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文學與東亞文學 李新東 9787310064946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南開大學
NT$439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12*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中國現代文學與東亞文學
ISBN:9787310064946
出版社:南開大學
著編譯者:李新東
頁數:214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5230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東亞文學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中國現代文學與東亞文學》從東亞文化的觀照視角,探討中國現代文學的發生、發展與東亞文學的內在關聯和相互作用,主要內容包括中國現代文學概況及內涵、其與東亞文學的關聯、中國現代文學與日本及韓國文學的相互影響、東亞作家的上海書寫、東亞文學一體化的展望等。作者從多個維度對現代文學與東亞文學關係這一主題進行了深刻而細緻的梳理,並重新審視中國現代文學在整體東亞文學中的地位及影響,能夠為東亞文學與文化研究提供有益的參考。

作者簡介
李新東,文學博士,閩南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韓國現當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東亞文學、比較文學等。曾先後擔任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師、韓國水原大學國際學院副院長、國際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長。出版《中韓女性文學比較研究》等專著3部;發表《日本私小說對郁達夫與玄鎮健小說創作的影響》等論文50餘篇。

目錄
第一章 中國現代文學概況
第一節 中國現代文學的定義
第二節 中國現代文學的發端
第二章 中國現代文學的內涵
第一節 中國現代文學的現代內涵
第二節 中國現代文學的精神核心
第三章 中國現代文學與東亞文學的關聯
第一節 東亞文學概況
第二節 東亞各國文學的互動
第三節 東亞文學的潛在對話
第四章 中國現代文學與日本
第一節 中國現代文學的產生與日本的影響
第二節 中國現代作家創作與日本的關係
第五章 中國現代文學與韓國
第一節 中國現代文學中的韓國書寫
第二節 中韓現代作家比較研究
第六章 東亞作家的上海書寫
第一節 中國作家的上海書寫
第二節 日本作家的上海書寫
第三節 韓國作家的上海書寫
第七章 東亞文學一體化的展望
第一節 「全球地域化」語境下東亞文學一體化的方法
第二節 全球化進程中東亞各國現當代文學一體化的可行性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中國現代文學與東亞文學》:
在日本佔領韓國之後,為了進一步控制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推行了換位移民政策,他們將日本人移民到朝鮮半島,而把韓國人移民到中國的東北地區。同時,許多逃避日本殖民統治和奴役的韓國農民、破產的韓國商人以及意圖救亡的革命者都不斷地來到中國。國土淪陷,又身在異國他鄉,他們的身份都帶有流亡者的色彩。流亡意味著當他們邁過邊界、跨入另一國領土的瞬間,就割捨了自己與親朋好友、故鄉、故國的聯繫紐帶。流亡是解脫、安慰,但同樣也是懲罰,因為對於這些韓國人來講,朝鮮半島是回不去的昔日領土。韓國飽受苦難的流亡者形象在中國現代文學作品中也得到了大量的呈現。
流亡到中國的韓國人大都過著艱辛困苦的生活,面臨著物質上匱乏、精神遭受打擊和壓迫的雙重困境。目睹他們不幸遭遇的中國作家在小說中建構起了令人過目難忘的韓國流亡者的個體或群體形象。在舒群的短篇小說《沒有祖國的孩子》(1936)中,主人公是一個叫果里的韓國流浪兒童。他的父親在工人運動中被殺死,母親不想讓孩子們「再過豬的生活」,便讓果里和哥哥去找個自由的地方生活。然而來到中國的果里和哥哥依舊艱辛度日,果里時常被蘇聯學生欺辱,後來還遭到了日本人的奴役和抓捕。在舒群的另一部短篇小說《鄰家》(1936)中,兒子們因從事獨立運動被押送回韓國,流亡中國的韓國母女只得靠女兒賣淫來維持生計。每當有客人時,母親只能睡在門邊過道里;她因為有錢賺而開心時,她的女兒則因為要接待客人而悲傷。她們在困苦的生活中卑微地掙扎著,卻還要面對別人的鄙夷和欺凌。李輝英在其長篇小說《萬寶山》(1933)中,描寫了被日本政府強迫來到中國東北務工的韓國苦力們。他們在日本人的奴役下像機器一樣日夜勞作,飽受欺壓,喪失了人的尊嚴和自由。駱賓基在其小說《混沌》(1947)中也寫到了韓國婦女、農民、兒童等社會底層人的流浪生活。這些韓國農民來到中國開荒,或租種土地,他們受到地主的剝削和壓迫,披星戴月地勞作,但所獲的收成常常只夠交租,還需要用一些勞動產品或者手工業製品到街頭去換取相應的生活用品。
韓國人流亡的苦難生活和悲慘境遇在中國現代文學其他體裁如通訊、紀實文學作品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展現。鄭燕的《高麗姑娘》(1946)描寫了被摧殘和傷害的韓國少女們的悲慘命運。在日本大地主的壓迫下,農家租田種地難以為繼,十六歲的韓國姑娘看到日本公司招募到中國大陸去做職業女性的廣告后欣然報名。到了中國以後才知道是讓她們做「營妓」。多年後日本戰敗飽受凌辱和摧殘的姑娘們也難再有出頭之日,只能繼續依靠賣淫來養活自己。在伊人的《韓國賣淫女郎在上海》(1949)中也記錄了這一史實。日本戰敗以後,軍妓中凡是日籍的都被遣送回去,韓國籍人卻被遺留下來,自生自滅。為了溫飽,她們只能又重以出賣色相來謀求生存。女性軀體象徵著民族共同體的軀體和政治的軀體,她們的精神和身體飽受摧殘也是民族苦難的象徵,對被傷害、被摧殘的女性受害者的書寫,無疑是對民族傷疤的揭露和呈現。而作家們對於這些承受苦難的韓國女性形象,表達了深深的同情、憐憫,這些形象也成了讀者產生對日本帝國主義仇視情緒的一種來源。此外,在岳鳳高的《給不相識的韓國姑娘》(1931)、胡明樹的《朝鮮婦》(1936)、王季思的《朝鮮少女吟》(1940)等詩歌中,也都有關於韓國人漂泊無依、命若浮萍、處境艱辛的書寫。
國與家向來是息息相關的命運共同體,國家和民族的興衰會影響到每個家庭的安危和個人的命運。國土淪喪、流亡他鄉的韓國人在國破家亡的悲哀中也失去了庇護和保障,作為亡國奴的他們處境艱難,作為社會的弱勢群體,他們都在流亡中為了生存而苦苦掙扎。中國現代作家目睹了韓國流亡者的不幸命運和悲慘遭遇,通過文學書寫將其記錄和呈現出來,展現了韓民族所遭受的苦難和摧殘,表達了中國現代知識分子對造成這些悲劇的日本帝國主義的痛恨和譴責,對韓國流亡者的深切同情和憐憫,寄予了他們的人道主義關懷。
三、富有原始生命力的人物形象
韓國學者朴宰雨在其《現代中國小說中的韓人形象》一文中,梳理了中國現代文壇反映韓國人形象的作品,分析了對應作品表現的主題,並對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類型加以分類。在朴宰雨教授的分類中,他劃分出了「富有原始生命力的人物」類型,這是其他學者的研究中較少提到的一個類型。此處借鑒朴宰雨教授的這一分類,對中國現代文學作品中出現的富有原始生命力的韓國人形象舉例加以分析。
這類形象主要在卜乃夫(無名氏)的小說中出現。首先是《騎士的哀怨》(1942)中的騎士,他是在牡丹江寧古塔的-二個流浪者,非常喜愛自己養的一匹名為「無前」的戰馬,這匹馬來自俄國托木斯克高原,是遠東濱海省名馬。騎士在戰鬥失敗后變為流浪者,不可能每天給馬提供40斤燕麥,為解決馬的糧食問題,只得把這匹陪伴自己參加過幾十次戰鬥、和自己結下比大海還深的友誼的馬,租給熟友鄭寬植。當他取回馬時,這匹昔日馳騁疆場的雄健戰馬因為勞累過度變得瘦弱卑怯,他忍痛賣掉「無前」后,陷入深深的悲哀之中。小說以馬寫人,以馬寓人,將人的命運與馬的命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雄壯的馬和勇敢的騎士在革命的火焰中驍勇征戰,同生共死,但最終迎來的卻是戰馬衰弱、英雄末路的悲劇。小說通過描寫主人公對馬在戰場上英姿勃發的深情回憶,等待馬歸來時的萬般焦急,看到面目全非的馬時錐心的痛苦,賣馬後的失落髮瘋等幾個情節,凸顯了主人公對過去戰鬥生活的留戀與緬懷,和被現實磋磨乃至禁錮了生命力的悲哀。

前言/序言
19世紀中期以後,在歐美產業革命、資本擴張浪潮的推動下,西方的精神與物質文明逐漸影響到全世界,而且其影響力不斷呈現出向其他文明的深層滲透。對於後起國家來說,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所謂的現代化,就是其原生文化被「歐化」的過程。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現代性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多個方面,至今也沒有一個系統性的解釋 法國作家波德萊爾最早使用「現代性」這個術語,它是具有時間性的一個概念。李歐梵在《晚清文化、文學與現代性》中闡釋了西方的現代性,說明中西方的現代性並不一樣,並且提出「中國現代性」這個說法。中國的現代性大概起源於封建社會末期到五四時期,並沒有明確的時間界點。從學界對中國現代性的闡釋來看,現代性主要體現在思想的解放和對「人性」的尊重,結合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狀況,應該還包含了反封建禮教和婦女解放的內容。而文學作為靈敏反映社會的媒介,更能及時地把握住時代思想的變化,所以現代性在文學中的體現也是最豐富和最鮮明的。一般認為,「五四」文學是中國現代文學的開端時期,對於科學民主思想的崇尚、對於婦女解放的呼籲,都是「五四」時期的文學現代性的體現。隨著白話文應用的普及化和對世界認知程度的加深,中國現代文學對現代性的體現越來越廣泛和複雜,也可以說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史就是基於民族性的一種對現代性的探索過程。
近代以來中、日、韓三國新知識階層的文人趨向于接受從歐美引進的現代價值觀,質疑、反思乃至否定傳統的價值觀。他們的文學思想以及價值追求與前現代文學家之間相差很大。他們不僅站在思想家的立場,也同時站在革命家的立場,追隨時代的腳步和歷史發展潮流,並不限定自己的文學活動領域,而是隨著社會進步的要求創造文學作品。這是在東亞三國共同出現的現象。
雖然東亞三國現代文學作品的質量和起始年代有所不同,但總的來講,在20世紀頭30年,其都陸續進入了現代文學時代,至30年代達到成熟期。作家的主體是受到第一代海外留學派的影響而成長起來的知識分子,他們通過西歐的新教育體系、新文體和語言學習到了西歐的思想。同時,他們文學活動的中心多為大都市,而在這種現代性的都市氛圍中,現代文化和城市文明可以得到積極的傳播。此外,到海外留學的大部分人主要去的是發達國家的大城市,又處在對接受新文化和新思想十分敏感和熱衷的年齡,這使他們回國后成為現代文化的傳播者。尤其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商業報刊代替了以前的政治雜誌和媒體,文學載體的擴大使他們成為這一時期文學界的核心人物。
就現代文學的發展過程來看,在中、日、韓三國中,日本作為最早接受西歐現代文化以及文學的國家,某種程度上有著一定的領先作用。不過就今後現代文學發展的角度來看,不能僅從本國的文學現象來解釋、評價、區分現代文學史,更重要的是首先了解東亞文化和文學史的情況。
本書主要內容是整理東亞文化背景下,中國現代文學的發生和發展與東亞文學的內在關聯和相互作用,從東亞一體化角度重新審視現代文學在整體東亞文學中的地位及影響。通過對現代文學的萌芽與成熟過程的溯源,探析中國現代作家的外國文化接受背景和受日本文藝思潮影響的程度,包括以日本為媒介接受西方文藝思潮的事實。通過對這些內容的梳理,進一步展示現代文學的發展歷史和成長背景,以期更準確地把握現代文學代表作家的創作背景及創作特徵。同時嘗試總結在東亞文學一體化背景下,中、日、韓三國文學的相互關聯,通過東亞文學與現代文學的具體實例分析,探討東亞文學一體化的可能性及可行性。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