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 羅伯特.瓦爾澤 9787532189625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文藝
NT$331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5*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散步
ISBN:9787532189625
出版社:上海文藝
著編譯者:羅伯特.瓦爾澤
頁數:292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40108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 現代德語文學天才之作,眾多作家的追捧對象!
羅伯特·瓦爾澤的《散步》曾受到卡夫卡、本雅明、黑塞、塞巴爾德、桑塔格、J M 庫切、埃利亞斯•卡內蒂、約翰•阿什伯里等著名作家的一致推崇。
卡夫卡心悅誠服,「瓦爾澤的作品是我個人最偉大的發現」, 桑塔格稱讚,「在他的《散步》中,關注一切有限、卑微與渺小將流逝的時間以空間的形式體現得淋漓盡致」,塞巴爾德推崇,「人們如何能夠理解一位深受陰影折磨,卻在作品的每一頁中點亮最柔和之光的作家瓦爾澤一直是常伴我左右的夥伴」。
※ 孤獨的city walker,「頭朝下」的反叛者!
羅伯特·瓦爾澤慢慢地穿過城市、村莊、樹林、草地,記錄下那些疏忽即逝的印象和揮之即來的思緒。他的故事誠實、諷刺、獨特,從現實主義到寓言,總有覺不可思議的美。羅伯特•瓦爾澤何以能在那個時代發現這麼多令人震驚的事實?在他那個時代,世界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但存在的真相依舊是隱匿的、被遮蔽的,一個作家要想看到真相,原先的視力和方法都無能為力,必須突破。這個時候,「頭朝下」就成了一種反叛,羅伯特•瓦爾澤的寫作證實了這一點。無論從話語方式還是從精神體驗上說,羅伯特•瓦爾澤都是以非文學的方式發動了一場關乎文學和存在的變革。
※ 名家經典譯本修訂再版,全新設計,精緻便攜!
譯者范捷平老師是羅伯特·瓦爾澤國內最早的中文譯者,也是國內研究瓦爾澤的重要學者。其在德國攻讀博學學位時的導師齊默曼(Hans Dieter Zimmermann)是羅伯特·瓦爾澤研究專家。《散步》全新修訂再版,以瑞士雪山為設計背景,沉默、渺小、樸素,完美呈現瓦爾澤的文學風格與語言魅力。

內容簡介
發表於1917年的《散步》是瓦爾澤散文的代表作,而作者本人也因此被稱為「錯過了時間的散步者」。散步在他的作品中佔據的重要地位,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沒有像在這部作品中這樣被優雅地思考過。
「不散步我就像死了一樣,」瓦爾澤說,「我所熱愛的事業也就毀滅了。」然而在當時的評論家眼裡,《散文》不過是雕蟲小技而已。瓦爾澤從一篇散文滑向另一篇散文,以移動的視角、哲學的思辨漫步于城鎮和鄉村之間。一個瑞士作家在世紀之交寫的心靈獨白,深深影響了一眾文學大師。即使在他自己的一生中,羅伯特·瓦爾澤沒有得到大眾的接受,但他卻得到了W G 塞巴爾德、蘇珊·桑塔格、赫爾曼·黑塞和J M 庫切等作家的推崇。像卡夫卡一樣,瓦爾澤寫的是人類生存的孤獨和不安,僕人、寫字生、學生、打工者等小人物與社會及命運的抗爭是瓦爾澤文學的永恆主題。

作者簡介
羅伯特•瓦爾澤(1878 4 15-1956 12 25),瑞士詩人、小說家,死後被譽為天才。他從事過各種卑微的職業——管家、職員、圖書管理員助理和書商,他的一生瀰漫著一種疏離感與對孤獨的渴望。《散步》是他最精彩的一部散文敘事作品,也是他最受讀者喜愛的、確定他寫作風格與特色的代表作。他於1905年搬到柏林,1913年回到貝爾後繼續寫作,1929年住進伯爾尼的瓦爾道精神病院。1933年,他被轉移到黑里紹的另一家精神病院,徹底停止寫作。1956年聖誕節,他像往常一樣外出散步,午後孩子們在白雪覆蓋的雪地里發現了他冰凍的屍體。
譯者,范捷平,浙江大學外文學院教授,博導,以德國文學、文化學為主要研究方向,著有《羅伯特•瓦爾澤與主體話語批評》《德國文學散論》等專著,發表《論瓦爾澤與卡夫卡的文學關係》《論「班雅曼塔學校」的符號和象徵意義》《論瓦爾澤的小說〈雅各布•馮•貢騰的現代性〉》等核心論文。獲柏林工大傑出貢獻銀質獎章。

精彩書評
不可思議的有趣與美麗。
——約翰•阿什貝利(美國詩人)
瓦爾澤的作品是我個人最偉大的發現。
——弗朗茨·卡夫卡(奧地利小說家)
在他的《散步》中,關注一切有限、卑微與渺小將流逝的時間以空間的形式體現得淋漓盡致。
——蘇珊·桑塔格(美國評論家、小說家)
人們如何能夠理解一位深受陰影折磨,卻在作品的每一頁中點亮最柔和之光的作家瓦爾澤一直是常伴我左右的夥伴。
——W G 塞巴爾德(德國小說家)
《散步》是一部帶有暗黑色調的情景喜劇,只有跟隨敘述者的腳步才能感受到內在的嚴肅性。
——蘇珊·伯諾夫斯基(美國翻譯家、瓦爾澤研究學者)
《散步》是閱讀瓦爾澤的絕佳契機,它在他的長篇小說和微型手稿之間搭建起一座橋樑。
——《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目錄
代序??命運如雪的詩人——羅伯特 ·瓦爾澤 3
????羅伯特 · 瓦爾澤??瓦爾特 · 本雅明 27
新版序?二十年後的再一次《散步》35
?????散步 41
?????托波特(II) 123
?????湖 166
?????義大利小說 170
?????在辦公室 174
?????西蒙 176
?????六則小故事 187
?????一個什麼都無所謂的人 199
?????柏林小女孩 202
?????陌生人 215
?????致紐扣 218
?????1926 年《日記》殘篇 221
?????有關寫作 280
?????微微的敬意 284
?????音樂 290

精彩書摘
新版序 二十年後的再一次《散步》
我自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接觸到瑞士著名作家羅伯特·瓦爾澤以來,不覺間已過了30餘個春秋。二戰結束后,德語文學中有許多重要作家被世人重新發現,卡夫卡、穆齊爾、茨威格和羅伯特·瓦爾澤便屬其中。當時我在德國柏林讀博,導師齊默曼(Hans Dieter Zimmermann)不僅是羅伯特·瓦爾澤研究專家,而且還是德國詩人和著名日耳曼學者瓦爾特·赫勒拉(Walter Hollerer)的學生,而赫勒拉則是德國學界戰後重新發掘羅伯特·瓦爾澤的重要學者之一。我也因此而開啟了羅伯特·瓦爾澤翻譯研究之路。
2002年,我的羅伯特·瓦爾澤首個中文譯文《散步》在上海譯文出版社問世,雖譯筆笨拙,卻也承蒙瑞士文化基金會(Pro Helvetia)的首肯與支持。之後中國的羅伯特·瓦爾澤研究雖斷斷續續,卻延綿不絕。直至近年,國內瓦爾澤研究者開始逐漸增多,以他為研究對象的碩士、博士論文也開始出現。隨之,市面上羅伯特·瓦爾澤的譯本也多了起來,這讓我感到由衷地欣慰,因為我深信黑塞一百年前的預言「如果瓦爾澤擁有千百萬個讀者,這個世界就會平和得多」。
拙譯《散步》出版距今已逾21年。2023年初,北京字句文化的蘇遠編輯跟我聯繫,問我是否願意再版《散步》,我自然隨即允諾,一則因譯本過去很多年,許多文字和表述需要修訂,同時也因這些年對瓦爾澤的研究涉及到對文本的理解,有些內容需要重譯。二則因為期間我增譯了幾篇小品文,亦將瓦爾特·本雅明唯一的評論文章《羅伯特·瓦爾澤》譯出,想一併藉機以饗讀者。字句建議將原版中的日記小說《雅各布·馮·貢騰》與其他小說、散文、小品文分開出版,我欣然從命。
這次再版的集子之所以還稱其為「散步」是因為《散步》是瓦爾澤生前發表的三部柏林小說之外最重要的敘事長篇敘事作品,也是瓦爾澤生前銷路最好的一部文學作品,有研究稱,這部作品1917年5月出版後印數為3600冊,同年9月又增印3000冊,次年8月又再次增印5000冊,這在當年可以算作不錯的成就了。這部敘事散文一經發表,便在評論界獲得了很好的反響,瑞士著名文藝評論家考羅迪(Eduard Korrodi)1917年7月4日在《新蘇黎世報》上發表評論文章,稱這是羅伯特·瓦爾澤最精彩的一部散文敘事作品。需要說明的是,瓦爾澤在增印時對原版做了修訂,尤其是1918年增印的那一次。瓦爾澤二十卷本出版人格萊文認為,《散步》的修訂版做了一些語言凝練,比原文更加緊湊了。《散步》英印本譯者蘇珊·本恩諾夫斯基(Susan Bernofsky)在修訂版英文翻譯後言明,兩個版本的差異既大又小。故事和情節沒有任何變化,但修改後的版本寫作者和散步者之間的差距明顯地縮小了。本次收入的《散步》仍然採用1917年原始版本,以保持作品的原貌。我期待有機會譯出《散步》的修訂版。
《散步》屬於20世紀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門檻」作品,它的一隻腳留在傳統文學中,另一隻腳跨進了現代主義。這部作品用自我反諷敘事、割裂式和突然情節反轉、瞬間美學等元素對當時流行的中篇小說(Novelle)進行了顛覆,讀者視角、作者融入文本以及對元敘事都在文本中有所體現。
僕人、寫字生、學生、打工者等小人物與社會及命運的抗爭是瓦爾澤文學的主題。本書收入的作品《西蒙》、《托波特》是瓦爾澤柏林時期反映主僕關係的名篇。瓦爾澤在接受司湯達、塞萬提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學中受到了「僕人」文學族類的影響,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學人物從屈尊、自卑中獲得自身價值的意識對瓦爾澤的主僕關係書寫影響尤其深刻,而《西蒙》中主人公西蒙與貴族夫人的愛情故事則可以視為對瓦爾澤對司湯達的戲仿。西蒙是瓦爾澤塑造的一個僕人形象,在1903年和1904年寫下的《西蒙—一則愛情故事》、《西蒙》和1907年發表的小說《唐納兄妹》中,西蒙這個人物均體現了無所事事、一事無成和追求精神自由的僕人形象,就像格萊文所說的那樣,「西蒙是一個尋覓者、等待者、希冀者,也是一個夢遊者」。
托波特也是瓦爾澤文學作品中的一個僕人形象,他出現在瓦爾澤的短戲劇劇本《托波特》(1913)《托波特生涯》(1915)、本書收入的散文小說《托波特》(1917)以及軼失小說《托波特》(1918)等中。「托波特」這個人物最早出現在瓦爾澤1912年寫下的一些草稿中,瓦爾澤在本書收入的《陌生人》(1912)中提及了「托波特」這個文學人物的誕生:「這個名字我是在半睡眠半清醒的狀況下偶然想出來的」,與「西蒙」、《雅各布·馮·貢騰》中的雅各布、《幫手》中的約瑟夫一樣,這些文學形象其實就是瓦爾澤掩飾自我的一個文學面具。
《1926年殘篇》的寫作動機和具體時間已無從考證,研究者推斷約在1926年瓦爾澤的伯爾尼時期。目前可以確定的是手稿寫在1926年的日曆紙上,為微型的鉛筆字草稿。現有文本為1967年出版,收入瓦爾澤全集第18卷《溫柔的字裡行間》。這部作品與《強盜》手稿一樣,都是瓦爾澤對自身的作家生存狀態的反思,反映了一個失敗的作家、無所事事的城市閑逛者的文學創作的態度。詩人-自我-敘事者三者雜糅、自我虛構和自傳的互文性是這部作品的藝術特徵,指涉文中的虛構作家與瓦爾澤本人通過為報紙的文藝副刊寫作賣文為生的窘迫狀況。
這次再版,新收入了《一個什麼都無所謂的人》《音樂》《在辦公室》《微微的敬意》等小品文和詩歌,其中後者源於我2013年參加的一次學術活動。當時,瑞士羅伯特·瓦爾澤中心組織全球瓦爾澤譯者在伯爾尼做學術研討,著名瓦爾澤專家,洛桑大學教授彼得·烏茨(Peter Utz)給全體與會者布置了一個作業,用各種文字翻譯《微微的敬意》,於是就有個這篇譯文。《一個什麼都無所謂的人》是小品文《燈、紙和手套》中的一個小片段,如今「賓格利」已成為德語國家家喻戶曉的人物[1]。這篇小品文和《致紐扣》《致火爐》一樣,都是瓦爾澤「物」敘事的代表作,人的物化和物的人格化在這部作品中表現的尤為突出。《在辦公室》是瓦爾澤對銀行寫字生生涯的詩歌寫照,他的詩句「月亮是黑夜的傷口/鮮血滴滴竟是滿天星。」膾炙人口,我在應瑞士羅伯特·瓦爾澤中心之邀撰寫《維基百科辭典》中羅伯特·瓦爾澤中文版詞條時,對這首詩進行了重譯,這次也一併收入。
值此瓦爾澤《散步》小品文集子再版之際,謹對字句蘇遠及其編輯團隊的辛勤校閱表示誠摯的謝意。
范捷平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