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12*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修山-川渝地區明清墓葬建築藝術研究 ISBN:9787542682161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著編譯者:羅曉歡 頁數:358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41937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以川渝等地明、清時期的民間墓葬、碑坊建築的田野考察材料為基礎,從建築形制、雕刻彩繪裝飾、墓碑亡堂、戲曲人物、鄉紳與地方文人的碑刻書寫、口傳故事、以及鄉村聚落形態等角度,討論了川渝地區「湖廣填四川」的移民後裔,通過崇修仿木結構的石質墓葬建築,並施加繁複的雕刻彩繪圖像和碑刻銘文,實現其家族構建與來源地構建的歷史。這些墓葬建築及其雕刻裝飾,不僅體現和延續了中國人對於先祖「敬和愛」的一般傳統,更是川渝地區民風民俗、禮儀教化、知識傳承、社會治理和審美娛樂的獨特表現,保留了中國古代社會對於圖像及其觀看、製作技藝、表達模式、觀念信仰的最後傳統。可以說,數百年來的家族墓地立體化地凝固和呈現了一個長時段的家族和社會發展的歷史狀況,或者說是一部鄉村社會經濟和家族歷史的立體書寫,倘若詳加探究,想必可以成為歷史文化研究的一個新的面向。 作為第一部關於川渝地區明清墓葬建築藝術的系統論著,將有助於這一地區傳統聚落形態、重要古代建築的保護、研究和利用;有助於鄉村振興,鄉村治理和鄉風文明建設,並在鄉村文旅發展、連接鄉愁鄉情、建立家族認同感、培養新鄉賢等方面發揮一定的作用。作者簡介 羅曉歡,男,生於1972年,四川南江縣人。藝術學博士,教授。現任重慶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藝術史論、民間美術、設計藝術理論與實踐等的研究、教學工作。近年來一直致力於西南地區明清民間墓群墓葬建築藝術的田野考察和專題研究。主持和參与國家社科項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多項。在《美術研究》《裝飾》《中國美術研究》《美術與設計》等國內藝術學專業期刊上發表教學、科研論文30餘篇。目錄 前言第一章 厚葬以明孝:建於地上的「地下之家」 第一節 宅之想象與建墓傳統 第二節 墓葬建築的形成和演化 一、從地下到地上 二、墓葬、祠堂、會館三位一體 三、清代四川地區墓葬建築的研究現狀 第三節 墓葬建築的形制結構 一、單體形制的墓葬建築 二、複合形制的墓葬建築 三、群組形制的墓葬建築 第四節 墓葬建築的營建 一、石構件之間的連接 二、墓葬建築「群而有分」的組合關係 三、墓葬營建中「風水」的神秘力量 第五節 互酬與歸宿 第二章 務為觀美:墓葬建築的雕刻彩繪藝術 第一節 中軸對稱的整體裝飾結構 一、兩柱一間的門戶為中軸起點 二、象徵陰陽兩界的「透空花板」裝飾 三、頂帽的圈層結構及其對「中」的強調 四、頂脊作為中軸對稱的收束 五、拱頂碑帽的裝飾第二節 體現多元價值的裝飾主題 一、「成教化、助人倫」的道德教化 二、「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象徵寓意 三、「畫中要有戲,百看才不膩」的百戲 四、「田涉成趣」的民俗生活圖卷 第三節 彩畫並用的裝飾色彩 一、穿插點染的塗繪 二、靈動絢麗的彩畫 第四節 雕刻裝飾技藝的傳承路徑 一、師徒授受的實踐教學 二、圖譜的流傳與創新變化 三、神秘的「陰傳」 第三章 魂兮歸來:墓葬亡堂的結構與意象 第一節 川渝地區墓葬亡堂的形制結構 一、「內龕型」亡堂的雕像和牌位 二、多龕亡堂的組配方式 三、「平面型」亡堂的「家庭宴飲」圖 第二節 亡堂圖像的邏輯秩序 一、人物排列表明身份秩序 二、場景配置遵循文化邏輯 三、堂內空間暗示「生死距離」 四、外圍空間反映「生活情境」 五、匾聯文字體現「禮儀教化」 第三節 亡堂圖像源流與新變 一、可能源於「祭影像」 二、或為「開芳宴」的衍變 第四節 「望山」的多重語義 一、望山與望柱 二、牌位望山 三、福壽望山 四、題刻望山 五、庭院望山 第五節 「魂兮歸來,反故居些」的觀念信仰 第四章 高台教化:墓葬建築上的戲曲雕刻 第一節 戲曲演出的盛行與戲曲雕刻的流行 第二節 墓葬建築戲曲雕刻的題材和內容 一、注重個性和神態的戲曲人像 二、注重主題和情節衝突的戲曲場景 三、注重原型、圖式與文化訴求 第三節 獨具創新意識和個性化語言的戲曲圖像 一、獨幅劇情和連環劇情 二、對舞台程式的超越和發揮 第四節 同一題材「成像」的差異邏輯 一、雕刻對小學課本上的年畫的參照 二、「太白醉寫」的家族相似性 三、「戰潼關」與「龍—豬」大戰 第五節 墓葬建築成就「永恆」的演出 一、墓葬建築成就千年戲台 二、妙手工匠演繹戲曲流播 三、墓主鄉紳構築人倫教化 四、戲曲背後的觀念意識 第五章 報先貽后:鄉紳與地方文人的碑刻書寫與文化生產 第一節 墓葬碑刻與書法藝術 第二節 碑刻文字是墓葬建築的有機組成部分 第三節 墓葬碑刻的內容及文獻價值 第四節 碑刻的主要書體和刊刻 第五節 鄉紳、地方官和底層文人的文化生產與傳播 第六節 墓葬碑刻的藝術特徵 第六章 陰陽互酬:見微知著的墓葬相關口傳故事 第一節 兄弟之間的明爭暗鬥 第二節 女性墓的獨特敘事 第三節 官方的在場 一、乾隆為墓主祝壽送匾 二、私刻官印致墓葬被毀 第四節 聖化先祖和神化匠師 第五節 風水信仰與因果報應 一、「天鵝抱蛋」與因果報應 二、「朴地蛾」風水寶地 第六節 圍繞楊氏祖塋的「鬥法」 第七節 匠師看戲到墓葬雕刻內容的選擇 第八節 護墓故事三則 一、老嫗護墓 二、「捨車保帥」的策略 三、老人的控訴與期待 第七章 陰陽雜處:聚族而葬的鄉村聚落形態 第一節 從傳統喪禮空間到鄉情紐帶 第二節 「聚族而葬」「陰陽雜處」的時空秩序 第三節 從歷史文化遺存到鄉村教化空間 第四節 「鄉村振興」視角下的空間價值重塑 第八章 民德歸厚:中國人慎終追遠的觀念信仰 第一節 以孝為名 第二節 以教為用 第三節 以壽為重 第四節 以戲為樂 第五節 以花為美 第六節 以官為貴 後記 附錄一:墓葬建築田野考察區位地點和線路簡圖 附錄二:本書提及主要墓葬建築信息簡表(以章節為序)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