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佛教寺廟建築藝術與景觀研究 孫群 9787522517643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九州
NT$1,005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6*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閩南佛教寺廟建築藝術與景觀研究
ISBN:9787522517643
出版社:九州
著編譯者:孫群
頁數:624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51692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為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閩南佛教古寺廟建築藝術與景觀研究"(批准號:18BG138)的最終成果。
閩南地區因獨特的自然條件、多元的地形地貌、豐富的人文資源,擁有眾多的佛教寺廟建築,僅泉州、廈門和漳州三市就遺存有700 多座佛寺建築。作者從中擇取138 座兼具文物價值、藝術價值、歷史價值、人文價值、景觀價值以及旅遊價值的佛寺進行個案研究。閩南佛寺景觀一方面繼承了中國傳統園林的造園精髓,另一方面受到地形的影響,其寺廟選址、園林布局、植物的選用和配置手法等,充分體現了閩南傳統園林不同時期的造園藝術手法。因此,探索和研究閩南佛教古寺廟的建築藝術與人文景觀不僅有助於保護與利用閩南風景名勝和文化古?,還可為現代佛寺園林景觀的規劃設計提供重要的參考。

作者簡介
孫群,福建理工大學建築與城鄉規劃學院教授,校學術委員會委員,碩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福建省社科研究基地地方文獻整理研究中心古建築文化研究所主任,中國—葡萄牙文化遺產保護科學「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福州研究基地副主任,福州市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主要從事中國傳統建築美學、園林景觀、民間美術以及建築美術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先後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1 項、福建省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 項、福建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2 項、福建省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重大項目1項,並參与教育部人文社科等多項省部級科研項目。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出版《福建遺存古塔形制與審美文化研究》《泉州古塔的建築特徵與文化內涵研究》《福州古塔的建築藝術與人文價值研究》《鋼筆畫技法與表現》等專著7 部。

目錄
前 言 1
第一編 閩南佛教寺廟建築藝術與景觀研究綜述
第一章 閩南佛教寺廟發展概況 3
第二章 閩南佛教寺廟選址特點 17
第三章 閩南佛教寺廟空間布局 29
第四章 閩南佛教寺廟建築類型與特徵 56
第五章 閩南佛塔的類型與特徵 106
第六章 閩南佛教寺廟建築裝飾藝術 131
第七章 閩南佛教寺廟景觀藝術 158
第八章 閩南佛教寺廟建築與景觀的保護和創新 182
第二編 泉州佛教寺廟建築藝術與景觀個案研究
第一章 鯉城區佛教寺廟 197
第二章 豐澤區佛教寺廟 227
第三章 洛江區佛教寺廟 250
第四章 泉港區佛教寺廟 257
第五章 石獅市佛教寺廟 265
第六章 晉江市佛教寺廟 275
第七章 南安市佛教寺廟 303
第八章 惠安縣佛教寺廟 337
第九章 安溪縣佛教寺廟 351
第十章 永春縣佛教寺廟 366
第十一章 德化縣佛教寺廟 375
第三編 廈門佛教寺廟建築藝術與景觀個案研究
第一章 思明區佛教寺廟 403
第二章 同安區佛教寺廟 426
第三章 翔安區佛教寺廟 437
第四章 海滄區佛教寺廟 441
第五章 集美區佛教寺廟 445
第四編 漳州佛教寺廟建築藝術與景觀個案研究
第一章 薌城區佛教寺廟 453
第二章 龍文區佛教寺廟 464
第三章 龍海市佛教寺廟 470
第四章 雲霄縣佛教寺廟 495
第五章 漳浦縣佛教寺廟 509
第六章 詔安縣佛教寺廟 521
第七章 長泰縣佛教寺廟 532
第八章 東山縣佛教寺廟 535
第九章 南靖縣佛教寺廟 546
第十章 平和縣佛教寺廟 554
第十一章 華安縣佛教寺廟 569
附錄一 筆者考察的閩南佛教寺廟一覽表 572
附錄二 參考文獻 588
后 記 599

前言/序言
前言(節選)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大約在東漢時期傳入中國,經過兩千多年的傳播和融合,對我國的哲學、歷史、文學、藝術、民俗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佛教文化中,古寺廟的建築藝術與人文景觀自成體系,有著獨特的宗教審美特徵。佛寺在古印度稱作「samgh?r?ma」,音譯為「僧伽藍摩」「僧伽藍」,簡稱「僧伽」「伽藍」,另有浮屠間、蘭若、伽藍、招提、精舍、叢林、道場等別稱。一座完整的佛寺既包括各種功能的建築物,也包含周邊的園林景觀。唐代詩人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禪院》曰:「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常建以凝練簡潔的筆觸,將江蘇常熟破山寺遠離塵世的幽靜與空寂表現得淋漓盡致。
福建簡稱「閩」,「閩南」即指福建的南部地區。廣義上的「閩南」包括泉州市、廈門市、漳州市以及龍岩市的新羅區與漳平市等;狹義上的「閩南」僅指號稱「閩南金三角」的泉州、廈門、漳州三個地級市,也是本課題所研究的區域範圍。閩南地處亞熱帶,氣候溫暖,雨水充沛,背山面海。歷史上,中原漢族曾四次大規模進入閩地,第一次是西晉末年的八姓入閩,第二次是唐代陳元光開發漳州,第三次是唐末五代王審知治閩,第四次是宋室南遷。漢族移民將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知識傳入閩地,加快了閩地的開發和進步,中原文化也由此成為閩南文化的主體。除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外,閩南文化還深受海洋文化的熏陶。泉州、廈門和漳州是閩南文化的核心區,與台灣海峽隔海相望,自古便海運發達。自清代以來,由於海禁,閩南成為對外貿易的主要區域,閩南人紛紛「下南洋」,建立起強大的華商網路,並帶回海外文化,豐富了閩南文化的內涵。因此,閩南文化具有古老性、獨造性、開放性、兼容性、開拓性、一體多元性、海洋性等特徵,具有內陸文化與海洋文化的雙重色彩。總之,「閩南文化是閩南人共同創造、共同擁有的區域文化,它以閩南方言為載體、融合中原文化、閩越文化、海洋文化、華僑文化,以海洋文化為主要特徵,兼有獨特方言與強烈地域文化特徵的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閩南宗教類型多樣,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婆羅門教、摩尼教、景教、日本教、猶太教等都曾在這裏傳播過,其中以佛教最為興盛,泉州和漳州有「佛國」之稱,佛教文化是閩南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每一座古佛寺都是一座活的博物館,佛寺作為一種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和歷史遺產,涉及建築藝術、雕刻藝術、繪畫藝術、園林藝術、文學藝術以及宗教哲學、社會文化等諸多領域。閩南佛寺建築作為當地傳統建築的最高典範,其獨特的建築形式、多元的人文內涵、靈活多樣的藝術形態,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信息,影響了一代代閩南人的精神生活。閩南佛寺景觀一方面繼承了中國傳統園林的造園精髓,另一方面受到地形的影響,其寺廟選址、園林布局、植物的選用和配置手法等,充分體現了閩南傳統園林不同時期的造園藝術手法。因此,探索和研究閩南佛教古寺廟的建築藝術與人文景觀不僅有助於保護與利用閩南風景名勝和文化古?,還可為現代佛寺園林景觀的規劃設計提供重要的參考。
佛寺是佛教信仰的直接產物,是佛教意識外化的實體,是在現實世界中建立的一片凈土,既體現出佛國世界,又呈現出天人和諧的生態環境,具有較強的場所歸屬感。閩南古佛寺的建築與景觀充分體現了閩南人的思想理念,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具有選址合理、布局巧妙、建築水平高超、園林藝術精湛等特徵,集中體現了閩南的山地特徵、濱海特色、地域審美傾向等,在閩地建築史和佛教藝術上均寫下了輝煌的篇章,演變和發展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佛寺建築與景觀的特徵,呈現出閩南人獨特而多元的審美特徵。
本課題主要研究閩南佛寺的建築與景觀,具體內容包括:?探究閩南佛寺的總體布局、建築造型、藝術裝飾、景觀設計等,並對佛寺特有的建築物,如佛殿、佛塔、石窟等進行探討。?歸納與總結閩南佛寺的景觀特色,揭示閩南佛寺建築與園林景觀的深層意境、山林文化與海洋文化內涵。?比較閩南佛寺與福建其他地方、江南地區及中原地區佛寺的異同。?總結閩南佛寺發展的歷史、現狀、趨勢,探索佛寺建築現代化的多元路徑。?為佛寺建築與園林景觀的保護與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議。
本課題名為「閩南佛教古寺廟建築藝術與景觀研究」,重點調研民國元年(1912)之前建造的古佛寺,也兼及近代新建的佛寺。據統計,泉州、廈門和漳州三市共遺存有700 多座佛寺,筆者親自考察了較有代表性的222 座寺廟,再從中擇取138 座兼具文物價值、藝術價值、歷史價值、人文價值、景觀價值以及旅遊價值的佛寺進行個案研究。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