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照遠 蔡家園著 9787570231676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長江文藝
NT$560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2*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微光照遠
ISBN:9787570231676
出版社:長江文藝
著編譯者:蔡家園著
頁數:234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49497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文藝評論家蔡家園的一部批評文論集,分為四輯。第一輯意在從宏觀上探討當下文學的諸多問題,如《日常敘事中的美學新變與精神建構》《當代意識、日常敘事與英雄塑造》《共情·共理·共象》,針對紅色題材創作、學者創作等情況作出了壼奧獨辟的研究探討;第二部分是針對當代作家及其作品的一些具體的評介文字,談論了包括劉醒龍、謝倫、何英、陳剛、張慧蘭等在內的一眾作家;第三部分是對影視戲劇作品和作者的研究探討;第四輯則是對書畫作品的理解和評介。

作者簡介
蔡家園,文學碩士,評論家、作家。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首屆理事、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湖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曾任《今古傳奇》主編,《新傳奇》周刊社長、主編,《文藝新觀察》常務副主編、《長江文藝評論》執行副主編。

目錄
第一輯
日常敘事中的美學新變與精神建構——由《長江文藝》雙年獎獲獎小說談開去
當代意識、日常敘事與英雄塑造——關於紅色題材創作的斷想
詩歌還能何為
一道獨特的文學風景線——略談「中國文學的寧夏現象」
回到兒童文學寫作「常識」
也談學人創作
第二輯
先生本色是詩人
由《山河袈裟》說開去
回到文學的初心
不一樣的「風景」
那個敏銳的「永遠的少年」
讓文字熠熠發光
在「往返」中重建故鄉——謝倫散文創作管窺
走向大視野與大境界——談朱朝敏的創作
左手快刀,右手甘露——漫說何英
在傳統與現代的夾縫中
關於《迴響》的N種讀法
「限制」敘事帶來的審美張力
咀嚼歷史與生命的況味——評謝絡繹的長篇小說《生與死間的花序》
工業敘事美學的新收穫——評陳剛的長篇小說《?槽馬》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評張慧蘭的《無回應之地》
鑄造自己的「暗器之王」
具有生命溫度的真誠書寫——評蘭善清的《千古一地》
尋找那屬於自己的「屋子」——評王哲珠的《寄居時代》
極簡背後的匠心與溫暖——讀黃海兮的《畫眉》《西鳳,西鳳》隨札
「張叉叉」引發的思考
第三輯
第四輯
後記

精彩書摘
任何一家成熟的文學期刊,都會追求自己的美學風格。這種風格在欄目設置和稿件取捨中會體現出來,當然,最鮮明的彰顯還是其舉辦的評獎。《長江文藝》雙年獎是長江文藝近年來打造的品牌,兩年一屆,目前已舉辦三屆。歷屆評出的作品大多具有較高的思想藝術水準,故而在文學界產生了較大影響,這個獎也因其嚴肅公正和含金量高而為作家們所看重。
本屆獲獎作品既有中短篇小說,也有詩歌、散文和評論。囿於篇幅所限,本文只討論小說。本屆獲獎小說共8部,中篇小說為《成人記》(薛舒)、《會見日》(曹軍慶)、《來訪者》(蔡東)、《尼羅河女兒》(孫頻),短篇小說為《風很大》(鄧一光)、《馴猴記》(包倬)、《會唱歌的浮雲》(葉兆言)、《父親的長河》(鍾求是)。這些作品匠心獨運、各有千秋,大體代表了《長江文藝》近兩年所發表小說的最高水準。它們曾多次被各種文學選刊轉載,放在當下小說創作格局中來審視也有一定代表性,因而其「樣本」意義不言而喻。也就是說,這些小說不僅體現著《長江文藝》的美學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著當今中國文學發展的趨勢與特點。
儘管這些小說題材不同、主題各異、風格多樣,但是它們均聚焦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記錄生活本相的同時又力圖穿透生活表象,巧妙融合個體性與公共性,深入探索時代劇變中人的複雜生存境遇和精神困境,為日常敘事注入了新的美學內涵,為新時代怎樣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新經驗。
我們知道,自新時期以來,隨著思想解放運動逐漸深入和社會生活日新月異變化,文學觀念不斷發生嬗變,正面表現集體、崇高、英雄、重大題材的宏大敘事逐漸式微,而表現個體、渺小、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日常敘事逐漸勃興並成為主潮。日常敘事放棄了史詩性建構,由聚焦重大社會問題轉向關注個體生存狀況,書寫時代變遷中普通個體的日常經歷與生命感受,建構起新的文學空間,催生了新的美學表達,推動著中國文學螺旋式向前發展。
當日常生活成為文學敘事的主要內容之後,作家們基於不同的價值立場和審美觀念,對「日常生活」的理解與表現並非完全一致、一成不變。在先鋒文學與尋根文學中,日常生活的象徵意義得到強化,日常敘事成為消解宏大敘事的武器;在新寫實小說中,原初的、瑣碎的、「毛茸茸」的日常經驗成為書寫中心,感性實踐得到凸顯,深度意義被取消;私人化寫作聚焦物質化、慾望化的日常生活,通過強調個人經驗來彰顯個體價值;新歷史小說由「大歷史」轉向「小歷史」書寫,關注日常歲月中普通人的命運沉浮,具有個人化、碎片化、民間化的特點;底層文學關注底層、邊緣人群的日常生活,突出了倫理道德價值四十多年來,日常敘事的發展流變從一個側面折射著中國文學的變遷,不僅深化了文學對「人」的發現與理解,而且拓展了文學表現疆域,豐富了時代審美內涵。但是,因為它拒絕宏大生活,所以也限制了作家的視野與想象,導致大多數關於日常書寫的作品無法超拔于庸常現實,既不能潛入幽深的生命根底,又不能抵達遼闊的星辰大海,實現自由的審美創造。一方面,作家們放棄了總體性視野,單向度聚焦市場主導下的物質生活、消費生活或者是某種哲學觀念籠罩下的生命狀態,忽視了日常生活原有的多樣性、豐富性與活潑性,對複雜的生活進行簡單化處理;另一方面,作家們弱化了理性批判精神,過於強調日常生活的碎片化、平面化、感性化,忽略了將個體性的情緒、情感與思想轉化為公共性的人文精神,放棄了對深度意義的追問和對價值理想的建構。其實,隨著市場經濟全面啟動和大眾文化勃興,日常敘事危機在20世紀90年代之後的文學創作中呈愈演愈烈之勢,引發了文學界的反思,譬如對文學不及物的批評,就是集體性焦慮的集中表現之一。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