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5*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數字中國-賦能數字時代中國新質生產力 ISBN:9787520828888 出版社:中國商業 著編譯者:李季 頁數:204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40762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沒有從技術角度去解釋問題,可能講述技術系統構建的書已經很多了。筆者覺得,文化是第一性思考,物理是第二性思考。用文化視角去看待歷史、現實和未來,是很準確的一個視角。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文化是第二生產力。從邏輯上來講,數字文化是數字社會的第二生產力。 數字中國的頂層架構是文化,數字中國是中國的數字孿生世界,數字孿生世界中的美學重構(和現實世界不同,文化和美是人構建的),可以改變一代人的審美。 數字中國,一個是硬體,一個是軟體,數字化軟環境、軟科學實現起來比硬科學更加困難。數字中國也會遇到更多的問題,如較大的就業壓力如何去應對?如何遏制壟斷性數字平台對社會財富的攫取?社會節奏越來越快,高慾望社會和低慾望社會的並存與矛盾如何化解?巨大的環境問題如何通過數字化進程進行解決?通過對未來20年的創造性設想,從數字政府、數字城市生態、數字鄉村生態、數字企業和數字人文等方面提出建設性構想,或許是解決數字社會發展中面臨的上述問題的較好方法。作者簡介 李季,博士,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博士后。 主要研究領域:高新技術產業研究、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城市產業園規劃與建設研究、文化金融投融資模式研究。主持和參与了海南國際旅遊島、京津冀區域一體化、廣東自貿區、大三亞旅遊經濟圈一體化、南非約堡中國城、中緬能源走廊等國內外六十幾項重大課題的規劃和研究。多次在中央部委和各省、市、自治區、直轄市領導班子中心組學習授課。 自2010年以來撰寫和主持編寫的文化產業研究方面的著作有:《世界文化產業園》(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年4月)、《中國文化產業園》(社科文獻出版社,2012年5月)、((世界文化產業地圖》(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4年7月)、《中國文化產業地圖》(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4年7月)、《世界文化產業經典案例》(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4年9月)、《中國文化產業經典案例》(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4年8月)、《世博映像》(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2年10月)、《中國文化市場發展報告(2015)》(經濟科學出版社,2016年5月)、《新編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年鑒(2015)》(經濟科學出版社,2016年6月)。 學術兼職有:《財經界·策劃家》學術主編、《創意經濟》學術主編。社會兼職有:浙江、廣東、貴州、內蒙古、河南、海南等省、自治區文化產業規劃課題負責人和發展顧問。目錄 第一章 數字智能時代,中國審美再復興1 數字中國再現中國之美 2 創新產業的核心在審美 3 跨文化認同的關鍵在審美力 4 科技發展與審美創新之間的平衡 5 探尋多元數字審美表達方式 6 新型城鎮化審美需求和文化挑戰 第二章 數字引擎和文化引擎共軛結構 1 審美創新引領數字中國 2 數字引擎疊加文化引擎 3 雙向互動實現數字中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4 文化引擎提供穩定的精神支柱 5 碰撞交融釋放創新力量 6 技術世界隱藏在優雅的界面之內 第三章 數字中國重構中國數字經濟 1 審美需求引領下一輪數字經濟變革 2 創新、高效和實用的數字經濟未來 3 歷史、人文和情感需求引領文化經濟未來 4 算力和智能引領下一輪經濟變革 5 產品和文化品牌升維到審美品牌 6 新「世界模型」在智能時代引領中國經濟 第四章 數字中國和社會治理透明化 1 數字人民幣背後的星辰大海 2 基於人工智慧演算法的程序公正機制 3 應對數字社會治理中的安全挑戰 4 數字社會治理中的隱私和安全問題 5 黑箱在透明化社會面前會逐步消解 6 對未來數字社會治理的展望 第五章 審美領導力推動社會變革 1 數字組織中的審美領導力 2 從創意經濟到創意社會 3 數字化教育和審美教育的未來 4 滿足多元審美的方法和策略 5 卓越價值觀內含在審美領導力之中 6 創造更優雅的社會軟結構 第六章 生態文明引領智能化社會 1 碳中和社會,重建生存倫理和價值審美 2 用綠色技術消化生態深層「債務」 3 智慧政府和生態圈經濟的大融合 4 生態文明需要完成最大跨度的技術整合 5 智能社會推進循環經濟產業鏈 6 中國的未來生態發展之路 第七章 數字中國和城鄉空間審美 1 數字中國和詩意棲居 2 保護、傳承和創新 3 數字時代的世界辦公室 4 空間創意的目標、方法和行動 5 最好的空間是與人交心的空間 6 交流與融合促進內生價值生成 第八章 中國數字生活新時代 1 智能化時代的心理壓力和文化衝擊 2 情感資產的構建和有序競爭 3 數字原住民和安人之道 4 審美價值生活網路的構建 5 人是生活者而非消費者 6 至善、至美、至遠的中國數字文明 後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