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碳匯技術方法體系 張連凱 徐燦 9787030769572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科學
NT$814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6*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自然資源碳匯技術方法體系
ISBN:9787030769572
出版社:科學
著編譯者:張連凱 徐燦
頁數:235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55134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國地質調查局資助項目所獲部分成果的總結,在全面總結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利用嚴密的方法、全新的模式,闡述了針對自然資源各要素開展野外調查、監測,進行自然資源碳匯成果評估的系統性工作,特別是在以流域為單元的工作尺度上提出了新思路新方法,為全面翔實評估區域自然資源碳匯強度提供了參考。 本書可供生態、環境、地質等領域的相關工作人員參考使用。

目錄

前言
第1章 全球變暖及其對策
1 1 全球變暖與社會發展
1 1 1 IPCC第一次評估報告
1 1 2 IPCC第二次評估報告
1 1 3 IPCC第三次評估報告
1 1 4 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
1 1 5 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
1 1 6 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
1 2 碳市場減排機制
1 2 1 歐盟排放交易體系
1 2 2 中國碳市場
1 3 碳匯負排放效應
1 3 1 降低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自然機制
1 3 2 碳匯效應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途徑
1 3 3 提升碳匯能力的途徑
參考文獻
第2章 自然資源系統中碳的計量
2 1 自然資源碳計量的概念和意義
2 1 1 自然資源碳計量的概念
2 1 2 自然資源碳計量的意義
2 2 自然資源碳計量的方法與技術
2 2 1 遙感技術
2 2 2 生態學模型
2 2 3 不同自然資源類型的碳計量方法
2 3 國內外自然資源碳計量
2 3 1 北美
2 3 2 歐洲
2 3 3 中國
參考文獻
第3章 自然資源碳匯
3 1 自然資源碳匯相關術語
3 2 陸地生態系統碳匯與地質碳匯研究的主要特點
3 2 1 陸地生態系統碳匯的垂向碳通量
3 2 2 陸地生態系統不同組分碳匯的*立核算
3 2 3 地質碳匯的時間敏感性與碳水耦合
3 3 自然資源碳匯的要素耦合
3 3 1 植被-微生物-土壤互作
3 3 2 植被-土壤-岩石互作
3 3 3 植被-水-岩石互作
3 4 自然資源碳匯的過程約束
3 4 1 土壤侵蝕過程
3 4 2 岩石風化過程
3 4 3 土地利用變化過程
3 5 自然資源碳匯工作展望
3 5 1 加強多數據融合,形成統一的評價指標體系
3 5 2 加強人-地耦合的多過程碳循環模型研發,開展長時序的模型模擬
3 5 3 加強以流域為單元的多尺度自然資源碳匯的調查評估工作
參考文獻
第4章 區域自然資源碳匯調查監測評價
4 1 樣點預布設
4 1 1 樣點預布設工作底圖
4 1 2 樣點預布設操作步驟
4 2 林地調查點
4 2 1 調查點布設
4 2 2 調查因子
4 2 3 現場調查
4 2 4 森林資源碳儲量的估算
4 2 5 無人機調查構建生物量評估基礎指標—以雲南省元謀縣為例
4 2 6 森林地上生物量遙感估測—以雲南省元謀縣為例
4 2 7 森林生物量碳匯估算
4 2 8 森林土壤碳密度模型製圖
4 2 9 森林生態系統土壤碳匯估算
4 2 10 森林生物量碳匯潛力估算
4 3 灌叢調查點
4 3 1 灌叢樣地的調查指標
4 3 2 灌叢樣地的調查方法
4 3 3 灌叢生態系統碳密度計算
4 3 4 碳儲量評估方法
4 4 草地調查點
4 4 1 調查點布設
4 4 2 調查因子
4 4 3 現場調查
4 4 4 草地資源碳儲量的估算
4 4 5 草地資源碳匯現狀的估算
4 4 6 草地資源碳匯潛力的估算
4 5 耕地調查點
4 5 1 樣點布設
4 5 2 調查因子
4 5 3 現場調查
4 5 4 農田生態系統碳匯計算
參考文獻
第5章 流域自然資源碳匯調查監測
5 1 林灌生態系統
5 1 1 調查點的布設原則
5 1 2 調查因子
5 1 3 調查方法
5 1 4 溶蝕試驗
5 2 草地生態系統
5 2 1 調查點的布設原則
5 2 2 調查因子
5 2 3 調查方法
5 2 4 溶蝕試驗
5 3 農田生態系統
5 3 1 調查點的布設原則
5 3 2 調查因子
5 3 3 調查方法
5 3 4 溶蝕試驗
5 4 水文生態系統
5 4 1 調查點的布設原則
5 4 2 調查因子
5 4 3 調查方法
5 4 4 流域碳匯通量的計算
5 5 地質碳匯
5 5 1 調查點的布設原則
5 5 2 調查因子
5 5 3 調查方法
5 5 4 樣品採集與檢測分析
第6章 長期觀測點建設
6 1 長觀點的布設原則
6 2 監測指標及方法
6 2 1 林灌、草地、農田生態系統
6 2 2 水文系統
第7章 樣品分析與保存
7 1 樣品的製備
7 2 樣品的乾燥
7 3 樣品的粉碎
7 3 1 植物樣品
7 3 2 土壤樣品
7 4 樣品的保存
7 5 植物及土壤樣品總碳、全氮含量分析
7 5 1 總碳測量方法
7 5 2 測定儀器與材料
7 5 3 測定步驟
7 6 土壤機械組成
7 7 土壤pH測定
7 8 同位素分析
7 8 1 水樣同位素
7 8 2 土壤樣品δ13C檢測方法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A (資料性附錄)水-氣界面CO2交換通量估算方法
附錄B (資料性附錄)溶蝕試驗方法與計算
附錄C (資料性附錄)沉積物碳沉積速率及來源計算
附錄D (資料性附錄)流域岩溶碳匯通量計算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