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6*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 (三部曲) ISBN:9787101162097 出版社:中華書局 著編譯者:列文森 叢書名:中華學術有道 頁數:572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46679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本書系海外中國學研究的經典名著,持續影響了數代研究者,是一部無法繞過的著作。其中很多精彩的觀點,以及書中提出的問題乃至思考問題的方式與角度,都獨特而深刻,富於洞察力,對於解讀中國近現代史的走向乃至兩千年帝制中國的運行機制極有啟發。 本書譯者費三年之功譯畢全書,且對中文引文和徵引文獻進行了全面細緻的還原工作,進入出版環節后,又精心打磨譯文,使之更為準確、流暢,在忠實于英文版原文和符合中文讀者的閱讀習慣兩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可以說,給學界和廣大讀者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準確可靠的中文譯本。內容簡介 本書從哲學思想、官僚制度、政治文化、社會心理和理想人格等層面,生動分析了儒家文化的精神特質以及儒家社會與政治的本質特徵,重點論述了儒家文化在中國走向現代化過程中的角色與命運,洞見迭出。全書以其宏大的架構和所討論的問題的重要性,成為中國研究領域無法迴避的經典巨著。 在書中,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命題,如傳統與現代、歷史與價值、保守與激進、東方與西方、民族主義與世界主義等,在本書之後的眾多甚至是任何一部中國近代思想史的研究著作中,都可見到對這些問題或明或暗的回應。列文森的價值早已超出了著作本身,他的思考與寫作方式,他提出問題的角度,至今仍啟發著一代又一代學人。作者簡介 季劍青,1979年生,安徽肥東人。200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曾任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文化所研究員,現為北京大學長聘副教授,主要從事民國北京都市文化和中國近現代文學與思想研究。著有《北平的大學教育與文學生產:1928—1937》《重寫舊京:民國北京書寫中的歷史與記憶》《新文化的位置:「五四」文學與思想論集》,編有「傳燈:當代學術師承錄》(與張春田合編)、《北平味兒》,譯著有《中國現代女性作家與中國革命,1905一1948》《趙元任甲年自傳》。在《文學評論》《近代史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讀書》等刊物上發表各類文章數十篇。目錄 譯者導言總序 第一卷 思想連續性問題 前言 導論:特殊和一般的歷史求索 第一部分 早期現代中國思想文化的色調 第一章 清初思想中經驗主義的流產 1 對唯心主義的批判 2 科學與清代的經驗主義:它們相合的程度 3 科學與清代的經驗主義:它們的非同一性 4 騷動和穩定:對之前一個論斷的回顧 5 結論 第二章 明代和清初社會中的業餘理想:來自繪畫的證據 1 社會與藝術中的明代風格 2 學者反學院主義的悖論 3 折中主義與鑒賞力 4 結論:作為業餘理想之腐蝕劑的現代化 插曲:儒教以及它與道家的聯繫的終結 第二部分 中國文化的現代變形:思想選擇的張力 第三章 中國本土選擇中的折中主義 1 時間的考量變成空間的考量 2 曾國藩的折中主義 3 「中國」在普遍價值判斷上遭受的侵犯 第四章 體和用 1 合理化 2 謬誤 3 「體用」概念哲學意義的弱化 4 拒斥「體用」和拒斥革新:倭仁 5 拒斥「體用」和尋求新的合理化:經典的認可 第五章 今文學派和經典的認可 1 給中國歷史注入新價值:康有為 2 今文經學認可的失效 第六章 現代古文經學對今文維新學說的反對、反動和革命 1 反動的古文經學的攻擊 2 革命的古文經學的攻擊 3 經書與歷史 第七章 民族主義在脫離過去中的作用 1 對滿族的攻擊 2 文化主義和民族主義在爭取忠誠上的競爭 3 傳統被重新整合入民族主義 第八章 對普遍有效性的強調:(1)維護傳統 1 「擇東西之精華」 2 蔡元培的例子 3 「物質」與「精神」:「體用」合理化方案的末路 第九章 對普遍有效性的強調:(2)攻擊傳統 1 儒教、基督教以及中國的選擇 2 反傳統主義對民族主義的壓力 3 民族主義面對的社會壓力:既要推動傳統的僵化, 又要否定傳統的僵化 4 對傳統精神中創造力僵化的指控 第十章 共產主義 1 共產主義對痛苦的中國知識分子的吸引力 2 殘餘的傳統主義 3 對傳統主義的讓步:理性的策略還是情感的投入? 4 階級分析 5 「反傳統主義—本土主義」的融合 第十一章 西方列強與中國革命:文化變革的政治面向 結語:新詞彙還是新語言 1 歐洲和中國的詞彙變化:藝術與觀念 2 語言的變化和連續性問題 註釋 參考文獻 第二卷 君主制的衰敗問題 前言 第一部分 殘跡的意味:最後的儒教與君主制(I) 第一章 君主制神秘性的喪失 1 作為喜劇人物的洪憲皇帝 2 晚清:儒教被重新界定為現代思想的對手 3 民國:儒教與君主制觀念的窄化與交織 第二部分 張力與活力 第二章 儒教與君主制:基本的對峙 1 張力的記錄 2 與封建主義的關係 3 與法律的關係 4 異族征服的因素 第三章 儒家官僚制人格的演變 1 貴族制、君主制與官僚制:三重奏的三個樂章 2 作為君主抑制貴族制的工具的官僚制 3 作為君主抑制官僚制的工具的貴族制 4 儒家官僚階層的反抗 第四章 儒家內部的基本對抗 1 內與外 2 私與公 3 家庭與宗族 4 個性與學術 5 先例與法規 6 自由與監督 第五章 儒教與君主制:專制控制的限度 1 道德主義 2 忠誠 3 恐怖 4 權力的餡餅 5 「太極」 6 普天之下 7 朋黨 8 德性、權力與無能為力 9 國家與皇室 第三部分 張力線的斷裂 第六章 官僚制長期不為社會革命所動:儒教的作用 1 君主與人民 2 「寄生蟲」效應 3 智識勞動的重要性 第七章 官僚制的脆弱之處:思想上的受攻擊點 1 太平天國對儒家當權者的抨擊的新鮮之處 2 儒家內在性學說的關鍵特質 第八章 太平天國對儒家之「天」的衝擊 1 「傳統的」叛亂者:與太平天國在觀念上的分歧 2 太平天國的「天」與權力的超驗氛圍 3 《聖經》作為經書之接替者的意義 4 太平天國與儒家的關係 5 太平天國的平等主義 6 太平天國的獨特衝擊在心理上造成的反響 7 儒教與官僚制功能的分離 第四部分 意味的殘跡:最後的儒教與君主制(II) 第九章 時代錯置的形成 1 革命的名與實 2 形式與內容 3 殘餘的君主制和日本人支持的意圖 結語:日本和中國的君主制的神秘性 註釋 參考文獻 第三卷 歷史意義問題 前言 第一部分 脫離歷史 第一章 微弱的生命:廖平與儒教和歷史的分離 1 生平 2 原創性問題 3 從典範到預言 4 從預言到終結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