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活廣記 李仁康 9787577209265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
NT$317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7*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我的生活廣記
ISBN:9787577209265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
著編譯者:李仁康
頁數:292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56708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1 大歷史環境下的小人物敘事,從個體故事窺見一個時代的整體面貌,十分具有時代意義。2 文筆樸實,感情真摯,富有特殊年代的美感。

內容簡介
本書講述了作者李仁康跟隨祖國腳步一路成長所經歷的諸多小事,整個文本按照時間順序分為求學篇、從戎篇、醫師篇、頤養篇,細緻刻畫了主人公人生的重要人生節點,比如去湖北中醫學院求學,畢業后被分配到鐵道兵部隊工作,後來又轉業進入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文筆樸實,感情真摯,你會看到一個為祖國發展奉獻自己的青春和熱血的年輕人形象,亦會感受到20世紀整個社會乃至國家的精神風貌。
這是一位中醫科老教授真摯、生動的人生回憶錄,亦是一次細膩的時代側寫。

作者簡介
李仁康,男,1939年8月生,祖輩居武漢農村。1964年畢業於湖北中醫學院,並分配到鐵道兵部隊工作,榮立三等功兩次;1981年轉業到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工作,先後任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教授等職;發表學術論文多篇,腎與骨礦含量的研究獲武漢市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二等獎;先後擔任過全國中醫腎病專業委會委員、湖北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武漢中醫藥學會副理事長、《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誌》副主編、湖北省中醫腎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等職;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1999年退休,退休后曾受聘為加拿大多倫多國際中醫藥針灸研究學院顧問、教授。

精彩書評
父親通過自己的榜樣教會我們如何正確面對人生的困境和挑戰,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幫助我們建立了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我們還在上學時,父親就常常告誡我們「無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長志」,做人要有長遠目標,並要付諸行動去實現目標。父親還說過「在家不會迎賓客,出外方知少主人」,待朋友要心誠,對自己要嚴格,遇到困難要正確面對,不能退縮。父親對我們的教育影響深遠。

目錄
求學篇//
我發矇時讀的書
私塾先生授課三部曲
進入新中國的公立學校
我的土改記憶
考中學?到哪裡去考?
一年擴招七百多名學生
初中享受助學金三年
分班
哪裡響?三店鄉
我不會唱歌只會背歌
見到家鄉英雄吳運鐸
1954年的大洪水致我家房屋倒塌
我因急性血吸蟲病差點休學
「屙尿洗蘿蔔」引起的風波
初中畢業了
初中畢業了幹什麼
升學考試的幾何題漏做了
去省城讀書
1955年9月1日武漢長江大橋開工
我一輩子沒戴過紅領巾
啟發你的人
轉校
團干班學習的插曲
一床蚊帳感動我一輩子
我被保送了
往哪裡保送
中醫學院成立與轉院
中醫本科教育該怎麼搞
調干生
水裡冒出的新城
牛津大學與牛進大學
必要的社會活動
從戎篇//
怎麼會分到部隊的呢?
下連當兵
第一次站崗
第一次打靶與投彈
華鎣山游擊隊救了我
巡講革命故事
我是鐵道兵
我在軍中接診的第一位病人
我要回家結婚了
中醫中藥在鐵道兵是有市場的
婚事新辦,勤儉節約
第一次去北京
針刺治療聾啞的反思
一盤豆皮的懺悔
三顆衝天炮
載入鐵道兵史冊的襄渝鐵路
醫生帶情緒上崗真害人
採藥
正確運用毛澤東語錄
京通鐵路與灤平
一匹馬死了
部隊送我到武漢學習一年
抗震救災與三等功
我轉業了
醫師篇//
我轉業到了一所教學醫院
中醫師承是必不可少的
精與誠是對醫者的明確要求
光靠診脈難以準確判斷病情
中醫藥文化繽紛多彩
醫患在誠心交往中建立和諧關係
中西醫治病理念不同
只要下功夫,切脈是可以掌握的
中醫不能廢
故事共享
綜合性醫院中醫科路在何方
中醫能診治急性病嗎?
傳統中醫面臨著挑戰
中西醫的差異
科室負責人的責任
面對醫療改革
中醫的科研要創新思路與方法
尊經注經遺風阻礙了中醫學發展
中西醫的理論結合與工作結合
創辦*雜誌
碩士研究生應提高臨床診療水平
下大力氣尋找中醫的科研方法
頤養篇//
退休——走好人生的後半程
第一次出遠門到加拿大
說說我孫女
召回來了沒有?
我在多倫多坐堂看中醫
選擇練習書法
認真臨摹是學好書法的不二法門
學書法與學中醫
養女兒一樣能防老
附 1:武漢市東西湖徑河李氏宗族尋根問祖的思考
附 2:徑河李氏大屋灣尋根紀實
後記
致謝

精彩書摘
我發矇時讀的書
我小時候生活在長江水泛區的一個偏僻農村大屋灣,因被徑河與東流港兩條河流所包圍,也被稱為夾洲子,可謂十年九澇。父親李敦芳在我七歲時,扛著桌子、提著板凳送我去學堂讀書。那時候,讀書的地方叫學堂,或者叫私塾學堂,不像現在叫學校,而稱呼老師為先生,或者教書先生。我們村的學堂開設在一棟閑置的民宅里,只有一位先生和十幾個學生。學生是要自帶桌椅的。學堂的課桌五花八門,有長條形的,有四方形的,還有圓形的,而且還高矮不一。一眼望去,彷彿走進了一個廢舊桌椅收購站。
孩子長到了六七歲,健康活潑,不僅增加了父母的一份喜悅,更增加了一份責任:「我們的孩子也要上學了啊!」在我「發矇」的那個年代,還沒有「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說法,只是覺得別人的孩子能讀書,我們也要送自己的孩子去讀書。讀書的目的也簡單明了:讓孩子長大了能認識自己的名字,能書寫自己的名字,還會算簡單的賬目。至於別的想法,估計家長們也想不了那麼多、那麼遠。就算有人想到了什麼,一般人也辦不到。在舊社會,農村的孩子只要平安長大,身強力壯,會種田,有飯吃就滿足了。所以我所在的村,在解放前,就算有人讀了書,也就是讀了兩三年書的水平。還有不少人根本就沒有進過學堂。
其實,那時候的私塾教育也是分階段的。一是啟蒙教育,所謂發矇,即識字教育,一到兩年;二是讀書教育,三到五年;三是開講、開筆、作文教育,五到八年;四是八股文完篇、練習揣摩,參加科舉考試階段,八到十年。
我所在的村叫李氏大屋灣,村民的祖先大多是明初洪武年間「江西填湖廣」時移民到此的,我還沒聽祖上傳說有人中過秀才的。我們村處於比較封閉的偏遠地區,父母想讓孩子多讀點書也沒辦法,私塾先生只會教學生認字、寫字、打算盤,別的他也不會。到城裡去讀書,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吃飯怎麼解決?住哪裡?這些基本生活問題都解決不了。所以,大部分孩子選擇在家門口讀幾年書,再隨父母下地幹活,那是唯一的出路。
在私塾讀書,私塾先生是主體,學生讀什麼書,上什麼課,一切由私塾先生說了算,就是學生家長也得服從。私塾先生上面也沒有什麼管理機構,一切全憑先生的主觀意願。
1920年1月20日,當時的中央政府北京北洋政府頒布新法令廢除文言文,推廣使用白話文。在此之前,1920年1月1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也頒布了法令,廢止文言文教科書,改用白話文。我發矇識字時讀的是「人手足,刀尺,山水田,狗牛羊,一身二手,大山小石,天地日月,父母男女」等。這些字就是在那時背熟的,或者像唱歌一樣唱會的,所以快八十年了至今不忘。後來才知道,這本書是當時的商務印書館1912年版的初小國文教科書。我就是讀這本書起步的。我在舊社會上學,就只學一門國文,叫單科獨進,課程進度,視學生接受能力而定,學生接受能力強的,一學期學一冊書,甚至一學期學兩冊書;學生接受能力弱的,兩學期學一冊書也是可能的,真是因人施教。

前言/序言

父親的生活廣記適合沏一杯清茶,在午後愜意悠閑的時光里,去品味、去感悟。求學、從戎、行醫,隨著父親娓娓道來,我們彷彿看見一個打著赤腳、挽著褲腿的小小少年從一個農民的孩子,邁著踏實而堅定的步伐,由農村,到縣城,再到省城;從村裡小小的私塾一步一個腳印邁入高等學府,Z后成長為一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醫學專家、受人尊重的大學教授。父親一生懸壺濟世,桃李成蔭,看似平凡的人生,回望過去,卻處處透著不平凡。
父親通過自己的榜樣教會我們如何正確面對人生的困境和挑戰,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幫助我們建立了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我們還在上學時,父親就常常告誡我們「無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長志」,做人要有長遠目標,並要付諸行動去實現目標。父親還說過「在家不會迎賓客,出外方知少主人」,待朋友要心誠,對自己要嚴格,遇到困難要正確面對,不能退縮。父親對我們的教育影響深遠。
有人說,父愛是粗略不可見的,而父親對我們無微不至的愛總是在細節之處顯現。他曾經頂著風雪、冒著嚴寒、踩著泥濘,從漢口到魯巷為大女兒送棉被,到宿舍時已近中午,大女兒還高?未起,他放下棉被就默默離開了,每每想起,大女兒我的生活廣記都懊悔不已,這麼冷的天,父親冒雪而來,居然連個午餐都沒有吃上。
1998 年盛夏,長江流域發生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作為醫務人員的小女兒要去醫院值班,可是家裡樓下已經成了一片汪洋。年近六旬的父親冒著風雨、蹚著齊腰深的污水找來人力三輪車把女兒拉到單位。他的背影,如同一座堅不可摧的山峰,為家人提供庇護和溫暖。父愛無聲,唯有用心體會。
如今,父母漸漸老去,願時光走得慢一些,再慢一些,讓我們珍惜與父母的相伴時光,多多陪伴父母,傾聽他們的故事,這是一種難以言喻的幸福。
長女李燕
小女李維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