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作家寫作訪談選 方長安 宋時磊 蕭映 9787020183777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人民文學
NT$560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12*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當代作家寫作訪談選
ISBN:9787020183777
出版社:人民文學
著編譯者:方長安 宋時磊 蕭映
頁數:382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48847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ufeff周大新、邱華棟、梁鴻、邵麗、張悅然、孫頻等23位當代著名作家訪談實錄

內容簡介
精選周大新、邱華棟、梁鴻、邵麗、張悅然、孫頻等23位當代著名作家訪談。
蘊含對中國當代虛構與非虛構創作的思考,對古今文章的論析,以及作家本身的觀察。
展現中國文壇多元而充滿生機的現狀,期待未來文學的多維生態。

作者簡介
方長安,文學博士,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長江學術》《寫作》主編,中國寫作學會會長。出版專著8部,合著多部,發表論文180餘篇。
宋時磊,文學博士,武漢大學漢語寫作研究中心研究員,碩士生導師,中國寫作學會副秘書長、理事,《寫作》雜誌編輯部主任。出版各類圖書5部,發表論文90多篇。
蕭映,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寫作學會秘書長,武漢大學漢語寫作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寫作研究、現當代詩歌研究和跨文化交際研究。獲2017年「全球孔子學院先進個人」稱號。

目錄
001 文章千秋事?江河萬古流——熊召政訪談(楊曉慧)
017 大洋彼岸的「漂木」——洛夫先生訪談(甘建華)
060 知識分子的博愛、求索與擔當——周大新訪談(宋碩夫)
071 信與愛的烏托邦——徐則臣訪談(樊迎春)
084 文學批評、文學史與新興文類寫作——於可訓訪談(方舟)
100 「世界因變老而日益開闊」——王家新訪談(傅小平)
127 做一棵生長的樹——邱華棟訪談
150 我們這個時代還是需要「詩言志」——李少君訪談(育邦)
157 戰爭、人性與文學——鄧一光《人,或所有的士兵》訪談(曹露丹)
177 海外視角下的「中國故事」寫作——張翎訪談(張娟)
194 從非虛構寫作到虛構創作的轉向——梁鴻《梁光正的光》訪談(徐洪軍)
208 作家比別人背負的苦難更重——邵麗訪談(李勇)
219 非虛構寫作在努力拓寬文學創作的邊界——喬葉訪談(江磊)
233 江南與茶人精神世界的文學書寫——王旭烽訪談(宋時磊)
251 獨特的鄉村美學與多樣的學院品格——葉煒訪談(康春華、杜佳)
267 非虛構寫作的事實、自我與價值——普玄訪談(沈閃)
280 蔣勝男系列長篇歷史小說創作訪談(王婉波)
290 從「后先鋒」到編年體地理志寫作——夏商訪談(張娟)
308 80后、女性、悲憫或其他種種——孫頻訪談(謝尚發)
319 在現實與傳奇之間——趙志明訪談(李壯)
333 徒勞美學與受困的心——張悅然訪談(劉欣玥)
354 我一生的主題就是在寫「過錯」與「承擔」——李鳳群訪談(唐詩人)
368 被照亮的世紀冒險與個體風景——周嘉寧訪談(劉欣玥)

精彩書摘
做一棵生長的樹
——邱華棟訪談
邱華棟
一、以謙卑之心,書寫三千年北京城市史
被北部的燕山山脈和西部的太行山脈所環繞,在北京灣這塊扇形平原上,先後誕生了薊城、燕上都、秦漢廣陽郡、唐幽州城、遼南京城、金中都、元大都、明北平府和北京、清京師、民國北平特別市,以及今天的新中國首都北京。
在《北京傳》中,邱華棟以時間為線索,細述北京城的前世今生。「黃塵清水三山下,更變千年如走馬。」三千年,城市像地衣一樣,緊緊附著在大地上生長。風雲變幻、王朝更迭,舊城的廢墟上不斷「長出」新城。新城又在時間之繭中再度磨礪、蛻變。
邱華棟是「新北京人」。他出生於烏魯木齊,大學畢業到北京工作,迄今已有28年。剛來的時候,他一度住在長城腳下的村子里,每天蹲在一段野長城上,感受這個城市郊野的粗獷氣息。巨大的好奇心促使他不厭其煩地研究北京城的方方面面,小到郊區的一朵野花、一片草葉,大到海浪般靜寂起伏的天際線和隱秘錯雜的下水道系統。二十多年間,他搜集了四五百本有關北京城的書籍和史料,與此同時,他又作為城市生活的參与者與建構者,穿行於四通八達的街巷,見證后工業時代這座國際大都市令人訝異的快速發展。
2016年,英國作家彼得·阿克羅伊德的《倫敦傳》由譯林出版社引進出版。這部關於倫敦城的「錦繡之作」,幾乎立刻激發了邱華棟寫《北京傳》的雄心。在繁體版80萬字的設想里,他和阿克羅伊德一樣,意圖建造一座城市的迷宮,時間、人與萬物在其中縱橫馳騁。而最終實現的簡版,更像一個清晰的指引和勁健的骨架,它是邱華棟與繁忙的日常工作妥協的產物,是對龐雜的材料刀劈斧斫的結果。它的主章與副章的層疊結構,仍暗藏著被持續書寫、無限豐富的可能。
作家張新穎在讀了《北京傳》后說:「華棟本來是一個很有表演性的人,他很願意顯示自己才華的各個方面。但是他在寫這本書的時候也像變了一樣,他很謙卑,很耐心,很細緻。」
而在邱華棟看來,人並非城市的主宰,人附著在城市的空間當中。北京有三千年的城邑史,在這座城市中生活過一百代人。他在《北京傳》的後記里寫道:「我們這些城市的過客和大地上的短暫棲居者,必須謙遜地對待城市。」
作為一代新北京人,他傾慕當代的北京:摩天樓立面流動泛光,環線如層層漾開的鋼鐵漣漪,整個城市敏捷、年輕、開闊、舒展。他在許多地點觀察過北京的城市天際線,從景山山頂的觀景亭看起來最為動人:
「城內都是青灰色的衚衕四合院,一眼看上去平緩美麗,視線里沒有多少高樓和大煙囪,全是灰瓦的衚衕民居。天氣好的話,西部和北部的一抹遠山,山體的黛色襯著天空之藍,絕對是一個好視角。那個時候,北京三百六十度擴展的城市景觀,波瀾壯闊而又波瀾不驚地展現在你的面前。」
訪談人:請談談寫作《北京傳》的緣起。
邱華棟:2017年,讀到《倫敦傳》,挺興奮的。英國作家阿克羅伊德把倫敦當做一個人來寫,這種意識打動了我。我特別喜歡那本書,受了很多啟發。實際上我積累了二十多年關於北京的資料。從大學畢業來到北京以後,就有意識地開始收藏,各種各樣的文史資料起碼有四五百種。看了《倫敦傳》以後,激發我想寫一本《北京傳》的念頭。
2017年,有一次跟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的總編輯韓敬群聊天,他問我幹什麼呢,我說我在讀《倫敦傳》,然後說我也能寫一個《北京傳》,有點兒開玩笑的性質。結果那麼一說,過了一星期他就把合同給我寄來了。這樣我就「上套」了,不寫還不行了。因為工作太忙,我一直在看資料,一直在想怎麼寫這個稿子。真正下筆的時候,我發現對象過於龐大,不太好寫。我列了一個大綱,副題叫做「時空中的人與萬物」。我原來想寫80萬字,試著寫了兩章。一章叫《90年代的一個夜晚》,寫了一個人穿行在夜晚的北京,從傍晚六點一直到凌晨兩點,寫了兩萬字。寫完以後發現太個人化,比較文學性,所以那一章我放下了,也沒有收入成書的《北京傳》里,其實它充滿了個人的有意思的觀察和經驗。
我繼續尋找新的寫作的方式。後來想了想,一口氣拿出一本80萬字的書,從我個人的精力來講,從出版的節奏來講都很麻煩。所以我決定寫一個簡版,乾脆利落地,把北京3000年城市史的時間和空間的變化寫出來得了。確定了由繁版到簡版的轉變,是我這幾年時間里內心的一個變化。
這樣我自己心裏鬆了口氣,一下覺得比較有把握了。我有一個對象的設置。原來我設置的讀者是我的文學同行,他們看了我這80萬字以後確實很驚嘆。但現在不一樣,現在我設定為,一個普通人來到北京,他買了這麼一本書一看,很清楚地了解到我們偉大首都北京的3000年歷史是怎麼回事兒。我把目標調整了,實際上擴大了受眾,把個人化的感覺、經驗、視野隱藏起來,變得比較謙卑。
訪談人:《倫敦傳》浩瀚駁雜,而《北京傳》具有一個以歷史為線索的相對清晰的體例。能談談《北京傳》在取材上的考慮嗎?
邱華棟:我不想寫成一個「歷史上的人和事兒」,不想去重述歷史上的人物和事件。這個城市它像一塊地衣在大地上生長,我主要著眼于隨著時間推移它的空間結構的變化。
比如最早它是薊國的首都薊城。到燕國的時候,它作為燕國的都城,它在什麼位置,它有多大規模。到了漢代,它是廣陽郡的郡治,相當於一個省和州府之間的一個行政區劃。比地級城市大,比省會城市小。到了唐代它又是幽州。
特別是當代,城市副中心的建設,城市主政者總體的規劃,京津冀怎麼一體化,新機場落成主要是突出空間感。在這個空間感里有一個時間的線索。基本上是薄古厚今,越往後筆觸越細膩。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以來北京城的變化也非常大。
1949年以後,北京作為首都,它的重要性反而更加突出了。現在北京變成了世界十大都市之一。我的視角、感受,和其他作家不一樣。
我個人性格是喜歡《倫敦傳》那樣磅?的、蕪雜的東西,它適合我這麼一個新疆長大的北方人。但實在是工作太忙了,30多萬字的簡版,我覺得也實現了我的構想。我以一個小說家的剪裁得當,行文簡潔明確,一章章刻畫具體,加深了讀者對從古到今,特別是今天,2020年此刻的北京城市空間的理解。
訪談人:請談談《北京傳》全書的結構即主章與副章的構想。採取這種結構的目的是什麼?
邱華棟:主章我主要是寫城市的主體結構的變化,比如說從唐代的幽州城,到遼代和金代的五京之一,到元大都,城市的位置、空間就不斷地在移動、在改變。我在主章里主要敘述這個變化。
副章,選兩個小點,來突出這個年代北京城的特點。比如金代最突出的是「燕京八景」,這個說法是金章宗提出的。比如說老舍是寫北京的本土大作家,我就把他拎出來單列一章。骨架是主章,副章我考慮以後可以無限增加。比如我手裡還有很多材料都沒放進去,比如北京的野花有哪些、北京的動物、北京的植物、北京的下水道系統無窮無盡,可以一直往下寫。
主章寫到不同年代、朝代的城市空間感,副章就帶有我個人的觀察。比如寫到潭柘寺,那是我自己去的,仔仔細細地在寺里來來回回地跑,待上一天去觀察,我自己的體驗會強一點。
訪談人:這部書寫了多久?寫的時候狀態如何?
邱華棟:看材料的工夫是用了二十多年,寫了兩三年。然後2020年疫情期間我又用了兩個月的時間修改,就給出版社了。寫的時候,我的房間里掛滿了地圖,然後思考材料怎麼使用,如果能找到那個時候的音樂也拿來放一放,比如古琴、古箏、民樂。有關的圖片,比如遼代契丹人的衣著,有些畫冊也得打開看。總之是要喚醒對那個時代的感覺。每天書房裡頭都得換布景。把各種地圖、各種材料,變成當下要寫的這一章的內容。越往後越現代,到了當代就得放各種高樓的圖片,我的《世界建築》雜誌,大量的北京所有高樓的圖片、畫報,書房裡擺一屋子。就這麼一口氣寫下來。
訪談人:城市傳記有別於地方志和歷史學家的學術著作,在讀者的期待里,它應該是活的,具有生命色彩的,具有寫作者的個人特色的。在《北京傳》的寫作中,您如何在「述史」的同時突出個人的聲調?
邱華棟:個人色彩主要在於我對空間感的一些體會。作家劉心武對建築很關心。他說過,建築我們不要從外面看它,就像一個城市我們也不能從街道上匆匆而過。我們要進入建築的空間,作為一個生命個體,去感受這個空間,才對建築有所體會。你還要使用建築裏面的東西,比如說洗手間、大堂、咖啡館,是個酒店還得入住它的房間,才能獲得對這個空間完整的感受。
我在北京去的地方多,在一個大樓里上跑下跑,外面看看,裏面走走,感受具體的空間感。比如,實地勘察永定河河道,去通州了解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進展,我開著車來迴轉,體會城市副中心的空間感。比如出差我有意識選擇在大興機場出發降落,感受它進出是否便捷,空間設計、裝修材料、採光種種方面把它和三號航站樓做比較。我對這些建築觀察得還算比較細,有很多個人的體會,跟書齋里的學者寫的東西還是不一樣的。學者更多依賴於材料,我覺得寫一個城市,得在城市裡到處走動才行。進到建築的裏面,進到街巷裡。具體感受就化作了個人化的表達。
訪談人:您如何看待「城」與「人」之間的關係?不僅指帝王將相,還有城市裡三六九等的小人物。在一部城市傳記中,城中的「人」應該佔據什麼地位?
邱華棟:我覺得人是附著在城市這個空間當中的。事實上,北京兩千多萬人,芸芸眾生才是城市的主體。目前這本書主要是著眼于空間的變化,把王侯將相也放到次要的地位來審視,如果說再寫一個80萬字,更多的可能都是城市日常生活的情況。因為日常生活都是勞動人民創造的。
我是當記者出身的,我也觀察過一個煎餅攤一個上午的運營,看那賣煎餅的半天賣多少張煎餅,每個時段多少張。北京撿垃圾的人是什麼網路結構,我也做過調查。比如處理廢品收撿的人,他們有自己的網路,他們是怎麼處理這些廢品的,從哪兒收,又到哪個中心點處理,他們有他們的地盤和生活的空間,包括衚衕里的生活。涉及老北京衚衕生活有很多材料,我都看過,但我想了想,我沒有往裡寫,以後再說吧。
訪談人:在《北京傳》的結尾,你描述了一個高度數字化、充滿未來感的未來城市。如果這種願景成為現實,北京如何與其他國際化都市如巴黎、倫敦、紐約相區別?
邱華棟:技術可能是通用的。比如說手機的使用、移動網際網路的使用,但人還是在塑造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由當地的氣候、風物構成的,它一定是有識別度的。北京這個地方乾燥,人們喜歡吃牛羊肉,人的性格也改不了,生活習慣也改不了。另外,北京作為首都,它的政治性很突出。這些恰恰是這個城市不變的東西。它的地域文化,不管外在的建築空間、通信工具,智慧城市的信息方式如何改變,人本身還是地域性的人,還是攜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