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史10講 (日)立石博高 9787500884576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國工人
NT$496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7*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西班牙史10講
ISBN:9787500884576
出版社:中國工人
著編譯者:(日)立石博高
叢書名:岩波新書
頁數:309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5359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岩波新書——致力於出版培養現代人教養的圖書
在陸地、海洋的十字路口,世界上第一個”日不落帝國”的輝煌與失落
權威西班牙史學者立石博高,以簡明易懂的10講,呈現其對西班牙社會歷史的全方位思考
32開精裝,裝幀精美,便於攜帶,適於閱讀

內容簡介
在歐洲與非洲、地中海與大西洋這四個世界的相遇之地
在基督教勢力與伊斯蘭勢力對峙共存的中世
在建立起”日不落帝國”的近世
西班牙踩出獨特足跡
本書以藝術、文化、和多元地域性的綜合國家的形成為著眼點,是一部充滿個性描寫的西班牙通史。
此書為萬川”岩波新書”國別史第五本,這一系列還包括《史10講》《英國史10講》《史10講》《意大利史10講》。

目錄

第 1 講 “西班牙”歷史的起點
黎明期—4 世紀
1 伊比利亞半島在地緣政治學上的位置 3
2 史前時代的伊比利亞半島 7
3 古代地中海世界與伊比利亞半島 11
4 羅馬帝國與”伊斯帕尼亞”的形成 17
第 2 講 從西哥特王國到安達盧斯
5 世紀—15 世紀
1 西哥特王國 29
2 伊斯蘭勢力的進入與安達盧斯的形成 35
3 伊斯蘭諸王朝的繁榮 41
4 奈斯爾王朝格拉納達王國 49
第 3 講 多樣化的中世紀西班牙世界
8 世紀—15 世紀後期
1 收復失地運動的開啟與基督教諸國的形成 57
2 卡斯蒂利亞王國的擴張 66
3 阿拉貢聯合王國進入地中海 74
4 “三教共存” 80
第 4 講 從天主教雙王的統治到西班牙君主國
15 世紀—16 世紀
1 天主教雙王的同君聯合 90
2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誕生和發展 100
3 費利佩二世與”天主教君主國” 105
4 大航海時代與”日不落帝國” 113
第 5 講 西班牙君主國的衰退
17 世紀
1 “西班牙君主國”與帝都馬德裡 122
2 17 世紀 40 年代的危機 129
3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動搖與終結 134
4 “黃金世紀”的文化 138
第 6 講 從天主教啟蒙到舊制度危機
18 世紀—19 世紀初
1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與《新國家組織法》 148
2 天主教啟蒙與波旁改革 157
3 大革命與西班牙舊制度的危機 168
第 7 講 革命與反革命的時代
19 世紀上半葉—19 世紀 70 年代
1 拿破崙的侵略與西班牙獨立戰爭 178
2 從加的斯憲法到 1837 年憲法 184
3 寡頭式的自由主義國家體制 193
4
第一共和國的誕生與崩潰 203
第 8 講 從君主制復辟到西班牙內戰
19 世紀 70 年代—20 世紀 30 年代
1 君主制復辟的政體建立與動搖 212
2 普裡莫 德 裡維拉的獨裁統治 223
3
第二共和國 228
4 西班牙內戰 236
第 9 講 佛朗哥的
1939—1975 年
1 佛朗哥體制的建立 248
2 重返國際社會與成為堡壘 253
3 從”經濟奇跡”到佛朗哥體制的終結 260
第 10 講 民主化進程與自治區國家體制
20 世紀 70 年代—現在
1 民主化與 1978 年憲法 274
2 自治區國家體制的建立 281
3 工人社會黨和人民黨的政權交替 288
4 Quo Vadis(走向何方) 296
後 記 305

作者簡介
立石博高
出生於神奈川縣,現任東京外國語大學名譽教授,研究方向為西班牙近代史。著有《歷史上的加泰羅尼亞》《費利佩二世》《概說 近代西班牙文化史》等。
譯者簡介:
何睦
歷史學博士,畢業于南開大學歷史學院,現任天津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教育協會歷史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譯有《英國史10講》《英國近代史講義》等;著有《象牙塔與摩登都市:近代天津的大學成長與城市發展》《近現代文化史》(合著)等。

精彩書摘
伊比利亞半島在地緣政治學上的位置
大陸與大洋的十字路口
的西班牙史學家皮埃爾 維拉爾曾對總面積五分之四為西班牙的伊比利亞半島的地理特徵進行過簡潔的描述:”(這個半島)位於非洲和歐洲、大西洋和地中海間的十字路口,是一個相遇之地。雖然,這個十字路口的地形起伏不平,幾乎可以說是一道屏障。然而,這裡還是成了相遇之地。”
這個面積約為的 1 6 倍,大約 59 萬平方公里,被喻為”公牛皮”的半島雖然東北部與接壤,但寬約430 公里的比利牛斯山脈群峰卻使人難以橫穿南北。不過,半島西南部與非洲大陸之間的海峽,最窄的部分只有 14 公里。由於半島同時向地中海和大西洋開敞著廣闊的海岸線,有利於其與地中海世界和大西洋以外的世界聯繫。
伊比利亞半島海岸線總長約為 4100 公里,由於山谷常年受到海水侵蝕,大部分海岸曲折複雜,沿岸平原較少,因此整個半島呈凝結的塊狀,且平均海拔較高的內陸地區(梅塞塔高原)也被許多山脈分隔,加上缺乏可通航的河流,在近代交通網出現之前,這個塊狀半島被分割成了支離破碎的若干區域。這樣的地理特點也給半島內部帶來自然環境的顯著差異。大致可分為大西洋一側的濕潤環境、地中海一側的乾燥環境和內陸的大陸性環境。
借用維拉爾的話說,在伊比利亞這種獨特的地理特徵之下,”從遠古開始,就有各種各樣的人類種族和文明進入半島,他們彼此對立,至今仍留有痕跡”。換句話說,在伊比利亞半島,每個地區都有著不同的生活方式,多樣的語言和文化直至現代依然生生不息。
因此,相對於位於半島西部的葡萄牙在中世紀鼎盛時期便構築起緊湊的”國民共同體(民族)”,從近代到現在,統攝半島其餘廣大地區諸王國、領國的西班牙,在歷史的進程中,圍繞”單一民族”“多元民族”“諸民族聯合組成的民族”,還是”非民族國家(政治國家)”之類的民族問題的對抗從未停止。直到 21 世紀的今天,西班牙在為整合地方多樣性問題所苦的同時,也蘊藏著以多樣性為契機開拓新的民族形象的可能性。
作為過渡地帶的伊比利亞半島
如今,作為歐盟的主要成員國,西班牙毫無疑問是歐洲的一員。但是在 16 世紀,荷蘭人文主義者伊拉斯謨被半島中央的阿爾卡拉大學聘請時,他以不想去有很多閃米特因素(指中世紀西班牙社會在語言文化方面受到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許多影響)的邊遠地區為由加以拒絕,這也是當時一件很有名的逸事。即便到了近代,”非洲始于比利牛斯”這句話還在反復出現,可見 19 世紀歐洲的浪漫主義者是以一種東方主義的視角看待西班牙南部地區的。另一方面,西班牙帝國雖然曾在近世初期稱霸歐洲,但在近代化進程遲緩的情況下,”歐洲化”一直是西班牙面臨的重大課題。
為了理解這種現象,我們必須關注位於歐洲大陸西南端的伊比利亞半島,作為歐洲和非洲分界線而展開的歷史。被視為典型基督教世界的西歐,很早就完成了對猶太教徒的驅逐,而且與處於過渡地帶的西班牙不同,西歐也沒有必要與伊斯蘭教徒直接對峙。相對來看,西班牙卻歷經艱辛才終於在 15 世紀末完成收復失地運動(也稱再征服運動、收復國土運動),排除伊斯蘭勢力,驅逐猶太教徒(拒絕改宗基督教的猶太人),實現了統一。在西班牙的土地上,基督教徒、伊斯蘭教徒、猶太教徒之間既對立又共存的歷史長達700年。
早在半個世紀前,A 卡斯特羅就曾提出,從中世紀三種的共存以及其後非基督教徒被排除的過程中產生的精神糾葛中,可以看出西班牙本質上的特殊性。對此,C 桑切斯 阿爾博諾斯反駁說,早在古代的羅馬化時期就已經出現了西班牙人的概念,在那之後的社會發展與西歐也是同軌的。在此,我們姑且不論所謂”本質”為何,但在考察西班牙的歷史進程時,由其位於基督教世界與伊斯蘭世界過渡地帶的這種地緣政治位置所引發的諸多問題是不容忽視的。
另外,葡萄牙和西班牙這兩個位於伊比利亞半島的國家擔負了拉開”大航海時代”帷幕的歷史角色,也說明這個半島在打開大西洋航路,即開拓非洲和美洲航線的可能性方面,具有不可忽視的地理優勢。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