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古代史 費耐生 9787545220049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光啟書局
NT$566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7*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中亞古代史
ISBN:9787545220049
出版社:光啟書局
著編譯者:費耐生
叢書名:海路與陸路
頁數:289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52131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本書簡明扼要地介紹了古代中亞的歷史,以歷史上伊朗語族的活動範圍為主要空間,講述了伊斯蘭教傳播之前的中亞歷史。包括史前時代、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亞歷山大帝國、帕提亞、貴霜、大夏(巴克特里亞)、粟特、阿拉伯等古代國家的統治,塞人、匈奴、?噠、突厥等游牧民族的遷徙,絲綢之路的興起以及商貿往來,始於史前的諸多文化遺址等。簡而言之,作者把古代中亞紛繁的歷史事件濃縮在一本200來頁的小書中。

內容簡介
費耐生是中亞研究的世界級權威,少有的掌握法、德、俄、波斯、阿拉伯、突厥等諸多古典和東西方語言的大家,有《劍橋伊朗史》等多部重磅著作,培養了諸多活躍於世界各地的亞洲研究者。
「陌生而重要」的中亞始終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而變動的格局、多元的語言和人群,使得書寫這片地域的歷史相當困難。費耐生以其冠絕一時的學識,將古代中亞史濃縮在一本200多頁的小書中,包括波斯、亞歷山大等帝國的興衰,斯基泰人、匈人等游牧民族的遷徙,費爾干納、撒馬爾罕、巴米揚等古城的文明,貴霜、大夏等被遺忘的西域古國他志在表明,中亞其實擁有共同的文化、信仰與價值,這就是古代歷史留下的遺產。

作者簡介
費耐生(1920—2014),伊朗和中亞研究的巨擘,少有的幾乎掌握法、德、俄、波斯、阿拉伯、突厥等諸多古典和東西方語言的大家,參与創辦哈佛中東研究中心,多次在中東、中亞和南亞遊歷,在伊朗學、中亞研究、古典西亞研究等方面卓有成就。參与撰寫《劍橋伊朗史》,著有《波斯的黃金時代》《古代伊朗史》《布哈拉史》等。

精彩書評
我在1990年代初得讀此書,受啟發之深之大,至今記憶猶新。中亞是伊朗、阿拉伯兩大文明的孕育地,也是舊大陸不同文明之間對話的交換網路重心。沒有淵博學識、驚人的語言天才和對文明多樣化的敏銳洞察力,哪能憑一人之力寫出這樣一部簡明生動的中亞史?簡化作為高難度藝術有無窮魅力。在初次核試爆現場,費米隨手撕碎一張紙拋向空中,根據衝擊波帶來的巨風將紙屑吹落地下的間距,立即算出爆炸的TNT當量。費耐生是與費米同等了不起的簡化藝術大師。
——姚大力,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也許很久都不會再有費耐生這樣的百科全書型波斯史與中亞史大家了。和他的一系列名著一樣,《中亞古代史》既展示了宏大的歷史縱深感,又深入淺出,層次分明,無疑是目前學界所能提供的最佳中亞史讀物之一。
——羅新,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目錄
譯者序
前 言
第一章 地理狀況
第二章 民族、語言、傳統和信仰
第三章 史前時代
第四章 瑣羅亞斯德教
第五章 阿契美尼德王朝的中央集權制
第六章 亞歷山大東征和希臘文化遺產
第七章 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和帕提亞王朝
第八章 游牧民族的到來
第九章 被遺忘的貴霜
第十章 絲綢之路
第十一章 佛教東方
第十二章 遊牧者歸來
第十三章 粟特人的商業世界
第十四章 哈里發與可汗
第十五章 伊朗—伊斯蘭世界磨合
第十六章 現代中亞的誕生
附錄一 文獻來源
附錄二 地理名詞
附錄三 布哈拉和撒馬爾罕的地方統治者
附錄四 粟特地區的神靈
附錄五 中亞地區的語言
附錄六 河中地區的古代錢幣
索 引

前言/序言
擺在讀者面前的這本《中亞古代史》(The Heritage of Central Asia From Antiquity to the Turkish Expansion,直譯為《中亞遺產:從遠古到突厥擴張時代》),是費耐生的最後一部專著,是他關於中亞的豐厚研究的一生總結,也是對先前著作相關內容的擴展和深化。這部書最大的特點在於,沒有一般學術著作的晦澀,而是對中亞歷史,尤其是公元8世紀以前的歷史作了通俗易懂的闡述和全方位的觀察,讀來通暢,少有滿篇的各種註釋,容易讀懂。
費耐生(Richard N Frye,1920年1月10日—2014年3月14日)出生於美國阿拉巴馬州伯明翰市,父母是瑞典移民。后隨家搬遷到伊利諾伊州丹維爾市。1935年高中畢業后,進入伊利諾伊大學學習哲學,同時學習歷史方面的知識,逐漸把注意力集中到奧斯曼帝國史、中東史、亞美尼亞史、遠東史、東歐史等方面。就在大學畢業前一年的1938年,他參加了普林斯頓大學的夏令營,跟隨著名阿拉伯歷史學家希提教授學習阿拉伯語,跟隨沃克爾 · 萊特(Walker Wright)教授學習土耳其語,跟隨馬赫穆特 · 阿格吾古魯(Mehmet Aga-oglu)學習伊斯蘭藝術史。他在這裏還遇見著名的波斯帝國史專家、《波斯帝國史》(History of the Persian Empire)的作者奧姆斯特德(Olmstead),後者成為他學術上的知己,在他後來的學術生涯中引導他關注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歷史,尤其是楔形文字。他在此時訪問了伊朗波斯波利斯古城和當地的東方研究所。也是在這一年,他參加了中亞研究的學習班,為未來對這一地區的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本科畢業后,他於1939年到哈佛大學歷史系攻讀碩士學位,1941年獲得了歷史與閃米特語碩士學位。旋即到哈佛燕京學社學習漢語和中國歷史。1942年夏天參加了普林斯頓大學夏令營,開始跟隨馬赫穆特 · 斯穆薩爾(Mehmet Simsar)學習波斯語,並和老師一起著手翻譯波斯語本《布哈拉史》(History of Bukhara),將此書作為博士論文題目在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二戰期間,他在華盛頓從事阿富汗情報站的工作。1942年到了阿富汗,待了兩年,負責監視德國和日本在阿富汗部落的活動。從1943年到1944年,他從阿富汗到了埃及開羅,而後又到印度訪古,塔克西拉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這裏見到了從伊犁河谷經喜馬拉雅山逃到印度的哈薩克人。從1944年到1945年,他在土耳其調查流亡到蘇聯的塔塔爾人,並了解有關蘇非派的知識。他收集了有關中亞的阿拉伯語、波斯語、漢語等語言的文獻,認識了各行各業的著名人物,為他的學術研究打下了基礎和積累了豐富的經驗。1945年他回到美國,因研究布哈拉史而在1946年獲得了博士學位。而後他成為哈佛大學的社會科學研究人員,教授社會學調查方面的課程。1947年,他前往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成為祆教研究專家瑪麗 · 博伊絲(Mary Boyce)的門下弟子,同時跟隨恆寧(W B Hening)學習粟特語和中古波斯語(Pahlavi,巴列維語)。他返回哈佛大學后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1948年,他又一次到伊朗考察,橫穿伊朗中部,在德黑蘭認識了著名學者、字典編纂家德胡達(Deh Khudah)以及其他重要學者,此行為他的伊朗學研究打下了基礎。此時他的關注點就是蒙古時期的亞美尼亞文獻,之後在1953年成立了亞美尼亞研究會。後來,他多次前往伊朗、中亞、阿拉伯各國,主要是收集各種稀有抄本文獻。1954年,他成立了哈佛大學中東研究所並擔任副所長。1957年,在其學生阿加汗之父的資助下,他開始籌備伊朗學研究會,1958年研究會成立后,他任第一屆會長。此後他在哈佛大學、馬薩諸塞大學機構等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並與世界各地的學者,尤其是研究伊朗、中亞等方面的學者取得了廣泛的聯繫,撰寫了大量的文章和出版了很多著作。20世紀60至90年代,他在學術上十分活躍的同時,還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尤其是與伊朗研究相關的活動,在中亞、西亞等地的很多大學從事過短期和長期的教學和科研活動,贏得了普遍的聲譽。90年代以後,由於年事已高等原因,他參加活動的次數變少,但是他培養出來的學生活躍於世界各地大學,成為研究中亞、西亞,尤其是伊朗學的領軍人物。費耐生2014年去世,享年94歲。
費耐生是少有的幾乎掌握中亞、西亞、西方古典和現代語言的大專家,諸如西方語言有法語、德語、俄語,古典或東方語言有阿維斯陀語、古波斯語、中古波斯語、新波斯語、帕提亞語、粟特語、和闐語、巴克特里亞語、阿拉伯語、突厥語、漢語等。由於掌握很多語言,他撰寫了很多古代碑刻、錢幣、釋讀等方面的論文,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至今影響深遠。他因掌握多種語言,加之聰慧、勤勉,周遊列國,積累了豐富的養料,狩獵的範圍十分廣泛,諸如社會學、歷史學、人類學、考古學、文字學、文獻學、語言學、錢幣學、藝術學、宗教學、歷史地理學、哲學等,他在每個學科領域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尤其在伊朗學、中亞研究、古典西亞研究方面,他是當時的翹楚,少有人能及。他發表論文百余篇,出版著作很多部。由於他論著很多,我們不能一一介紹,只能列舉其主要代表。具體為:(1) 《弓箭民族(蒙古)史》〔History of the Nation of the Archers (The Mongols)〕,系亞美尼亞學者Grigor of Akanchi所著,反映蒙古西征及其以後歷史的文獻,由布拉克(Robert P Blake)和費耐生合譯,1949年發表在《華裔學志》(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第3、4期上。後來又獨立成書發行。該譯著為研究蒙古西征的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2) 《布哈拉史》。這是他翻譯的納爾沙喜(Narshakhi)所著波斯語歷史書,1954年在馬薩諸塞州出版。這是他獨立完成的第一部書,雖是一本譯著,但體現了他深厚的學養,也能看到他博士論文的一些影子。由此也奠定了他在學術界的地位。(3) 《波斯遺產》(The Heritage of Persia),這是他的第一部學術專著,1962年在倫敦出版,後來多次再版,是波斯帝國史研究者的必備參考書和經典學術著作。內容涉及古波斯帝國的歷史、宗教、生活、社會、官職、組織結構、重要人物、對外關係、宗教文化、歷史變遷等,是一本嚴謹的學術著作,受到了學術界的推崇。(4) 參与撰寫了《劍橋伊朗史》(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第3卷的薩珊王朝部分,該書於20世紀60年代后陸續出版,成為經典性通史著作,中國研究伊朗歷史的學者都熟悉這部著作。參与該書寫作的都是當時一流的伊朗歷史學者。(5) 《布哈拉:中世紀的成就》(Bukhara, the Medi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