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5*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傳統養生之道與現代健康生活 ISBN:9787309172812 出版社:復旦大學 著編譯者:李其忠 頁數:225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39643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上篇,主要論述傳統養生之道,分別介紹天人相應、未病先防、首重養神、起居有常、飲食有節、房事攝養等內容,以冀讀者從中體悟中華傳統養生的基本理念及精神境界(養生之道)。 本書下篇,主要論述現代健康生活,諸如體質養生、擇時養生、調補養生、藥酒養生、養生雜談及老年人常見病的自我識別與預防保養等內容,以使讀者對無處不在的當代養生保健方法加以關注(養生之術)。 本書附篇之附一,介紹涉醫典故趣聞,以增強本書的知識性及趣味性。附二,介紹中醫五官、五體之說,以助讀者了解不為常人熟知的中醫理論,為揉耳、搓鼻、轉睛、叩齒、拉筋、刮痧等民間保健小妙招提供理論支撐。作者簡介 李其忠,1950生,上海市人。上海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學術委員會委員、老教授協會副會長。上海市名中醫、海派中醫傳承人指導老師。曾任上海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所長。曾多次應邀赴法國、澳大利亞、日本、泰國及中國台灣、香港等地講學交流、應診。 主持完成科研課題多項。發表專業論文百余篇。出版學術著作十余部,其中兩部分別獲中華中醫藥學會學術著作獎一等獎、二等獎。作為主要參与者,近獲上海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先後指導碩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及海派中醫繼承人60餘人。 多年來致力於中醫養生文化研究及中醫科普創作,獲中華醫學會科學普及分會「醫學科普突出貢獻獎」。目錄 上篇 傳統養生之道一、天人相應——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 二、未病先防——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三、首重養神——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 四、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形與神俱 五、飲食有節——民以食為天,葯補不如食補 六、房事攝養——陰陽交則物生,陰陽隔則物殺 附:中醫養生文化發展簡史 下篇 現代健康生活 一、體質養生 (一)氣虛體質 (二)陽虛體質 (三)陰虛體質 (四)濕熱體質 (五)痰濕體質 (六)氣鬱體質 (七)血瘀體質 (八)特稟體質 二、擇時養生 (一)春季養生 (二)夏季養生 (三)秋季養生 (四)冬季養生 三、調補養生 (一)調補的概念 (二)調補的原則 (三)調補的分類 四、藥酒養生 (一)中華藥酒飄香 (二)藥酒古方驗方 五、養生雜談 (一)跟從《論語》,修身正心 (二)跟從《莊子》,無為靜心 (三)養生熱中的冷思考 (四)養生八法,可得天年 (五)亞健康問題面面觀 (六)養生之訣,睡眠居先 (七)免除疲勞,保持活力 (八)遠離耳鳴,願君「耳根清凈」 (九)捍衛身材,找回輕盈體態 (十)走出抑鬱,輕鬆面對生活 (十一)緩解焦慮,強大「自我」意識 (十二)辨析脫髮,確保俊美容貌 (十三)慎防目干,令君明眸善睞 (十四)頸椎問題,首重生活方式 (十五)擺脫頭痛,還我輕鬆生活 (十六)拒絕便秘,保持「出入平安」 (十七)關於膏方的人文思考 (十八)冬令進補話膏方 (十九)冬蟲夏草,並非神葯 (二十)野生靈芝,並非仙草 (二十一)論「胃喜為補」 (二十二)論「肥人多氣虛痰濕,瘦人多陰虛火旺」 (二十三)論「老年慎瀉,少年慎補」 (二十四)論「脾胃一虛,百病由生」 (二十五)葯補並非人人適宜 (二十六)高脂血症養生談 (二十七)房事養生宜忌談 (二十八)兩情相悅背後的種種煩惱——男子性功能障礙的原因分析 六、老年常見病的自我識別及預防保養 (一)心腦血管疾病 (二)老年人糖尿病 (三)老年性肺氣腫 (四)老年性骨質疏鬆症 (五)更年期綜合征 (六)部分惡性腫瘤 (七)老年性精神障礙(精神老化) 附篇 一、涉醫典故趣聞 (一)「橘井流芳」譜新篇 (二)「懸壺濟世」獻大愛 (三)「杏林春暖」滿人間 (四)「靈蘭秘典」彰續篇 (五)「防微杜漸」治未病 (六)「刮骨療毒」除病根 (七)「對症下藥」守氣宜 (八)「良藥苦口」利於病 (九)「君子三戒」皆養生 (十)「日出而作」,返璞歸真 (十一)「流水不腐」,形氣亦然 (十二)「增水行舟」,寓瀉于補 (十三)「急開支河」,利尿實便 (十四)「提壺揭蓋」,開上通下 (十五)「釜底抽薪」,攻下泄熱 (十六)「范進中舉」,喜極神亂 (十七)「杯弓蛇影」,疑由心生 (十八)「怒髮衝冠」,心肝氣逆 (十九)「諱疾忌醫」,終釀大錯 (二十)「病有不治」,有技難施 二、中醫談五官、五體 (一)中醫談五官——眼 (二)中醫談五官——耳 (三)中醫談五官——鼻 (四)中醫談五官——口 (五)中醫談五官——舌 (六)中醫談五體——皮 (七)中醫談五體——肉 (八)中醫談五體——筋 (九)中醫談五體——骨 (十)中醫談五體——脈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