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購物車是空的!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商品庫存不足留言
編輯推薦★ 猿猴竟然不會模仿?鳥類也會做實驗?貓會毀了數據?沒有在實驗中學會說話的八哥為什麼被收養后卻學會了說話?多樣性是一個好的答案嗎?26個字母,26個關鍵詞,26個饒有趣味的故事帶我們在捧腹或感動之餘進行思考。★ 人類關注起源問題,關注自身與其他生命的異同,關注自身在世界中的位置。人類通過實證科學向動物求答案。但我們問對動物了嗎?我們對動物的成見、機械的實驗設置難道不是限制並異化了我們提出的各種問題,導致了荒誕、古怪、蠢化動物的結論?我們應如何看待非科學人士對於動物的認識,他們因為對動物的愛而形成的知識?我們應該如何總結人類與動物的過往,又如何展望人類與動物共存的將來?★ 法蘭西學院2021年倫理學莫隆獎得主、當代動物研究重要思想家突破人類中心主義的趣味「科學寓言」。★ 法國著名哲學家、人類學家布魯諾·拉圖爾盛讚這種「科學寓言」的新文體是真正理解動物所為有多難解的方式★ 英語版入選2017年《批評與文化理論年度書目》(The Year's Work in Critical and Cultural Theory)★ 文筆幽默,從認識論與動物行為學角度提出了幾乎所有與動物研究有關的理論問題★ 立論犀利,批評科學操作對動物生命中「人性」成分的邊緣化★ 法國亞馬遜評分4 1、Goodreads網站評分4 1的雙高分作品★ 法語原版漢譯,首次引進中文世界★ 「新視野人文叢書」,帶你關注犄角旮旯的有趣、前沿主題
內容簡介猿猴真的會模仿嗎?鳥類也搞藝術嗎?實驗室里的小白鼠對什麼感興趣?外星人會和誰談判?科學哲學家萬仙娜·戴普雷以首字母為序,從26個關鍵詞出發,講述發生在動物、研究動物的科學家、養殖者、動物園飼養員、馴獸師身上的有趣或驚人的故事,拷問我們對於動物所做、所想乃至「所思」的成見,重新審視動物行為學的理論立場及由此做出的所謂「科學」解釋。這本書由一系列看似割裂的篇章串連而成,可以像識字讀本、詞典、童謠集或詩集那樣「從當中讀起」。每個故事,在其被提到或召喚的語境里獲得了一種獨特的解釋。每個故事,又因其他故事在各自陳述語境中根據與其隨機相聯的方式所作的回應而獲得新的理解。正是這些「母語翻譯」不同版本之間的聯繫,才能讓我們感知另一些理解這些實踐和動物故事、評價它們的意義、可重複性、所激發的矛盾和創造力的方式。但是,這種寫作模式的成功之處或許也就在於不讓事情過於簡單,讓閱讀在時笑時怒間變得結結巴巴,就像我自己在寫作時一樣。——萬仙娜·戴普雷
作者簡介萬仙娜·戴普雷比利時科學哲學家,任教於列日大學、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當代動物研究重要思想家。著有《動物與人》《像小白鼠一樣思考》等多部有關動物的著作。2021年憑藉其「有助一種新型倫理」的學術成就榮獲法蘭西學院莫隆獎。蓬皮杜中心2021—2022年度學術顧問。
精彩書評讀者您即將進入的是一種新的文體,科學寓言,我這樣說並不意味著那是科幻,或是虛假的科學故事,恰恰相反,我認為這是真正理解動物所為有多難解的方式。——布魯諾·拉圖爾,本書英語版序從認識論與動物行為學角度提出了幾乎所有與動物研究有關的理論問題——法國《解放報》(LIBERATION)揭示了人類中心主義的拒斥阻止我們看到的東西:人類依舊處於動物狀態!——獨立人道主義介入媒體 TERRA ECO在動物問題上至為大?的著作。戴普雷的回答推翻了我們的很多定見。你再也不會以同樣方式看待貓狗、奶牛,或是麻雀。——法國文化期刊CLES流暢易讀、獨特生動、思想犀利——法國《世界報》(LE MONDE)採取識字讀本的形式,寓教於樂,可以從任何一段讀起,推薦給所有人。——法國《觀點》雜誌「參考」副刊(LE POINT REFERENCES)戴普雷的這本書來得正好,因為今天,與動物相關的倫理問題似乎無處不在。——國際文化評論與分析線上雜誌PopMatters com很多哲學家都在思考動物權益問題,而戴普雷極大地拓展了道德與哲學在這一領域的關切範圍。——美國圖書館協會薦書、書評雜誌《精選》(CHOICE)探索如何進行物種間哲學思考的第一步,令人興奮。——美國杜克大學思想、學術期刊Common Knowledge偏門但精彩。——《美國書評》(American Book Review)法國亞馬遜讀者評論:文筆精彩,非常有趣 !動物應對科學家強加給它們的測試的方式讓人捧腹。一切有關動物的研究都有偏差,動物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笨。絕對精彩。這部傑出的作品陪伴讀者艱難地改變視點:理解,至少試圖理解動物的視點,並注意到觀念偏差如何干擾我們察覺動物的智力、把它們限制在人類預設的框架內。她批評那些用動物做實驗卻並不真正關心它們的研究者,文筆出眾,細膩,幽默。值得一讀再讀,以把我們的思想從西方人類中心主義中解脫出來。
目錄作者致謝閱讀指南A:Artistes—藝術家:動物笨得可以當畫家?B:Betes—蠢動物:猿類真的會模仿嗎?C:Corps—身體:當著動物的面小便合乎習俗嗎?D:Delinquants—罪犯:動物會造反嗎?E:Exhibitionnistes—表演者:動物會像我們看它們一樣看待自己嗎?F:Faire-science—搞科學:動物有榮譽感嗎?G:Genies—天才:外星人會和誰談判?H:Hierarchies—等級:雄性統治也許是神話吧?I:Imprevisibles—無法預見:動物是可靠的道德典範嗎?J:Justice—正義:動物會妥協嗎?K:Kilos—千克:可被屠宰的物種存在嗎?T:Travail—工作:為什麼說奶牛什麼事都不做呢?U:Umwelt—周圍世界:動物可有處世之道?V:Versions—譯為母語:黑猩猩的死和我們一樣嗎?W:Watana—瓦塔納:誰發明了語言和數學?X:Xenogreffes—異種移植:能靠一顆豬心活下去嗎?Y:Youtube—Youtube視頻網站:動物是新的明星嗎?Z:Zoophilie—戀動物癖:馬應該表示同意嗎?
精彩書摘可以讓動物陷入缺失嗎?靈長類學家芭芭拉·斯摩絲寫道:「在肯亞研究野生狒狒時,我在研究站看到一隻縮在籠子底部的小狒狒。我的一名同事把它救了回來,它的母親被偷獵者的獵套勒死了。儘管所處的籠子溫暖乾燥,還有一個提供牛奶的自動飲水裝置,但幾小時后,它依然變得眼神獃滯、身體冰冷、奄奄一息。大家一致認為回天乏術。我不想讓它獨自死去,於是把它的小身體抱到我的床上。幾個小時后,我被一隻兩眼放光、跳到我肚皮上的小狒狒弄醒。我的同事說這是一個奇?:『不對,哈里·哈洛(Harry Harlow)會說它只是需要一點舒適的接觸而已。』」我不能責怪芭芭拉·斯摩絲援引哈里·哈洛的話,那是避不開的,因為這段話出自她對記者黛博拉·布盧姆(Deborah Blum)2003年所著哈洛傳記的評論。但是,如果說我話里有刺的話,那是因為即使到了今天,一談到依戀問題,哪怕對象是人類,仍然免不了要提到哈洛的名字。彷彿全虧了他我們才知道,當動物幼崽長時間得不到有質量的接觸,隨之而來的就是精神或物理上的死亡。人們早就知道這一點!把早已知道的事情歸功於哈洛,這等於隱晦地認可他讓我們「知道」這一點的方式:使用證據體制,但在這方面,證據體制等於破壞體制。現在該是把他當成歷史來談論的時候了,「這事曾經發生在我們身上」,這事迫使我們思考。像斯摩絲的同事那樣用「他會說」的方式提及哈里·哈洛略欠考慮,這說明我們在聲稱了解的同時實際一無所知。因為哈洛不「說」只「做」。如果哈洛在現場,那麼我們將有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這位心理學家一定不會錯過在又一個物種身上再次檢驗他聲稱已被他證明了的論題的機會。他會再用鐵絲和零碎布料分別製作兩個假偶——再一次,又一次——驗證關係在小狒狒孤兒所處困境中的必要性。歸根結底,斯摩絲的同事說得不錯,這是一個奇?。因為奇?確實發生了。然而,奇?不在於年幼的小狒狒孤兒出乎意料的復生,奇?在於一位科學家竟然沒有忘記,只有當我們接受「隨」研究對象學習,而不是「利用」甚至「針對」它們學習,才能真正了解它們。斯摩絲聽從同情的安排,親身冒著依戀的風險,一夜間便學到了哈洛通過長年施加於動物的虐待才產出的知識。她學到的是她已經知道但我們每次被捲入其中便會再學到一回的事情:要真正了解他者,尤其在這種涉及依戀的情境里,唯有以自身的依戀去體驗那為他者重視的事物。「過去四年,我們經歷了嚴重的抑鬱——所幸是他者的抑鬱而不是我們的抑鬱——我們認為動物研究的這一階段是我們經歷過的最成功、最有前途的階段之一。」多年前,哈洛便是這樣介紹他的研究成果的。但是,他說,他的關注核心與其說是抑鬱,不如說是愛:「令人驚訝的是,我們在猴子身上製造出抑鬱不是通過對悲傷的研究,而是通過對愛的研究。」抑鬱如何變成愛,愛又如何變成抑鬱?哈洛的研究早已聞名於世。通過研究關係缺失對恆河猴幼崽發育造成的後果,這位心理學家旨在證明並把握關係那致命的重要性。值得在此就當時心理學實驗室所謂的「研究愛」稍作討論。在她為哈洛撰寫的傳記里,黛博拉·布盧姆的不適和矛盾心理隱約可察——她的前一本書毫不掩飾她對保護主義運動和激進主義者的好感——但還是清晰反映出我所謂的哈洛這份遺產的遺毒:布盧姆把哈洛視為革命英雄,認為是他迫使心理學界把情感接納為完全正當的研究對象。她重建哈洛的個人經歷,找到一些跡象,以此說明哈洛在研究生涯之始就把愛當作了畢生的主題。老鼠是這場異樣探索的首批受害者。為撰寫心理學博士論文,哈洛延續了導師凱爾文·斯通(Calvin Stone)的研究。斯通把自己的學術生涯全都貢獻給了老鼠進食偏好的研究。哈洛著手研究尚未斷奶之幼鼠的選擇:和其他流質相比,它們是否更喜歡牛奶?它們可以在缺乏母乳的情況下接受橙汁嗎?奎寧呢?鹽水呢?為進行此類研究,當然要將幼鼠與母鼠分開。故事便就此開始。哈洛注意到,如果氣溫太低或太高,幼鼠就會停止進食。只有與母親體溫相當的溫度才能促進食物的攝取。因此,進食反應可能是由在鼠窩中被母鼠抱護促發。從這一發現到幼鼠可能更喜歡和母鼠在一起的觀點也就只有一步之遙了。一步之遙,但是對於科學家而言,這一步走起來沒那麼隨便。哈洛建造了一個籠子,裏面有一片鐵絲網將母鼠和幼鼠分開。嗷嗷待哺的幼鼠在隔離空間中餓得團團轉,另一側的母鼠則試圖咬斷鐵絲網。必須測試這一衝動(pulsion)的力量。測試變成了神意裁判。要是給母鼠斷糧,讓它們挨餓,然後再打開鐵絲網,放上食物,那麼在幼鼠和食物之間,母鼠會如何選擇?結果母鼠對食物視若無睹,直接奔向幼鼠。這種奇特行為的原因是什麼?一種反射?還是本能?根據這些新的假設,哈洛對母鼠展開新的測試。他切除母鼠的卵巢;他把母鼠的眼睛弄瞎;他摘除母鼠的嗅球。瞎眼的、沒有激素的、甚至沒有嗅覺的母鼠仍然繼續奔向它們的寶寶。這也許真的是愛——似乎愛不是由氣味、圖像和激素編織而成的。不管怎樣,對於哈洛來說,這就是一種力量驚人的衝動:接觸需求。以上就是故事的開始。幾年後,1950年代初,故事又重新開始。這次是在威斯康辛州麥迪遜大學心理學系。實驗對象不再是老鼠,而是恆河猴(Rhesus macacus)幼崽。有一種人類的血型系統就得名于這些偉大的實驗室英雄。猴子不是老鼠,這一點人人都知道。而一旦要組建一個用於研究的種群,人們對這一點的體會就更深了:必須把它們從印度運來;它們價格不菲,而且運抵時通常狀態很差。病猴感染健康猴,如是循環不絕。哈洛決定親自創建自己的恆河猴種群。為了避免傳染,幼崽一出生就被隔離起來。用這種方式飼養的幼猴甚是健康,除了一個問題:它們消極地坐著,身體不停地晃動,悲傷的目光盯著天花板,不知疲倦地吮吸著拇指。被帶到同類面前,它們則背過身去,甚至發出驚恐的尖叫。似乎只有一件物品能吸引這些幼猴的注意力——覆蓋籠舍地板的布片。它們不斷把這些布片抱在懷裡,裹在自己身上。觸摸柔軟的東西對這些幼猴來說是一種根本需求。因此,必須研究、剖析和衡量這一根本需求。哈里·哈洛開始用破布製作代母假偶。與此同時,他也為這些恆河猴孤兒們提供了一個用鋼絲製成但會向它們供乳的假猴。小猴們對鋼絲假猴不屑一顧,只在吃奶時才會待在它旁邊,其餘時候,它們則久久地抱著破布製成的代母假偶。看來,觸摸需求是一種初級需求;應該不是建立人們認為更基礎的另一需求——進食需求——被滿足的基礎上。柔軟的假猴不僅有身體,而且還有頭,頭上有眼睛、鼻子、嘴巴:愛終於通過這張臉露頭了嗎?錯,研究對象依舊是觸摸需求。假臉的目的並不是讓代母更加真實,而是為了杜絕另一種解釋。因為這張臉毫無吸引力,恰恰相反,它不得產生吸引力。眼睛是用兩片紅色的自行車安全反光片做的,嘴巴是一塊綠色的塑料,鼻子被塗成黑色。假如假臉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