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岡石窟-窟前遺址考古發掘報告 (全四冊) 雲岡研究院 9787501082025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文物
NT$10,685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12*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雲岡石窟-窟前遺址考古發掘報告 (全四冊)
ISBN:9787501082025
出版社:文物
著編譯者:雲岡研究院
頁數:4??:??,彩照?;?2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42845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雲岡石窟窟前遺址考古發掘報告》終於要出版了,望著厚厚一摞書稿,我的心中五味雜陳,如釋重負。
2002年初,我來雲岡石窟文物研究所擔任副職,歷史學的素養告訴我:雲岡的問題是歷史不清。於是選擇了先外后內、由表及裡的研究方法,將零星並有限的石窟文字記載,嵌人中華佛教發展史和大同地方史的時空坐標中,確定其內涵與外延。然後,用大歷史鎖定小歷史,勾勒出北朝佛教的興起、石窟佛寺的營造和後代佛教形勢的變化。歷時四年,《雲岡石窟編年史》問世,武州山石窟寺的歷史脈絡變得清晰而有條理,不再撲朔迷離。2006年10月,繼任雲岡石窟研究院院長,我即前往北京拜訪中國石窟考古學泰斗宿白先生。宿先生當頭棒喝:「你當了雲岡的院長,你再不搞雲岡研究,那你也是歷史的罪人!」一時間,令我頭暈腦脹,如坐針氈,落荒而逃。事後思忖,雲岡石窟固然偉大,卻似一本無字的天書;雲岡學的希望,在於基礎研究;先生的鞭策,無非是恨鐵不成鋼。
2008∼2010年,雲岡石窟大景區建設三年。當研究院工作回歸正常之後,我立刻想到了不能再拖的考古發掘報告。回顧一百年來的雲岡研究,考古調查與發掘雖然斷斷續續,但始終是提升雲岡學的動力。1939-1940年,日本東方文化研究所調查隊對曇曜五窟(第16-20窟)、第8窟和五華洞(第9-13窟)窟前,以及雲岡山頂部分台地、龍王廟溝寺院遺址,進行了小規模發掘。1972年和1987年,雲岡石窟文物保管所對五華洞和龍王廟溝石窟的窟前遺址,再次進行了發掘。1992∼1993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館和雲岡石窟文物研究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整個石窟區域的窟前地面,以及第3窟窟內、山頂東部塔基遺址進行了清理髮掘。2008∼2012年,聯合考古隊二度重組,在雲岡石窟山頂西部和中部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發現了古老的武州塞遺址,清理出兩座北魏至遼金的佛教寺院遺址。上述七十多年間的五次考古發掘,基本揭示出塵封千年的雲岡歷史面貌。因此,全面總結、系統研判考古成果,講清雲岡石窟背後的歷史,意義重大。於是,我們動員、組織了研究院的新老力量,一方面配合山頂考古發掘資料整理,另一方面對拖延多年的窟前考古報告正式著手編寫。
其間,2013年研究院與青島出版集團簽約,歷時七年,編撰出版了20卷本《雲岡石窟全集》。該書採用逐窟圖版呈現與「釋論」陳述的方式,探討了雲岡石窟的規劃設計、建設布局、窟龕形制、佛學思想、造像藝術、雕刻法則、音樂服裝、裝飾圖案等一系列問題,成為繼20世紀50年代日本國16卷本《雲岡石窟》之後,更加全面、系統和完整的雲岡學專著。隨後,又與江蘇美術出版社簽約,進行13卷本《雲岡石窟藝術分類全集》的創作。該書逐項列舉各類佛教建築、人物、故事和動植物圖像,探討其藝術源流與裝飾特徵,進一步豐富和深化了雲岡研究。目前,書稿已交付出版社。

目錄
(第一冊)

第一章 概述
第一節 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
第二節 歷史沿革
第三節 歷年調查、考古發掘及研究簡史
一 歷年調查
二 考古發掘
(一)1938-1944年
(二)1972-1973年
(三)1987年6-12月
(四)20世紀90年代初
(五)21世紀初期
三 研究歷程
第四節 本報告發掘情況及報告體例
第五節 雲岡石窟窟前遺址典型器物介紹
一 北魏時期遺物
(一)建築材料
(二)生活生產用具
二 隋唐時期遺物
三 遼金時期遺物
(一)建築材料
(二)生活生產用具
四 明清時期遺物
第二章 第1、2窟窟前遺址
第一節 遺址概況
第二節 地層堆積
第三節 北魏時期文化遺存
第四節 隋唐時期文化遺存
第五節 遼金時期文化遺存
(一)建築材料
(二)生活生產用具
第六節 明清時期文化遺存
一 遺?
二 遺物
(一)建築材料
(二)生活生產用具
第七節 小結
第三章 第3窟前及窟內遺址
第一節 遺址概況
第二節 地層堆積
一 1993T307、T215、T104東壁剖面
二 1993T214、T215、T216北壁剖面
三 1993T401、T402北壁剖面
四 1993G1東壁剖面
第三節 北魏時期文化遺存
一 開鑿洞窟未完工形成的基岩地表高差情況
(一)開鑿洞窟基岩面上的文化遺存
(二)北魏、隋唐、遼金各時期的開採岩石面高差比較
二 開鑿石窟揭取基岩的岩石
第四章 龍王廟溝西側窟前遺址
第五章 第5、6窟窟前遺址考古調查
第六章 第7、8窟窟前遺址
第七章 第9、10窟窟前遺址
第八章 第11-13-4窟窟前遺址
(第二冊)
第九章 第14-20窟窟前遺址
第一?章 採集品
(第三冊)
彩版一-彩版二八二
(第四冊)
彩版二八三-彩版六?二

前言/序言
《雲岡石窟窟前遺址考古發掘報告》終於要出版了,望著厚厚一摞書稿,我的心中五味雜陳,如釋重負。
2002年初,我來雲岡石窟文物研究所擔任副職,歷史學的素養告訴我:雲岡的最大問題是歷史不清。於是選擇了先外后內、由表及裡的研究方法,將零星並有限的石窟文字記載,嵌人中華佛教發展史和大同地方史的時空坐標中,確定其內涵與外延。然後,用大歷史鎖定小歷史,勾勒出北朝佛教的興起、石窟佛寺的營造和後代佛教形勢的變化。歷時四年,《雲岡石窟編年史》問世,武州山石窟寺的歷史脈絡變得清晰而有條理,不再撲朔迷離。2006年10月,繼任雲岡石窟研究院院長,我即前往北京拜訪中國石窟考古學泰斗宿白先生。宿先生當頭棒喝:「你當了雲岡的院長,你再不搞雲岡研究,那你也是歷史的罪人!」一時間,令我頭暈腦脹,如坐針氈,落荒而逃。事後思忖,雲岡石窟固然偉大,卻似一本無字的天書;雲岡學的希望,在於基礎研究;先生的鞭策,無非是恨鐵不成鋼。
2008∼2010年,雲岡石窟大景區建設三年。當研究院工作回歸正常之後,我立刻想到了不能再拖的考古發掘報告。回顧一百年來的雲岡研究,考古調查與發掘雖然斷斷續續,但始終是提升雲岡學的動力。1939-1940年,日本東方文化研究所調查隊對曇曜五窟(第16-20窟)、第8窟和五華洞(第9-13窟)窟前,以及雲岡山頂部分台地、龍王廟溝寺院遺址,進行了小規模發掘。1972年和1987年,雲岡石窟文物保管所對五華洞和龍王廟溝石窟的窟前遺址,再次進行了發掘。1992∼1993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館和雲岡石窟文物研究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整個石窟區域的窟前地面,以及第3窟窟內、山頂東部塔基遺址進行了清理髮掘。2008∼2012年,聯合考古隊二度重組,在雲岡石窟山頂西部和中部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發現了古老的武州塞遺址,清理出兩座北魏至遼金的佛教寺院遺址。上述七十多年間的五次考古發掘,基本揭示出塵封千年的雲岡歷史面貌。因此,全面總結、系統研判考古成果,講清雲岡石窟背後的歷史,意義重大。於是,我們動員、組織了研究院的新老力量,一方面配合山頂考古發掘資料整理,另一方面對拖延多年的窟前考古報告正式著手編寫。
其間,2013年研究院與青島出版集團簽約,歷時七年,編撰出版了20卷本《雲岡石窟全集》。該書採用逐窟圖版呈現與「釋論」陳述的方式,探討了雲岡石窟的規劃設計、建設布局、窟龕形制、佛學思想、造像藝術、雕刻法則、音樂服裝、裝飾圖案等一系列問題,成為繼20世紀50年代日本國16卷本《雲岡石窟》之後,更加全面、系統和完整的雲岡學專著。隨後,又與江蘇美術出版社簽約,進行13卷本《雲岡石窟藝術分類全集》的創作。該書逐項列舉各類佛教建築、人物、故事和動植物圖像,探討其藝術源流與裝飾特徵,進一步豐富和深化了雲岡研究。目前,書稿已交付出版社。
2021年,原山西省考古所所長張慶捷先生主編的3卷本《雲岡石窟山頂佛教寺院遺址發掘報告》,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基本確定了雲岡山頂西端為古老的武州塞遺址,澄清了北魏山頂寺院與山下佛窟的關係及其演變問題。山頂寺院的建置與使用時段,被鎖定在北魏至遼金時期,有助於對比、理解雲岡窟前建築以及最終形成前院后窟的中國式石窟寺的發展過程。至此,《雲岡石窟窟前遺址考古發掘報告》成為雲岡基礎研究的最後「堡壘」。
這裏稱其為「堡壘」,並非誇張,只是強調其難度非常。一是由於歷次發掘程度不同,認識有所差異,出土文物隔絕三地(部分在日本和上海博物館);二是1992∼1993年發掘,系配合「八五規劃」降低窟前地面工程進行,範圍廣,規模大,但時間明顯倉促;三是這次考古發掘的領隊與骨幹人員隨後四散,報告擱淺,一晃便是三十年。四是出土物證不充分,且與已有權威性學術觀點有衝突,令報告者舉棋不定。因此,激活這盤僵死的「殘局」,完成責無旁貸的歷史重任,研究院上下一度充滿了惆悵和無奈。幾經周折,「挂帥出征」的任務,落在了當年發掘中的「學徒」劉建軍和王雁卿肩上。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