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序言 擺在讀者面前的這本《中亞古代史》(The Heritage of Central Asia From Antiquity to the Turkish Expansion,直譯為《中亞遺產:從遠古到突厥擴張時代》),是費耐生的最後一部專著,是他關於中亞的豐厚研究的一生總結,也是對先前著作相關內容的擴展和深化。這部書最大的特點在於,沒有一般學術著作的晦澀,而是對中亞歷史,尤其是公元8世紀以前的歷史作了通俗易懂的闡述和全方位的觀察,讀來通暢,少有滿篇的各種註釋,容易讀懂。 費耐生(Richard N Frye,1920年1月10日—2014年3月14日)出生於美國阿拉巴馬州伯明翰市,父母是瑞典移民。后隨家搬遷到伊利諾伊州丹維爾市。1935年高中畢業后,進入伊利諾伊大學學習哲學,同時學習歷史方面的知識,逐漸把注意力集中到奧斯曼帝國史、中東史、亞美尼亞史、遠東史、東歐史等方面。就在大學畢業前一年的1938年,他參加了普林斯頓大學的夏令營,跟隨著名阿拉伯歷史學家希提教授學習阿拉伯語,跟隨沃克爾 · 萊特(Walker Wright)教授學習土耳其語,跟隨馬赫穆特 · 阿格吾古魯(Mehmet Aga-oglu)學習伊斯蘭藝術史。他在這裏還遇見著名的波斯帝國史專家、《波斯帝國史》(History of the Persian Empire)的作者奧姆斯特德(Olmstead),後者成為他學術上的知己,在他後來的學術生涯中引導他關注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歷史,尤其是楔形文字。他在此時訪問了伊朗波斯波利斯古城和當地的東方研究所。也是在這一年,他參加了中亞研究的學習班,為未來對這一地區的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本科畢業后,他於1939年到哈佛大學歷史系攻讀碩士學位,1941年獲得了歷史與閃米特語碩士學位。旋即到哈佛燕京學社學習漢語和中國歷史。1942年夏天參加了普林斯頓大學夏令營,開始跟隨馬赫穆特 · 斯穆薩爾(Mehmet Simsar)學習波斯語,並和老師一起著手翻譯波斯語本《布哈拉史》(History of Bukhara),將此書作為博士論文題目在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二戰期間,他在華盛頓從事阿富汗情報站的工作。1942年到了阿富汗,待了兩年,負責監視德國和日本在阿富汗部落的活動。從1943年到1944年,他從阿富汗到了埃及開羅,而後又到印度訪古,塔克西拉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這裏見到了從伊犁河谷經喜馬拉雅山逃到印度的哈薩克人。從1944年到1945年,他在土耳其調查流亡到蘇聯的塔塔爾人,並了解有關蘇非派的知識。他收集了有關中亞的阿拉伯語、波斯語、漢語等語言的文獻,認識了各行各業的著名人物,為他的學術研究打下了基礎和積累了豐富的經驗。1945年他回到美國,因研究布哈拉史而在1946年獲得了博士學位。而後他成為哈佛大學的社會科學研究人員,教授社會學調查方面的課程。1947年,他前往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成為祆教研究專家瑪麗 · 博伊絲(Mary Boyce)的門下弟子,同時跟隨恆寧(W B Hening)學習粟特語和中古波斯語(Pahlavi,巴列維語)。他返回哈佛大學后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1948年,他又一次到伊朗考察,橫穿伊朗中部,在德黑蘭認識了著名學者、字典編纂家德胡達(Deh Khudah)以及其他重要學者,此行為他的伊朗學研究打下了基礎。此時他的關注點就是蒙古時期的亞美尼亞文獻,之後在1953年成立了亞美尼亞研究會。後來,他多次前往伊朗、中亞、阿拉伯各國,主要是收集各種稀有抄本文獻。1954年,他成立了哈佛大學中東研究所並擔任副所長。1957年,在其學生阿加汗之父的資助下,他開始籌備伊朗學研究會,1958年研究會成立后,他任第一屆會長。此後他在哈佛大學、馬薩諸塞大學機構等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並與世界各地的學者,尤其是研究伊朗、中亞等方面的學者取得了廣泛的聯繫,撰寫了大量的文章和出版了很多著作。20世紀60至90年代,他在學術上十分活躍的同時,還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尤其是與伊朗研究相關的活動,在中亞、西亞等地的很多大學從事過短期和長期的教學和科研活動,贏得了普遍的聲譽。90年代以後,由於年事已高等原因,他參加活動的次數變少,但是他培養出來的學生活躍於世界各地大學,成為研究中亞、西亞,尤其是伊朗學的領軍人物。費耐生2014年去世,享年94歲。 費耐生是少有的幾乎掌握中亞、西亞、西方古典和現代語言的大專家,諸如西方語言有法語、德語、俄語,古典或東方語言有阿維斯陀語、古波斯語、中古波斯語、新波斯語、帕提亞語、粟特語、和闐語、巴克特里亞語、阿拉伯語、突厥語、漢語等。由於掌握很多語言,他撰寫了很多古代碑刻、錢幣、釋讀等方面的論文,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至今影響深遠。他因掌握多種語言,加之聰慧、勤勉,周遊列國,積累了豐富的養料,狩獵的範圍十分廣泛,諸如社會學、歷史學、人類學、考古學、文字學、文獻學、語言學、錢幣學、藝術學、宗教學、歷史地理學、哲學等,他在每個學科領域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尤其在伊朗學、中亞研究、古典西亞研究方面,他是當時的翹楚,少有人能及。他發表論文百余篇,出版著作很多部。由於他論著很多,我們不能一一介紹,只能列舉其主要代表。具體為:(1) 《弓箭民族(蒙古)史》〔History of the Nation of the Archers (The Mongols)〕,系亞美尼亞學者Grigor of Akanchi所著,反映蒙古西征及其以後歷史的文獻,由布拉克(Robert P Blake)和費耐生合譯,1949年發表在《華裔學志》(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第3、4期上。後來又獨立成書發行。該譯著為研究蒙古西征的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2) 《布哈拉史》。這是他翻譯的納爾沙喜(Narshakhi)所著波斯語歷史書,1954年在馬薩諸塞州出版。這是他獨立完成的第一部書,雖是一本譯著,但體現了他深厚的學養,也能看到他博士論文的一些影子。由此也奠定了他在學術界的地位。(3) 《波斯遺產》(The Heritage of Persia),這是他的第一部學術專著,1962年在倫敦出版,後來多次再版,是波斯帝國史研究者的必備參考書和經典學術著作。內容涉及古波斯帝國的歷史、宗教、生活、社會、官職、組織結構、重要人物、對外關係、宗教文化、歷史變遷等,是一本嚴謹的學術著作,受到了學術界的推崇。(4) 參与撰寫了《劍橋伊朗史》(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第3卷的薩珊王朝部分,該書於20世紀60年代后陸續出版,成為經典性通史著作,中國研究伊朗歷史的學者都熟悉這部著作。參与該書寫作的都是當時一流的伊朗歷史學者。(5) 《布哈拉:中世紀的成就》(Bukhara, the Me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