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中的節令民俗 王士祥 9787571122409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大象
NT$22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7*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唐詩中的節令民俗
ISBN:9787571122409
出版社:大象
著編譯者:王士祥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5687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唐詩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和欣賞唐詩,可以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同時,通過了解節令民俗,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傳統。唐詩中的節令民俗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團結、和諧、勤勞、勇敢等優秀品質。本書列舉的唐詩不僅具有文學價值,還蘊含著古代社會濃厚的風土人情。通過唐詩學習和了解這些節令民俗,在感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同時也能學習到古人的語言藝術和表達方式,了解他們對於生活、自然和社會的認知和感受。

內容簡介
中國傳統節日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維繫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唐詩中的節令民俗》既能讓讀者感受唐詩之美,又能體味傳統節令民俗的文化之味。書中不僅有元宵節的繁盛,清明節和端午節不忘初心的品質,七夕節少女穿針引線的情思,中秋節團圓的快樂,還有重陽節登高望遠對生命的感悟等。中華民族文化的血脈與真情通過節日這一形式得以永存,古人將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美好期盼和吉祥祝願凝聚在唐詩中,提煉成萬古不衰的節日之魂,

作者簡介
王士祥,文學博士、歷史學博士后,鄭州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主講嘉賓。先後出版著作13部,包括《名人妙對》《唐詩趣談》《從小學到大學:必背經典古詩詞》等。曾被河南省教育廳、河南省教育工會授予「河南省教學標兵」稱號,先後被評為河南省年度社科人物、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河南省教學名師、全國優秀社會科學普及專家。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和中原文化的研究與教學工作。

目錄
元日迎春萬物知001
天顏入曙千官拜 朝會時能逢觀仗 元日何妨問眾生
人日已來冬漸遠020
漫說子美逢人日 剪綵登高循例俗 佳節最憶玉溪生
妙筆生花逢立春034
民間時令風俗多 朝廷儀式有幾何 詩筆紛紛書戰亂
正月中旬動帝京051
漢家遺事今宵見 千門開鎖萬燈明 萬人行樂一人愁 重圓破鏡上元時
三月三日天氣新067
上巳風俗問水邊 細說此日風俗多 摩詰侍宴釀佳作 樂天只寫人間話
寒食家家出古城088
四海寒食為一人 萬井閭閻皆禁火 舊墳新隴哭多時 老人看屋少年行
明時帝里遇清明102
寒食過後是清明 內官初賜清明火 清明時節好煙光
第一節分端午自誰言112
眾說紛紜話起源 競渡常聞粽子香 蘭湯沐浴換衣忙
三伏盡處是立秋126
第一節時已至立秋時 自古逢秋悲恨多 樂天立秋常思友
銀漢秋期萬古同144
應非脈脈與迢迢 烏鵲橋成上界通 家家乞巧望秋月
七夕競相賦新詩
人道中秋明月好157
今宵盡向圓時望 月好共傳唯此夜 九霄雲鎖絕光輝
照他幾許人腸斷 玉顆珊珊下月輪
每逢佳節倍思親(上) 182
弟妹待我醉重陽 相思只傍花邊立 九月九日眺山川
每逢佳節倍思親(下) 202
詩人九日憐芳菊 今日登高醉幾人
一年冬至夜偏長 218
子美樂天至日情 紛紛長至寄思情 何曾取士無南至
除夜家家應未? 235
除夜本應歡樂多 親友殷勤問如何 歲歲樂天數甲子
天南地北有漂泊
引用書目 254
後記 257

精彩書摘
元日迎春萬物知
在中國所有的傳統節日中,正月初一是最受人們重視的,因為它 標志著新的一年的開始。小時候總是盼望著在這一天穿新衣、戴新帽, ??啪啪放鞭炮,吃好吃的,收長輩給的壓歲錢,雖然不多,但是很幸福。 記得當年在老家的時候,每年的這天,滿街都是人,大家互相拜賀新年, 熱鬧祥和。唐人在詩中也表現出了對這個節日的重視,寫出了大量的 詩歌,而且值得說道的是,它幾乎是所有節日中名稱最多的。
唐詩中是怎麼稱呼正月初一的呢?元日,是最常見的稱呼,唐太 宗李世民專門寫了一首《元日》詩;也稱歲日,大詩人元稹寫過一首《歲 日》「一日今年始,一年前事空」,劉長卿和顧況有同題的《歲日作》; 還稱正日,唐太宗有詩歌《正日臨朝》,看來皇帝並不好乾,大過年 的也不能給自己好好放個假;另外還有元旦、新正、歲旦、正旦、歲 首等說法,而且都有對應的詩歌, 比如方乾的《新正》、司空圖的《丙 午歲旦》,只是不常見的稱呼相對應的詩歌也少。
天顏入曙千官拜
正月初一這天,皇帝需要一大早趕到朝廷,等著百官和使臣朝賀,這就是李世民《正日臨朝》中所寫的「百蠻奉遐贐,萬國朝未央」? , 其實就是集體向皇帝拜年。《新唐書 ·禮樂志九》稱「皇帝元正、冬 至受群臣朝賀而會」? ,所以這不是臨時起意,是制度性的規定,是我 們國家的文明,每一個環節都有特定的禮儀。
雖然朝賀是象徵性的甚至不乏流程式的工作,但從上到下也都在 極其認真嚴肅地完成。可能越是在這樣的日子里, 越能體現皇家的威嚴, 所以李世民激動地寫下兩首與春節有關的詩。他在《元日》中有這樣 的句子, 「彤庭飛彩旆,翠幌曜明璫」,「霜戟列丹陛,絲竹韻長廊」 (《全唐詩》,第 8 頁),皇宮裡到處彩旗飄飄,聲樂悠揚,不僅柱子、 廊廡是紅色的,就連台階也塗成了紅色, 洋溢著節日的氣氛。又在《正 日臨朝》中這樣描寫「羽旄飛馳道,鐘鼓震岩廊。組練輝霞色,霜戟 耀朝光」(《全唐詩》, 第 3 頁),無論車兵還是步兵, 盔甲閃耀著光芒, 雪亮的戟也閃著光,岩廊之上鐘鼓齊鳴,護衛簇擁著皇帝的輦車疾馳而來。
這樣的日子一定少不了表揚與自我表揚,李世民也免不了俗,所 以他先在《正日臨朝》中說「雖無舜禹跡,幸欣天地康。車軌同八表, 書文混四方」。李世民還挺謙虛,說自己雖然沒有舜帝和大禹的偉大 功績,但有幸遇到了天下一統的時代,即《禮記 · 中庸》中所說的「今 天下車同軌,書同文」? 。在秦始皇完成大一統前,各國無論是馬車的 寬度還是書寫的文字都沒有統一標準。統一之後,秦始皇為便於管理, 統一了文字、度量衡、車的寬度等。
唐太宗「恭己臨四極,垂衣馭八荒」,在繼位之後推行王道無為之治,
「恭己」「垂衣」都是聖人治天下的方法。《論語 ·衛靈公》中稱:「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舜帝為什麼 能夠無為而治?就是因為他以身作則罷了。《周易 ·繫辭下》稱:「黃 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垂衣」是順應乾坤自然的表現。 李世民《元日》中的「繼文遵后軌,循古鑒前王」正是其對三皇五帝 成功經驗的學習效仿,所以才出現了「穆矣熏風茂,康哉帝道昌」的 盛況。上一句指的是舜帝時的和睦景象,據《孔子家語 ·辯樂解》中 講,舜帝曾經造五弦琴用來唱《南風》詩, 詩的內容有「南風之薰兮, 可以解吾民之慍兮」? , 於是熏風自然就有了幸福的味道。下一句的「康 哉」出自《尚書 ·益稷》: 「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什 么意思呢?只有天子英明,大臣賢良,才能夠萬事順遂,其實這就是 國泰民安的表現。
皇帝都開始秀才藝了,當大臣的自然不能裝傻充愣,也得行動起來,於是顏師古、魏徵、岑文本、楊師道、李百葯全開始擼胳膊挽袖子地「奉 和」了。作為儒學大師的顏師古會說什麼呢?來看他的《奉和正日臨朝》:
七府璿衡始,三元寶曆新。 負扆延百辟,垂旒御九賓。 肅肅皆鵷鷺,濟濟盛簪紳。 天涯致重譯,日域獻奇珍。(《全唐詩》,第 434 頁)這首詩搭眼一看,只有一個感覺,有學問就是牛!如果不考慮平 仄的話,這簡直就是一首句句對仗的律詩,而且用的詞都很講究。首 先第一句,他把北斗七星稱「七府璿衡」,就顯得很特別,出自《史記·天官書》: 「北斗七星﹐所謂『旋、璣、玉衡, 以齊七政』。」? 而其中 的「旋、璣、玉衡, 以齊七政」又出自《尚書 ·堯典》: 「正月上日,受終於文祖。在璇璣玉衡, 以齊七政。」? 「正月上日」就是正月初一。在正月初一這天,舜帝觀察北斗七星,尋找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的運行規律。於是,「七府璿衡」就成了正月初一的代稱。元是首,由 于正月初一是一年之首,一月之首,也是天時之首,於是又有了「三元」 之稱。
這麼重要的節日,大家自然是要朝賀的,皇帝穿著盛裝,頭頂冕旒, 很莊重地站在代表權威的屏風前。一個屏風怎麼就顯得權威了?這不 是一個普通的屏風,上面?有代表權力的斧形圖案。皇帝站在屏風前, 接受著文武百官的朝賀, 「百辟」也好, 「九賓」也罷,都是指參加 活動的各級官吏。這些人都恭敬地穿著盛裝, 秩序井然地向皇帝拜賀。 據說鵷和鷺飛行很有序,後來人們常拿「鵷鷺」比喻朝官。「肅肅皆鵷鷺, 濟濟盛簪紳」,這兩句話也很有講究:「肅肅」出自《詩經 ·大雅 ·思 齊》「雝雝在宮,肅肅在廟」? , 形容肅穆莊重;「濟濟」出自《詩經·大 雅 ·旱麓》「瞻彼旱麓,榛楛濟濟」? ,形容眾多。
在這些拜賀的人中,竟然還有遠方的客人, 他們來自「天涯」「日 域」,這是和李世民的遠交近攻政策相吻合的。由於語言溝通存在障 礙,所以這些遠方來使還帶著翻譯。大過年的,覲見皇帝不能空著手 來,多少得帶點稀奇玩意兒。從整首詩來看, 雖然參与活動的人很多, 場面很大,但是像提前排練好了一樣,有條不紊。這就讓人馬上想到 了肅穆感、莊重感, 難怪當年劉邦感嘆「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在顏師古的詩里,凝重有餘,熱鬧不足。這樣的日子,這樣的場面,怎麼可能會靜悄悄的呢?恐怕皇帝也不希望如此沉悶。你看李世民的詩里就寫到了「絲竹韻長廊」和「鐘鼓震岩廊」,說明現場還是很熱鬧的,只不過不像集市上罷了。關於對現場音樂的描寫,幾乎奉和的人都涉及了, 比如魏徵在詩中說「廣樂盛鈞天」,岑文本也說「張 樂駭天衢」,李百葯說「充庭富禮樂」,都是對音樂的表現。李百葯 說的還比較接地氣,魏徵和岑文本都吹到天上了。魏徵的「廣樂盛鈞天」 出自《史記 ·趙世家》: 「我之帝所甚樂,與百神遊于鈞天,廣樂九 奏萬舞,不類三代之樂,其聲動人心。 」? 這不就是仙樂嗎?到了岑文本筆下,朝廷安排的音樂「高大上」到讓天上的仙人們都害怕了,「駭」 就是震驚、害怕的意思。
按照傳統,元日這天皇帝為顯皇恩浩蕩是要賞賜大臣們東西的。
據詩中的信息,一般是柏葉,因為在當時的人們看來,柏葉「能令人益壽」 (李乂《元日恩賜柏葉應制》, 《全唐詩》,第 1000 頁)。據《太平御覽》
卷九百五十四「木部三·柏」所引用的《仙經》中講「服柏子,人長年」? , 《列仙傳》中便有這樣的記載, 比如「赤須子好食柏實,齒落更生」, 古人已經把吃柏子作為修鍊成仙的方法之一。《唐詩紀事》卷九《李適》 記載:「景龍四年正月朔,賜群臣柏樹。」?「正月朔」就是正月初一。 乍一看,中宗皇帝夠豪放的,其實這裏的柏樹也就是柏葉。當時在場 的李乂、武平一、趙彥昭都有奉和應制詩。武平一曾經和宋之問去探 望病中的杜審言,還被杜審言貶低一番,說他的詩歌水平和自己沒法比, 我們來看看這個被鄙視的武平一詩歌水平怎麼樣。 《奉和正旦賜宰臣柏葉應制》:
綠葉迎春綠,寒枝歷歲寒。
願持柏葉壽,長奉萬年歡。
(《全唐詩》,第 1085 頁)
此詩短小精悍,既寫出了柏樹的特徵,又寫出了祝願,筆觸還是比較 雄健的。我們都知道,柏樹經冬不凋,一年四季都是綠油油的,所以 《論語 ·子罕》中才有「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李乂形容柏樹「勁節凌冬勁,芳心待歲芳」, 「勁節」與「芳心」,既是皇帝對 大臣們的期待,也是大臣對皇帝的表白。柏葉有一股特有的芳香氣味, 嵇康在他的《養生論》中就堅持說「麝食柏而香」,也就是說麝香由 柏香凝結而成。
其實在我看來,皇帝賞賜大臣們柏葉有兩個用意,一是用「勁節」「芳 心」來勉勵大臣,希望他們能有松柏一樣的美好品質,二是讓臣子們 藉此表達對自己長壽的祝福,於是乎趙彥昭說「但將千歲葉,常奉萬年杯」(《奉和元日賜群臣柏葉應制》, 《全唐詩》,第 1090 頁)。在等級 森嚴的封建時代,一般人誰敢用萬年來形容自己?一定是對皇帝的祝願。而且這句話是有依據的, 《詩經 ·大雅 ·江漢》中有「虎拜稽首, 天子萬年」? 。大年初一,無論是君還是臣,都許下美好的祝福。
朝會時能逢觀仗
我在統計關於元日主題的時候發現,有不少詩人把目光投向了朝 會和儀仗,好像這一天就是專門為官家設置的。在這些詩人中,竟然 有唐德宗的身影,只是別人都是寫上朝時,德宗寫的是退朝時。這個 是不難想象的,作為一國之君,上朝的時候是需要端莊的,退朝了倒 是相對可以輕鬆自在一些。

前言/序言
古代中國是傳統的農耕社會,所以時令節日顯得十分重要。《禮 記》中專列《月令》 一章,記載古人對自然的觀察、總結與實踐,尤 其《二十四節氣歌》, 充分體現了古人在生活中「天人合一」的智慧。 中國又是一個詩的國度,王國維甚至把詩當作唐朝的標誌性文體,認為幾乎大事小情都可以在唐詩中找到描寫。那麼時令節日在唐詩中又有怎樣的體現呢?於是我留意了《全唐詩》中關於這一主題的表達,還真的從中看到一個豐富多彩的詩歌世界。
全書集中關注了十四個時令節日,依先後順序為元日、人日、立春、 元宵、上巳、寒食、清明、端午、立秋、七夕、中秋、重陽、冬至、歲除。之所以沒有囊括全部的節日和節氣,是因為一些主題在唐詩中表達過少,不足以支撐篇幅;還有的詩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