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防震減災科普知識 河南省地震局 9787535091680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海燕
NT$356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6*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企業防震減災科普知識
ISBN:9787535091680
出版社:海燕
著編譯者:河南省地震局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55868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結來國內外大地震的實例,科學分析了企業地震災害的特點和原因;根據《防震減災法》的有關規定,講述了企業防範和化解地震災害風險,企業防震減災的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從景再現出發講述了企業職工防震避險方法和技能;從加快震後企業恢復重建,產業結構調整,實現企業災後轉型升級出發,講述了國家的相關政策和恢復重建措施,對於提高企業職工的防震減災意識和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目錄

第一章 無法改變的地震環境
第一節 突發的地震
第二節 多震的中國
第三節 我國的地震風險區和地震帶
第二章 企業地震災害
第一節 科學認識地震災害
第二節 企業地震災害的特點
第三節 企業地震次生災害
第四節 容易發生地震災害的企業
第五節 企業地震災害的原因
第三章 企業防震減災
第一節 防範和化解地震災害風險
第二節 防震減災工程性措施
第三節 防震減災非工程性措施
第四節 企業的地震監測
第四章 企業地震應急救援
第一節 地震應急準備
第二節 地震應急救援
第三節 防震避險與自救互救
第四節 應對地震次生災害
第五章 震後企業恢復與重建
第一節 企業職工的過渡性安置
第二節 安排好職工的生活
第三節 地震災害調查評估
第四節 企業的恢復重建

前言/序言
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在大力地震科技創新的同時,不斷提高防震減災科普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滿足人民對地震科普的新期待,是貫徹落實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的重要舉措,也是著力防震減災科普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重要機遇。從此意義講,中國精心組織實施的”中國地震科普圖書精品創作工程”,傾力打造的地震科普圖書品牌,既是全面加強新時代防震減災科學普及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防震減災+”服務新局面的重要舉措,更是深人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的群眾基礎和社會基礎,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本書在編寫中貫徹落實關於科學普及和防災減災救災的重要論述,注重科學性和可讀性相統一,使讀者易於理解所闡述的科學原理、領悟所倡導的科學思想、掌握所傳授的科學方法。本書從科普的角度講述了地震發生的原因、多震的國,科學分析了企業地震災害的特點,剖析了企業地震次生災害的原因,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的有關規定提出了企業防震減災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性措施,以及建設企業地震監測台網的技術要求;從實用的角度,講述了企業防震減災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以及建設地震企業的相關政策和措施;從”為主”的角度,有側重地講述了企業抗震設防、應急救援、防震避險、自救互救和應對地震次生災害的技能;從高質量發展的角度提出了企業恢復重建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從科步的角度,全面展示了新時代企業防震減災工作取得的展、新成果。在知識結構設計上,本書注重從宏觀到微觀行式編寫,做到文字通俗易懂、體現人文關懷,力求把防震減災的故事講好。本書適合企業營管理者和廣大職工閱讀,有利步提升企業防範和化解地震災害風險的能力,做到主動防災、科學避災、充分備災、有效減災。
為提高本書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我們先後徵求了石油、化工、冶金、電力通信等企業相關人員的意見和建議:參考了相關政策性文件以及科研機構、大專院校、領域專家和有關部門已發佈的科研成果、宣教材料;借鑒了一些企業在應急管理、生產和防震減災工作中積累的實踐智慧和國際驗。在本書編寫中,中國原副局長何永年研究員、中國原副局長趙和平研究員中國原副局長修濟剛研究員、中國發展研究中心張宏編審、中國發展研究中心董青編審、中國地球物理副所長蔣長勝研究員、中國工程力學副所長溫瑞智研究員、應急管理部宣傳教育中心張英研究員等有關專家給予了指導和幫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謝!
由於學識和水平有限,書中難免存在疏漏和不足,敬請專家和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3年6月

摘要
第一節 突發的地震
地震像颳風、下雨一樣,是一種自然現象。全球每年都要發生500余萬次地震,但大多數地震是我們感覺不到的,只有十分靈敏的儀器才能監測出來。我們能感覺到的地震每年約5萬次,可能造成破壞的5 0級以上地震每年約1000次,造成巨大破壞的7 0級以上大地震每年有18次左右。在地震預報沒過關的況下,地震往往突如其來,從而造成嚴重的災難。那麼,地震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現在就讓我們揭開它的神秘面紗吧!
一、認識地球
上天不易。人地更難。當今科技高速發展,宇宙飛船讓我們實現了遨遊太空的夢想,但由於地球的”不可人性”,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其實還有著太多的秘密沒有被發現,是對地球的內部人們更是知之甚少。不知你是否相信,我們對地球內部的認識還於地震呢。俄國物理學家、地震學家伽利津說:”可以把一次地震比作一盞燈,它點燃的時間雖短,但可以照亮地球的內部。”這句話形象生動地說明了地震對於人類瞭解地球內部狀態的意義。科學家們利用由地震產生的地震波來研究地球內部的結構,為我們揭開了地球內部神秘的面紗。
地球內部明顯的兩個地震波速度分界面是地殼與地幔的分界面、地幔與地核的分界面。前者是1909年克羅地亞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現的,被稱為莫霍面;後者是1931年地震學家登堡發現的,被稱為登堡面。這兩個分界面把地球內部分為三層結構,由地表向地心,依次為地殼、地幔和地核。如果把地球比作一個雞蛋,那麼地殼、地幔和地核分別就是蛋殼蛋清和蛋黃。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