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迷-如何正常地愛與被愛 蘇珊.福沃德 克雷格.巴克 9787547747711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北京日報
NT$356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4*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執迷-如何正常地愛與被愛
ISBN:9787547747711
出版社:北京日報
著編譯者:蘇珊.福沃德 克雷格.巴克
頁數:247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5454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是蘇珊·福沃德博士給處於感情迷茫期、脆弱期的人們開出的一劑良藥!
真正的愛情也許並不完美,但決不應發展成充滿執迷、威逼、控制,甚至暴力傷害的關係。蘇珊·福沃德博士擁有20年情感諮詢的職業經驗,接到過無數痴男怨女的求助。這些人後來都修補了感情的創傷,重新獲得了身心自由。
如果你身處類似的情感困境,無論是自己有執迷傾向,還是不幸成為執迷者的目標,這本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書都能夠寬慰你、幫助你,帶你走出心牢,重獲幸福。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蘇珊·福沃德
國際知名的心理治療師、演說家和作家,她的著作有《執迷:如何正常地愛與被愛》《依戀:為什麼我們愛得如此卑微》《如何識破男人的謊言:助你走出背叛和欺騙的沼澤》《金錢惡魔:獻給被金錢魔鬼所困的女性》《情感勒索》等。《原生家庭》美版曾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目前,她的作品已被翻譯成15種文字,在全球發行。
她經常出現在媒體訪談節目中,曾在美國廣播公司主持談話節目長達6年,並在美國加州成立了私人性虐待診療中心。
克雷格·巴克
影視編劇兼製片人,他曾為美國許多雜誌和報紙撰寫文章,探討人類行為問題,現居於美國洛杉磯。他曾與蘇珊 福沃德合著過多部作品,如《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金錢惡魔:獻給被金錢魔鬼所困的女性》《對天真的背棄:**及其餘孽》等。

精彩書評
★那些相殺相虐的愛情故事背後,都是他們內心對愛的ji致渴望。就像蘇珊博士在這本書中所分析的,這些執迷愛戀者由於童年時期經歷過種種創傷,種下了這樣一個核心情結:害怕被拋棄。當他們遇到心動之人時,被愛的渴望被喚醒,由於擔心自己再度被拋棄,所以處處逢迎。如果對方不接受或者提出分手,必將撕開他們曾經的創傷。對於他們來說就是二次傷害,而這也加劇了他們的極端化。
——周麗瑗
★國家二級婚姻家庭諮詢師、親密關係專欄作家執迷的愛看似充滿激情、浪漫無比,一旦深入,就會讓人陷入感情的糾葛、焦慮與窒息之中。正如作者所說,他們缺少了健康親密關係當中的「現實感」,在想象中完美了自己的愛人,並且認定一旦失去就再也無法再遇真愛。
——豆瓣網友
★從追求到報復,有多少人能發現自己的這種變化呢?
——讀者評論

目錄
引言 執迷愛戀觸痛了每個人的神經
第一部分 四種執迷的愛戀者
第一章 瘋狂追求真愛
第二章 情感綁架
第三章 得不到就想毀掉
第四章 對方越壞我越愛
第二部分 被執迷者愛上的三種人
第五章 協同執迷者
第六章 猶豫不決的「目標」
第七章 遭受暴力脅迫的「目標」
第三部分 如何掙脫執迷愛戀的牢籠
第八章 執迷戀情的根源
第九章 制訂治愈課程
第十章 關閉「執迷系統」
第十一章 正確評估戀情
第十二章 把執迷斬草除根
第十三章 找到真正的愛情

精彩書摘
《新版執迷:如何正常地愛與被愛》:
依戀關係的破裂
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我們開始意識到自己和母親是分別獨立的個體,我們開始意識到滿足自己需求的資源來自外部,而不是我們自身的一部分,完美而絕對的依戀關係開始破裂。我們以為可以依靠的,卻都是不可預知的,就像我們嚮往歲月靜好,卻無奈世事難料。當我們需要媽媽,她卻不在我們身邊的時候,我們第一次體驗到了害怕,感受到了最原始的被遺棄的恐懼。
這是我們邁向「分離」的第一步,而且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是痛苦的一步。你不可能像醫生給嬰兒剪臍帶那樣,?嚓一下就切斷了人生中最幸福的依戀關係。而且儘管隨後的過程不一定那麼痛苦,但也絕對不是容易的事情。
與母親分離的過程,是我們渴望獨立的天性,是與離開幸福安全的依戀關係帶來的恐懼之間的鬥爭,這個過程激烈、壓抑、反反覆復,貫穿我們的童年和青春期,斷斷續續地折磨著我們每一個人。對於有些人來說,這個痛苦的過程一直延續到成年。
只有當我們的父母儘可能地以尊重、愛、鼓勵以及保護來回應我們的需求,我們才能逐漸建立起對自己以及他人的信任,從容度過這場暴風驟雨似的、不可預知的分離。
當分離走向失控
父母之愛是唯一以分離為最終目標的愛。優秀的父母儘力將孩子培養成自信、自立和自主的人。但是對於一部分父母來說,無論他們多麼努力,也擋不住造化弄人,正常的分離過程變得無比艱難。家庭成員生病,新成員的誕生,工作安排造成的父母缺席,父母不幸撒手人寰——以上任何一種狀況,即使是在一個很溫馨的家庭中,也會干擾孩子走向獨立的步伐,讓孩子產生被拋棄的感受。而且如果孩子感覺被拋棄了,他們就失去了分離的勇氣,就像是失去了安全網的情況下第一次嘗試走鋼絲。
如果在一個健康和睦的家庭中,分離的過程都如此容易被打攪,可以想象,如果父母嚇唬我們、虐待我們或者經常忽略我們,那麼分離的過程就被蓄意擾亂了,我們的自信心和對他人的信任都會受到破壞,更難獨立起來。如果我們成長在一個不健康的家庭,我們所需要的尊重、愛、鼓勵和保護總是被忽略或被踐踏,那麼分離的過程已經不只是被打攪了,那幾乎是脫軌了。
渴望重建依戀關係的連接強迫
不管分離的過程因為什麼而受挫,我們開始變得表裡不一。表面上我們好像越來越獨立,但是在內心深處我們會感覺非常害怕,絕望地試圖回到那個絕對滿足、絕對安全,卻永遠回不去的港灣。對於執迷戀人來說,重新獲取那種最幸福的依戀關係,已經不僅僅是渴望了,那是一種不顧一切的強迫——我稱之為「連接強迫」。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種強迫的感覺,我們可以想象一個小女孩離開自己溫暖的森林小屋,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走著走著遇到一個從來沒見過的動物,她覺得很害怕,趕緊跑回家。這時,來自健康家庭的小孩會感受到家的溫暖和安全,她的父母會好好調查,確定這個動物是安全的,鼓勵孩子明天重新出發去探索。
但是來自不健康家庭的小孩發現自己被鎖在門外,她瘋狂地敲門祈求幫助,好像後面有野獸快要追上她一樣。她看到了門後面的燈光,那一絲希望鼓勵她更加急切地拍打家門,但是沒人來救她。她越是求助,越是絕望。
執迷的戀人還在瘋狂地拍打著門,但時過境遷,現在他們拍打的不再是父母的門,而是「目標」的門。他們孤獨、絕望、被拋棄,他們深信那扇門後面有唯一的解藥。儘管他們理智上清楚,森林小屋現在的主人是他們的「目標」,但門後面透出來的一絲希望讓他們像小時候一樣狂喜—那是再度找回最初幸福的希望。
當執迷者意識到,他們神秘的、難以捉摸的純粹依戀感近在咫尺時,除此之外的任何事都不重要了。他們終於找到了天意所在,沒有什麼能夠阻止他們去為之奮鬥。極度期望激起的原始能量讓他們覺得自己比以往更有活力,進一步促使他們不顧一切地追逐幸福的依戀。

前言/序言
在多年的從業經歷中,我接待過不少這樣的來訪者:他們在愛中傾力付出,將追求的對象或伴侶視作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的人。他們總是能在與異性的交往中將「浪漫」發揮到極致,被追求的對象一般很難抵擋這樣愛意洶湧的攻勢。
「迷戀」與「執迷」雖然一字之隔,但相差甚遠。兩個人在經過愛情最初的迷戀期后,開始面對彼此真實的一面,許多隱藏的問題也會就此顯露。被追求者會發覺浪漫仍然以極端的形式在生活的各個方面上演,漸漸感覺疲憊不堪、難以招架。最終,他們發現自己需要付出很多虐心的代價,比如:失去私人空間、失去自由意志、被騷擾、被跟蹤,甚至被對方以生命為代價要挾不能分手。最痛苦的是,越是對這樣的追求者表示拒絕或者宣布分手,對方越是拚命死纏爛打,沒完沒了,在分分合合的故事里來回糾纏。
如果客觀地評價,這種特質的來訪者本質上都沒有惡意,而且往往在戀愛開始的時候體貼、隱忍、善良,像個完美的戀人。聽著他們的故事,我的心情就像坐過山車一樣起起伏伏,又好像觀看瓊瑤電視劇的觀眾,觀賞著一幕幕海枯石爛的精彩愛情故事。而那些相殺相虐的愛情故事背後,都是他們內心對愛的極致渴望。就像蘇珊博士在這本書中所分析的,這些執迷愛戀者由於童年時期經歷過種種創傷,種下了這樣一個核心情結:害怕被拋棄。當他們遇到心動之人時,被愛的渴望被喚醒,由於擔心自己再度被拋棄,所以處處逢迎。如果對方不接受或者提出分手,必將撕開他們曾經的創傷。對於他們來說就是二次傷害,而這也加劇了他們的極端化。他們會選擇性地關注曾經和伴侶海誓山盟的部分,也會合理化戀人向他們提出分手的理由,就是無法去反思自己的行為如何激怒對方, 最後讓對方關上了心門。他們一直陷入在對愛的極度渴望里,其他一切都不重要,甚至包括自己的生命。
當然,正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蘇珊博士在此書中也分析了那些被執迷者盯上的「目標」的共同特徵。在看這部分的內容的時候,我總是能想起曾經的好朋友小玉,她從情竇初開時便總是能遇到對她好得離譜的男孩,他們瘋狂而浪漫的追求行為讓閨密們艷羡不已。我有幸比其他姑娘知道得更多。很多女孩子羡慕追她的男孩手捧鮮花站在樓下等她,暴晒一下午也不離去,卻不知前一天那個男孩跟她鬧了整個通宵,就因為她跟鄰座的男生聊了會兒天。很多年裡,我都是她類似愛情故事的見證人,年少的我總是勸她下次要吸取教訓,再找男朋友時要睜大眼睛。但往往這樣的男孩對她有著致命的魔力,令她在被追求之後就撲通一下跳入了同樣的陷阱。蘇珊博士在文中對小玉這樣的「目標」的心路歷程做了詳盡的分析,他們往往具有共同的特徵:無視自己的需求,力求證明自己與眾不同,覺得自己不配得到更健康的愛情。他們被定義為「協同執迷者」,如果沒有他們,許多執迷者也就不復存在。
心理學上將這樣的關係稱為「施受虐」。同執迷者一樣,協同執迷者也有內心的創傷按鈕,他們同樣對愛懷著極度的渴望,也同樣來源於幼年時缺失的愛和安全感。由於小時候對父母「不負責」行為的印象太深,他們沒有能力辨別出健康的愛是什麼樣子的,在他們眼裡猜忌、指責、妒忌和愛是一回事。有些協同執迷者意識到自己的愛情是有問題的,但仍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對方,這樣的人往往是在重複童年時父母的行為:一個善良的母親千方百計去拯救虐待她的丈夫。很耳熟吧?就是聖母與渣男的故事。
蘇珊博士在此書中不僅將執迷者和執迷者「目標」的問題詳盡分析,將問題的根源層層揭示,還將執迷者的行為、想法和感受之間的轉化表述得通俗易懂。更難能可貴的是她善於從幾個典型案例入手,從分析癥狀、根源到最後治療的過程,有始有終。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像親身體會了一次心理諮詢一樣。如果通篇閱讀,相信對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定的治愈作用。
很多心理學方面的書籍側重於分析和解釋原因,卻不太涉及問題的解決方法,也許是考慮到職業機密。蘇珊博士無私分享出很多在心理諮詢中常用的方法,這些方法安全可靠、簡便易行,讓人從中受益。比如,在治愈父母關係的環節里蘇珊博士建議給父母寫信,這在臨床實踐中非常好用。我們每個人在寫信的過程中都會爆發大量的感受,由此帶動的情感流動是對積壓情緒最有效的疏理。我將其比作「掃垃圾」,這些垃圾可能已經堆在我們的心裏幾十年了,我們的文化不允許表達,不允許釋放,但它們卻真真實實存在。一旦投射到親密關係中去,會讓你的親密愛人為你在原生家庭所遭受的際遇買單,這既不公平也有害於彼此關係的健康。當然,並不是說寫信就得把它寄給父母,想必我們的父母也是承受不了的。這在心理問題處理上也不必要。其實,心理治療處理的是當年那些以孩子的視角看問題而產生的感受,把這些感受處理完,就像把垃圾倒完一樣。當你把事情說出來的時候,就不會再被它影響。像這樣切實可行且深具治愈作用的方法,蘇珊博士分享了十多種。
真心希望這本書能幫助眾多身陷執迷愛戀的痴男怨女們,從面對自己的創傷情結開始,選擇健康美好的戀愛。我也有一個奢望,希望已經斷聯多年的朋友小玉能看到這本書,希望我們都不必被愛所傷、被情所困,學會正常地愛與被愛。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