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1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宋明儒學的性道神化 ISBN:9787201199276 出版社:天津人民 著編譯者:馬強才 姚永輝 范立舟 叢書名:經學與理學叢書 頁數:405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45012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梳理了《詩》《書》《禮》《樂》這四部儒家經典產生的歷史背景及經學的流變過程,尤其是宋代哲學家在詮釋《詩》《書》《禮》《樂》四部儒家經典時的思想創新,揭示了這四部經典在宋代儒學形成中的學術貢獻。本書主要討論了「樂教」與「詩教」;《尚書》與詩、禮的關係;兩宋《儀禮》學以及朱熹禮樂觀;最後結合馬一浮「三禮類」書目討論了學禮與治禮,最終將儒學的目標定位在「完善的人」。目錄 引論第一章 由學而教與「詩樂」分合 第一節 「六藝」傳「禮」 第二節 孔子論「學」 第三節 學以養德 第四節 隱聖好學 第五節 少學老教 第二章 樂教與詩教:從西周到孔子 第一節 律以和人:先秦兩漢的樂教思想 第二節 由樂而生:「詩」之興起 第三節 賦詩言志:詩的一種用法 第四節 詩樂合同:「興于詩,立於禮,成於樂」 第三章 鄭衛之音:詩樂分離后的闡釋難題 第一節 從鄭聲淫到鄭詩淫:《詩》文本屬性調整的闡釋傾向 第二節 「美刺」之說與德行「教化」:漢代《詩》學的「歸一」 第三節 「思無邪」如何可能:詩歌教化功能的理論建設 第四章 以「詩」解《詩》:人情與物理的闡釋學意義i 第一節 勸善:《呂氏家塾讀詩記》《詩集傳》的共同追求 第二節 尋詩:王質《詩總聞》的闡釋理路 第三節 初心:袁燮、楊簡《詩經》學的思想內核 第五章 宋代理學視閾下的《尚書》詮釋 第一節 《尚書》與儒學復興 第二節 《尚書》與二程洛學 第三節 《尚書》與二程後學:以楊時為中心的考察 第四節 《尚書》與蘇氏蜀學 第六章 經典與政治之間:荊公新學、新法對詩書禮的學術探尋和具體實踐 第一節 《三經新義》與王安石的教育理念及政治構想網二 第二節 荊公新學與熙豐新政 第三節 王安石對《周禮》的詮釋及與理學意見之差異 第四節 荊公新學經典闡釋的時代意義與學術史地位 第七章 兩宋《儀禮》學的發展潛流:以實踐為視角 第一節 經典與實踐的互動:《儀禮》經學、儀注與禮議水C 第二節 政治實踐的訴求:北宋時期對《儀禮》的考證與辨析 第三節 製作士庶儀典之需:北宋時期對《儀禮》的改編與禮義解讀 第四節 延續與新變:南宋時期實踐訴求下對《儀禮》的校注與解讀方法的提升 第五節 評價與認識:王安石科舉廢《儀禮》的影響與韓愈《儀禮》難讀論 第八章 從禮樂之實到禮樂之用:對朱熹禮樂觀的再檢視 第一節 從為學到為道的過程論:興于詩,立於禮,成於樂 第二節 直面肯綮:何以為「樂」與以何「成於樂」 第三節 禮樂二字相離不得:異用同體的內在邏輯與聯動機制 第四節 改造或折衷:禮樂實踐中的困境與解決之道 第九章 學禮與治禮:從馬一浮編纂書目之「三禮類」談起 第一節 知類通達:馬一浮的刻書計劃與知識體系架構 第二節 學禮之門徑:馬一浮編纂書目中「禮類」選目及其特點 第三節 治禮之嗝矢:以《仲尼燕居》解「禮以義起」 第四節 將「義理」落於「自家」:「禮以義起」的實踐決斷 參考文獻 後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