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食養-產後這樣吃 張瓊 陳曉蓉 周琦 9787547866504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
NT$62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7*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中醫食養-產後這樣吃
ISBN:9787547866504
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
著編譯者:張瓊 陳曉蓉 周琦
頁數:15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58553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孕婦、中醫愛好者、產科醫生、月子中心從業者
本書推薦的產後食療,既注重中醫辨證施治原則,又關注產後體質特點及膳食口感,既秉承「產後多虛」的調養基調,又適應現代人的飲食結構和膳食偏好。書中詳細講解了食療的製作方法,配伍原理,適應體征,更從中醫理論出發,解讀「所以然」。本書同時配有食療彩圖,圖文並茂,增加閱讀感與趣味性。

內容簡介
本書稿圍繞產後怎麼吃展開,側重於介紹產後食療方法。書稿分為總論、月子餐、產後康復調理、產後病四篇。第一篇對食療與產後食療進行了概述,介紹了食療的緣起與食療的基本原則,同時介紹了產後常用食物營養功效與常用的一些葯食兩用的中藥。第二篇介紹了產後第一周至第六周的月子餐。第三篇對產後的一些亞健康狀態,如體質虛弱、肥胖、黃褐斑、脫髮的飲食調養進行了建議與闡述。第四篇重點介紹了產後病的食療。本書以中醫婦科產後食療和產後病食療為重點內容,從中國傳統的產後坐月子著手,通過介紹月子餐的營養搭配,中藥葯食同源的應用,讓中醫愛好者、月子中心從業者、產科醫生、助產士和中醫婦科醫生在各自角度有所受益,也以通俗易懂、易學、易做的風格為普通讀者提供產後膳食的幫助。書中以食療散記的形式介紹了一些關於食物的典故、趣味小故事等,整本書具有較高的可讀性和實用性。

作者簡介
張瓊,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任上海市食療協會婦產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產後康養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生殖醫學專業委員會理事、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婦科專業委員會第四屆理事會理事、上海市中醫藥學會婦科分會常務委員。陳曉蓉,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中醫科主任,專業技術二級,碩士生導師,為上海市中醫藥領軍人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帶頭人,任中華中醫藥學會肝膽病分會副秘書長、上海市食療研究會理事長、上海中西結合學會傳染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上海中西結合學會肝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新冠肺炎救治專家組成員、上海中醫藥學會肝病感染病分會副主任委員。周琦,上海市楊浦區中醫醫院婦科主任,師承全國名老中醫李祥雲教授、海派中醫蔡氏婦科黃素英教授,為第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蔡氏婦科第九代傳承人。任上海市食療研究會婦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目錄
第一篇
總論
食療概述/002
一、食療緣起/002
二、食療的基本原則/005
產後食療概述/012
附一:產後常用食物營養功效解析/015附二:產後常用藥食兩用中藥/017
第二篇
月子餐
產後第一周/023
產後第二周/026
產後第三周/030
產後第四周/035
產後第五周/038
產後第六周/041
第三篇
產後康復調理食譜
產後體質虛弱/048產後肥胖/056產後黃褐斑/059產後脫髮/062
第四篇
產後病食譜
產後發熱/066產褥中暑/073產後咳嗽/078產後頭痛/080產後身痛/083產後腹痛/086產後泄瀉/092產後傷食/095產後嘔吐/098
產後小便淋痛/105
產後乳癰/108
產後缺乳/111
產後回乳/115
產後惡露不絕/119
產後血暈/123
產後汗證/127
產後不寐/132
產後抑鬱/134
產後大便難/101
參考文獻/140

前言/序言
中華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古語有言,民以食為天。一日三餐一開始只為人們生長發育和健康生存提供各種營養物質,解決人體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隨著社會的進步,烹飪技藝的完善,菜式越來越豐富,潛能空間不斷拓展。在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中醫養生學說等諸多因素影響下,從「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到親友離合,送往迎來,觸摸生活,梳理情感。在烹魚灼鮮、嚼腥啖膻、杯觥交錯、酬酢自如的歡聲笑語中,中國飲食文化形式與內容完美統一,展現了「色、香、味」俱全,「滋、養、補」兼備的審美風尚和價值取向。中國飲食文化從不同視角詮釋著中華文明的發展,傳承著民族精神的基因,以帶有生命力和溫度感的藝術創新,折射出不同時代的生存方式和民生領域追逐夢想,祈禱「飲德食和、萬邦同樂」的文化內涵以及「夫禮之初,始諸飲食」的精神空間。
《周易·象》:「雲上于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晏氏春秋》:「和如羹焉。水火醯鹽梅,以烹魚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隨園食單》:「凡事不可苟且,而於飲食尤甚。」史前先民,燧人氏鑽木取火,人類進入石烹熟食時代。伏羲氏結網捕魚,養牲畜以充庖廚。神農氏制耒耜以稼穡、用陶鬲以煮酒。《黃帝內經》指出「治病必求其本,葯以祛之,食以隨之」的經典理論,強調病除之後食養的必要性。日照「太公望紅燜雞」(草藥燜雞),以食物防病治病,促進病體康復,開中醫「食療」先河。春秋齊桓公傳承太公望「葯膳」餐飲,取雞內雜與香草藥料同煮,創鹵煮雞雜,食后令人精神振奮。經千年傳承,至今仍為山東省日照市傳統養生美食之一。在歷代醫家不懈的努力下,我國現存,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食療專著《食療本草》在唐代面世,作為孫思邈的真傳弟子,被譽為「世界食療學鼻祖」的唐代醫藥學家孟選,不僅集古代食療之大成,詳盡著錄了食療功效、食葯禁忌,提出因時、因地、飲食忌宜變化的營養學觀念,還收錄了很多簡便實用的食療方式方法,使民間驗方得以廣泛流傳。
食物療法和藥物療法有較大區別,藥物專為治病而設,針對性強,適應範圍局限,辨證施治,直達病所。「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熱者寒之」「寒者熱之」,有君臣佐使,配伍禁忌。食物療法,寓療于食,除了保健養身、防治疾病,還能給人以感官、精神上的享受,起到「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目的。食療的適應範圍較為廣泛,張錫純所著《醫學衷中參西錄》:「(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療病,並可充饑;不但充饑,更可適口,用之對症,病自漸愈,即不對症,亦無他患。」即按照患者的口味習慣,選擇有針對性的食物,通過一定的搭配,運用傳統的烹調技術,結合現代食品工藝流程,製作成味美色艷、醒脾開胃的佳肴,寓治療于營養和美味之中。這些食物可以長期運用,對於婦女兒童、體質虛弱以及亞健康的人群調理尤為適宜。特別是產婦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由於臨產努氣勞乏、體力消耗,分娩時產創出血,手術戕伐,致使元氣受損,陰血驟失,體力虧耗,百脈空虛,亟補充營養,恢復體力,以促進產後哺乳、預防產褥期虛損性疾病發生等健康身體功能。本書即以此為切入點,從產後婦女體質特徵出發,既要求在產後飲食上儘可能做到多樣化,葷素食、主副食、正餐與零食之間合理搭配,確保各種蛋白質、脂肪、糖、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等營養素的攝入,又當「不欲極飢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可過多;飽食過多,則結積聚;渴飲過多,則成痰癖」(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在此基礎上,如有嘔吐、盜汗、身痛、泄瀉等體征出現,建議利用食物(谷肉果蔬)營養性味上的特性,進行輔助調理。必要時也可把藥物和食物合理配伍,取藥物之性、留食品之味,製成具有保健治療作用的營養食品,食借葯威,葯助食性,相得益彰,相輔相成,起到保健強身、促進婦女產褥期身心健康的目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中醫藥學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應用辨證論治的方法診療疾病,能夠提升人體免疫力,在重大疾病治療中體現協同作用,正贏得世界各國越來越多的認可。本書既具有臨床專業性、科學性,又有趣味性、可讀性;既飽含科普知識,又富含文化韻味,體現出一種健康雅超的生活方式。本書可供營養學、婦產科從業人員閱讀參考,也作為科普讀物,供廣大中醫學、食療葯膳愛好者實踐體驗,有助於提升人們的健康理念,努力實現中醫健康養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為建設健康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本書承第五、第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李祥雲教授指教賜序,在此一併致謝。
編者
2023年12月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