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心自有光明月-王陽明傳 亙理章三郎 9787547322901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東方出版中心
NT$496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6*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吾心自有光明月-王陽明傳
ISBN:9787547322901
出版社:東方出版中心
著編譯者:亙理章三郎
頁數:672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52778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一般讀者
☆一代聖賢成長記:歷經艱難困苦,無不華麗轉身
王陽明歷經「五溺」,研習儒學,實現了「三不朽」——立德、立功與立言;王陽明在貴州龍場悟道,擺脫生死之憂,提出「知行合一」;王陽明剖析「知行合一」學說與「心即理」學說的關係,堅信「人人皆可成為聖人」,窺破「天理」與「人慾」之間的「天機」;
王陽明指出「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高舉「致良知」的大旗,解讀「致良知」與「誠意」「至善」「至樂」之間密切關係比,強調「事上磨練」;
☆知行合一,勇敢實踐,將一場人生的安靜修鍊轉化為大有可為的修行
王陽明出任南贛巡撫,用兵如神,平定民亂,興辦學習,教化百姓,實現社會的長治久安;又率軍奔赴江西,平定宸濠之亂,將立德的思想境界推向立功的現實境界。

內容簡介
本書講述了王陽明傳奇的一生。王陽明如何從一位豪放不羈的少年,最終成為一名聖賢之人?他如何實現了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他歷經了哪「五溺」?為什麼最終選擇了研習儒學的道路?王陽明具有哪些突出的性格特點?他如何在貴州龍場悟道?如何擺脫了生死之憂?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其具體內容是什麼?所謂的「知」是什麼?「行」又是什麼?如何才能實現真正的「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學說與「心即理」學說有什麼關係?王陽明為什麼認為」人人皆可成為聖人」?「天理」與「人慾」指的是什麼?這兩者又有什麼關係?王陽明指出「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那麼,如何才能「破心中賊」?「致良知」學說是陽明心學的核心內容。王陽明主張的「良知」,與以往其他學者頻頻探討的「天理」、「性」、「氣」等又有什麼關係?如何才能「致良知」?「致良知」與「誠意」、「至善」、「至樂」等又有什麼關係?「良知」與被視為道德之根本的「仁」又有什麼關係?王陽明強調的「事上磨練」又是什麼?對於今天的我們又有什麼指導意義?王陽明出任南贛巡撫時,如何用兵如神?王陽明如何平定宸濠之亂?他又為何反而因為自己的赫赫戰功而陷入了困境之中?晚年講學時,王陽明如何讓一些桀驁不馴的弟子最終心服口服?王陽明的思想學說究竟有何魅力?

作者簡介
作者:?理章三郎(1873—1946),日本兵庫縣人,曾任東京高等師範學校教授、東京文理科大學教授,著有《王陽明傳》《孔門之德育》《日本青年鑒》《道德教育的理論與實際》《道德史概論》《倫理的主要概念與國民道德的發達》《國民道德論概要》等多部著作。譯者:毛學靜,黃岡師範學院講師,日語語言文學博士在讀,曾主持多項省、校級教、科研項目,發表學術論文數篇,出版譯著數部。

精彩書摘
泰山高,抑或平地大?
王陽明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傑出人物。他的訓誡至今還煥發著勃勃生機,鼓舞著後人不斷追求至德之境。他的學說不是空洞的言詞,也不是冰冷的、牽強附會的理論。憑藉傑出的人格,王陽明發現,至德就隱藏在每個人的心中。在默讀、體會與實踐他的理論后,人們會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不斷進取之心油然勃發。王陽明的訓誡觸及真實的人生,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王陽明學說的宗旨,不在於培養博聞強記的學者,而在於培養一心向善的人。
王陽明的學說很早便傳入日本,特別是在被譽為「近江聖人」的中江藤樹大力宣傳后,日本更是湧現出許多深受陽明心學影響的豪傑之士。陽明心學雖然一直受到官學的排擠,但始終在思想界佔據著一席之地,不斷感化著日本國民。
王陽明的一個門生曾稱讚道:「先生譬如泰山在前,有不知仰者,須是無目人。」王陽明回答:「泰山不如平地大。」王陽明不追求泰山之高,而追求平地之大。真正的偉大不留下偉大的痕?,可承載高山而不以為重,可容納百川而不泄漏,浩浩蕩蕩,沒有邊際。我無法判斷王陽明的人格究竟發展到何種程度,因為我和他的弟子一樣,更關注他如泰山一般的高度。當他具有平地一般偉大的人格時,人們覺得他不是這個塵世的人。
人類歷史上,擁有類似於王陽明那樣高尚人格的人實屬罕見。他思想通透,他認識到天人合一的極致就是宇宙萬物為一體。他以高尚的人格實現了自己的理想,可被稱為人類的一大導師。那麼,王陽明如此偉大的人格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我將以此為研究對象,以期在人格修養方面獲得啟發。
幼年時的豪放不羈(上)
王陽明,諱守仁,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 年)九月三十日出生於浙江餘姚。餘姚地處山清水秀、物產豐富的吳越之地。曾經有一本書記載了當時餘姚縣學的情況:「餘姚縣學地處城東南隅。面朝四明山,彷彿金榜在前;俯瞰九曲山,彷彿執如意在手;三江匯流此處,彷彿玉帶環繞;旁立的六峰宛若牙齒;突起的客星、烏膽二峰恰似毛筆。此處山水靈秀,孕育了許多人物。唐代的柳宗元自不待言。自明朝起,更是人才輩出。劉昭、毛吉、謝遷、孫燧、王陽明等人均被載入名臣錄。五人都曾就讀於餘姚縣學。原本一所學校只要出一個名人,便足以引起世人關注,而這所學校居然出了五位名人。」由此可見,王陽明的成長得益於故鄉鍾靈毓秀的山水、鄉賢的感化及社會的氣運。不過,他之所以能成為一代偉人,主要是因為他的家族。
自明朝初年起,王陽明的祖輩就是當地的大戶,資產富足。王陽明曾自述:「吾有祖先留下的田地,若勤耕苦作,可保早晚飲食無憂。」他的父親王華更是官至南京吏部尚書。王陽明可謂名門之後。
王陽明從祖輩那裡繼承而來的,不僅有家產,還有超凡脫俗的家風。他的六世祖王綱,文武雙全。明朝初年,王綱以七十歲高齡,擢升廣東參議一職,后被海盜殺害。王綱之子王彥達原本也將被殺,但海盜頭目擔心「父忠子孝,俱殺之則不祥」,於是放了他。王彥達求死不能,只好用羊皮裹住父親王綱的屍身,帶回老家安葬。王彥達因父親的過世而悲痛不已,無心做官,終生隱居,號「秘湖漁隱」。王陽明的四世祖王與准,精通《禮》《易》之學,著有《易微》一書,此書洋洋洒洒數千言。明朝永樂年間,朝廷想要重用王與准,但被他婉拒。王陽明的曾祖父王世傑因通曉儒家經典,被舉薦到太學學習。王陽明的祖父王倫,字天敘,號竹軒,被視為可與陶淵明比肩的人物。王倫光明磊落,時常放飲高歌,也有著作流傳於世。王陽明的祖母岑氏賢良淑德。幼時,王陽明主要由祖父母撫養,深受兩位長輩的影響。王陽明的父親王華被稱為「龍山公」,后高中狀元,走上仕途。王華品行敦厚,學識淵博,被世人譽為「醇儒」。後來,王陽明由其父王華親自教導。王陽明曾自述:「守仁與德聲叔父共學於家君龍山先生。」
如上所述,王陽明的祖輩中出過忠臣、孝子、學者。一方面,他的家族有淡泊名利、歸隱山林的傾向;另一方面,由於家族非常注重讀書與道德倫常,所以逐漸形成了一種厭世而清高的家風,並且世代相傳。關於祖輩的事?,王陽明有如下記載:「自吾祖竹軒府君以上,凡積德累仁者數世,而始發於吾父龍山先生。」在祭奠先祖的文章中,王陽明談及的「我祖之道,其殆自茲而昌乎」,指的也是這種世代傳承下來的家風。在這種家風的熏陶之下,幼年時的王陽明就與普通人家的孩子不同。
關於王陽明的出生,有一個傳說。王母鄭氏懷胎已十月,卻遲遲沒有生產。直至懷胎十四月的一個晚上,鄭氏的婆婆岑氏夢見雲中出現了一位腰懸玉佩、身穿緋衣的神人。在一片鼓樂聲中,這位神人將一個嬰兒託付給了自己。與此同時,王陽明呱呱墜地。祖父王倫便給他取名「王雲」。但不像其他的孩子,王陽明一直不會說話。直到五歲時,祖父王倫給他改名王守仁,王陽明才開口說話。
幼年時,王陽明由祖父王倫和祖母岑氏精心撫養。王陽明言行奔放,常常不按規矩行事。
王陽明十一歲時,因父親王華在京師做官,所以祖父王倫帶他前往京師。路過鎮江金山寺時,王陽明作了一首詩。過了一會,在寺中蔽月山房遊玩時,王陽明又作了一首詩: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
這首詩讓當時在座的客人都大吃一驚。大家對王陽明的才氣和非凡的想象力佩服不已。其中一位客人甚至對王陽明的祖父王倫說:「令孫聲口,俱不落凡,想他日定當以文章名天下。」聽了這位客人的話,王陽明說道:「文章小事,何足成名。」眾人越發覺得驚奇。
少年王陽明所作的這首詩不僅充滿想象力,還包含了一些哲理。詩中的內容也預示了其思想發展的傾向,值得我們留意。
從十二歲起,王陽明就開始在京師一家私塾學習。不過,他的心思不在讀書上。他時常從私塾中偷跑出去,和小夥伴們一起嬉鬧、玩耍。據說,他製作了大大小小的旗幟,然後讓小夥伴各持旗幟,站立四方。他則自封為首領,號令手持旗幟的小夥伴時而往左轉,時而往右轉,彷彿帶兵打仗一樣。
一天,父親王華見此情景,便訓斥他說:「吾家世以讀書顯。安用是為?」王陽明問:「讀書有何用處?」王華回答:「讀書則為大官。如汝父中狀元,皆讀書力也。」王陽明又問:「父中狀元,子孫世代還是狀元否?」王華回答:「止我一世耳。汝若要中狀元,還是去勤讀。」王華原以為王陽明會心服口服,不料王陽明回答:「只一代,雖狀元不為稀罕。」說完,便哈哈大笑起來。王華勃然大怒,狠狠地訓斥了他一番。
又有一天,王陽明突然問私塾先生:「先生,請問天下第一等人物是怎樣的人?」先生答道:「天下第一等的人物是狀元及第、光宗耀祖、揚名立萬的人,也就是像你父親那樣的人。」王陽明說:「很多人都能狀元及第,卻不能因此成為天下第一等的人。」先生問道:「那你認為天下第一等的人物是怎樣的人呢?」王陽明回答:「天下第一等的人物應該是聖賢之人吧。」
得知此事後,王華只是笑了笑,說:「這孩子說出這種話,真是意氣用事。」
幼年時的王陽明就是如此豪放不羈,不為世俗觀點所左右,所以只有祖父王倫對他抱以厚望。而父親王華則認為王陽明的性格不夠敦厚,常常為他的將來擔心。
然而,此後發生的一件事卻激發了王陽明的向學之心。一天,他像往常一樣,在集市上與小夥伴一同玩耍。忽然,他看見有人賣麻雀,便上前討要,但被拒絕。王陽明追著詢問原因,繼而與賣麻雀的人發生爭執。這時,來了一位相士。那相士一見王陽明,便大吃一驚,說:「這位少年,你日後一定會出人頭地,建功立業。」相士掏錢買下麻雀,將之送給了王陽明,還摸著他的頭說:「少年啊,你要好好記住我的話,你有聖人之相,一定要好好讀書,多保重。我的話將來一定會應驗的。」說完,相士就離開了。這番話喚起了王陽明的自尊心。從此,王陽明開始潛心讀書,學業大進。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