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購物車是空的!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商品庫存不足留言
內容簡介從秦始皇鑄造十二金人之謎,到阿房宮毀滅真相;從「金縷玉衣」長生不老疑團,到絲綢之路東方起點之謎;從宋仁宗龍種身份謎局,到明太祖屠殺宮女懸案《歷史的底牌2》彙集了大量匪夷所思的遠古謎團、歷代懸案、宮廷秘聞、民間傳說,在綜合歷史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懸念叢生的故事性筆法,展示謎案抽絲剝繭式破解全過程。將歷史傳說的科學性、知識性、探索性、趣味性融為一體,引領讀者走進歷史的深處,探索那些被遺忘或被誤解的歷史真相,挑戰既定的認知,掀開歷史的底牌。
作者簡介何憶,山東人,碩士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現在北京某大學任教,多年來在《國家人文歷史》、清史所等國家級期刊發表通俗性歷史普及文章,受眾廣泛。代表作品有《歷史的底牌》。
目錄《歷史的底牌Ⅱ》01 荊軻刺秦王的真相/ 00102 秦始皇為什麼不立后 / 00503 秦始皇鑄造十二金人之謎 / 01004 50 萬南下秦軍後裔今安在 / 01505 阿房宮真是項羽燒的嗎 / 01906 漢武帝艷遇搭上了 10 萬將士 / 02307 「金縷玉衣」長生不老疑團 / 02808 兩千年前的環保燈具長信宮燈 / 03109 河西走廊上有「羅馬古城」嗎 / 03410 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之謎 / 03811 匈奴被漢朝擊敗後去向何方 / 04212 劉備「換妻如換衣」之謎 / 04813 關羽真的不近女色嗎 / 05214 「三請諸葛亮」是真是假 / 05615 諸葛亮七擒孟獲是真是假 / 06116 諸葛亮是否寫過《后出師表》 / 06617 諸葛亮八陣圖陣勢變換之謎 / 07018 花木蘭代父從軍是真事嗎 / 07319 北魏孝文帝的後宮醜聞之謎 / 07820 北朝眾帝后出家之謎 / 08321 武則天 17 個年號背後的玄機 / 08722 上官婉兒為何不報滅族之仇 / 09223 唐朝望族為何不願迎娶公主 / 09724 日本國名竟是大唐批准使用 / 10125 唐玄奘取經時是偷渡出境嗎 / 10626 唐僧的頭蓋骨究竟隱藏何處 / 11127 鑒真和尚並沒有失明嗎 / 11428 唐代樓市崩盤為何沒有救市 / 11829 《推背圖》究竟預測了什麼 / 12130 法門寺地宮深埋千年的秘密 / 12631 敦煌藏經洞是為什麼開鑿的 / 13032 沙和尚為何戴九顆骷髏項鏈 / 13433 和尚頭上的戒疤是怎麼來的 / 13934 花蕊夫人香消玉殞之謎 / 14435 與楊家將同留史冊的蕭太后 / 14836 宋仁宗「龍種」身份為何被懷疑 / 15137 古代有什麼樣的「徵兵制」 / 15538 史上唯一出身風塵的女將軍 / 15839 秦檜是金人放回的姦細嗎 / 16240 濟公和尚的原型之謎 / 16541 古代文人為何愛「吹口哨」 / 17042 殲滅金軍主力的竟然是宋軍嗎 / 17443 明成祖為何屠殺三千名宮女 / 17944 蒙古騎兵為何能橫掃歐亞 / 18345 鄭和下西洋所乘寶船存在嗎 / 18846 大英帝國為什麼向明朝賠款 / 19347 鄭成功是怎樣收復台灣的 / 19748 李自成百萬大軍瓦解于鼠疫 / 20149 明清百姓見官有什麼禮節 / 20650 清代男子髮型不只長辮子 / 21051 吳三桂緣何令兒媳痛苦一生 / 21452 曹雪芹的祖父竟是康熙的密探嗎 / 21753 末代皇后婉容的悲慘結局 / 22054 歷史上的李鴻章有那麼壞嗎 / 22355 古代中國也有「一國兩制」嗎 / 22656 清朝拯救股市有何高招 / 22957 賽金花有功于「和議」嗎 / 232
精彩書摘秦始皇鑄造十二金人之謎現在,由於一些技術等方面的原因,秦始皇陵墓的發掘工作暫時還不能開展,因此十二金人的下落問題至今仍是一個未解之謎。也許到了我們的考古技術達到可以發掘秦始皇陵墓的那一天,這個歷史上的未解之謎才有可能被解開。公元前 221 年,秦國軍隊向南攻齊,齊國土崩瓦解。這樣,中國歷史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割據局面,出現了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秦王朝。戰國的歷史至此告終,中國歷史又翻開了新的一頁。秦滅六國以後,除了在原來政權機構的基礎上調整和完善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機器,建立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嚴密的統治機構和封建官僚制度外,還採取了一系列其他措施,其中有一條就是下令收繳天下兵器,鑄成 12 個重千石的銅人,立於咸陽。這 12 個大銅人屹立於秦都咸陽阿房殿前,因為銅是黃色的,所以又稱作「金人」。它們身著外族服裝,每個都非常巨大和沉重,個個都顯得精神抖擻,英勇無比,日夜守護著秦王宮殿。銅人造形之大,製作之精巧考究,為歷史上所罕見。在這方面,有很多歷史書籍記載。據《三輔黃圖》載:「營朝宮于渭南上林苑中」;「可受十萬人。車行酒,騎行炙,千人唱,萬人和,銷鋒鏑以為盎人十二,立於宮門」。又據史書記載,銅人背後銘刻著李斯篆、蒙恬書:「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諸侯為郡縣,一法律,同度量」等字樣。《史記·秦始皇本紀》也記載:「二十六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各重千石,置廷宮中。」賈誼的《過秦論》也有「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鑄鐻,以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的記錄。秦代一石約摺合現今 37 5 千克,以此推算,12 個大銅人就重達450 噸。秦始皇為什麼要鑄造 12 個如此巨大的銅人?圍繞這個問題,存在這幾種主要說法。有人認為秦始皇在統一全國后,始終在憂慮和思考著如何長治久安、使江山傳之萬世的問題。而要坐穩天下、江山穩固,首先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應該收繳和銷毀流散在民間的各種兵器。應該說,秦始皇收兵器造銅人,完全是出於政治上安定的考慮。也有人認為秦始皇鑄造銅人是出於迷信,是為了「祥瑞」。秦始皇相當迷信,曾封泰山,禪梁父,訪神州,求仙人,輕信方土之言,竭力搜尋長生之葯。《漢書·五行志》也記載:「秦始皇帝二十六年,有大人長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見於臨洮。天戒若曰,勿大為夷狄之行,將受其禍。是歲始皇初並六國,反喜以為瑞,銷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這種說法有一定依據,但也有疑點,那就是秦始完全可以徵集天下的銅料作為鑄造金人的原料,何必非要下令收繳天下的兵器呢?一部分學者還認為,秦始皇銷毀兵器、鑄造銅人,是表明今後不再將銅兵器作為主要作戰武器。但是,這種說法同樣有疑點,那就是雖然鐵制兵器始於秦始皇之前,但到漢代才普遍化。秦始皇統一天下時,便決然把青銅武器廢除不用,使百萬軍隊全部換上鐵制武器,以當時的制鐵水平來說,是不可能的事情。最讓人信服的說法是:秦始皇這一舉措的目的有兩方面:一是為了誇耀武功、粉飾太平;二是為了防止人民反抗。實際上,秦統一后,曾採取不少措施防止人民反抗,而收繳天下兵器的做法,也是有先例的。《左傳·襄公十九年》載,春秋時魯國的季武子曾經「以所得於齊之兵,作林鐘,而銘魯功焉」。秦始皇鑄銅人只是做得更為徹底,把民間的兵器也收繳了。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統一后,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不封國置王,他說:「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於是「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這裏把「收天下兵」與「求其寧息」聯繫在一起,可以看出,秦始皇的意圖是為了太平無事。他宣布「大酮」,舉國同慶這一偉大勝利,表現出好大喜功的情緒,而銅人、鍾鐻也是象徵吉祥、天下太平的意思。此外,秦始皇巡遊各地的刻辭,也都是誇耀武功、粉飾太平之語。令人遺憾的是,今天我們已經看不到這 12 個金人的蹤影了。那麼,它們究竟到哪裡去了呢?目前,關於金人的下落問題存在著三種猜測:有人認為,當初楚霸王項羽在攻克秦都咸陽后,曾經火燒阿房宮。在火燒阿房宮時,連同象徵秦王朝永固的這 12 個金人也一起燒毀了。這種說法始於元明時期,證據並不充分。還有一些歷史學者指出,這 12 個金人是毀在董卓和苻堅的手上。據《後漢書》和《三國志》記載:漢獻帝初平元年(190 年),董卓「壞五銖錢,更鑄小錢,悉取洛陽及長安銅人、鍾鐻、飛廉、銅馬之屬以充鑄焉」。晉人潘岳《關中記》載:「董卓壞銅人,餘二枚徙清門裡。」也就是董卓將其中的 10 個金人銷毀,並鑄成銅錢,而剩下的兩個被他下令遷到長安城清門裡。到三國時期,魏明帝曹睿下令把這兩個金人運到洛陽。當成千上萬的工匠們將其運到霸城時,由於金人的重量太沉,不得不放棄了這個巨大的工程,於是就停止了搬運。到了東晉十六國時,後趙的石季龍又把這兩個金人運到了鄴城。後來前秦的秦王苻堅統一北方,他又把這兩個金人從鄴城運回長安銷毀。至那時,存在於世間約 600 年的 12 個金人全部被銷毀了。還有一種比較樂觀的看法,那就是因為 12 個金人是秦始皇生前的最喜愛之物,所以在秦始皇陵墓建造好后,這 12 個金人和其他精美的珍寶一起隨著秦始皇的死去被當作隨葬品葬于陵墓中了。現在,由於一些技術等方面的原因,秦始皇陵墓的發掘工作暫時還不能開展,因此十二金人的下落問題至今仍是一個未解之謎。也許到了我們的考古技術達到秦始皇陵墓開掘的那一天,這個歷史上的未解之謎才有可能被解開。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之謎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交通線,促進了歐亞非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商貿之路,也是一條友誼之路,它加深了各地人們的交流,豐富了人們的生活。那麼,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在哪兒?絲綢之路,是指西漢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交通線,促進了歐、亞、非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中國是絲綢的故鄉,在經由這條路線進行的貿易中,中國輸出的商品以絲綢最具代表性。19 世紀下半期,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就將這條陸上交通路線稱為「絲綢之路」,此後中外史學家都贊成此說,沿用至今。絲綢之路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商貿之路,也是一條友誼之路,它加深了各地人們的交流,豐富了人們的生活。那麼,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在哪兒呢?傳統觀點認為,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在西安。這部分專家認為,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商貿通道,更是一個廣大的概念,是世界的東方和世界的西方兩個文明的交流聯繫,是一種政府的、民族的行為。西安不但是絲綢之路的起點,也曾是亞洲最大的國際交流中心。在中國古代典籍《史記·大宛列傳》《漢書·西域傳》上,對絲綢之路的開發過程有更確鑿、翔實的記載。西漢建元三年(公元前138 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張騫自長安(今西安)出發,經大宛(今烏茲別克費爾干納)、康居(今哈薩克南部鹹海與巴爾喀什湖之間),抵達媯水(阿姆河)以北的大月氏(今阿富汗),于元朔三年(公元前 126 年)返回長安。元狩四年(公元前 119 年),漢武帝再次派張騫率三百人,每人備馬二匹,攜牛羊萬頭與價值「數千巨萬」的金帛財物出使烏孫(今伊犁河與伊塞克湖一帶)。張騫抵達烏孫后,分遣副使前往西域、中亞各國。張騫回國后,漢武帝又多次派遣使節出使西域、中亞各國。從此,一條以漢長安城為起點的絲綢之路正式開通。為保證絲綢之路安全暢通,西漢王朝採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派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張騫出使西域的情景軍隊攻擊匈奴、遠征大宛,設置酒泉、武威、張掖、敦煌等河西四郡,並在敦煌至鹽澤(今新疆羅布泊)的絲綢之路沿線設立交通亭站。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 60 年),完全控制了絲綢之路的西漢王朝在今新疆設立西域都護府,從此,巴爾喀什湖與費爾干納盆地以東廣大地區正式納入西漢王朝版圖。上述歷史事實證明,從絲綢之路的特定含義衡量,這條古代商道開闢于公元前 2 世紀的西漢時期,它的起點無疑是西漢王朝首都長安。之後雖有中國的王朝更迭、首都遷徙,但這對絲綢之路的總體狀況產生不了什麼影響,更不意味著絲綢之路就此中斷或應該就此改變路線。所以,以中國的王朝更迭、首都遷徙來變化絲綢之路的起點和路線,是把絲綢之路過於微觀化的認識。絲綢之路「長安說」的意義不僅僅在於表明長安在時空兩大方面都是絲綢之路的起點。長安是歷史上最強盛的時代——漢唐的代表與象徵,今天的漢族、漢字、漢文化、漢文化圈概念都與長安密切相關。作為中國最著名古都與國際都會的典型代表,以長安為絲綢之路的起點是和絲綢之路寬廣深的總體包容量及總體形象相稱的。也有人認為,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不在長安,而在洛陽。這些人認為西漢的首都在長安,長安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西漢政府經營西域的出發點是長安,西域諸國與西漢政府貢使往來,經濟、文化交流的彙集點也是長安,因此長安很自然地成為西漢時期絲綢之路的東端起點。到了東漢時期,洛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