葬于涼州 - 206
第五章 禿髮?檀:開疆河外,清氛西土
青年才俊 - 211 每遇征戰,皆克敵制勝 - 214 人多感慕而從之 - 216 兄終弟及 - 220 「藉二昆之資」 - 221 宗敞出使樂都 - 224 去年號,罷尚書丞郎官 - 227 機會到了 - 228 王尚離開涼州 - 230 入駐姑臧 - 232 耀武揚威 - 235 內憂外患 - 237 和後秦徹底翻臉 - 240 兵敗北涼,痛失姑臧 - 242 以四鄰為兵 - 245 眾叛親離 - 247 灑淚乙弗 - 249 羅川分眾 - 250
第六章 李暠:溫毅惠政,雄霸西涼
將軍府的「遺腹子」 - 255 孤單的童年 - 257 三個「文學青年」 - 259 郭?來訪 - 261 西涼國的三位「推手」 - 263 推舉郡守,一波三折 - 266 索李之爭 - 268 公元400年 - 271 廣田積穀,教化邑里 - 274 遣使東晉 - 277 離開敦煌又如何 - 279 遷都酒泉 - 282 結盟南涼,抗擊北涼 - 284 《誡子書》的良苦用心 - 286 撫劍嘆憤,以日成歲 - 289 秀才對策和儒士治國 - 291 富於實證精神的國王 - 293 西涼王的歷史遺? - 295
第七章 沮渠蒙遜:胡夷之傑,擅雄邊塞
敦煌的噩夢 - 299 後涼「部曲護軍」 - 301 臨松郡起兵 - 302 從張掖郡到西安郡 - 304 取代段業 - 307 睦修鄰邦 - 309 發布《罪己詔》 - 312 打敗南涼 - 314 遷都姑臧 - 316 攻滅西涼 - 318 撰定「朝堂之制」 - 321 談玄論聖 - 323 遣使南朝 - 326 稱藩北魏 - 328 譯經和石塔 - 331 石窟「涼州模式」 - 334 粟特胡商和「涼造新泉」 - 337 請《周易》及子集諸書 - 340 北涼滅亡 - 343 北魏的涼州儒士 - 346 大佛氣象 - 348 河西遺傳 - 350
第八章 後記

精彩書摘

如果以姑臧為坐標點來敘述歷史,這段歷史則專指東晉十六國時期 的「五涼」歷史。
換句話說,如果敘述東晉十六國之「五涼」歷史,史學家的目光會 無一例外地定格至名都姑臧。
「五涼」,指「十六國」中的五個王國,建於河西,皆以「涼」 為國號,故有此稱。歷史典籍中,五個王國依次稱為「前涼」「后 涼」「南涼」「北涼」和「西涼」。
關於「五涼」的時空定位,我從?古浩渺的歷史長河中拎出兩個 世紀交替之年,即公元300年和公元400年,以此標記這一段非同尋常的歷史。
公元300年,西晉趙王司馬倫誅殺皇后賈南風,「八王之亂」愈演愈烈,中州士人紛紛避離京師,張軌也在這一年思謀出鎮涼州。次年如願抵達姑臧,開啟了前涼肇基工作。公元400年,李暠建立西涼政權。於是,河西大地上呈現出以姑臧為都的後涼、以西平為都的南涼、以張掖為都的北涼、以敦煌為都的西涼「四國」鼎立局面。十七年後北涼沮渠蒙遜統一河西,又過了二十二年北魏拓跋燾攻滅北涼,五涼諸國統轄河西的歷史近一個半世紀。
在河西,「姑臧」可算一個古老的地名,其得名早於武威、張掖、 酒泉乃至涼州。「姑臧」原指西漢時期的匈奴所築的一座古城,「姑臧」二字顯系匈奴語,語意為何,今無證可考。漢置武威郡后,將姑臧 城邑所在之地設為姑臧縣,地域範圍即今甘肅武威涼州區所轄全境。此後,姑臧歷為武威郡、涼州府的治所駐地。
五涼王國的統轄區域泛稱河西,是以姑臧為核心都市,以河西走廊為中心地帶的西北大部地區,疆域最大時曾「西包蔥嶺,北暨居延,南逾河湟,東至秦隴」。除西涼外,諸國相爭戰的歷史,便是爭奪王都姑臧的歷史。
所以,姑臧之於五涼,猶如建康(南京)之於東吳,洛陽之於西晉,長安之於隋唐。歷史學家趙儷生認為,中古時期的姑臧是「一個具有全國意義上的三大據點之一」。

一直認為,「五涼」是十六國史中最光彩奪目的一章,也是最難寫的一章。中原大地動蕩離亂,兵連禍接,文化典籍屢遭浩劫,官學鄉塾 毀於兵燹。而偏隅河西的涼州卻呈現出令人矚目的學術繁榮、文教昌明局面。
個中緣由,國學大師陳寅恪分析得較為透徹,「蓋張軌領涼州之後,河西秩序安定,經濟豐饒,既為中州人士避難之地,復是流民移徙之區」「中原魏晉以降之文化轉移保存於涼州一隅」。避地河西的中原士人和河西本籍學人,篳路藍縷,抱書負笈,高僧大德摩頂放踵,譯經弘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中原士人眼裡的「偏隅涼州」成為北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五涼文化是涼土諸國在政權更迭與歷史嬗變中形成的政治、經濟、社會各個層面的精神產品,是以姑臧為核心都邑的地域文化系統,包括經史學術系統、佛教文化系統和典章制度系統。那時候,學人著書立說,很多成果被載入《晉書》等「官修國史」,形成了經史學術系統。高僧主持翻譯佛經,形成了佛教史上「涼土譯經」體系,開鑿石窟形成了影響中原石窟的「涼州模式」,匯聚成頗具特色的佛教文化系統。五涼諸國創建的政權統治、郡縣管轄及禮樂祀儀方面的典章制度系統,反映出河西地區獨有的社會經濟存在狀況。
北魏攻滅北涼,終結了動蕩離亂的十六國時代,開啟了中原文化的 新局面。史載拓跋燾「徙涼州民三萬余家于京師」,河西文士、涼州僧人及能工巧匠,牖啟儒風,振興禮樂,開窟造像,「略勝一籌」的五涼文化隨之彌散中原大地。迨至隋唐,五涼文化作為重要一源,匯入大國盛世波瀾壯闊的文化洪流之中,對隋唐文化的繁榮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探析這一段動蕩不安卻又內蘊著開拓進取精神的歷史,發現打動人 心的總是那些晃動在歷史細節中的人物。他們有著生動活潑的身形、稜角分明的性格和張弛有度的節操。那些國王臣僚、文人儒士、大德高僧、胡商大賈、蕃臣夷使和能工巧匠薈萃於五涼諸國,他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敘述歷史難以繞開的主體元素。
我暗自思忖,如果循著人物的成長軌跡來敘述歷史,歷史便有了些 許溫暖感覺和煙火氣息。從乾巴枯燥的史料中尋求他們的成長經歷,時間久了,他們的面孔就從歷史的塵埃里浮現出來。這些人物的面孔越飽滿,形象越分明,與之有關的歷史就愈加豐盈生動。將他們的面孔拼接起來,便可窺見那個時代里人們獨特的生活風貌。
通過人物傳記的形式來敘述歷史,或許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為了將近一個半世紀的五涼歷史串聯起來,我決計萃取在五涼時期曾產生重大歷史影響的七位人物,即前涼肇基者張軌、前涼詩人國王張駿、後涼建國者呂光、後涼羈縻涼州的佛教翻譯家鳩摩羅什、南涼末代國王禿髮?檀、西涼建國者李暠、北涼建國者沮渠蒙遜,從「人比概念更重要」的創作理念出發,以史料為依據對其進行審視、探究和 解讀。
七個人,七張面孔,又是七個側面,從不同角度展示五涼時期河西 大地的歷史風貌。

運用史料對五涼人物進行審視、探究和解讀,確實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但是,進入浩如煙海的史料之中,透析艱難環境磨礪出的人物品質以及時代重壓下扭曲了的人物性格時,對五涼歷史更有一種親歷般的感覺。我發現,歷史人物的品格光華總會映亮緩慢發展的歷史進程,即使 最殘酷最血腥的歷史事件,也難以絞殺志士俊傑的人性光華。那些據地稱王的「倜儻非常之人」,也有如同常人般無可排遣的懊惱、失落、絕望和悲傷。如雄才大略的張軌、文採風流的張駿、老謀深算的呂光、英姿勃發的?檀、溫毅惠政的李暠、隱忍權變的沮渠蒙遜等,他們「正面」的強大剛硬,難掩其「側面」的柔弱與彷徨。
翻開本書就會發現,歷史典籍中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曾經感覺是多麼的遙遠和陌生。如果通過五涼歷史人物的活動再來了解這些歷史 事件,就顯得切近而熟稔。如張軌和「八王之亂」、張寔和「永嘉之變」、張駿和「徙石為田」、呂光和「淝水之戰」、李暠和「廣田積穀」、鳩摩羅什和「長安譯經」、禿髮?檀和「羅川分眾」、沮渠蒙遜 和「涼造新泉」、沮渠牧犍和「江南獻書」等事件。
五涼人物的活動給河西大地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遺存,如果通過他們 的活動軌跡再去了解這些河西頗負盛名的文化遺存,這些文化遺存便成了某種生命精神薪火相繼、輩代傳承的物質載體。如張軌和「姑臧城」、張茂和「靈鈞台」、張駿和「西王母祠」、呂光和「鳩摩羅什寺」、李暠和「小土山王陵」、沮渠蒙遜和「天梯山石窟」、鳩摩羅什和「敦煌白馬塔」、禿髮?檀和「樂都古城」、尹夫人和「皇娘娘台」等。佇立其間,感覺這些台寺樓閣都在升騰人文光芒,諸般感覺紛至沓來,匯成文化的溪流清澗,在耳畔嘩嘩流淌。

七張面孔,七個人物,以他們為優秀代表的河西人民既是五涼文化 的創造者,又是沐受五涼文化光芒而成長起來的傑出人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