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鄉建-藝術介入雲南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鄒洲 9787100233057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NT$750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4*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藝術鄉建-藝術介入雲南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ISBN:9787100233057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著編譯者:鄒洲
頁數:317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41897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藝術家及設計師,藝術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成果,理論與實踐並重,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研究。
深入雲南村落,實地調研藝術介入鄉村建設過程,案例真實豐富
涉及民居建築、傳統工藝、民族服飾、民族樂舞、視聽藝術、應用戲劇等諸多門類,為傳統村落的建設發展提供多種思路
數十幅實地拍攝的高清圖片,四色印刷,圖文並茂,感受藝術與傳統的碰撞。

內容簡介
鄉村振興戰略的出臺,使”鄉村”成為當下中國的關鍵詞。鄉村建設的潮流方興未艾,從中衍生出許多”鄉村+”的概念,”鄉村+藝術”便是在這股鄉建潮流中湧出的新概念。藝術鄉建是當前”鄉村+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其主旨是以藝術介入鄉村建設,使藝術成為提升鄉村社會價值的手段。
本書作者團隊以雲南特色村落為單位,系統開展有代表性、極富特色的鄉村調研與藝術介入實踐工作,重點關注”整合藝術”,同時涵蓋了不同的藝術門類在鄉村中以各自的方式觀察及介入鄉村社會發展的過程,為雲南傳統村落的原住居民在現代生活背景下的何去何從提供參考的依據和問題解決的思路。
本書的各部分由實踐和研究後總結形成的案例及方法形成,討論雲南傳統村落在藝術干預保護和發展過程中發生的變化,對正在進行藝術文化和鄉村發展工作的讀者和鄉村工作者提供多種啟發。

作者簡介
鄒洲,雲南藝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設計學院環境設計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負責人,雲南省美術家協會環境設計藝委會副主任,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項目評審專家,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文旅部《中國設計大展》、北京國際設計周、國家藝術基金特邀參展人。曾主持並完成國家級、省部級科研和教學改革項目十余項,近年來致力於建築藝術遺產及傳統村落保育與活化的教學與研究工作,通過藝術助力帶動傳統文化的保護與發展。出版《雲南傳統村落保護計劃系列叢書》《雲南少數民族人文居住空間傳統營造技藝特色研究》等十餘部專著。

目錄

第一章 ??緒 論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框架
五 研究綜述
第二章 ??基於傳統村落價值的內生性動力的理論與運用
一 傳統村落的價值、意義和面臨的問題
二 “設計介入”和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之間的關係
三 環境影響與民居的演化
四 爭議:當代民居的困局
五 當代民居的演化——以白甸村為例
六 小結
第三章 ??雲南少數民族人文居住空間傳統營造技藝研究與改良實踐
一 傳統營造技藝研究概述
二 雲南少數民族人文空間中的傳統營造技藝研究解析
三 雲南少數民族人文空間中的傳統營造技藝改良實踐及其運用的現狀、思路與案例解析
四 小結
第四章 ??以雲南原生性民居的演化機制為基礎的設計實踐研究
一 原生態院落式民居概述
二 傳統院落式民居的營造
三 雲南當代原生態院落式民居的現狀及演化
四 設計與引導:雲南當代院落式民居的未來
五?一種設計嘗試:雲南原生態院落式民居中的”原型”與”變型”
六 小結
第五章 ??文化重塑視野下公共藝術介入雲南傳統村落保護發展中的實踐
一 公共藝術的源流
二 公共藝術之于傳統村落建設的優勢
三 公共藝術在雲南傳統村落建設中的痛點
四 文化重塑視角下公共藝術介入雲南傳統村落保護發展中的實踐研究
五 案例綜述
六 小結
第六章 ??傳統工藝在雲南民族村落中的保護發展策略研究
一 關注民族村落中的傳統工藝
二 傳統工藝在雲南民族村落中的演化和發展現狀
三 傳統工藝在民族村落發展中的實踐意義
四 傳統工藝保護發展的策略
五 小結
第七章 ??雲南少數民族村落傳統服飾調研與改良實踐
一 傳統服飾改良由誰說了算
二 系列調研和相關培訓
三 傳統服飾傳習場所的建設
四 嘗試性的服飾改良
五 建設模式和經驗的示範價值
六 小結
第八章 ??雲南少數民族聚落傳統樂舞的記錄與活化
一 雲南民族傳統樂舞概說
二 儀式場域中的樂舞”表演”
三 多元記憶之”場”
四 緣於”地方感”的”體化實踐”
五 雲南民族傳統樂舞傳承生態觀當代實踐的意義
六 小結
第九章 ??視聽媒介視域下對傳統聚落文化的敘事與喚起方法研究
一 視聽媒介、視聽思維與影像敘事
二 影像敘事的視聽語言表達
三 敘事的多種可能性
四 小結
第十章 ??應用戲劇介入雲南傳統村落的實踐與策略研究
一 鄉村中的戲劇藝術與劇場藝術
二 鄉村戲劇的演變概況
三 身份與角色定位消解被觀察的焦慮與疏離
四 應用戲劇如何支持社會學研究對象找尋身份認同感
五 身份認同的核心是身體,應用戲劇對身體的覺醒意義與價值
六 實踐中的反思與策略
七 小結
結? 語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第一章 緒 論
科技進步,快速改變了過去數千年間社會漸進發展的模式,世界各角落、族群其各具文化特色的生活方式被不斷衝擊,趨於同質化。我們無法回避的是,現代科技在不斷改善人類物質生活的同時,負面問題也接踵而至,我們正付出成倍的代價,但也很難恢復自然生態的有機平衡。割裂了人與自然、科技間的有機聯繫,必將造成技術與社會、技術與生態、物質價值與精神價值之間的對立矛盾。在這種背景下,生物多樣性、文化多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逐步成為我們關注的重點與研究方向。
依據目前的統計數據,我國現有文化特色及保護價值的傳統村落數量眾多,其中又以雲南最多、最有代表性,有615個已經列入了國家級傳統村落之列,高居全國首位。這充分表明雲南民族文化資源的豐富多樣,同時對保護工作也是極大的挑戰。當代面臨的問題也是歷史問題的延續,又是全球化對地方的同質取代、城鎮化進程在鄉村尺度的延伸,更是無數個不能簡單歸類的差異現象的並置與累積。雲南眾多傳統村落便是無數特殊性個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眾多的民族聚居區不僅具有村落肌理和建築形態的特殊,更是保留著傳統農耕文化的當代景觀,在社會視角下又呈現為城市遊客對於自然環境和村莊的消費預期。作為傳統村落歷史演進的一個切片,結合村落自身特色,因地制宜尋找保護與發展的平衡點,探索雲南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方法和手段,已成為日趨緊迫的任務與課題。更重要的是雲南的傳統村落價值涵蓋面很寬,包含有歷史、民族、地區等要素,具有較高的保存完整度與多樣的社會人文及建築形態樣式,其所具有的多樣性珍貴價值獲得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一致認可。可是目前從規劃建築業的角度開展的村落規劃,往往重視規劃與建築本身,而忽視了古村落由文化與時代自然共生的規律,同時也打破了前來尋訪鄉土雲南的人們對鄉村的淳樸想像。
文化不是無根之木,鄉村也不是一具空殼。”記住鄉愁”是記住歷史的厚重,是彰顯地方特色的文化符號,是村民們重新找回家園的心靈歸屬,是城鄉特色化和差異化發展的核心所在和不同的文化體驗。我們要保護好帶有地方精神文化層面的情感代碼,秉持著”鄉愁”的基因帶入社會和文化建設的底線。有魅力的美麗鄉村要有獨特的”村魂”,”村魂”即是千百年來自然孕育並不斷生長的村落文化,猶如樹木的根脈,留住了根脈,即留住了”村魂”,並能不斷吸引新生代去研究其文化,求證其歷史,傳播有價值的民族文化能量,才能用”村魂”不斷塑造面向未來發展的村落文明。
直面歷史,”鄉村既不等同於落後愚昧,也不是充滿歡樂的故園”;面向未來,不斷膨脹的都市越來越脆弱,它面臨太多需要解決的問題與矛盾。過去藝術家們的”下鄉采風”,即到農村去採集他們的創作靈感。多數隻停留在對某些文化遺產的整理和傳播,在某種意義上,它是一種對農村的索取,無法激起對鄉村重建的更多參與,更讓它的印象和親和力受損。比起村落的自然衰敗,這樣的藝術更加令人喪失信心。早期中國平民教育和鄉村建設運動的代表人物晏陽初、梁漱溟,開始就在重拾民國時代平教和鄉建的思想資源,並在各地發起鄉村建設運動。他們主張重視農民,重視教育;強調農民組織;重視知識分子的作用,即通過在各地農村的各種政治、經濟和文化層面的建設實踐,批判全球化和過度城市化,重申鄉土問題的重要性,摸索中國發展的另類道路。從藝術生產的角度來說,藝術介入農村發展,是出於對當下藝術系統及制度的一種反思。不管是包豪斯還是黑山學院皆主張藝術實踐的意義,黑山學院更突出平權的烏托邦教育,通過跨學科的試驗和探索去發現藝術的可能性。當代藝術經歷了三個形式,是從”物象藝術”到”行為藝術”再到”行動藝術”。”物象藝術”可以理解為可觸摸的藝術,有本身固定的形態,如繪畫、音樂和雕塑等。”行為藝術”是通過表演的形式,表達對社會的思考和觸動。而從”行動藝術”開始,就體現出回到現實和現場的藝術家們的社會干預和踐行。這樣的藝術表達比行為藝術又往社會性的參與更進了一步,使藝術本身脫離了以展覽收藏為目的的高雅藝術殿堂,離開了美術館。如果說,行為藝術還是以表演自身去觸動觀眾,那麼,行動藝術就真正回歸到了參與生活本身和融入社會性的現實之中(圖1-1)。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