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死方休-一名東線機槍手的回憶錄-1943-1945年 9787516838433 安德烈亞斯.哈廷格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台海
NT$444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5*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至死方休-一名東線機槍手的回憶錄-1943-1945年
ISBN:9787516838433
出版社:台海
著編譯者:安德烈亞斯.哈廷格
叢書名:士兵文庫
頁數:13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37270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一位退伍軍人向他的孫子講述的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經歷,沒有夸夸其談,只有扣人心弦、殘酷的誠實。
本書整理並講述了漢斯·卡爾(Hans Kahr)對二戰東線戰場的戰後回憶和戰時記錄。
漢斯·卡爾1925年出生於奧地利的一個農民家庭,後來被徵召入伍,成為德國國防軍第3山地師第138山地獵兵團的機槍手,在戰爭後期被派遣到東線戰場。書中回憶了漢斯作為新兵在前線學習生存的過程,講述了漢斯在東線戰場殘酷的戰鬥,以及被俘後作為戰俘的經歷。書中還介紹了戰前奧地利小農家庭的生活和當地傳統習俗等。
本書整理並講述了漢斯·卡爾(Hans Kahr)對二戰東線戰場的戰後回憶和戰時記錄。
書中沒有很激烈的語言,從一位普通士兵的角度,將戰爭的殘酷一一展現,留給後人的是警醒和珍惜。

作者簡介
【作者】
安德烈亞斯·哈廷格(Andreas Hartinger),奧格斯堡大學教授,1985年出生於奧地利,從小就對當代歷史有著濃厚的興趣。《至死方休:一名東線機槍手回憶錄:1943-1945年》為他與祖父漢斯·卡爾共同完成的關於戰爭的記憶。
【譯者】
小小冰人:資深二戰迷,專業軍事歷史譯者。從事軍事圖書翻譯工作十余年,為中國讀者帶來超過50部譯著。由他執筆翻譯的作品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史》《第二次世界大戰史》《致命打擊》《普魯士之戰:1944—1945》《諾曼底的六支軍隊》《西方世界的決定性會戰及其對歷史的影響》等。

目錄
引言
序幕/一月的某天
第一章/童年和少年時期
第二章/軍人是怎樣煉成的
第三章/尼科波爾登陸場
第四章/烏克蘭的冬天
第五章/從布格河奔向德涅斯特河
第六章/羅馬尼亞戰線土崩瓦解
第七章/匈牙利境內的厄運
第八章/末日臨近
第九章/戰敗的痛苦
第十章/結束的開始
尾聲

精彩書摘
1943年12月19日,我經受了戰火洗禮,這場激戰是我這輩子遇到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一切都不同了。面對恐懼和精心安排的大規模殺戮,我這個年輕人的無憂無慮徹底消失了。我們的二級下士無疑也知道。我傍晚下崗后返回掩體,他拍拍我的肩膀,掏出個飾有雪絨花的破舊扁酒瓶,倒了杯杜松子酒遞給我,以父親般的方式對我簡短地說道:「您今天打得很好,會習慣的。」
就連我這樣的新兵也知道敵坦克為何要竭力控制主要補給路線,因為這條道路穿過第聶伯羅夫斯卡和沃加內,直通第聶伯河渡場。第聶伯羅夫斯卡基本上是個貧窮、遍地泥濘的草原村莊,我們的前進補給點和幾個指揮所設在村內。嚴冬這幾個月,第3山地師官兵眼中的宇宙中心就是第聶伯羅夫斯卡村,我們的性命取決於能否守住該村。要是敵人攻佔第聶伯羅夫斯卡村,就切斷了我們身後的交通線,我們只能分別跨過寥寥幾座臨時搭設、通往河北面的橋樑。這些橋樑不是為快速後撤設計的,更別說用於整支部隊的退卻了。我們在聖誕節前經歷的激烈交戰,接下來幾天和幾周多多少少會持續下去。
德國國防軍最高統帥部1944年1月1日發布公報,談到我們這片作戰地域的情況:「蘇聯人實施了猛烈的炮火準備,以坦克和戰機為支援,重新對尼科波爾登陸場發動進攻。德國軍隊以大規模反突擊擊退敵人。敵人損失慘重,大批坦克遭擊毀。」
蘇聯人的進攻很快成為常態,但我們確信,只要彈藥充足,第24裝甲師在身後提供支援,我們就能應對一切狀況。至於口糧,我們班不得不派一兩個士兵,藉助夜色掩護趕往卡緬斯克,替班裡的戰友把飯盒打滿。
有一次輪到我去打飯,途中看見許多陣亡的山地兵躺在道路兩側,身上蓋著防水帆布。他們可能是在爭奪第聶伯羅夫斯卡村的戰鬥中犧牲的。凜冽的寒風把帆布吹得?啪作響,帆布捲起,我看見屍體上可怕的傷口。一具具屍體面目全非,幾乎難以辨識,沒了四肢,胸部和腹部的彈孔很大。我當時暗自思忖,他們至少死得很快,沒遭太大罪。
在另一次去打飯的途中,突然響起嚇人的尖嘯,我趕緊跳入旁邊的溝渠,躲避襲來的炮火。我當時以為是蘇聯人發射的喀秋莎火箭彈,但很快明白過來,是我方的多管火箭炮正以燃燒彈覆蓋敵軍防線。一發發火箭彈從空中呼嘯掠過,身後拖著濃濃的煙霧,在夜空映襯下格外顯眼。眼前的壯觀景象深具破壞性,但也很有吸引力。一發發火箭彈準確地在敵軍主戰線上炸開,形成一堵巨大的火牆,明亮的火焰一直持續到深夜。這一刻,地殼似乎裂開了,彷彿要把所有生命拖入熾熱的熔岩核心。很難想象對面還有什麼人能活下來。但蘇聯人繼續對我方陣地施加壓力,可能部分歸功於他們廣闊的領土,另外,他們的兵力幾乎取之不盡。
1月中旬,師里幾名軍官來到我們這處小小的陣地,一連幾個小時觀察敵人的情況。沒過多久,上級下令組織偵察巡邏隊,探明蘇聯人的陣地。敵人顯然前調了新銳預備隊。偵察行動晝間實施,因為能見度較好,但足以說明我們對這項任務深感不安。此處的地形太平坦,順利完成任務的機會很小。二級下士帶隊,每當我們猶豫,或是深入骨髓的恐懼阻止我們前進時,他就打出手勢,鼓勵我們跟上。
蘇聯人很快發現了我們的意圖。槍聲剛剛響起,備受尊敬的班長就挨了致命一槍。我們以猛烈的火力還擊,帶著陣亡戰友的遺體返回己方陣地,沒再遭受更多傷亡。我對班長沒太多了解,但這位南施蒂里亞人突然陣亡,對全班無疑是個沉重打擊。他以體貼周到的做事方式把我們團結在一起,短時間內就把全班打造成訓練有素的戰鬥分隊。更重要的是,他教會我們如何在東線生存。
師里的軍官可能覺察到敵人正在醞釀某種行動,天黑后不久就離開我們的陣地。一隊士兵趕來,把二級下士的遺體帶回卡緬卡,跟其他陣亡者一同下葬。地面凍得很深,必須用集中裝葯炸開才能挖掘墓穴,這些炸藥也用於戰鬥。第二天晚上,一名年輕的候補軍官帶著口糧到來。他剛剛開始前線見習,立即接掌了我們這個只有5名士兵的班。日子還得過下去。
1944年1月,氣溫沒再下降,但冰冷的東風刮過第聶伯河低地,甚至比以前更凜冽,我們班的掩體凍徹寒骨。掩體里倒是有個小爐子,可燃料總是不夠。卡緬卡位於我們後方,是個典型的烏克蘭窮村子,甚至沒標在任何地圖上。一座座房屋的木頂早已焚毀。某個晚上,我們在一棟房屋的閣樓上翻尋,想給取暖的爐子找點干小麥。阿爾薩斯人摁亮電筒,雖說時間很短,但足以讓蘇聯人發覺,他們立馬用大口徑機槍開火。我們匆匆離開時,子彈嘶嘶作響地從耳邊掠過。我們幸運地找到些柴火,好歹當晚能在掩體里取暖了。
說起來可能沒人相信,但前線士兵確實經常為某些瑣事冒上性命危險,而這些瑣事在平民生活中顯得稀鬆平常。有一次,我想給家裡帶來的毛衣除虱,毛衣里好多虱子,只要脫掉毛衣,虱子就會爬到掩體的地上。這件毛衣至少有一個月沒洗了,於是我把我最暖和的衣服放在仍有餘溫的暖爐上。此舉有點魯莽,因為我沒過一會兒就睡著了,直到毛衣發出烤?的焦味才驚醒。可惜毛衣毀了,已經沒辦法再穿,我只好凍著。阿爾薩斯人開玩笑說,至少我把虱子消滅了。
1944年1月的最後幾天,蘇聯人又一次企圖突破我們的防線。他們投入大批兵力和裝備。我和主射手幾乎一直在戰鬥。為確保火力持續不斷,也為了準頭更好,我們把機槍安在三腳架上。紅軍士兵高喊著嚇人的「烏拉」向前衝來,主射手朝他們猛烈開火,我是副射手,主要任務是瞄準,還要及時換上新彈鏈。幸虧當時彈藥充足,否則我們根本沒辦法長時間守住這片陣地。紅軍最後在稍北面取得突破,導致我們再也無法扼守登陸場內的陣地。敵人投入強大的坦克力量,企圖包圍我們,儘快收復更多領土。他們很快達成了目的。
2月1日,一名傳令兵趕到我們班的陣地,不僅送來口糧,還傳達了後撤令。我們只帶野戰背包和彈藥,無法隨身攜帶的東西都放在馬車上,那些馬車此時就等在稍後方。當晚,友鄰師幾名步兵趕來接防我們的陣地。跟我們不同,他們的裝備較差。我們好歹穿著帶風帽的冬季防寒外套,還有氈靴,可那些步兵只穿著國防軍的長大衣,腳上是釘有平頭釘的行軍靴,模樣看上去很憔悴,我不由得懷疑他們能否長時間守住陣地。
我找到一個看上去宛如來自古代的步兵,把我們存放備用彈藥的地方告訴他。他似乎有點聽天由命,漠不關心地聽取了我介紹的情況,隨即縮入暖和的掩體。每次跟軍帽上也佩戴雪絨花徽標的戰友並肩奮戰,我都很自信,可我們現在不得不依靠常規步兵師。更糟糕的是,協同作戰的也許是一個個拙劣的戰鬥群,在這種情況下,災難往往會迅速降臨。我多次注意到國防軍各兵種的巨大差異,更別說德國軍隊與盟友軍隊之間的巨大差別了。
2月2日凌晨,我們終於離開陣地,趕往後方的尼科波爾。我們的目標是經常光顧的第聶伯河渡場。就好像大自然也聯合起來破壞德國軍隊後撤似的,化凍從一開始就給我們造成大麻煩。除此之外還有雨夾雪,一條條小徑很快淪為深不見底的泥沼。
我們在第聶伯河東側的後撤還算順利,但在渡場附近遇到混亂的局面。長長的後撤縱隊從陡峭的第聶伯河岸堤蜿蜒而下,一路延伸到對岸的內陸,活像一條巨大的蠕蟲。數百輛卡車、履帶式車輛、馬車首尾相連,緊挨著停在原地,等待繼續後撤。孤零零幾門高射炮仍在陣地內,炮管深具威脅地指向天空。為了讓車輛動起來,在場的人傾盡全力,有時候需要動用一整支部隊。許多馬匹活活累死了,結果擋住身後車輛的去路。
我們這群山地兵的情況要好些,攜帶的馱畜很健壯,即便面對眼下的狀況,還是取得不錯的進展。一支戰地憲兵巡邏隊指示我們去北面,遠離這座大型浮橋。於是我們把寬闊的泊位讓給其他後撤縱隊,找了個狹窄、不適合車輛通行的小碼頭,順利渡過第聶伯河。
我們在尼科波爾西北面的第聶伯河西岸佔據新陣地,掩護己方部隊繼續後撤。敵人這次沒跟我們接觸,誰也不知道他們究竟在何處,但西面傳來的隆隆炮聲不是個好兆頭。蘇聯人前進了多遠?他們在哪裡?他們的先遣部隊又在何處?尼科波爾城內一次次響起劇烈的爆炸。我方工兵顯然正在炸毀所有重要的軍用設施,以免這些東西落入敵人手裡。尼科波爾城內騰起熊熊烈焰,從我們的陣地上也能看見。那座城市滿目瘡痍,上方的夜空呈現出鬼魅的紅色,是個壞兆頭。
尼科波爾登陸場內留下很多東西,戰友、牲畜、軍用物資等,對了,還有一個半月前跟我一同到達那裡的許多年輕士兵無憂無慮的勁頭。
戰爭把它古老的規則強加給你,你無法懷著世上所有美好的意願躲避這些規則。當時的選擇很有限:要麼負傷,要麼被俘,要麼送命。逃離東線只有這幾個辦法。但這三個選擇都是我急於避免的,至於能拖多久,儘力而為吧。

前言/序言
以下講述的是我外公漢斯·卡爾的戰時經歷。1925年某個炎熱的夏日,他出生於奧地利東施蒂里亞,所以二戰期間他還很年輕。我小時候,他經常跟我說他的戰時經歷。那時候,他的故事我大多聽不太懂。他講得過於浪漫美化,真偽莫辨,至少在我這個孩子看來是這樣。直到我逐漸長大,想起他當初說過的事情,才理解了他的經歷。
我不想對他的一生做出個人評判,只是覺得應該把他不凡的青春和戰時經歷寫下來。於是,我們展開細緻的工作,一次次談話涉及許多令人心緒不寧的內容,最後我和外公終於完成了心愿,他非凡的記憶力,以及他戰爭期間和戰後的詳盡筆記幫了大忙。
外公這輩子不是在公園散步,無所事事地度過。他是貧窮農民家庭的長子,也是唯一的兒子,家裡的日子過得很拮据,每天勞作不休。但惡性通貨膨脹還是讓他們的大部分儲蓄和財物化為烏有。
儘管年輕的奧地利共和國調整了貨幣政策,可災難還是迅速降臨,完全不以政治領導人的意志為轉移。結果,全球經濟危機在20世紀30年代初期席捲奧地利,到1933年,失業人數已高達56萬。製造業遭受的打擊尤為嚴重,農民至少還能自給自足。僅僅幾個月,國債增加了三分之一。民眾的不滿情緒與日俱增,尤以年輕人為甚。1934年2月,壓抑已久的怒火終於引發內戰,數百人喪生。奧地利政府隨後出台了新的獨裁憲法,以及限制外交政策自由度的法規,但此舉導致奧地利進一步脫離歐洲其他民主國家。
出於這個原因,奧地利公民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大多經歷過失業。另外,奧地利政府沒過多久就無力支付足夠的失業救濟金。所謂的「調整」就是取消社會福利,剝奪了給予民眾的一切財政支持,這項政策猶如民眾頭上不停晃動的絞索。沒有收入,如何養活家人?飢餓、失意、對當局的仇恨、無法掌握自身命運的絕望感,都是當時的日常話題。
但黑暗盡頭出現了一絲希望的光線。有傳言稱,友鄰的德國有個新政黨,還執掌了政權,那裡人人有工作,衣食無憂。誰都想過吃得飽、穿得暖的安穩日子,這種承諾很容易打動民眾。奧地利就這樣翻開了險惡的新篇章。
事後看來,本該「終結一切戰爭」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其實是下一場災難的根源。《凡爾賽和約》並沒有讓德國人吸取教訓。頗具先見之明的法國陸軍元帥福煦說過:「這不是和平條約,僅僅是二十年的休戰協定。」
的確,歷史自有它的發展規律,最終在東施蒂里亞山區的偏遠角落與一個年輕人相遇。這就是當時的背景,他的歷程即將開始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