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典散文選-典藏版 (英)喬納森.斯威夫特等著 9787521350289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
NT$305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英國經典散文選-典藏版
ISBN:9787521350289
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
著編譯者:(英)喬納森.斯威夫特等著
頁數:251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49613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知識的一切步伐,從開始到終結,只能在同一水平面上將人往前運載,但卻無法使人從原來的地面上提高一步;然而,力量所抬出的第一步就是飛升,就是飛向另一種境界——在那裡,塵世的一切全被忘卻。

作者簡介
劉炳善,翻譯家,外國文學專家。著有英文教材《英國文學簡史》《英國文學常識入門》,譯著《英國散文選》《聖女貞德》《書和畫像》《倫敦的叫賣聲》,論文集《中英文學漫筆》,作品集《異時異地集》等。

目錄

前言/序言
這本小書,以隨筆為主,選錄了從18世紀到20世紀的十位英國作家的部分散文作品。現在需要把英國隨筆的發展概貌以及其他有關問題作一說明。
隨筆(essay,過去曾用譯名「小品文」),是散文(prose)的一種。從文學史的角度來看,散文的發展常常是在詩歌之後,而隨筆在各類散文中更要晚出。近代西歐的隨筆是在文藝復興運動中誕生的,代表作就是法國蒙田的《隨筆》(Essais,1580-1595)一書。英國隨筆的發展略晚於法國,事實上,是以蒙田《隨筆》的最初英譯本(John Florios Translation of Montaignes Essays,1603)為其濫觴。因此,隨筆在英國開初可以說是外來品,可是一旦移植到了英國,那塊土地似乎特別適於這一株花木的生長,在三四百年間不斷發展壯大,成為非常富於英國民族特色的一種散文形式。最初的碩果是培根的五十八篇《隨筆》(Francis Bacon: Essays,1597-1625)。但培根的隨筆是哲理性的,和蒙田隨筆中富於個人風趣的親切筆調不同。蒙田的隨筆傳統到了17世紀在英國才有較大的發展。伯頓的《憂鬱的剖析》(Robert Burton:The Anatomy of Melancholy,1621)和布朗的《一個醫生的宗教觀》(Thomas Browne:ReligioMedici,1643)雖是兩部長篇散文著作,但它們那雜學旁搜的內容、兼容並包的觀點,隨作者興之所至而漫談的筆調卻為隨筆的發展開闢了先河。無怪乎後來的不少隨筆作家都以這兩部17世紀的「奇書」為其「枕中之秘」,就好像我國的《世說新語》對後代筆記小品的影響一樣。在17世紀還出現了兩本模仿蒙田的作品,那就是考利的《隨筆集》(Abraham Cowley: Essays inVerse and Prose,1668)和坦普爾的《雜談集》(William Temple:Miscellanea,1680-1701)。但英國隨筆的真正大發展卻是在18世紀。當時文人辦期刊蔚然成風。譬如說,大家熟知的笛福,在他六十歲寫《魯濱遜漂流記》之前,早就是辦刊物的老手,而且是英國頭一份期刊《評論報》(Review,1704-1713)的主筆。此外,斯威夫特辦過《檢察者》(The Examiner,1710-1711),斯梯爾和艾迪生辦過《閑話報》(The Tatler,1709-1711)和《旁觀者》(Ihe Spectator,1711-1712;1714),約翰遜博士辦過《漫遊者》(The Rambler,1750-1752),後來哥爾德斯密斯也辦過短期的小刊物《蜜蜂》(The Bee,1759)。由於刊物的需要,隨筆這一形式得到廣泛的應用,作家用它來立論、抒情、寫入、敘事,把隨筆開拓成為一種貫穿著作者活潑個性的非常靈活、非常吸引讀者的文學體裁。評論者往往把18世紀以後的這種英國隨筆叫作familiar essays(漫筆、小品文、隨筆)。
到了19世紀,隨筆散文成為英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一個分支,出現了一批著名的隨筆作家,如蘭姆、黑茲利特、德·昆西、利·亨特等。英國隨筆到19世紀發展到了一個頂峰,題材擴展到日常生活各個方面,作者的個性色彩也更為濃厚,名篇佳作甚多。承上述諸名家的餘緒,史蒂文森在19世紀末再次振興隨筆創作,是個承上啟下的重要作者。
在史蒂文森之後,隨筆在20世紀初期又繁榮了相當一段時間,出現一批作家,如切斯特頓(G K Chesterton)、貝洛克(H Belloc)、比爾博姆(Max Beerbohm)、梅內爾(AliceMeynell)、盧卡斯(E v Lucas) 林德(R Lynd)·米爾恩(A A Milne)等等。直到30年代以來,據說由於期刊減少,報紙版面緊張,具有親切漫談優點的隨筆已被具有更大吸引力的廣播和電視節目所取代,因而隨筆這種文學體裁頗有衰落之勢。(參見Ifor Evans:A Short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p 346)
雖然如此,隨筆這一具有三四百年歷史傳統的英國文學樣式,是不會一下子銷聲匿跡的,作者仍然時有出現,譬如說,小說家奧爾德斯·赫胥黎和吳爾夫就寫過不少隨筆作品。英國隨筆的前途究竟如何,還需要看今後的事實如何發展才能斷定。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