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記憶中的那些新華書店 汪耀華 9787208188891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人民
NT$62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6*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上海,記憶中的那些新華書店
ISBN:9787208188891
出版社:上海人民
著編譯者:汪耀華
頁數:367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4616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眾
本書是上海新華書店部分領導和員工的從業經歷回憶錄。本書前言梳理了1949年至2007年上海新華書店的發展歷史,收入的原上海新華書店所屬各店部分領導和員工撰寫的52篇文稿,追憶了各作者于不同歷史時期在新華書店工作的經歷。作為口述歷史,本書具有珍視歷史、堅守現在、定向未來的深遠意義。

內容簡介
本書以上海新華書店格局演變為面、發展節點為點,邀請了曾經的區、縣新華書店經理等53位負責人梳理從1949年至2007年上海新華書店的黃浦區店、南市區店、盧灣區店、徐匯區店、閔行區店等24所門市部的發展歷史,結合史實和數據,講述親歷親見親聞的創業守業、賣書讀書的職業生涯中值得留戀的人、事、書、店等,展現上海新華書店發展的關鍵拐點及軌跡脈絡,記錄書店工作人員在領導機構變動、書店合併分立,以及破產清算、改制、上市等不同時期矢志不渝投身出版行業的往事,並以此致敬前輩、鼓勵後人。

作者簡介
汪耀華,上海人民出版社編審,上海市書刊發行行業協會副會長、秘書長,上海聯合書業會展有限公司總經理,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常務理事。長期從事中國近現代出版史研究,編著並出版:《書道——中國書業職業精神培訓必讀》《書街——上海福州路文化街長卷》《民國書業經營規章》《1948 年上海老書店地圖》《「文革」時期上海圖書出版總目(1966—1976)》《1843 年開始的上海出版故事》《上海書業名錄(1906—2010)》《商務印書館史料選編(1897—1950)》《中國近現代出版法規章則大全》《上海出版簡史(1978—2018)》《商務印書館簡史(1897—2017)》《中國出版人之歌(CD)》《書業敘事——「作業本」上的戒尺》《上海主題書目(2018 年•2019 年•2020 年)》《上海圖書廣告選本1980—2021》等。

目錄
序 | 珍視歷史,堅守現在,定向未來 | 李 爽 | 001
前言 | 前輩們走過的路、開過的店 | 汪耀華 | 001
黃浦區店
我的南東情懷—— 記憶中的點點滴滴 | 梁愛玲 | 043
繼承傳統,創新發展—— 憶學術書苑 | 嚴鍾麟 | 058
黃浦區店浦東地區網點簡說 | 郭琴龍 | 064
挖防空洞二三事 | 姚德令 | 067
「痛心」的往事 | 戴玉楠 | 071
南市區店
我記憶中的新華書店 | 謝惠忠 | 076
盧灣區店
盧灣:激情隨記 | 李廟林 | 088
淮海路新華書店擴建紀實 | 李根寶 | 092
徐匯區店
記憶中的徐匯新華三十一年| 錢永林 | 099
長寧區店
小長寧,大發展 | 沈琴娥 | 111
難忘「三山」 | 路文彩 | 117
靜安區店
回憶計劃經濟時期的書店 | 高若儀 | 124
上海海防路新華書店房屋產權證的由來 | 錢永林 | 127
難忘的靜安區店十四個月 | 馬一勤 | 130
普陀區店
傳承始於心 服務始於行 | 薛 天 | 137
新華書店普陀區店湧現了尹鵬、王彩妹等先進人物 | 余金娣 | 142
閘北區店
幾經變遷的共和新路新華書店 | 虞忠偉 | 149
曇花一現的交通書店 | 滕代東 | 152
崇高的責任 光榮的使命 | 陳志華 | 154
虹口區店
在新華書店的日子里 | 余嘉禾 | 160
上海工具書店開張期間的一段佳話 | 刁彭年 | 163
楊浦區店
發展才是硬道理 | 周永福 | 168
我的色彩人生—— 書店從藝記 | 劉洪林 | 178
圖書發行與建店生涯的體會 | 許根夫 | 184
寶山區店(吳淞書店、寶山縣店)
寶山的崛起 | 朱 偉 | 190
新華伴我成長 | 張金福 | 195
懷念江灣書店 | 路文彩 | 197
閔行區店(閔行書店、上海縣店)
「一門」瑣談 | 朱 政 | 203
閔行區第一家中型門店(莘庄門店) | 汪鎮華 | 207
閔行區新華書店三五事 | 王寶興 | 213
延安東路新華書店
敢於接受挑戰的延東人 | 沈勇堯 沈桂珍 | 220
延東人,為了上海書城 | 劉承鳳 | 226
上海科技書店
往事回憶—— 憶在中國圖書發行公司的二十年 | 王根才 | 233
大 山深處的「都市圖書流動供應隊」—— 回憶上海後方基地743書庫 | 王根才 | 239
別開生面的暑期書市 | 魏綏之 | 244
上海科技書店實行開架售書(等5篇) | 魏綏之 | 248
上海音樂書店
多姿多彩的上海音樂書店 | 丁守垠 | 257
我與上海音樂書店的情緣 | 沈承先 | 264
我在音樂書店的日子里 | 陳志華 | 266
浦東新區店
19 92年至2002年的十年,浦東新區店銷售、利潤翻了三番 | 杜士衡 | 271
嘉定縣店
豐富多彩的活動,提升書店的形象 | 許 鳴 | 278
川沙縣店
在農村圖書發行上成績卓著 | 杜士衡 | 285
南匯縣店
記憶中的南匯新華書店 | 韓 波 | 291
奉賢縣店
我在新華書店的那些事 | 錢 瑛 | 298
青浦縣店
從田間賣書走向農家書屋 | 吳康康 | 304
做營業員的喜與樂 | 張月華 | 307
松江縣店
我和共和國同齡—— 松江新華書店變遷史 | 張傳耀 | 314
金山縣店
金山新華書店在不斷的改革中,求得發展 | 陳 斌 | 321
崇明縣店
我在崇明新華書店的20年 | 邱利群 | 328
附 錄
記憶中的上海美術書店 | 王惠娟 | 349
上海新華書店的網點布局 | 郁 嚴 | 334
難忘軍民送書情 | 李中玉 | 337
從7000萬元做到4 75億元,還是有件遺憾的事 | 謝佳華 | 339
后 記 | 汪耀華 | 351

前言/序言

讀了本書收錄的眾多新華同仁的回憶,頗有感觸。我和大家一樣,都有新華情結。這本書可以說是上海新華書店的一個剪影,值得我們珍視。
作為上海新華人,我們需要首先記住的是兩個日子: 一個是1949 年5 月27 日上海解放;另一個是1949 年6 月5 日新華書店臨時第一、第二門市部分別在福州路和河南路開業,奠定了我們整個上海新華書店及今天的三個單位「上海新華髮行集團」「上海新華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新華傳媒連鎖有限公司」的基礎。新華書店從1937 年在延安創辦至今已走過了87 年,跨越了四五代人。「新華」 這兩個字深入每一個中國人內心,對於每一代人而言,從童年、少年到青年、中年、老年,新華書店已然成為許多人的情懷。
回望過去,珍視歷史
我是山東人,出身教育世家,祖父母都是老師,他們很注重對我文學、藝術修養的培養。童年跟著祖父母接觸的印象最深的商店就是濟南的新華書店門市部,「新華」這兩個字不僅印入我童年的心靈,更貫穿從童年、少年到青年的整個人生成熟的過程。1988 年我到上海讀大學,讀的是經濟專業,正逢中國改革開放的起步階段,那個青年時期的我有很多的迷茫,從某種意義來說是閱讀拯救了我,並成就了我今天的一切。那時候我幾乎每天都去新華書店,一本一本地閱讀,讀哲學、讀文化、讀管理、讀心理學。那時,我是一個讀者。新華書店幫助我度過了迷茫的青年時期,建立了自己的思想體系和價值評判體系,形成了不斷成熟的認知模式。印象深刻的是長寧區新華路的新華書店,就在我家隔壁,記得當時跑過多家書店沒有找到德斯蒙德·莫里斯(Desmond Morris)的《裸猿》(The Naked Ape)三部曲,竟然在隔壁的新華書店中找到了,想來,我與新華早早結了不解之緣。所以,作為讀者, 我對新華的感情很深厚。某種意義上,這些都引導我來到了新華。2006 年,因著新華改制,我成為了新華人。
通過本書,能夠很清晰地看到從1949 年上海新華書店開業到2000 年上海新華髮行集團成立,到2004 年多元化改制,再到2006 年股份制上市,我們歷經的點點滴滴,那些我們新華人的高光時刻。眾多新華人付出的心血歷程,值得我們無比珍視。
立足今天,堅守現在
隨著國家政策的變化和改革開放的深入,上海新華面臨了很多問題,接受了許多挑戰,對新華人來說也萌生了很多困惑。一方面,是我們從壟斷的企業轉變為市場化的企業,積極主動地適應市場需求, 在堅守主業「為讀者找書,為書找讀者」的同時,需要自我實現一個良性的循環,自負盈虧,在一個純粹的市場中尋找平衡。這時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如何傳承歷史上新華人的優良傳統,同時不被純粹的市場經濟碾壓。另一方面,是如何建立新的商業模式和提升新的自我生存能力。毫無疑問這一切對於新華人來說,意味著巨大的壓力、巨大的挑戰。有些問題到今天還沒有答案,如何釐清?如何形成合力?再如新華書店這個品牌應該如何堅守,在當下與其他書店相比究竟應該展現哪些不同?如何切實通過商業經營來輔助實現最終目標?多元化經營和主業之間究竟如何互哺?如何弘揚主業?這些都是需要我們不斷地思考、再反思的問題,也是我作為曾經的上海新華髮行集團的經營者、作為上海市書刊發行行業協會的會長常常思考、久久思考卻還沒有找到答案,但是我仍認為有必要繼續思考,並且需要早日破解的難題。
難能可貴的是,在這本書里,我看到了我們新華人本著對「新華」二字的絕對熱愛,展現了上海新華新的形象。
我來新華十八年,堅守十八年。不斷接受來自市場和多元化運營的挑戰,新華書店品牌為上海新華髮行集團授權上海新華傳媒股份所屬上海新華傳媒連鎖使用,並不直接管理髮行業務,上海新華髮行集團採取了各種措施支持新華書店主業。作為上海市書刊發行行業協會的負責人,我分析了當今的一個困境,隨著閱讀人群的減少、閱讀模式的改變、網上銷售的盛行,實體書店和網絡書店之間應建立怎樣的關係?新華書店的網絡書店和實體書店究竟如何并行?在城市人文建設當中,作為新華人的我們應該履行怎樣的職責?我認為這些問題都是當前需要思考、需要面對的。但是核心不變,依舊是營造閱讀氛圍、提供閱讀服務、打造文化自信自強的上海樣本,在堅守傳統的同時,體現當代性,賦予新華更新的精神內核。
展望明天,定向未來
這本書讓新華人有了一種歸屬感,今年,上海新華書店已經走入75 周歲,書中既有資深專業人士的概括性梳理,又有各部門同仁的詳細的回顧記錄,故事很生動,都是史實性的記錄,非常有價值。
毫無疑問,世界在發生變化,人類需要不斷前行,我們新華人在文化建設、閱讀引領、心靈安慰等方面應該有所作為。引領文化氛圍,需要堅定的價值取向和價值理念,如何向前走,如何與新的技術手段接軌,各項活動的舉辦與閱讀的推廣之間應如何有機結合?都是我們需要深度思考的,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圖書和閱讀仍舊是我們的核心,是我們的本源。而有關先進文化的圖書更是我們必須大張旗鼓、旗幟鮮明地推進的。文化責任應當是我們新華人的責任,是我們理所當然、毫無疑問的精神內核。
百年來,很多書店開開關關,生命周期短暫。相比較下來,新華書店走過87 年,上海新華書店迎來了75 周年,真是不容易。我們必須有所依託,按照黨和國家確定的文化責任的精神內核一直走下去。堅守這樣的精神內核,並不斷強大,發揮影響力作用,這是我們的使命擔當,需要我們所有的新華人不斷努力推進。
所以,我們既要「回望過去,珍視歷史」,又要「立足今天,堅守現在」,更要「展望明天,定向未來」。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