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購物車是空的!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商品庫存不足留言
內容簡介《疼痛臨床康復學》由我國知名疼痛臨床學和康復醫學專家、軍內中醫骨傷名家、軟組織疼痛研究學者王福根教授等主編。全書共四篇33章,內容包括疼痛臨床康復理論觀念與技術體系,疼痛疾病分類與診治,疼痛臨床與實驗研究等,對人體脊柱關節、軟組織、神經系統的疼痛和各種慢性疼痛性疾病的臨床與康復治療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疼痛臨床康復學》圖文並茂,內容豐富,理論與實踐、臨床與康復、傳統與現代緊密融合,是作者們幾十年臨床實踐和科學研究的總結和升華,可供疼痛科、康復醫學科、骨科、針灸科、中醫骨傷科醫師閱讀參考,亦可作為疼痛臨床康復學的培訓教材。
作者簡介王福根,解放軍總醫院康復醫學科原主任、主任醫師,教授、研究生導師,專業技術二級。1991年獲首批國務院特殊津貼。1966年畢業於第四軍醫大學醫療系。1978年10月任空軍大連醫院外科副主任,1986年首任「空軍軟傷外科治療中心」主任,1987年晉陞為主任醫師。1992年4月奉調任命為解放軍總醫院康復醫學科主任,被聘任為中央軍委保健委員會保健會診專家。曾任中華醫學會疼痛學分會第四屆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醫學會疼痛學分會首任主任委員,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軟組織疼痛分會第三、四、五屆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疼痛學會顧問,中國康復醫學會疼痛專業委員會顧問;《頸腰痛雜誌》副主任編委、《中國疼痛醫學雜誌》顧問、《人民軍醫》雜誌編委。曾榮獲軍內科技進步獎6項,全國科學大會獎1項。主編專著5部,發表論文60餘篇。在人體臨床疼痛與康復研究領域,對軟組織疼痛致痛機製做了多項實驗研究。獲得軍隊一等功獎勵、****空軍科技標兵稱號、解放軍總醫院突出貢獻獎。歷經50餘年,自主創新了人體脊柱關節整復技術、獨到的銀質針導熱療法(CCT)和選擇性血管藥物灌注介入療法,研究成果在國內得到推廣應用。王文,中國科學院北京市中關村醫院脊柱微創科、疼痛康復科科主任,主任醫師,博士。中國民族醫藥協會軟組織疼痛分會會長,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軟組織疼痛學分會第六屆主任委員,中國脊柱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頸椎學組組長,世界中醫聯合會疼痛康復學會副會長兼脊柱內鏡學組組長,中華醫學會疼痛學分會常務委員、秘書長兼脊柱內鏡學組組長。長期從事頸腰背痛病的臨床研究,對脊柱源性疼痛、軟組織疼痛、關節疼痛的診治積累了豐富經驗。國內zui早開展脊柱微創介入技術治療,自1997年至今以各種脊柱微創與介入治療技術治療來自國內外頸腰痛病3000餘例,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特別是應用數字化減影人工智慧機器人輔助內鏡技術下施行椎間微創融合術(WLIF)治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椎管狹窄症,創傷輕,功能恢復快,避免了開放手術釘棒輔助內固定方式的相關併發症的發生。論文論著:發表論文39篇,主編論著2部。程東源,解放軍總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教授,研究生導師、中央(軍委)保健會診專家。1964年8月畢業於浙江醫科大學醫學系,同年入伍分配至解放軍總醫院,從事神經外科工作50餘年。在顱腦腫瘤和腦血管疾病診治方面有較深造詣;繼神經外科先輩段國升教授后,改良Cloward經典手術術式,治療複雜疑難性頸椎疾患療效顯著,在國內學術水平居領先地位。從事神經外科專業如顱內佔位性病變、顱腦火器傷、脊髓腫瘤、頸椎病、脊髓拴系綜合征、三叉神經痛等。20世紀90年代后,同我國軟組織疼痛專家王福根教授進行疼痛臨床診治與研究合作,為推動疼痛事業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現任解放軍總醫院專家組成員,中國革命老區建設醫藥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軟組織疼痛學會名譽主任委員。曾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軍隊醫療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6項;實用新型發明專利4項。參編6部論著(其中副主編1部),發表論文47篇。獲解放軍總醫院創新貢獻獎1項,榮立三等功2次。國務院授予突出貢獻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王林,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疼痛科主任、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貴州省醫學會疼痛學分會主任委員、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軟組織疼痛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女醫師協會疼痛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老年保健醫學研究會老年疼痛疾病研究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疼痛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老年保健協會疼痛病學分會常務委員、中華醫學會疼痛學分會骨骼肌與關節疼痛學組副組長、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微創治療專業委員會癌痛微創治療學組委員會委員、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腫瘤姑息治療與人文關懷專業委員會委員。擅長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三叉神經痛、癌性疼痛、慢性軟組織疼痛、頸腰椎間盤突出症等疑難疼痛的治療。研究方向為骨關節痛、軟組織疼痛、神經病理性疼痛。從事銀質針導熱技術基礎實驗工作,取得進展。《中國疼痛醫學雜誌》編委、《中華疼痛學雜誌》編委。中華醫學會醫療鑒定專家。
目錄緒論一、中西醫融合走向現代醫學二、疼痛臨床與康復的融合三、疼痛臨床與康復技術體系的重要性第一篇 疼痛臨床理論與技術體系第1章 人體軟組織疼痛理論第一節 人體軟組織疼痛基本概念和理論構架第二節 兩種理念和思考第三節 脊柱椎管內外病變的治療思路第2章 肌筋膜學說第一節 肌筋膜學說簡介第二節 肌筋膜組織結構與功能第三節 肌筋膜損害造成神經功能改變第3章 疼痛臨床理念第一節 椎管內外軟組織損害之間相互作用第二節 脊柱-骨盆-髖關節力學平衡第三節 軟組織損害病理與神經敏化第4章 神經系統複雜的痛覺調製第一節 脊髓環路內興奮和抑制的平衡第二節 腦幹對炎症性痛的調製作用第三節 疼痛的脊髓-丘腦-皮質傳遞過程第四節 神經病理性痛:感覺缺失、痛敏和疼痛擴散第5章 針灸反射區與經絡體系的關係第一節 針灸治病機制與針灸反射的認識第二節 軀體、內臟反射區與經絡的關係第三節 中樞反射區與經絡的關係第6章 慢性疼痛藥物的臨床應用第一節 疼痛藥物選擇原則和應用第二節 神經病理性痛分類和藥物治療選擇第三節 自控鎮痛發展現狀及應用第四節 自控鎮痛微囊化牛嗜鉻細胞異基因移植療法第7章 超聲引導下藥物注射技術第一節 超聲引導下頸神經根注射第二節 超聲引導下肩關節腔注射第三節 超聲引導下肱骨外上髁注射第四節 超聲引導下膝關節疼痛注射第五節 超聲引導下胸腰神經根疼痛注射第六節 超聲引導下?髂關節注射第七節 超聲引導下腰方肌筋膜注射第8章 椎管內外藥物注射第一節 椎管內硬膜外隙藥物注射第二節 腰椎間孔外側神經藥物注射第三節 自體富含血小板血漿(PRP)療法第9章 脊柱關節整復技術第一節 脊柱整復技術發展簡史第二節 脊柱整復療法機制、治療原則與分類第三節 頸部應用解剖與手法操作技術第四節 肩關節和肩胛部應用解剖與手法操作第五節 胸背部應用解剖與手法操作第六節 腰部應用解剖與手法操作第七節 ?髂關節應用解剖與手法操作第八節 臀部和髖關節應用解剖與手法操作第九節 膝關節應用解剖與手法操作第10章 脊柱與關節介入治療第一節 經皮椎間盤激光汽化減壓療法第二節 經皮椎間盤射頻熱凝療法第三節 經皮椎間盤低溫等離子體療法第四節 選擇性血管藥物灌注療法第五節 脊髓電刺激鎮痛術第11章 脊柱微創技術第一節 脊柱微創技術發展史第二節 脊柱微創治療技術第三節 經脊柱內鏡椎間孔入路腰椎間盤摘除術第四節 脊柱內鏡微創技術治療頸椎管病變第12章 脊柱軟組織松解手術第一節 人體軟組織松解術概述第二節 腰部深層肌和腰背筋膜後葉松解術第三節 臀部肌筋膜松解術第四節 頸部軟組織松解術第13章 脊柱減壓穩定手術治療第一節 頸椎減壓穩定手術入路與術式第二節 頸前路自鎖式椎間融合器治療多節段頸椎病變第三節 經皮椎弓根螺釘微創手術治療胸腰椎骨折第四節 腰椎管松解術治療頑固性腰椎間盤突出症第二篇 疼痛康復理論與技術體系第14章 疼痛康復理念和原則第一節 疼痛康復理念第二節 疼痛康復運用原則第15章 組織通道學說第一節 基本的生命活動——物質、信息、能量傳遞第二節 組織通道學簡介第三節 組織通道結構類型第16章 物質、能量、信息的理念第一節 ?是細胞生存的基礎第二節 生物信息的重要性第17章 神經-肌肉的相互作用第一節 神經元的成熟過程第二節 骨骼肌纖維的分化第三篇 疼痛疾病診治第四篇 疼痛臨床與實驗研究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人生歷經坎坷,才有豐富價值。作者的醫學人生閱歷,1960年在第四軍醫大學接受醫學教育,受到20世紀50年代歐美留學歸國學者和前輩的精心培育,歷經6年刻苦鑽研,從基礎到臨床完成學業,從而踏實從事醫療實踐三部曲。吾從事疼痛臨床康復工作50餘載,路程曲折而漫長。1966年畢業分配到部隊基層從事醫療工作,常被腰背痛病所困擾。1968年一次偶然的機遇,慕名拜教一位有聲望的民間整骨醫師敬際隆前輩。其獨門醫術「爐火純青、出神入化」。歷經3個月悉心指導、匠心獨運,逐步練就一套脊柱關節軟組織整復術。1975年7月接受《吉林日報》記者採訪,整版刊登報告文學《神醫之路》,其實戴上了一頂「高帽」,不斷鞭策自己。1975年初,巧遇並拜訪了一位我國軟組織外科學創始人、知名骨科學專家宣蟄人教授。此位前輩自1962年起潛心研究人體軟組織疼痛,以大量的人體軟組織松解手術獲得的臨床經驗,上升到理性認識。於20世紀70年代始,以人體軟組織無菌性炎症致痛學說為主導診治臨床疼痛,其「科學無禁區,無偶像,亦無頂峰」的至理名言不斷響徹耳邊。1977年有緣結識並請教銀質針針刺療法先輩陸雲響老先生,翌年,委派同事實地跟學3個月,深得真傳。此療法歷經360餘年傳承,成為我國中醫藥學史上艷開的花朵。作者親歷臨床與實驗研究40餘年,不斷思索與創新,於2000年終於成功推出銀質針導熱技術。吾於1986年創立「空軍軟傷外科治療中心」,開闢了一條頸腰痛病的臨床治療路徑。翌年有幸參与28位軍內醫史上一次「全軍腰腿痛高級研討會」,恰又遇到我國骨科界泰斗邵宣、許兢斌、陸一農、史可任、鄔華彬等前輩,親自給予賜教,提升了學術水平。1989年在我國首屆疼痛學術會議上,又巧遇我國現代疼痛醫學奠基人、中華疼痛醫學會創始人、著名神經生理學權威學者韓濟生院士,他對針刺鎮痛原理的開創性研究,對疼痛發生的機制和痛覺的神經調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指引了我國疼痛醫學嶄新的發展之路。疼痛醫學界人士有幸在韓院士的親自教誨下,形成了強有力的疼痛學術專業。1992年4月正式奉調至我軍醫學學府——解放軍總醫院,組建了軍內首個康復醫學科,分設3個亞專業:疼痛康復、神經功能康復、骨關節功能康復。從此開闢一條臨床康復融合的治痛之路。30多年來,一次邏輯思維收穫是,傳統的經絡學說演變成為現代的經絡理論,並非簡單的中西醫結合概念,而是從實踐發展演變、提升邏輯思維,走向現代理念。銀質針導熱療法就是一路走來的典型實例,從傳統針灸一銀質針針刺一銀質針導熱;認識從椎管外肌筋膜組織一椎管內病變,進入一門現代脊柱治療技術體系,可與脊柱內鏡微創技術相互補遺,異曲同工。不僅控制或解除慢性疼痛的折磨,更為重要的是通過信息調控、能量傳遞、物質交換,促使器官組織與細胞的再生與修復。重要的理念飛躍是人體信息控制,能量動力守恆,力學穩態平衡。關於人體信息控制,通過不斷深入實驗研究,從古代經絡概念進化到現代神經生理、生化、生物調控機制,打下堅實基礎,對於人體疼痛的調控是時代的跨越。關於能量動力守恆的新理念,「生命在於運動」經典之言深入人們腦中,作為人群和人體,無論是動態或靜態,均是動靜結合狀態;保持內外環境的穩定,由人體能量來駕馭和驅動,這是人類最精闢的思維和遠見。實際上人體「氣血運行」就是周身能量的運行,使作者聯想到「疼痛臨床」與「疼痛康復」之間究竟有何差別?終於明白兩者既有相似之處,又有不同理念,且又須必然聯繫,形成一個針對人體神經、肌肉筋膜、骨骼系統受損害的臨床與康複診治體系和應對策略。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提示,現代科學之所以產生與發展起源於兩件歷史大事,一件是起源於古希臘的形式邏輯,另一件是起源於文藝復興時期的實驗科學。古代華夏的先賢具有深奧的樸素哲理,千年以來,雖然做到文化的不斷傳承,但尚未產生髮展科學,更難以創新科技。人類只有不斷創新思維與科學研究,才能建立嶄新的理論與學說,最終做到傳統的理念與現代的思維走向融合,疼痛臨床與疼痛康復有機組合,開創未來。本書編著者都是為我國疼痛醫學事業不斷追求探索,致力於實踐和研究,福澤民眾、做出貢獻的知名學者和臨床專家,通過數十年相互交流、攜手共進,形成的一支富有朝氣的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