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開發 沈曉敏 9787576046908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
NT$458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6*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思想政治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開發
ISBN:9787576046908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
著編譯者:沈曉敏
叢書名:中華文化與學科課程叢書
頁數:332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52701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如何在思想政治課中有效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學校所有學科中,思想政治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本書強調了其在實施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過程中有著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和自身與眾不同的側重點。

內容簡介
思想政治課是一門涵蓋政治、法治、經濟、哲學與文化等多門學科領域知識的綜合課程,這為思政教材的編寫者和教師選擇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提供了框架。
本書圍繞如何在思想政治課中有效地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資源,對現行高中思政統編教材中的優秀傳統文化內容以及思政課堂使用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現狀進行了分析,進而提出思政課開發和使用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方法和路徑。本書中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開發案例涵蓋企業家、法律、社會保障、醫藥、世界遺產、教育公平、影視、美術等八個方面的題材,挖掘出了張謇、《唐律疏議》、明代養老制度、中醫藥文化、莫高窟、古代科舉制度、中國動畫發展史、中國版畫等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每個案例均闡述了相關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歷史背景、本體知識和教育價值,並提供了具體的教學設計實例,可為思政教師落實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教材編寫者改進優化思政教材,提供可利用的素材和案例以及進一步挖掘、拓展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線索和方法。

作者簡介
沈曉敏,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比較教育學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課程與教學論、思想政治學科教學論、公民道德教育比較等。參与研製教育部《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二》(2001年版)、《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主編《品德與社會》(上海科教版)和《道德與法治》(遼海版)等教材。主持過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項目「傳統文化與教科書——亞洲國家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的比較研究」、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一般項目「中學生衝突解決能力培養研究」等。著有《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研究》《對話教學研究》《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課程研究》等。

目錄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材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第一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教材的依據
第二節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統編教材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第二章 高中思政課堂優秀傳統文化教學資源使用現狀
第一節 現狀調查方法
第二節 課例分析結果
第三節 教師訪談結果分析
第四節 優秀傳統文化教學資源開發的教師經驗
第五節 問題歸納與剖析
第三章 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選擇與使用
第一節 傳統文化資源開發的他國經驗
第二節 思政課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開發框架
第四章 企業家題材的開發:以張謇為例
第一節 張謇人生故事的教育價值
第二節 教學設計
第五章 法律題材的開發:以《唐律疏議》與「兄弟訟田案」為例
第一節 《唐律疏議》與「兄弟訟田案」的教育價值
第二節 教學設計
第六章 社會保障題材的開發:以明代養老制度與潮汕善堂為例
第一節 明代養老制度與潮汕善堂的教育價值
第二節 教學設計
第七章 醫藥題材的開發:以中醫藥文化為例
第一節 中醫藥文化的教育價值
第二節 教學設計
第八章 世界遺產題材的開發:以莫高窟為例
第一節 莫高窟的教育價值
第二節 教學設計
第九章 教育公平題材的開發:以古代科舉制度為例
第一節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教育價值
第二節 教學設計
第十章 影視題材的開發:以中國動畫為例
第一節 中國動畫的教育價值
第二節 教學設計
第十一章 美術題材的開發:以中國版畫為例
第一節 中國版畫的教育價值
第二節 教學設計

前言/序言
總 序
自2001年新課程實施以來,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自始至終都面臨這樣一個問題:如何為歷史轉型、民族復興和教育強國提供強有力的課程支撐?
從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簡稱PISA)的成績來看,中國基礎教育發展已達到歷史高位,我們學生的總體水平在世界範圍內名列前茅。但是,我國學科教育要實現從「有質量」到「高質量」的轉型發展,不但要將其置於全球教育的視域中深思,還應在回應民族復興的實際需求上熟慮。《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從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三個方面系統繪製了新時代的育人藍圖。「三有」新人從正確價值觀、關鍵能力、必備品格三個方面定位了課程育人的整體架構。若要實現育人藍圖,其中一個全新的、關鍵的任務就是,要發揮課程、教材和教學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作用。而培根鑄魂的核心就是加強中國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2013年11月,黨的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就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目標,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成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活動的有效形式和長效機制,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2014年3月,教育部進一步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強調「引導青少年學生更加全面準確地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認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教育職能部門第一次旗幟鮮明地提出: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和中國夢宣傳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傳統文化和核心價值觀教育覆蓋到小學至大學育人的全過程、各環節和各學科,逐漸成為教育界共識。2021年1月,教育部頒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從基本原則、總體目標、主題內容、載體形式、學段要求、全學科覆蓋等方面,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程教材進行了系統布局。具體而言,不同學段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要求是不同的:小學應重點培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親切感和感受力;初中應重點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力;高中應重點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性認識和踐行能力,進行文化創新。「全學科覆蓋」強調要結合各學科具體主題、單元、模塊等,融入相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和載體形式,尤以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三科為主,藝術(音樂、美術等)、體育與健康學科有重點地納入,其他學科有機滲透,進而形成縱向有機銜接、橫向協同配合的格局。在實施中要秉承「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發揮各學科獨特育人功能、學科間綜合育人功能,開展跨學科主題教育教學活動。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歷史發展長河中形成的智慧結晶和精神所在,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蘊含了以人為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下為公等思想理念、道德規範和人文精神,對於培育和提升人的思想道德、文化素養、審美水平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中小學20多門學科的新課程標準明確了學科屬性的文化教育目標,「中華文化」也構成了「全學科」文化教育的基本內容。如語文學科的文化自信、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政治認同、英語學科的文化意識、歷史學科的家國情懷、藝術學科的文化理解。雖名稱不一,但文化認同是共同的主旨,涉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同等。在激烈的全球文化競爭中加快文化認同教育的步伐,強化、培育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是我國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使命擔當。
如何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入各科課程內容?又應使其以怎樣適切的形象出現在各科教材之中?如何使其有別於學科知識教學,引領中小學生完成從文化認知到文化認同的學習歷程?怎樣發揮新媒體、新技術為學習帶來的便捷作用以有效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套「中華文化與學科課程叢書」致力於切實解決這些問題,集中承載了作者聚焦學科課程文化的基礎性研究所作出的學術貢獻——努力建構了各學科課程文化領域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
這套叢書包括董蓓菲教授的《走向文化自信:語文課程文化研究》、沈曉敏教授的《思想政治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開發》和郭寶仙教授的《英語教材中華文化內容設計與使用》。她們運用比較研究、調查研究、文本分析、語料庫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開展跨社會學、文化學、心理學、教育學領域的學理探討,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提出了語文學科課程文化研究的理論基礎,明確了思想政治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資源開發的路徑和步驟,探索了本土文化研究視角下英語教科書中華文化內容設計與使用原理開闊的國際視野,紮實的學科實踐,兼具學術性和實踐性的成果,能夠為學科教育研究者、教材編寫者、職前和在職教師開展學科課程文化研究提供切實的幫助!她們結合國家級課題成果率先完成了叢書的撰寫,代表學科專家開課程文化研究之先河,具有創新性與引領性,但也難免有需要商榷和改進之處,期待讀者賜予寶貴意見和建議!
這三位作者都是我的同事,作為所長,我深感榮幸和自豪,在此也向她們表示祝賀,故欣然為序。
崔允漷
2024年4月
導言
進入21世紀后,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文化發展並未與之相匹配。在全球化浪潮下,我國傳統文化遭受猛烈衝擊。從政府到民間都開始認識到,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加快建設文化強國,儘快提高文化軟實力,形成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際地位相適應的文化優勢。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則是我們實現文化強國的歷史支撐。在此背景下,黨和政府發布了一系列有關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文件。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第一個文化發展綱要——《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確定了文化發展的指導思想、方針原則和目標任務,並提出「中小學各學科課程都要結合學科特點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2014年,教育部發布《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明確了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提出分學段有序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再度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各環節,貫穿啟蒙教育、基礎教育等各領域。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又明確地提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的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深厚力量。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和中國夢宣傳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推動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途徑,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基礎。
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們要對文化的本質和力量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優勢特質、複雜的國際環境重新作出認識。首先,「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集中體現了國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團結人民、推動發展的精神支撐。」「文化既為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在複雜的國際環境中,要贏得國際競爭,不僅需要強大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國防實力,同樣需要強大的文化實力。」其次,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性和優勢來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是當代中國發展的突出優勢,對延續和發展中華文明、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發揮著重要作用」。簡言之,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增強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在繼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創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弘揚愛國、奮鬥、創造、團結的民族精神,以形成推動社會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所以說,在傳統價值觀遭受外來文化強力衝擊、拜金主義和利己主義大行其道、多元價值觀激烈衝突的背景下,讓青年一代從小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精神動力成為當務之急。
在學校所有學科中,思想政治課程(以下簡稱「思政課」或「思政課程」)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在實施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過程中有著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和與之不同的側重點。
從課程目標來看,思政課程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目的,促進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与等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著名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指出:「對所有文化而言,那些限定什麼是重要的、值得的和合意的思想觀念都十分重要。當人類與社會世界進行互動時,這些抽象的觀念或價值觀,賦予他們意義並提供指導。」「價值和規範共同塑造了一個文化的成員在其環境中的舉止。」
思政課對於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貢獻主要就體現在價值觀的塑造上。因此,在實施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時,思政課要側重於傳授核心思想理念、傳統美德與中華人文精神。要講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之間的關係,讓學生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得以植根的文化沃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產生的重要歷史背景,同時運用體現愛國、奮鬥、自強、開放、包容等美德與精神的文化載體培育學生的道路自信與使命擔當意識。
從內容範疇來說,思政課程是一門含政治、法治、經濟、哲學與文化等多門學科領域知識的綜合課程,這為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