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傳-一帶一路上的璀璨明珠 杜雪巍 9787513356725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新星
NT$566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6*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烏魯木齊傳-一帶一路上的璀璨明珠
ISBN:9787513356725
出版社:新星
著編譯者:杜雪巍
頁數:332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42972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作者在烏魯木齊生活工作多年,長期參与主編《新疆文史》,對烏魯木齊城市歷史有深入研究。烏魯木齊毗鄰中亞各國,自古以來就是溝通東西商貿的重要樞紐,是中國西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和面向中亞西亞的國際商貿中心,同時亦是眾多少數民族聚居地。故作者在創作時保持極為嚴謹而審慎的態度來創作本書。他對這座城市的過往興衰有著自已的理解,在書寫時既有對過去的深刻剖析,亦有對現實的客觀呈現和對未來的深切期待,并力求在作品中以一座城市的建城史及發展演變史來映射時代的縮影。

內容簡介
《烏魯木齊傳:一帶一路上的璀璨明珠》是「絲路百城傳」系列叢書的重要讀本之一。作為古絲綢之路草原上一個驛站逐步發展、壯大起來的城市,烏魯木齊的歷史曲折而富於傳奇。烏魯木齊最初的管轄範圍,包含今天的哈密地區、吐魯番地區、昌吉州全境,沙灣、奎屯、烏蘇、精河等地區,隨著行政區劃的變遷,成了今天的城市規模。《烏魯木齊傳》正是嚴格遵照歷史發展史實和脈絡撰寫而成。一部烏魯木齊的建城史、變遷史亦正是一部新疆治疆史。
本書共分十章,按數條主線書寫:一是城市形態的變化。這座城從無到有,城池、戍堡、建築、街道等形制和毀建過程。二是生活形態、衣食住行玩的變化。包括民間的各種習俗、節慶,還有休閑娛樂、各色美食。三是經濟形態的變化。通過對烏魯木齊商業,尤其是商人軌跡、商號興衰、商業沉浮的追溯,體現了烏魯木齊在陸路絲綢之路中的位置與作用。四是文化形態的變化。包括烏魯木齊的文化和教育傳承、民間工藝等方面的變遷。而貫穿始終的一條最重要的主線,就是城市歷史的變遷。

作者簡介
杜雪巍,歷史文化學者、作家。生於六十年代,畢業於新疆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在電視、報紙、雜誌、網路、出版等單位從業三十余年。曾參与主編政府參事室(文史館)《新疆文史》,獲全國電視經濟類節目二、三等獎證書六件,責編過圖書、畫冊百余本,主編過《中國圖片·絲路觀察》雜誌及《這次遠行有點遠:楊鐮紀念文集》等,著有《中國西部大流亡》《中國西部大遷徙》《中國西部大轉折》《誰主沉浮:新疆近代主政人物研究》(巡撫卷、布政使卷)等多部作品。

精彩書評
「邊緣不是世界結束的地方,恰恰是世界闡明自身的地方。」對杜雪巍來說,(撰寫《烏魯木齊傳》)無疑是一種挑戰——一種超越自我進入化境的突破。摹寫烏魯木齊的肖像,似乎應懷著一顆包容之心和虔敬之心,這個中國唯一能在夏日驕陽下清晰看到雪峰的首府城市,多民族的構成,多元文化的交融,多種宗教的並存以及厚重的西域歷史背景,都為《烏魯木齊傳》的寫作提供了無限的可能,也為它能否成為一部傑作設置了不可低估的障礙,好在這個聖嬰已瓜瓜落地,從他的面影我們可以推斷他的顏值不會令人失望。
——新疆著名詩人作家、《新疆藝術》雜誌社社長 黃毅
《烏魯木齊傳》是大歷史視覺下的烏魯木齊。它把一條條時光的經線串起來,讓我們看到這片土地上曾經的驚心動魄與勤勞堅守歷史寫作就像《大唐西域記》所呈現出來的唐玄奘,總給人一副嚴肅冰冷的面孔,但玄奘如果沒有對生命的熱切追問,他如何能夠跨戈壁渡流沙翻雪山去印度求取真經?如果沒有那些繁複的歷史細節,我們今天如何看到如此完整的大唐時代的西域?作為一個歷史學者,杜雪巍對資料的梳理、選擇,以及考證功夫在《烏魯木齊傳》中盡顯無遺。
——《新疆航空旅遊報》主編 陳超
《烏魯木齊傳》以各個歷史時期的發展脈絡、歷史史實、人物故事使之草木森然,飽滿豐潤,城堞如生那一個個呼之欲出的文化人的精魂一步步向我們走來,他們彷彿就是我們自己,彷彿就是邊城的的精靈,他們的血淚心酸不就是我們無數個血淚心酸的基因之源嗎?那烏魯木齊城建歷史中不同樣有我們一份幾十年的心血嗎?讀這樣的文字,會讓我們身在其中之人感到異常的親切、溫暖,會讓我們對生活其中的烏魯木齊有一份更深的理解、熱愛和眷戀!
——新疆知名作家 黃進業

目錄
引言:亞心之都、薈萃之地 / 1
第一章 建城初始
紅廟子的由來 / 11
迪化屯城 / 15
周邊屯城與屯堡 / 17
迪化新城 / 20
鞏寧城 / 22
烏拉泊古城疑雲 / 24
第二章 星羅棋布成一城
駐軍、軍台、墩塘、驛站 / 29
建城的規模 / 30
三城鼎立·虹橋 / 32
商業的起步 / 35
興辦義學 / 39
廟宇冠烏垣 / 41
流人詩篇 / 43
第三章 軍府制的黯淡一頁
重心南移,位及中樞 / 51
軍府制的確立 / 53
鞏寧城破 / 56
阿古柏入侵 / 60
民團三義士 / 61
烏魯木齊都統 / 64
第四章 收復新疆
收復新疆第一槍 / 73
一炮成功 / 78
驅逐侵略者,收復新疆南疆 / 79
戰後迪化城 / 84
修補迪化新城,增建新滿城 / 85
籌建行省 / 87
第五章 里程碑:新疆建省
劉錦棠調整行政區劃 / 93
「趕大營」進疆 / 95
「博達書院」創辦與新疆教育的起步 / 97
電報、電話取代「六百里加急」 / 98
發展迪化軍工業 / 101
發展照明、嘗試「公交」 / 104
站街改巡警,短暫「新政」 / 105
新、舊津商八大家交替 / 106
義學改學堂,教育「新政」 / 109
《新疆圖志》編纂完成 / 111
第六章 紛亂的民國時期
迪化伊犁起義 / 115
首任都督 :楊增新 / 116
楊增新遇刺 / 126
閻毓善創辦迪化實業 / 129
汽車進迪化與新綏公司 / 131
「四一二」政變,盛世才上台 / 135
俞秀松的婚禮 / 136
茅盾、趙丹在新疆 / 138
「短暫的蜜月」 / 140
盛世才離開新疆 / 144
迪化設市,首任市長 / 146
屈武繼任市長 / 148
第七章 歷史的跨越
凱歌進新疆 / 153
第一節衣縮食,艱難起步 / 155
百業待興,同築夢想 / 159
路和城的訴說 / 161
「復泉涌」的重生 / 166
老商場的蛻變 / 168
大銀行的變遷 / 172
水磨溝的沉浮 / 173
第八章 浴火中重生
消失的城門 / 179
消失的江南巷 / 186
飄逝的街、巷 / 189
老馬市的變遷 / 198
南關軼事 / 201
遠去的老字號 / 203
舌尖上的記憶 / 210
迪化城的民間社火 / 215
百年傳奇二道橋 / 219
商幫·會館·商會 / 223
第九章 百年傳承、百年夢想
邊城話「園」 / 235
「貿易圈」沉浮 / 244
新兵營:星火可燎原 / 248
烏魯木齊味道 / 250
歌舞之鄉 / 253
百年血脈:新疆人 / 256
新疆人的性格、氣質 / 262
百年夢想 / 267
烏魯木齊:藝術之城 / 271
第十章 擁抱未來
「一帶一路」添動力 / 277
國際化都市譜新篇 / 281
烏魯木齊大事記 / 288
參考書目 / 311

精彩書摘
引言:亞心之都、薈萃之地
寫新疆遠古歷史的人們,往往一開篇便是西王母神話。然而這些又似乎都是崑崙神話所涉及的內容。或許您會認為傳說並無多少史實來作為依據,但對於可以每日「驕陽看雪」眺望博格達雪峰的烏魯木齊人來說,還是會深深感念于這座「神山」帶來的諸多護佑。所以自清代在這裏築城開始,人們便開始齊聚在烏魯木齊的最高點——紅山嘴舉行「望祭」,行三跪九叩之禮祭拜博格達山峰。
我們當然不能完全否定那些崑崙神話在我們生活中的作用,何況距離烏魯木齊近在咫尺的還有一個王母娘娘的洗腳盆——天池。自鑿空西域、兩次出使塞外的張騫始,走的便是著名的絲綢之路南道,其遺?大多遺留在和闐、喀什以及中亞一帶。西漢時,烏魯木齊尚屬於「十三國之地」,馳騁草原的人還沒有習慣建立固定的城池。而東漢時期的班超,在固守疏勒國十八年時,烏魯木齊還只有居民三百二十戶。到了唐代邊塞詩人岑參留下壯美的《白雪送武判官歸京》一詩,此外很少留下那個時代的印跡。
由草原上的驛站發展成為絲綢之路上的一座首府城市,烏魯木齊走過了相當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根據考古發現,烏魯木齊這個區域早在距今四千至一萬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也便有了人類生存的足跡。「戰國時代,烏魯木齊地區屬於古姑師——車師人的活動範圍。當時烏魯木齊南郊已居住著較多的人群。他們主要從事農業或兼營畜牧業,同時也有了比較發達的制陶、金屬加工等手工業。」西漢時,烏魯木齊及其周圍地區居住著十幾個部落的遊牧民,史稱「十三國之地」,「他們『不建城郭,居無定處,惟順天時,逐趁水草,牧牛馬以度歲月』」。東漢時,烏魯木齊曾屬於卑陸和劫國的轄地,最初的人口只有「三百二十六戶,一千八百八十七人」。三國時期,這裏曾屬於車師後部。晉朝時屬於高車(鐵勒),後來被柔然佔據。北周時期屬於突厥,隋朝時屬於西突厥,唐朝時屬於北庭都護府管轄。唐朝貞元年間時,這裏一度曾被吐蕃所攻陷。宋朝時,它又是高昌回鶻的北庭屬地。元朝時,它屬於回鶻五城的統轄範圍。明代時,它屬於厄魯特蒙古(明代稱為「瓦剌」)和碩特部的遊牧之地。明朝末期,和碩特東遷之後,這裏又成為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的遊牧之地
流人詩篇
鴉片戰爭期間,清廷將兩廣總督林則徐與閩浙總督鄧廷楨革職,均從重發配伊犁,效力贖罪。林則徐于道光二十二年 (1842 年 ) 十月七日抵烏魯木齊。以禁煙抗英的凜然正氣聞名於世的愛國英雄林則徐,受到此地都統、提督、道員及流放邊城的黃濬等人的熱情歡迎。時隔三年後的元宵節前後,林則徐奉旨赴南疆勘查墾荒又路經烏魯木齊,「都護、觀察諸人堅留過燈節」。他乘興與黃濬、黃冕等友人同游紅廟,飲酒話別,吟詩對詞,所見「元夕燈市頗盛,自城內至東關外,通衢多豎牌坊,燃燈數夜」。因黃濬與林則徐的人品、才學、命運相近,自邂逅即結為知音。兩人常書信往來,酬唱歌吟。黃濬賦詩盛讚其友「戍客相逢皆骨肉,詩才無敵有雲泥」。林則徐收閱后,回贈詞《金縷曲·寄黃壺舟》雲:「淪落誰知己,記相逢,一鞭風雪,題襟烏壘。同作羈臣猶間隔,斜月魂消千里。愛尺素,傳來雙鯉。為道玉壺春買盡,任狂歌,醉?紅山嘴,風勁處,酒鱗起。」遠在天涯,淪落人結為知交,情系邊城紅山,醉酒話別,交誼深篤。黃濬後來將謫戍烏魯木齊的吟誦詩章彙集為《壺舟詩存》一書,林則徐為其人作序,文曰:「為詩若文,能深涵萬有,不主故常,汪洋恣睢,惟復所適,窺其意境,若長江之放乎渤澥,竹木舟扁艫,不遺巨細,而無乎不達。」
林則徐非常推崇黃濬詩文的氣雄、筆健。二人短聚長離,然而心馳神往,「分手離居時,以郵簡相倡和」。追憶其「剪燭論文,連宵不息,各出其叢殘,相評騭商略去留,不存形跡」。黃壺州在《紅山碎葉》記載:道光二十二年「五月初三日,巴里坤地震,城宇坍壞,斃人無算,聞信惻然」。故和唐代詩人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韻律作詩一首,以抒發憂民之情懷。次年,黃濬奉命督修巴里坤地震后之重建工程,至道光二十四年 (1844 年 ) 十月方才完工,令他欣慰的是就在此年年底接旨獲釋東歸。道光二十五年 (1845 年 ) 正月,黃壺州結束了長達七年的流放生涯,自東歸后一直從文遊學于江南各地,並相繼撰寫出《漠事里言》《倚劍詩譚》《東還紀程》《壺舟詩存》《壺舟文存》《紅山碎葉》等書籍,以及編寫出可供上演的兩種雜劇。晚年他主講于黃岩萃華書院、太平宗文書院與鶴鳴書院,教學之餘,吟詩作賦,著述立說,而所著筆記《紅山碎葉》則為黃濬流放烏魯木齊期間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