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奮鬥1600-2000 (美)徐中約著 9787509017531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當代世界
NT$878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2*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中國的奮鬥1600-2000
ISBN:9787509017531
出版社:當代世界
著編譯者:(美)徐中約著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48992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讀者對象
大眾讀者

編輯推薦
一部具有深遠影響的中國近代史經典著述
自1970年面世後歷經5次修訂,此次對內容重新審校、訂訛,同時擇選珍貴配圖,努力為讀者呈現一部客觀翔實的著作。
講述了400年來中華民族積極求索與努力抗爭的歷史
400年來中國近代社會之巨變,不是一段西方因素不斷輸入而中國僅僅被動回應的歷史,而是中華民族主動上下求索、積極變革,最終有所蛻變的抗爭史。
不囿於任何一家學說、一種主義,立場客觀冷靜
參考巨量檔案文獻及研究著述,以公正克制的史觀,以跨學科的方式,寫就了這部著述。
媒體推薦
能擺脫西方漢學的陰影,以英文為媒介,向西方世界描述近四百年中華民族的掙扎歷程,以近代之崛起為主線,帶出一段跨越文化偏見的歷史,徐中約教授在1970年首版的The Rise of Modern China,成為一本具有深遠影響的經典著作。
——郭少棠,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
這本關於中國近代史的著述在史學界和凡是開中國近代史相關課程的大學生那裡,幾乎無人不知。直到今天,在西方大學圖書館裡,此書依然有很高的借閱頻率,是學界公認的中國近代史的經典著作和教科書。
——張鳴,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作者能對一系列重要歷史人物的性格和行為動機,展開一種機智的、暗含幽默感的、富於獨到見地的陳述甚至於刻畫。黃仁宇擅長於此,而徐中約也以其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風格擅長於此。
——雷達,評論家、研究員
此書的客觀性、廣涵性、折中性,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裡的折中性並非貶義,而是在複雜的歷史問題面前不貿然下結論,客觀地引述各方意見,讓讀者自己去求尋可靠答案不忽視難以把握的歷史潛流,不回避尖銳矛盾,堅持正面的從容剖析,讓史實說話,是它的又一特點。
——第四屆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評審委員會
所獲獎項
榮獲第四屆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
著者簡介
作者 徐中約(Immanuel C Y Hsu,1923—2005),生於上海,中國近代史研究傑出學者。1946年畢業于燕京大學,1954年獲得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曾任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歷史系主任、”教授研究講師”、榮休教授。學問嚴謹,著有《中國進入國際社會的外交,1858—1888年》《伊犁危機:中俄外交研究,1871—1881年》等。
譯者 朱慶葆,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主任,江南大學黨委書記,專治中國近代史和當代臺灣研究,著有《鴉片與近代中國》等。
計秋楓,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專治中外關係史和國際關係史,著有《歐洲的夢想與現實》等。
審校者 茅家琦,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歷史研究所所長、臺灣研究所所長,太平天國研究專家。
錢乘旦,英國考文垂大學名譽文學博士,英國皇家歷史學會通訊會士,現任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國家社科基金專家評審組成員、國家教材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委員、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中國歷史研究院學術委員。

內容簡介
本書自清朝立國起,下迄21世紀,縷述四百年來中國近代社會之巨變。作者明確指出,這段艱難的歷程並非如大多數西方漢學家所言,是一段西方因素不斷輸入而中國僅僅被動回應的歷史。從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反對外來因素的民族抗爭,以及在新的天地裡尋求一條求生之道等線索,作者細緻描摹了近代中國內部社會的動盪和發展的重要動力,向世界講述了一個古老的儒家帝國歷經艱難險阻,蛻變為一個近代民族國家的歷史。
作者雖身處歐美學界,但通過本書表達的是以中國人的身份對近代中國發展進程的看法,這種表達不屬?任何一家學說、一種主義,是一種折衷調和的歷史觀。徐中約先生以超越意識形態、階級、黨派和文化的眼光,懷抱對各色歷史人物的寬容和善意之心,公平公正、客觀冷靜地看待歷史事件,同時參考了巨量的檔案文獻及研究著述,以跨學科的手法,努力為讀者呈現這部描述近四百年來中華民族掙扎歷程的史學著作。

目錄

出版前言 i
中文版序 ?
繁體版序 ?
英文版第六版序 ?
英文版第一版序 ?
近代以為紀元表 ?
貨幣及度量衡折算表 ?
序 編
第一章 “近代中國”的概念 2
第一編 傳統制度的延續(1600—1800)
第二章 清帝國的興盛 14
第三章 政治和經濟體制 32
第四章 社會和思想狀況 49
第五章 對外關係 65
第六章 國運逆轉:由盛到衰 87
第二編 外患內亂(1800—1864)
第七章 廣州貿易體系 98
第八章 鴉片戰爭 118
第九章
第二次條約安排 137
第十章 太平天國運動、撚軍起義及回民起義 154
第三編 外國帝國主義加劇時期的洋務運動(1861—1895)
第十一章 清朝中興與洋務運動 180
第十二章 對外關係與宮廷政治,1861—1880 年 205
第十三章 外國侵佔中國臺灣、新疆等地與安南 218
第十四章 帝國主義加緊擴張:日本侵略朝鮮與”中國的瓜分危機” 231
第四編 維新變革與革命(1898—1912)
第十五章 1898 年的維新運動 248
第十六章 義和團事件,1900 年 269
第十七章 清末新政和立憲派 283
第十八章 晚清的思想、社會和經濟變化,1895—1911 年 291
第十九章 歷史透視下的清王朝 306
第二十章 革命、共和與軍閥割據 313
第五編 主義與抗戰(1917—1945)
第二十一章 思想革命,1917—1923 年 340
第二十二章 思潮澎湃和反帝運動中的國家統一 356
第二十三章 國民政府:挑戰重重的十年,1928—1937 年 374
第二十四章 全面抗戰,1937—1945 年 395
第六編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長
第二十五章 解放戰爭,1946—1949 年 422
第二十六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十年 440
第二十七章 中蘇分裂 457
第二十八章 “國民政府”在臺灣的統治 471
第二十九章 中國”重入”國際社會 482
第三十章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502
第三十一章 中國的崛起 525
審校後記 546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