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征服者-麥哲倫 斯蒂芬.茨威格 9787577206790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
NT$267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5*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海洋征服者-麥哲倫
ISBN:9787577206790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
著編譯者:斯蒂芬.茨威格
叢書名:茨威格傳記作品集
頁數:312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37277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1 9部傳世力作,首次結集《茨威格傳記》作品集。
2 作為歷史上*好的傳記作家,茨威格參考了詳實的資料,以詩般語言刻畫了麥哲倫是如何突破重重阻礙實現了自己的理想,又是如何草草結束了自己這偉大的一生。
3 他是第一個實現了環球航行的人,為了實現這個理想,奉獻了自己的所有,命運卻在他即將抵達終點時,收回了給予他的榮耀。

內容簡介
本選題為茨威格傳記作品集之一,講述了麥哲倫的一生。他在印度和非洲服軍役,同西班牙國王簽訂合同后遠航,在航行過程中處理叛亂,克服困難后終於取得成功。他是第一個把環球航行理想付諸冒險運行動的人,證明了地球是圓的,讓人類文明有了一個極大的飛躍。茨威格在本書中用心理分析的手法,塑造了一個堅強、謹慎和孤僻的麥哲倫,在對麥哲倫航行過程的描述中凸顯了其性格,描述了麥哲倫是如何在極其艱苦的情況下實現了自己的理想,茨威格以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將麥哲倫的一生寫得立體生動、有血有肉。

作者簡介
斯蒂芬·茨威格:奧地利著名小說家、傳記作家,出身於富裕的猶太家庭,青年時代在維也納和柏林攻讀哲學和文學,后遊歷世界各地 代表作《人生轉折點》、《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象棋的故事》、《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危險的憐憫》等;回憶錄《昨日的世界》;傳記《異端的權利》、《麥哲倫航海紀》、《斷頭王后》、《人類群星閃耀的時刻》等。擅長寫小說、人物傳記,也寫詩歌戲劇、散文特寫和翻譯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內心衝動,比如驕傲、虛榮、妒忌、仇恨等樸素情感著稱,煽情功力十足。他的小說多寫人的下意識活動和人在激情驅使下的命運遭際。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畫見長,他比較喜歡某種戲劇性的情節。但他不是企圖以情節的曲折、離奇的去吸引讀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連忘返的人和事。

目錄

目錄
1 NAVIGARE NECESSE EST 001
2 麥哲倫在東印度群島 033
3 他宣布放棄效忠葡萄牙 057
4 心想事成 081
5意志克服障礙 103
6 起航121
7 徒勞的搜尋141
8 嘩變163
9 偉大的時刻來臨179
10發現菲律賓203
11麥哲倫之死 221
12無首領的航行 239
13歸來及後續 263

精彩書摘
當麥哲倫像一個被拒絕的乞丐一樣離開王宮時,他知道自己不能再等待、再猶豫下去了。他已年滿 35歲,飽經陸上的武士或海上的水手所能經歷的一切。他四次繞過好望角,兩次從西邊繞過,兩次從東邊繞過。他一次又一次地冒著生命危險;他受了三次重傷。他見識過大千世界,比他那個時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和製圖師都更熟知東方。在將近 10年的時間里,他一直在接受作戰技能的磨練和考驗。他學會了如何使用劍和火繩槍,學會了掌舵和用指南針辨識方位,知道怎樣操控船帆和大炮,以及如何使用鐵鍬和長矛。他學過航海,知道如何推算航跡;他既是一名優秀的測深員,又是經驗極其豐富的領航員;他可以像任何「天文學大師」一樣精確地操控問世不久的象限儀和六分儀。別人只敢在書本上學到的東西,他是在無所畏懼的身體力行中學到的,其中包括不斷經歷的風平浪靜和疾風暴雨、陸地和海上的戰鬥、掠奪和圍攻、猛攻和沉船。在以往的 10年間,經過無數個日日夜夜,他學會了等待茫茫大海表明自己的意志,隨時準備抓住千載難逢的良機。他結識了各種膚色的人,包括黃種人和白種人,黑種人和棕種人,印度人和黑人,馬來人和中國人,泰米爾人和土耳其人。無論從事什麼樣的工作,無論是在水上還是在陸地上,在一年中的任何時候,在任何地方,在嚴寒中,在烈日下,他都忠實地履行著對國王和國家的職責。但是,服兵役是年輕人的事,現在,當自己將滿 36歲時,麥哲倫決定,他已經為陌生人的利益和陌生人的榮耀做出了足夠多的犧牲。如同每一個具有創造性氣質的人到達職業生涯中途時那樣,他渴望身負重任以及自我實現。他的祖國使他陷入困境;他與公職和義務的聯繫被切斷了。這樣也好,現在他徹底自由了。世事往往會這樣,當一個人甘心聽憑命運安排時,他常會回歸本性。 當麥哲倫下定決心后,他從不莽撞行事。儘管當時的人們極少提及麥哲倫的性格特徵,但有一點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在他的整個職業生涯中,他緘口不言的非凡稟賦總是表現為一種崇高的美德。他既不缺乏耐心,也不愛嘮叨,即使在喧囂的軍隊中,他也能夠獨善其身而不引人注意,並且總是能夠暗自籌謀。他一如既往地深謀遠慮,悄悄權衡每一種選擇的可能性,絕不會貿然透露自己的計劃或決心;他要將它們琢磨透,達到事無巨細、無懈可擊的程度。 在當前的情形下,麥哲倫保持沉默的天性又有了用武之地。若是換做他人,在受到曼努埃爾國王如此輕慢之後,早就忙不迭地離開這個國家,去為他國君主效勞了。但是麥哲倫在葡萄牙默不作聲地待了 1年,沒有告訴任何人他作何打算。他的生活方式也沒有顯露什麼特別之處。唯一能引起眾人注意的(如果一個去過東印度群島的著名航海家如此舉動也會引人注目的話)無非是他常去找領航員和船長們聊天,而且特別喜歡去找曾經航行到南半球海域的那些人。不過,這有什麼好奇怪的呢?大型獵物狩獵活動愛好者喜歡談論自己和別人的狩獵經歷,而海員則嚮往大海和新發現的陸地。即使他鑽進曼努埃爾一世的私人圖書館,查看涉及*近去巴西探險的所有航海圖、航向和日誌(作為秘密文件存放在檔案庫中)之舉,也不會讓人起疑心,因為一個無所事事的船長,除了看看這些文件之外,還能做什麼消磨充裕的閑暇時間呢? 有件事的確非同尋常,麥哲倫結交了一個名為魯伊 ·法萊羅的新朋友,而且兩人的友情迅速升溫。此人是個喜怒無常、有些神經質的知識分子,十分健談又固執己見,動輒與人爭吵不休,按常理來說,這個人的言談舉止與含蓄內斂、自製、諱莫如深的水手和武士格格不入,幾乎不可能得到後者的青睞。但是,也正因為他們兩人天生各有所長,性情迥異,反倒促使他們一時可以和諧共處。他們之間的和睦關係持續時間並不長,但就在這段時間里他倆一直形影不離。麥哲倫酷愛海上探險和對現實世界的探索,而法萊羅則熱愛抽象的地理學和天文學。作為一個純粹的理論家,一個從未上過船或離開過葡萄牙本土的學者,魯伊·法萊羅在天文和地理方面的全部知識來自計算、閱讀、數學表格和地圖;但是在這個抽象知識的領域,他被視為葡萄牙*具權威的製圖師和天文學家。他不懂得怎樣揚帆或掌舵,但他構建了自己的一套經度體系,儘管這個體系不盡合理,但它涵蓋了整個地球,並且在麥哲倫環遊世界航行期間提供了幫助。雖然他不能駕船出海,但他繪製的航海圖、標定的航向、製作的星盤和其他儀器似乎是他那個時代*好的航海配件。對於一貫在實幹中學習的麥哲倫來說,他接受過的正規教育只有戰爭和冒險,只是在親身經歷的航行中學到了一些天文學和地理學的粗淺知識,能有法萊羅這樣的專家相助,無異於雪中送炭。正是因為這兩個人的才能和品位如此不同,他們才有幸代表了理論與實驗、思想與行動、精神與物質的*圓滿的結合。 像麥哲倫和法萊羅這樣的交往有一種特別的含義,與他們所處的時代有著特別重要的關聯。這兩位卓越的葡萄牙人(他們如此不同卻又都非同凡響)均遭到了曼努埃爾一世的羞辱,而且在各自的職業發展中遇阻。魯伊 ·法萊羅多年來一直渴望被任命為皇家天文學家。毫無疑問,在葡萄牙沒有人能比他更有資格享有這項殊榮。但是,正如麥哲倫的沉默寡言和驕傲自大毀掉了自己的前程,魯伊 ·法萊羅也因貧嘴和壞脾氣丟掉了自己在宮廷中的晉陞機會。他的敵人說他是一個傻瓜,而嫉恨他的競爭對手,恨不得異端裁判所能出面除掉他,併為此不惜散播謠言,聲稱他暗中與魔鬼勾結,利用非自然力量達到自己的目的。他倆都是仇恨和猜疑的受害者,因此成了一對關係親密的難兄難弟。 麥哲倫把他從塞朗那裡聽說的香料群島的情況一股腦地轉述給了法萊羅,並提出或許可以開闢一條新航線,從西邊前往遠在東方的這些島嶼。法萊羅研究了麥哲倫的計劃,為其提供了科學依據。他通過精確的計算和詳盡的圖表,證實了麥哲倫憑直覺得出的結論。理論家和實踐家你來我往,接連不斷地提出各自的設想,對他們的問題認識得越來越全面,熱情也日益高漲,一個具體計劃隨之逐漸成型。這個驚人的計劃一旦成熟,我們就很難分辨哪些構想來自理論家、哪些來自實踐家,但不管怎樣,它在為這個地理大發現的偉大時期增光添彩的同時,也幾乎等於為這一時期畫上了句號。結果是,他們決心共同努力,實現共同的設想。他們相互承諾保守秘密,在他們的努力結出碩果之前不向外界透露任何細節;他們還決定,如有必要,在沒有本國資助,甚至有可能背離母國的情況下,他們要做一件大事,不僅僅為了一國一地謀利,而是要造福全人類。 現在是時候追問一下麥哲倫和法萊羅躲在里斯本王宮的暗處,究竟密謀了怎樣的神秘構想。這項計劃究竟有多麼新穎、史無前例、無比珍貴,以至於他們還要發誓保密?是什麼讓這項計劃如此危險,以至於不得不把它像一把淬毒匕首一樣深藏起來?從表面上看上述疑問的答案似乎會令人不安。其實它只不過是麥哲倫下決心要落實他從東印度群島帶回的那個想法—向西航行先到美洲大陸再去香料群島(作為葡萄牙人向東繞過好望角抵達那裡的替代方案),也就是因塞朗鼓動而萌生的想法。這個想法似乎沒有什麼新意,因為哥倫布早已橫渡過大西洋,他設定的目標就是印度,而不是當時尚不為人知的美洲大陸。雖然全世界都很快認識到他的錯誤,但這位熱那亞航海家直到去世的那一天,仍堅信他發現的是中國皇帝治下的邊遠領土。 起初,西班牙根本不想費力開拓通往東印度群島的西行航線。哥倫布因想象力豐富但缺乏大智慧而名譽掃地。他聲稱聖多明各和海地島上遍地都是黃金,但事實證明,那種說法就是個騙局。那裡沒有黃金,沒有香料,甚至沒有「黑象牙」,因為當地人體質羸弱,當征服者迫使他們做苦工后,他們就會像蒼蠅一樣成群死去。儘管西班牙享有發現美洲的盛譽,但並沒有因此獲得任何想象中的財富。這種狀況直到 16世紀 20年代才開始有所改變。隨著科爾特斯征服墨西哥,皮薩羅劫掠印加人的寶庫,以及在 1546年,波托西的大銀礦被發現,大量財富源源不斷地流入西班牙。就商業而言,美洲是一片空白。渴望得到黃金的卡斯蒂利亞人不想在這些新領土上定居並費心治理。他們一心想著離開美洲,找出一條捷徑,前往珠寶和香料的天堂 —東印度群島。因此一批又一批冒險家遵照國王的旨意前赴後繼,想要找到穿過或繞過這片新大陸的途徑,爭取搶在葡萄牙人之前劫掠東方的寶庫,即香料群島。 一支探險隊接著另一支探險隊起航。但是,在尋求通往東印度群島航線的探險活動中,西班牙人一無所獲,滿懷的期望漸漸化作泡影,就如此前葡萄牙人面對非洲大陸大失所望一樣。當年亨利王子以為非洲面積不大,去東印度群島的路也要短得多。他希望在赤道一帶或附近探明大陸南端,但他派出的水手們驚恐地發現,非洲大陸的南端似乎遙不可及。西班牙航海家們在美洲也有類似的經歷。他們想無論在哪裡,無論是在北方還是南方,只要能找到一條通往印度洋的航道就行,但是他們始終沒能如願,遇到了一個無法突破的陸地屏障。這片綿延無際的大陸一直阻礙著他們。肯定有什麼地方可以通行,比如說存在一處「 estrecho」(海峽)或一條「 paso」(通道)吧?哥倫布在*后一次向西航行時,仍然希望可以經由印度返航。當他沿著巴西海岸航行時,並不是為了什麼新發現,而是「 con proposito di andare e scoprire un' isola verso Oriente che si dice Melacha」(義大利語:希望能夠到達東方的摩鹿加群島,也就是香料群島。) 科爾特斯在他的第 4次「彙報」中,曾向查理五世承諾自己將竭盡全力找出那處「海峽」,併為此派遣手下一名軍官前往巴拿馬。科爾特 -雷亞爾和卡伯特懷著同樣的夢想駛入了北方冰封的海洋。1515—1516年間,胡安 ·德·索利斯?上溯拉普拉塔河時是想從南邊找到一條通道。 但是這種探尋*終徒勞無功。無論是在北方還是在南方,不管是在寒帶還是熱帶,所有的探險隊都遭遇了同樣無法穿過的土石牆。人們的希望開始消散。一些製圖師把南美洲描繪成一直延伸到極點。其他人已經不再指望經水路從大西洋進入美洲大陸另一側的那片汪洋了,儘管他們知道,努內斯 ·德·巴爾沃亞曾在達連灣*高點所見的那片海域無疑是與印度洋相通的。太多的帆船在這場徒勞無功的探索中迷失了方向,當年葡萄牙人夢斷非洲大陸,如今西班牙人重蹈覆轍,也未找到令人魂牽夢繞的那個海角。 就在這個時候,幾乎不為人知的費迪南德 ·麥哲倫突然冒了出來,向世人宣稱:「有一條路走得通。只有我一個人,或者說我和法萊羅,知道這個地方。給我一支船隊,我就可以從東向西環繞地球。」 至此,我們觸及了一個歷史的謎團 —眾多哲人和心理學家在數百年間都絞盡腦汁,各顯神通要解開的謎團。我們可以斷言,麥哲倫的提議並不新奇,這可以說在他那個時代到了街談巷議的程度。麥哲倫要做的,也是哥倫布、韋斯普奇、科爾特 -雷亞爾、科特斯和卡伯特想要做的。麥哲倫的提議*令人動容的不是它本身,而是他所表現出的決斷。因為,從一開始,麥哲倫就不像其他人那樣謹慎地說:「我希望在某個地方找到一處海峽,一條出路。」他言之鑿鑿地宣稱:「我肯定能找到那處海峽。我知道,只有我知道,它在哪裡。」 但是,麥哲倫怎麼會(這就是謎團)事先知道那處海峽的方位、所在的經緯度,而別人卻遍尋不見呢?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