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生態視知覺理論的哲學意蘊與建築應用 ISBN:9787551734127 出版社:東北大學 著編譯者:王曉航 頁數:198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5220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對吉布森生態視知覺理論中所建構的視感覺系統和視覺控制移動規則進行具體分析和探討,切實結合「可供性」「直接知覺」等概念,從行動與感知的內在聯繫出發,在哲學層面回答了各階段視覺感知和想象如何形成的問題。目錄 第一章 緒論第一節 問題提出與研究意義 一、問題提出 二、研究意義 第二節 文獻綜述 一、生態視覺感知理論研究現狀 二、對生態視知覺理論相關哲學觀點的分析與評價 第三節 研究思路與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創新點 第二章 既有生態視知覺理論的創見和問題 第一節 面向哲學問題的生態視知覺理論 一、始於空間視覺感知的斷裂 二、從感覺經驗出發的彌合 三、以環境可供性為根基的彌合 第二節 生態視知覺理論的興起與困境 一、吉布森視知覺理論的生態學基本觀點 二、吉布森之後的生態視知覺理論發展 三、生態視知覺理論的困境 第三節 解決吉布森生態視知覺理論困境的嘗試 一、行動的實踐導向和實踐的生態基礎 二、以行動定義的可供性 三、空間感知、地表感知和物體感知 第三章 移動可供性與空間感知 第一節 空間視覺感知的進行 一、吉布森對感覺作用的忽視 二、吉布森的純粹視感覺系統 三、吉布森的視覺控制移動規則 第二節 移動可供性與行動存在論 一、行動及作為基礎類型的移動 二、移動可供性與觸覺的優先性 三、觸覺—動覺與邏輯範疇的形成 第三節 空間視覺感知的形成與經驗主義認識論 一、從觸—動覺到視覺的空間感知 二、「自在之物」的取消與兩類存在的聯結 三、時間、空間與理性綜合判斷 第四章 移動一支撐可供性與人類生存 第一節 生態視覺意義上的空廣延感知 一、介質、場所與「空廣延」 二、地表感知與數學觀念的基礎 三、物理性觸覺與數學性視覺的比較 第二節 支撐一移動可供性與環境本體論 一、對支撐可供性的利用和感知 二、動物與人的「居住工具」 三、移動—支撐—操作可供性與人類起源 第三節 自我感知、環境感知的統一與生存 一、對空間「自我」的視覺感知 二、視錯覺與感知經驗 三、整體環境感知與生存實踐 第五章 操作可供性與人工物設計 第一節 物體感知與操作 一、「物體」觀念的形成 二、對物體體積和形狀的感知 三、對物體種類的感知和操作 第二節 操作可供性與技術存在論 一、操作可供性的來源和基礎 二、從製造類操作可供性出發定義技術 三、觸、動覺在利用物體可供性階段的復興 四、人工物的手—腦協調性與操作可供性 第三節 人工物設計與技術方法論 一、感知與想象 二、「回憶」與想象 三、想象與「感知」新的人工物 第六章 生態視知覺理論的建築應用 第一節 哲學與建築意義上的「空間」 第二節 行動可供性與建築功能 第三節 感知與建築形式 第四節 支撐可供性與建築物的起源與本質 第五節 中國傳統建築的空間性與時間性特點 第六節 視覺化的創造性想象與建築方案設計 第七章 結論 第一節 環境本體論與行動存在論鞏固生態哲學基礎 一、不可偏廢的本體論與存在論 二、從經驗主義認識論過渡到本體論、存在論 三、環境本體論與行動存在論 第二節 體能與智能進化的協調是人工物研究的主題 一、人類智能與體能的演化狀況 二、工具對人類身體和自然環境的作用 三、人類物種對環境的適應與進化 第三節 人工環境須促進體能與智能的進化 一、改善人工自然意義上的建築 二、鞏固能量意義上的建築 三、優化信息意義上的建築 參考文獻 附錄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