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輕博物學家的探險 大衛.愛登堡 9787575302029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譯林
NT$62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8*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一位年輕博物學家的探險
ISBN:9787575302029
出版社:譯林
著編譯者:大衛.愛登堡
叢書名:天際線
頁數:451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58921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一位年輕博物學家的探險》是「世界自然紀錄片之父」大衛•愛登堡的代表作品。20世紀50年代,大衛•愛登堡獲得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與倫敦動物園的工作人員拍攝世界各地的野生動物。在本書中,他以生動而幽默的筆觸,記錄了當年在蓋亞那、印度尼西亞、巴拉圭的見聞,重現了尚未被工業文明侵蝕的自然奇觀。本書由國家動物博物館副館長張勁碩審校推薦。

內容簡介
20世紀50年代,年輕的大衛•愛登堡爭取到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與倫敦動物園的工作人員前往世界各地,以實地拍攝的新穎方式向電視觀眾介紹珍稀野生動物。
在這部生動而風趣的博物遊記中,愛登堡回顧了當年如史詩般曲折動人的探險之旅:他和同伴在蓋亞那雨林深處觀摩古老的岩畫,登上當時還鮮為人知的科莫多島,近距離拍攝地球上☆大的蜥蜴——科莫多巨蜥,又橫穿巴拉圭的月下荒原,追蹤神秘的大犰狳通過專業化的紀錄片,他們將原屬於精英階層的博物探險帶進大眾視野,從此改變了人類了解自然的方式。
這部歷久彌新的作品,標志著愛登堡七十年荒野生涯的起點。他憑藉令人信服的專業背景、對自然的敏銳感受力和深厚的敘事功力,喚起了我們對地球生命的深厚敬意。

作者簡介
大衛•愛登堡(David Attenborough),英國著名電視節目製作人、主持人、博物學家和旅行家,被譽為「世界自然紀錄片之父」。他就讀於劍橋大學,學習自然科學,1952年加入英國廣播公司,1954年開始製作具有開創性的電視節目《動物園探奇》。在長達七十余年的職業生涯中,他策劃、解說了《生命的進化》《飛禽傳》《地球脈動》《我們的星球》等多部經典的自然紀錄片,向觀眾呈現了地球生命的幾乎每一個方面,並深刻地改變了我們認識自然的方式。愛登堡於1985年被授予爵士稱號,2005年獲得英國皇室功績勳章。

精彩書評
本書令人銘記愛登堡所起到的先驅性作用,以及他面對的那些令人捧腹的困難100年前,我們從戴著遮陽帽的無畏探險家那裡了解異域生物;如今,我們則跟著嫻熟、專業的電視製片人學習。大衛•愛登堡引領了風向的轉變,而這本書里滿載著變革時期發生的趣事。
——《每日快報》
若想對老派探險家的旅程感同身受,想了解我們在保護野生動物方面已經走了多遠,就可以讀一讀這部傑作。
——《紐約時報》

目錄
第一卷 叢林飛行
第一章 前往蓋亞那
第二章 蒂尼•麥克特克和食人魚
第三章 岩畫
第四章 樹懶和蛇
第五章 午夜神靈
第六章 馬扎魯尼的水手號子
第七章 吸血蝙蝠和格蒂
第八章 金先生和美人魚
第九章 返程
第二卷 尋龍之旅
第十章 前往印度尼西亞
第十一章 忠誠的吉普車
第十二章 巴厘島
第十三章 巴厘島的動物
第十四章 火山和扒手
第十五章 抵達婆羅洲
第十六章 猩猩查理
第十七章 艱險的征程
第十八章 科莫多島
第十九章 科莫多巨蜥
第二十章 附記
第三卷 蝴蝶風暴
第二十一章 前往巴拉圭
第二十二章 夭折的豪華游輪之旅
第二十三章 蝴蝶和鳥
第二十四章 牧場上的鳥巢
第二十五章 浴室里的猛獸
第二十六章 追蹤大犰狳
第二十七章 查科的大牧場
第二十八章 查科之旅
第二十九章 第二次搜尋
第三十章 動物大轉移

精彩書摘
南美洲是世界上一些最奇異、最可愛、最恐怖的動物的家園。在這個世界上,可能再也不會有什麼生物像樹懶那樣,整天把自己倒掛在森林里高大的喬木上,無聲無息地在極其緩慢的節奏中度過自己的一生;也再不會有像稀樹草原上的大食蟻獸這樣身體結構嚴重不成比例的奇怪生物,它的尾巴大得像一條蓬鬆的橫幅,沒有牙齒的細長口腔像一根彎曲的「管道」。除此之外,精緻美麗的鳥類在這裏實在是太常見了,以至於變成了最不起眼的動物:花哨的金剛鸚鵡在森林中自由飛舞,它們華麗的羽毛與它們那刺耳的聒雜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如同寶石般的蜂鳥在花叢中翻飛,吮吸著花蜜,飛舞時絢麗的羽毛閃爍著彩虹般亮麗的光澤。
南美洲的許多動物激發了人們對它們的興趣,只不過這種興趣往往來自人類的厭惡。河流中成群結隊遊盪的食人魚,等待著那些落入水中的動物,伺機撕咬它們身上新鮮的肉;吸血蝙蝠在歐洲只存在於傳說當中,在南美洲卻是可怕的現實,它們每晚都會從森林深處的棲息地飛出來覓食,吸食奶牛和人類的血。
既然我們把非洲作為《動物園探奇》拍攝的第一站,那麼南美洲便毫無疑問地成為第二次探險的首選。可是,面對一個如此幅員遼闊、生物多樣性如此豐富的大洲,究竟選擇哪裡作為這次探險的目的地呢?最終,我們選擇了蓋亞那(當時還是英屬蓋亞那),它是南美洲大陸上唯一一個英聯邦國家。曾經與我在非洲並肩作戰的傑克 • 萊斯特、查爾斯•拉古斯,這次還與我一起奔赴南美洲。除此之外,倫敦動物園的一位監管者——蒂姆•維納爾也加入了我們的探險隊。雖然他目前的任務是照料我們捕捉到的有蹄類動物,但是在他多年的動物園職業生涯中,他曾經飼養過各種類型的動物。他將留在海邊的基地,照料那些被我們捕獲並被送到那裡的動物,說實話,這真是一項吃力不討好的任務。

前言/序言
近些年來,動物園早已不再派遣動物採集員前往世界各地獵捕野生動物,然後想方設法把它們帶回動物園向公眾展示。這樣的理念非常正確。如今,自然界正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然而這些壓力並非來自它那些最美麗、最具魅力、最稀有的「居民」的掠奪。現在動物園裡絕大多數具有超高人氣的動物——獅子、老虎、長頸鹿和犀牛,甚至包括狐猴和大猩猩——不僅可以在動物園裡實現繁殖,而且能通過譜系簿追溯親緣關係,這樣就可以避免它們在國際交流中出現近親繁殖的麻煩。在讓遊客感受自然的華美壯麗,以及向他們闡釋保護動物的重要性和複雜性的過程中,這些在動物園裡出生的動物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然而,情況並非一貫如此。1828年,幾位有著科學思維的先驅創辦了倫敦動物園,那時他們認為編纂一份彙集世界上所有現生物種的目錄,是一項非常重要但幾乎無法完成的工作。一些已經死亡的動物的標本從世界各地寄到這裏。有些動物抵達時還是活的,這些動物就被飼養在攝政公園的社會花園裡向公眾展示。不過這兩類動物最終都會被做成解剖標本,精心地保存下來,供科研人員做更深入的研究。動物園願意把更多的精力花費在尋找其他動物園所沒有的動物上,這一點毋庸置疑。20世紀50年代,當我帶著一份新穎的電視節目策劃方案去拜訪倫敦動物園的一位主管時,我感到在某種程度上,廣泛收集各種動物的野心仍然深深鐫刻在他們的骨髓里。
那時電視產業與現在相比相形見絀。整個英國只有一套由 BBC(英國廣播公司)製作的電視網,僅供倫敦和伯明翰兩地的居民收看。當時所有的電視節目都是在倫敦北部亞歷山德拉宮裡的兩個小演播室中製作完成的。1936年,這兩個有著同樣的攝影器材,幾乎一模一樣的演播室,成為世界上最早的能定期提供電視服務的場所。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電視信號傳輸在1939年被迫中斷,直到1945年宣布和平后才得以恢復。1952年,我參加了工作,當時我是一個實習製片人。那時英國的電視行業才剛剛起步,統共也只有十余年的製作經驗。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