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要.上古至春秋時期 岡崎文夫 9787547324097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東方出版中心
NT$432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5*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中國古代史要.上古至春秋時期
ISBN:9787547324097
出版社:東方出版中心
著編譯者:岡崎文夫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52149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本書是京都學派第二代領軍人物、內藤湖南的高徒岡崎文夫的代表作品,初版就引起了學界的高度重視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一般讀者
☆不拘一格的寫作思路
不像其他歷史學家一樣平鋪直敘,作者開篇講述了水與中國上古史的不解之緣。「中國古代存在兩則與水有關的傳說,即洪水和淫水。」接下來,作者就從「洪水的傳說」和「淫水的傳說」出發,剖析《山海經》《穆天子傳》《淮南子》《孟子》等文獻的記載,洞察神話與現實之間的聯繫,對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傳說給出科學的解讀,對黃河、黃土、水火元素與華夏文明的出現、發展之間的關係進行不容置疑的詮釋。
☆言之有據的大家風範
作者岡崎文夫是內藤湖南的高徒,其考據能力和水平深受內藤湖南的稱讚,這也是京都學派功力深厚的集中體現。作者絕不信筆漫談,像小說家一樣讓歷史充滿傳奇,而是堅守學術規範,讓歷史上的傳奇獲得科學的溯源。比如「甲骨文中殷朝歷史」一章,他既不單純解讀高深的「甲骨文」,也不單純引用無根的中國古代文獻,而是將二者相互對照、印證,即將王國維的甲骨文研究成果與《山海經·海外北經》《竹書紀年》《楚辭·天問》《史記·殷本紀》等文獻相互對照、印證,得出煥然一新的結論。
☆不落窠臼的治史精神
作者實事求是,以信為第一要務,但絕不迴避爭議,甚至將不同學者的爭議一一列出。比如「宣王中興」一章,「(周宣王)通常情況下被認為是一位明君,但《國語》等文獻中也常提到他是一位暴君」。這是首要的爭議。那麼宣王到底是「明君」還是「暴君」?作者擺出了大學者崔述的觀點,「就像梁武帝、唐玄宗一樣,(周宣王)最初也是賢明君主,之後漸漸變成了獨裁的專政者」。作者的觀點是什麼?作者認為「這樣的說明還是略顯單薄」。接著,作者進行了依據充分、結論客觀的論述:「研究宣王中興這段歷史時,學者常選用《詩經》作為參考文獻,但《詩經》中其實也有許多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輔佐周宣王完成中興大業的尹吉甫和太師皇父,有的篇章中大肆讚美其豐功偉業,而有的篇章卻說他們是誤國奸佞。有註釋者認為,宣王時期的尹氏和皇父跟下一個時期的尹氏和皇父不是指同一個人,又因當時官職世襲之風盛行,所以可能是父子或者其他關係較親近的人。我們很難想象,周宣王時期的大功臣之子到了下一個時期就變成了危害王朝的敗類。不過,就如周宣王本身是明君,其子周幽王卻是讓西周走向毀滅的元兇一樣,所謂宣王中興,不過是曇花一現,西周最終還是難逃滅亡的命運」。
☆日本京都學派經典作品
談起日本漢學界,是無法避開至今產生影響的京都學派的。京都學派的影響力波及整個世界漢學界,對我國史學界的影響也不小。本書是京都學派第二代領軍人物岡崎文夫的代表作品,初版就引起了學界的高度重視,日語版多次再版,成為具有代表性的漢學佳作。

內容簡介
本書是日本京都學派領軍人物岡崎文夫的代表作品。作者依託考古成果與中國古代典籍,吸收了王國維、郭沫若、容庚、徐中舒、馬賽勒?葛蘭言等學者的研究成果,梳理了從上古到春秋時期中國社會的變遷。作品分上下兩編,上編講述了從上古至西周滅亡時期的歷史,下編講述了東周初期至吳越興亡的春秋時期的歷史。作者在敘述的過程中,綜合分析了文化、宗教、宗族、政治制度等因素的相互影響,將史實考證與故事敘述緊密結合,雖為學術著作,但並非艱澀板滯的高頭講章,具有較強的可讀性。

作者簡介
岡崎文夫(1888—1950)日本歷史學家,京都學派代表人物,師從內藤湖南,專攻中國古代史。1912年考入京都帝國大學文科大學史學科。1917年博士研究生課程畢業。1919年來到中國留學。回國後於東北帝國大學開設東洋史學講座。1926年任東北帝國大學教授。1949年正式退休。主要著作有《魏晉南北朝通史》《南北朝的社會經濟制度》《司馬遷》等。

精彩書摘
中國文明的誕生
中國古代存在兩則與水有關的傳說,即洪水和淫水。正如亨利·馬伯樂所述,將兩則傳說區分開來是比較科學的。其中,洪水傳說最早可追溯至《屍子》。據其記載,在龍門未辟、呂梁未鑿之時,黃河于孟門山逆勢而上,丘陵及高阜毀滅殆盡,是為洪水。有註釋指出,龍門及呂梁均位於今陝西韓城附近的隘口處。呂梁的地理位置,在王國維所著《觀堂集林·卷十八·郘鐘跋》中亦有佐證。自今韓城附近的隘口處,黃河逆勢而上,經孟門傾瀉而出,形成支流。孟門則位於今河南輝縣附近的太行山脈的白陘古道。那麼據《屍子》記載的傳說,黃河曾流經山西汾水流域,橫斷太行山脈,自河南懷慶平原流出。水流湍急,途經之處,丘陵高阜盡毀。《山海經》記載:
其(和山)上無草木而多瑤碧,實惟河之九都。
《穆天子傳》記載:
升于盟門九河之?。
這裏的「河之九都」與「九河之?」是同一所指,一般認為,指的是今河南省孟縣、溫縣一帶。那麼,黃河便是經由孟門隘口處溢至懷慶平原,形成了九河之?(渚)。由此可見,古傳說中的黃河流經山西地域至河南平原。
區別於洪水傳說,《淮南子》記載了淫水的傳說。大致內容如下:很久以前,天崩地裂之時,烈火燎原,大水泛濫。猛獸啃咬良民,鷙鳥掠食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天,斷巨鰲之足而立四極,殺黑龍濟冀州,積蘆灰止淫水。自那以後,蒼天補好了,淫水乾涸,冀州也一片太平。有註釋指出,所謂淫水是指平地中湧出的水,而冀州則是指中原。通過堆積蘆灰去阻止淫水,方能使中原安定。馬伯樂認為女媧傳說誕生於山東一帶。而胡渭認為屍子是晉人,所以洪水傳說有可能誕生於山西一帶。《孟子》將洪水及淫水兩則傳說融合成一個故事。《孟子·滕文公》中有兩處同類型的記敘。其中提到,在堯的時代,河流逆行於中原,泛濫成災,蛇龍之輩頻出,民眾居無定所,居於地勢低處者築巢,居於地勢高處者築穴。其後禹掘地,引水入海,驅趕蛇龍之輩于菹澤。水流地上穿行,形成江淮河漢。人們從此免受洪災侵襲,也無須擔心鳥獸吃人,安穩地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下去。洪水傳說與淫水傳說合二為一,成了大禹治水的故事。淫水傳說主要講述了惡水覆蓋地面,導致飛禽走獸四處遊盪,危害人間的故事。而洪水傳說則主要向我們傳遞大自然的可怕之處,講述洪水如猛獸一般,將周遭一切破壞殆盡的故事。這與世界範圍內的洪水傳說是否有關聯,我們且按下不表。單論中國地區,學者認為,比起洪水,河水聚集的山東一帶所產生的淫水才是百姓最大的敵人;而從山西到九河溢出的河北一帶,則更能感受到洪水泛濫帶來的恐懼。綜上,我認為,在遠古時代,受自然條件限制,兩地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和傳說。
同時,這也可以證明,黃河流經龍門及呂梁之後才成為中原之河。這個說法在《尚書·禹貢》中也可考證。在流經山西和河南之間的狹窄地帶時,黃河帶來的災害並不嚴重。其後,在一次改道中流向北邊平原,黃河隨即變為南北走向。概言之,黃河泛濫的區域,北起今天津,南至奪淮后匯入的洪澤湖,和如今水路並無二致。然而至少到漢朝時為止,黃河還未南流。漢朝學者所考證的舊黃河流域大致是北起天津,南至山東德州。我們認為,以前的黃河主要流經河南、山東、河北等地,而河南的部分地區到山東一帶實則為濟水流域。《尚書·禹貢》中關於兗水的內容如下:
濟河惟兗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澤,澭沮會同,桑土既蠶,是降丘宅土。
意思是說,黃河和濟水之間是兗州。黃河在此處狀態穩定,雷夏澤無水患,澭水和沮水在此匯流。栽種桑樹的地方開始養蠶,人們從丘陵搬到平地上居住。文中對洪水進行描述時,並未強調人們對洪水的恐懼,而是著重描繪洪水退去之後所誕生的文明。我們很難認為這則材料只是在講述洪水傳說,而是更傾向於認為它主要講述的是山東一帶的淫水傳說。也就是說,兗州被水覆蓋,形成一片濕地。濟水與河南東部滎澤等地的大小河流匯集,到了山東就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水澤地帶,然後在山東北部匯入大海。河流流速和緩,所經之處形成許多洲,十分適合人類居住。中國古代文明大約就是起源於這裏。
目前,學界非常重視中國北部的黃土層這一地理條件。這種黃土在培育農作物方面具備優質條件。學者們傾向於以此來了解中國的農耕文明。中國北部的氣候環境十分嚴峻,夏季酷熱,冬季會有夾雜著早春的沙塵的寒風撲面而來,土地都會被凍結。從交通方面來看,冬季的嚴寒導致各大水繫結冰,冬去春來之時,水中會有許多浮冰,不利於通航。天氣轉暖時,各處水位暴漲。一年之中有四分之三的時間無法利用水資源。對中國的農耕生活而言,最大的障礙就是水位暴漲。尤其是山西、河北一帶,深受其害。《周禮》中記載的溝洫之法正是為了預防這種災害而構想的。在山東一帶,情況又與此稍有不同。這裏地勢低而潮濕,蘆葦生長茂盛,棲息著無數飛禽走獸。這裏的農業以水稻種植為主,如何科學排放灌溉水乃重中之重。因此,程瑤田才將用於原田地區的溝洫之法與用於下濕地區的瀦法區分開來。他認為,原田地區主要順應自然的水路即可,而下濕地區需要人類主動去爭奪水資源和土地資源。中國文明正是發祥于下濕地區,隨後漸漸發展到開墾后的原田地區。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