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弼 馬馳 9787203133162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山西人民
NT$48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6*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李光弼
ISBN:9787203133162
出版社:山西人民
著編譯者:馬馳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4292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普通大眾
李光弼是平復安史之亂、挽救唐朝命運的重要將領,其實際戰功在郭子儀之上,而其生前境遇和身後聲名卻落寞寂寥,遠不能與郭子儀相比,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樣不同的結果?性格、身世、做事風格?本書將一一揭曉。
李光弼是唐代著名的「蕃將」,馬馳先生是唐代蕃將研究的專家,《李光弼》及附錄「唐代蕃將考論」,將有助於讀者深入了解唐代的蕃將群體。

內容簡介
本書是唐代名將李光弼的傳記,也是研究其生平事?的學術著作。作為平定安史之亂的功臣,李光弼與郭子儀齊名,世稱「李郭」。論實際戰績,李光弼在郭子儀之上,「戰功推為中興第一」,他指揮的太原保衛戰、河陽之戰、懷州之戰精彩絕倫,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的經典戰例。然而,相比郭子儀的風光無限,李光弼的際遇則顯得落寞冷清。唐史專家馬馳先生致力於唐代蕃將的研究,本書為其代表作之一。書中考訂了李光弼的家族世系,糾正了史料記載中的錯誤,並滿含同情地敘述了這位名將光輝而落寞的一生,對其生平事?及兵法戰略作了嚴謹的考證與評述。全書敘事嚴謹、行文簡潔,有助於讀者深入了解李光弼的個性與行事風格。書後還附有五篇關於唐代蕃將的專題論文,有助於讀者更為深入地了解以李光弼為代表的唐代蕃將群體。

作者簡介
馬馳(1941—2019),河南省魯山縣人,陝西師範大學教授,曾任陝西師範大學唐史研究所和歷史地理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唐史學會秘書長、副會長。自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從事中國民族史和隋唐史等方面的研究,曾與同事合編《清實錄藏族史料》《明實錄藏族史料》共15冊400餘萬字,雙獲國家民委於1989年頒發的社科優秀著作一等獎。他20世紀90年代主持國家教委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古代民族融合與發展(隋唐時期)」,出版專著《唐代蕃將》《李光弼》,其中《唐代蕃將》獲陝西省優秀社科成果二等獎,被中外學者譽為蕃將研究的權威專家。

目錄
◆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兩個楷洛
第二章 亦李亦武
第三章 族出「去閭」
第四章 「幼不嬉弄」
第五章 邊上名將
第六章 重返故鎮
第七章 挺進敵後
第八章 保衛太原
第九章 相州之戰
第十章 治軍「朔方」
第十一章 河陽之戰
第十二章 邙山之敗
第十三章 徙鎮臨淮
第十四章 繫心「聖朝」
第十五章 蕃將世家
第十六章 「臨淮遺法」
第十七章 光弼現象
附表一 李光弼事?系年表
附表二 李光弼家族世系表
附錄一 唐故開府儀同三司太尉兼侍中河南副元帥都督河南淮南淮西荊南山南東道五節度行營事東都留守上柱國贈太保臨淮武穆王李公神道碑銘
附錄二 《金石萃編·李光弼碑》考證及按語
附錄三 雲麾將軍李府君神道碑
附錄四 唐贈范陽大都督忠烈公李公神道碑銘
附《唐代蕃將考論》:
史道德的族屬、籍貫及後人
李謹行家世和生平事?考
鐵勒契苾部與契苾何力家族
沙吒忠義的族出及事?考
《舊唐書·黑齒常之傳》的補缺和考辨

精彩書摘
時王忠嗣為河西、隴右節度使,兼知朔方、河東節度事;「杖四節,控制萬里,天下勁兵重鎮,皆在掌握」。一代名將,諸如哥舒翰等,均出於忠嗣麾下,而部將中最為忠嗣看重的則是李光弼。《舊唐書·李光弼傳》稱:「忠嗣遇之甚厚,常雲:『光弼必居我位。』」基於忠嗣對愛將的無比信任,光弼得授河西兵馬使、赤水軍使等重任。
雖然史稱忠嗣器重光弼,「雖宿將莫能比」,但涉及兩者關係的具體事?記載卻很少,治史者所熟知者僅有一條史料,摘引于下:
上欲使王忠嗣攻吐蕃石堡城,忠嗣上言:「石堡險固,吐蕃舉國守之,今頓兵其下,非殺數萬人不能克;臣恐所得不如所亡,不如且厲兵秣馬,俟其有釁,然後取之。」上意不快。將軍董延光自請將兵取石堡城,上命忠嗣分兵助之。忠嗣不得已奉詔,而不盡副延光所欲,延光怨之。
李光弼言于忠嗣曰:「大夫以愛士卒之故,不欲成延光之功,雖迫於制書,實奪其謀也。何以知之?今以數萬眾授之而不立重賞,士卒安肯為之儘力乎!然此天子意也,彼無功,必歸罪於大夫。大夫軍府充牣,何愛數萬段帛,不以杜其讒口乎!」忠嗣曰:「今以數萬之眾爭一城,得之未足以制敵,不得亦無害於國,故忠嗣不欲為之。忠嗣今受責天子,不過以金吾、羽林一將軍歸宿衛,其次不過黔中上佐;忠嗣豈以數萬人之命易一官乎!李將軍,子誠愛我矣,然吾志決矣,子勿復言。」光弼曰:「向者恐為大夫之累,故不敢不言。今大夫能行古人之事,非光弼所及也。」遂趨出。
這段二人對話,再清楚不過地反映了忠嗣、光弼間的關係非同尋常,他們彼此推心置腹,無話不談,他們超越上下級關係的障礙,互敬互重,時刻關心對方的安危。尤其有意思的是作為年齡相近的人,雖然一個早熟,一個大器晚成,但才幹、性格、旨趣卻不乏共同之處。史稱忠嗣「工謀於國則拙於身」;他不顧個人得失,惟「以持重安邊為務」,致天子震怒,幾乎身首異處。而光弼也是個「工於料人而拙於謀己」的角色,觀其末路,遭朝廷疑忌,竟「卒以憂死」。兩人下場,何其相似乃爾!
果如光弼所料,董延光因師出無功,歸罪於忠嗣阻撓軍計,奸相李林甫乘機誣告忠嗣欲擁兵以「尊奉太子」。於是,玄宗大怒,「因征入朝,令三司推訊之,幾陷極刑」。賴部將哥舒翰苦諫,才從輕發落,天寶八載(749),忠嗣以45歲英年「暴卒」于貶所。
在王忠嗣被治罪的同時,即天寶六載(747)十一月,安祿山的族兄安思順取代忠嗣為河西節度使。此後至天寶十一載(752),李光弼一直隸于安思順麾下。同忠嗣一樣,思順亦十分器重光弼,光弼于天寶八載(749)「遷右金吾衛將軍,充節度副使」,當與思順的信任有關。當然這也是光弼邊功累積的結果,如隨後的「加雲麾將軍、左武衛大將軍」,就是「以破吐蕃及招討吐谷渾」而賞功升遷。
天寶十一載(752),李光弼告別了河西備邊的七年生涯,但並未結束其邊將身份;是年,光弼又以朝命回到早先供職的地方,拜單于副大都護。按,單于大都護府之設,原為捍禦、撫慰突厥等北蕃的需要,時后突厥破亡,于混亂中統一漠北的為鐵勒回紇部族,酋長骨力裴羅被玄宗冊為懷仁可汗,同朝廷建立了良好的關係。光弼的新職責應為「撫慰」「輯寧」突厥余部和由鐵勒諸部演變的「回紇外九姓」等蕃。安史之亂爆發后,多有此類蕃酋勤王成為朔方系統的蕃將,如仆固部酋僕固懷恩、渾部酋帥渾釋之父子、阿跌部酋阿跌良臣、突厥人白元光等,都是平叛中闖出來的一代名將。又,單于大都護由唐室親王遙領,所以,光弼新職實際上為大都護。後來光弼改任朔方節度副使,單于大都護府仍處於其所統之列,故安史亂中,這裏諸蕃比較安靜並站在平叛前沿,應與光弼長期於此積累的政績有莫大關係。
天寶十一載(752),遙領朔方節度年余的宰相李林甫,推薦河西鎮帥安思順自代。十三載(754),朔方節度使安思順,表奏光弼為本鎮節度副使,並主持留後事(即代行節度使職務)。「思順愛其材,欲妻之,光弼稱疾辭官」。時光弼已47歲,夫人為名門閨秀(出太原王氏),但「先公(光弼)而逝」。思順之所以要嫁女於一個接近「知天命」之年的人,固然是為了籠絡光弼,但首先是看中了光弼的才幹。而光弼對這個頂頭上司雖然表面上尊重,內心深處卻無好感。前述王忠嗣之罷官貶死,是由於李林甫的陷害誣構,而取代河西節度的則是思順。數年後思順徙鎮朔方,又系林甫推薦。這不能不使光弼懷疑思順、林甫為互相勾結的奸黨。有跡象表明王忠嗣系統的其他將帥,基於對故帥的感情,對安思順乃至其族弟安祿山都是深惡痛絕的。後來安思順、安元貞兄弟之死於非命,就是出於王忠嗣愛將哥舒翰的誣陷。「忠嗣遇之甚厚」的光弼,基於道義,當然不會同意這樁婚姻。這件事似乎影響很大,連休病假在長安的哥舒翰都知道了。為了使光弼擺脫困境,遂「奏歸京師」。
回歸長安的光弼,難得有這麼一段閑散的時間,且為了避免再惹麻煩,「遂守道屏居,杜絕人事」。直至天寶十四載(755)安祿山反,才重返朔方,官複原職。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