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犯罪證明的模型化-面向智能時代的社科方法論探索 謝君澤 9787302664536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清華大學
NT$814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6*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網絡犯罪證明的模型化-面向智能時代的社科方法論探索
ISBN:9787302664536
出版社:清華大學
著編譯者:謝君澤
頁數:240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54360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人類社會在證明方法上的進化發展與人類行為工具的演化史密切相關。人類社會從神證時代走向人證時代與人類在語言溝通能力上的進化密切相關,造紙術與印刷術的出現更是人證時代與物證時代的分水嶺。從物證時代走到當下以數據為核心的技術證明時代,顯然是行為工具與工具行為在網路信息技術的推動下使然。 歷史的進化並非偶然。從哲學方法論上看,這是由對稱破缺理論所決定的。對稱性理論研究抓住了物質活動和信息活動的共同本質,它不僅適用於自然科學領域,也適用於社會科學領域,甚至還可能適用於人文科學領域。對稱性理論的研究可以使社會科學領域突破就事論事、案例教學的障礙,打破歸納總結的思維定式,沿著對稱→理論→實踐的邏輯道路前進。 面對網路智能技術帶來的社會劇烈變化,如果仍然採用歸納法去研究社會現象,可能使人類在社會科學的發展節奏上永遠嚴重滯後於自然科學領域的發展。而演繹法很可能是開啟未來社會科學研究的金鑰匙。

作者簡介

謝君澤,浙江溫州人,法學博士,獨立學者(預),號「山頂洞人」。 從自然科學穿越社會科學到人文科學。本科學習通信工程專業,早期研究計算機網路取證、電子證據司法鑒定、信息化偵查、網路犯罪、網路刑法、網路安全法、電子簽名法等信息與法的交叉領域。隨後研究大數據建模、偵查智能化、智能監管,以及網路法理學、網路行為學、人類行為學、金融行為學、道法哲學等,並建立智能社會治理的方法論體系。當下主要研究哲學和史學,關注行為學「主線」和方法論「暗線」。 曾就職于某高校,于某反貪局掛職鍛煉,辦理天津爆炸案、審計署審計報告泄密案、某互聯網企業被黑客入侵案、某黃金交易平台被DDoS攻擊案等重大要案。代表中國某新能源企業,開展跨國(美國)商業秘密案件的證據調查與訴訟戰略制定。

目錄

引言 學科壁壘與交叉研究
第一章 網路犯罪證明的研究現狀:法理學的缺失
第一節 刑事技術領域的研究
一、取證技術的研究
二、舉證、質證、認證技術的研究
三、刑事技術的專業化
第二節 證據法領域的研究
一、網路犯罪證明「難」
二、傳統證明機制的調整
三、技術證明方法的創新
第三節 實體法與證據法的交叉研究
一、實體法與證據法的溝通
二、實體法失當導致證明難
三、實體法調整解決證明難
第四節 法理學與行為學的引入
一、法律是一種行為規範
二、規範必須基於類型化行為
三、網路時代的行為再類型化
第二章 網路犯罪證明的理論反思:行為學的檢視
第一節 技術、行為與法律的關係
一、技術促使人的行為方式升級
二、行為升級決定法律變革
三、技術法律化與法律技術化
第二節 行為、事實與證明的關係
一、行為方式決定行為事實的內容
二、行為事實是犯罪證明的主要對象
三、行為技術化與行為證明技術化
第三節 行為質變與證明質變
一、行為工具的質變
二、工具行為的質變
三、行為證明的質變
小結:技術證明時代的到來
第三章 網路犯罪證明模型化的猜想與歸因:第一性的引力
第一節 網路環境的模型化
一、網路通信的模型化
二、網路單元的模型化
三、網路環境的模型化思考
第二節 網路行為組織結構的模型化
一、網路體系的模型化
二、網路主體的模型化
三、網路行為組織結構的模型化思考
第三節 網路犯罪構成要件的模型化
一、法律與事實在方法論上的討論
二、犯罪構成在行為模型上的理解
三、要件事實在行為模型上的分解
第四節 網路犯罪行為事實體系的模型化
一、外部行為事實的模型化
二、意志行為事實的模型化
三、犯罪行為事實體系的模型化思考
第四章 網路犯罪證明模型化的實踐與驗證:新的思維方法
第一節 對網路技術的理解
一、案情簡介與問題爭議
二、對緩存技術的理解
三、對緩存技術行為的理解
第二節 對網路行為組織結構的理解
一、網路緩存的組織結構
二、不同網路緩存組織結構的行為差異
三、不同網路緩存組織結構的證明差異
第三節 對網路犯罪構成要件的理解
一、對傳播行為客觀方面的理解
二、對傳播行為後果的理解
三、對傳播行為主體的理解
四、對傳播行為主觀方面的理解
第四節 對網路犯罪行為事實體系的理解
一、對外部行為事實的模型化理解
二、對意志行為事實的模型化理解
三、對犯罪行為事實體系的模型化理解
第五節 行為事實要素的技術證明方法探索
一、犯罪過程證明方法的探索
二、犯罪後果證明方法的探索
三、犯罪主體證明方法的探索
四、犯罪主觀方面證明方法的探索
第五章 網路犯罪證明模型化的技術突破:方法的閉環
第一節 網路犯罪行為之溯源重現
一、電子數據的系統規律論
二、網路空間的犯罪重建論
三、智能犯罪行為的溯源重現
第二節 網路犯罪後果之大數據證明
一、大數據證明的基本原理
二、大數據證明的建模方法
三、大數據證明的制度保障
第三節 網路犯罪主體之同一認定
一、網路犯罪主體同一認定的主要方法
二、網路犯罪主體同一認定的基本步驟
三、智能機器人犯罪的主體同一認定
第四節 網路犯罪意志之演算法證明
一、網路犯罪意志的證明方法
二、網路犯罪意志的演算法鑒定
三、網路犯罪意志的演算法推定
第六章 網路犯罪證明模型化的基本問題:新理論的形成
第一節 網路犯罪的模型化及其證明影響
一、模型化對網路犯罪行為空間的認識功能
二、模型化對具體網路犯罪行為方式的認識功能
三、網路空間及其行為模型化對犯罪證明的影響
第二節 網路犯罪的類型化及其證明影響
一、網路犯罪的技術類型化
二、網路犯罪的行為類型化
三、網路犯罪的刑法類型化及其證明影響
第三節 網路犯罪證明方法的模型化及其運用
一、網路犯罪證明方法模型的提出與構建
二、網路犯罪證明方法模型的運用原則
三、網路犯罪證明方法模型的原則例外
第四節 網路犯罪證明的模型化與智能化
一、網路犯罪證明智能化的基礎是模型化
二、網路犯罪證明智能化的預期發展進程
三、網路犯罪證明智能化的人類智慧保留
結語 變與不變
參考文獻
後記 我們需要一種新的社會治理模式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