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間音樂藝術特徵與文化傳承研究 譚嫄 劉松濤 9787514240931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文化發展
NT$458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3*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民族民間音樂藝術特徵與文化傳承研究
ISBN:9787514240931
出版社:文化發展
著編譯者:譚嫄 劉松濤
頁數:172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37095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民族民間音樂藝術特徵與文化傳承研究》全書共七章。首章為緒論,主要闡述了民族民間音樂的內涵、民族民間音樂的特點、民族民間音樂的類別、民族民間音樂的文化價值等內容;第二章為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歷史與現狀分析,主要闡述了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歷史脈絡、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發展現狀等內容;第三章為民族民間歌曲音樂藝術特徵與文化傳承,主要闡述了民族民間歌曲概述、民族民間歌曲音樂的藝術特徵、民族民間歌曲音樂的文化傳承等內容;第四章為民族民間舞蹈音樂藝術特徵與文化傳承,主要闡述了民族民間舞蹈音樂概述、民族民間舞蹈音樂的藝術特徵、民族民間舞蹈音樂的文化傳承等內容;第五章為民族民間戲曲音樂藝術特徵與文化傳承,主要闡述了民族民間戲曲音樂概述、民族民間戲曲音樂的藝術特徵、民族民間戲曲音樂的文化傳承等內容;第六章為民族民間器樂音樂藝術特徵與文化傳承,主要闡述了民族民間器樂音樂概述、民族民間器樂音樂的藝術特徵、民族民間器樂音樂的文化傳承等內容;第七章為民族民間曲藝音樂藝術特徵與文化傳承,主要闡述了民族民間曲藝音樂概述、民族民間曲藝音樂的藝術特徵、民族民間曲藝音樂的文化傳承等內容。

作者簡介
譚嫄,女,河南開封人,中國共產黨黨員,碩士,平頂山學院音樂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傳統音樂,民族器樂演奏與教學,河南民族民間音樂。主持河南省社科規劃項目課題2項,市級社科聯項目4項;在國內外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0餘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論文2篇,河南省教育廳組織的高校教師科研評比中獲二等獎論文2篇,平頂山市教育局科研進步獎二等獎論文l篇。近年來,本人在省內各級各類竹笛比賽中屢獲佳績,指導的學生多次在省內外高級別民族管樂器樂比賽中斬獲佳績,為社會培養了一批優秀的民族吹管樂人才。
劉松濤,男,河南寶豐人,中國共產黨黨員,歷史學博士,平頂山學院音樂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音樂考古,先秦音樂史,中國傳統音樂。近年來,參与成功申報國家藝術基金藝術人才培養項目2項,參与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2項,參与中國音樂學院橫向聯合項目1項。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民族民間音樂的內涵
第二節 民族民間音樂的特點
第三節 民族民間音樂的類別
第四節 民族民間音樂的文化價值
第二章 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歷史與現狀分析
第一節 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歷史脈絡
第二節 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發展現狀
第三章 民族民間歌曲音樂藝術特徵與文化傳承
第一節 民族民間歌曲概述
第二節 民族民間歌曲音樂的藝術特徵
第三節 民族民間歌曲音樂的文化傳承
第四章 民族民間舞蹈音樂藝術特徵與文化傳承
第一節 民族民間舞蹈音樂概述
第二節 民族民間舞蹈音樂的藝術特徵
第三節 民族民間舞蹈音樂的文化傳承
第五章 民族民間戲曲音樂藝術特徵與文化傳承
第一節 民族民間戲曲音樂概述
第二節 民族民間戲曲音樂的藝術特徵
第三節 民族民間戲曲音樂的文化傳承
第六章 民族民間器樂音樂藝術特徵與文化傳承
第一節 民族民間器樂音樂概述
第二節 民族民間器樂音樂的藝術特徵
第三節 民族民間器樂音樂的文化傳承
第七章 民族民間曲藝音樂藝術特徵與文化傳承
第一節 民族民間曲藝音樂概述
第二節 民族民間曲藝音樂的藝術特徵
第三節 民族民間曲藝音樂的文化傳承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民族民間音樂藝術特徵與文化傳承研究》:
(5)開設戲曲相關課程和社團
開設戲曲文化相關課程和社團是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以及推廣戲曲文化的重要舉措。通過開設戲曲文化相關課程和社團,學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戲曲文化,學習戲曲的基本知識和技巧,同時也有機會與專業人士交流互動,拓寬戲曲教育的視野和資源。這種方式可以培養學生對戲曲的興趣和熱愛,鼓勵他們積极參与民族民間戲曲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具體來講,一方面,在學校或教育機構中,可以單獨開設戲曲文化課程,讓學生有機會系統地學習戲曲的歷史、演唱和表演技巧等知識。這種課程可以作為選修課或專業課,為對戲曲感興趣的學生提供更深入的學習機會。另一方面,學校可以成立戲曲文化社團,鼓勵學生自願參加。社團中可以組織戲曲表演、實地觀摩、交流演講等活動,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戲曲藝術,增加對戲曲的了解和熱愛。社團也可以邀請專業戲曲藝術家或教育者進行指導,提供專業的戲曲教育資源。
在學校開設戲曲相關課程和社團是有必要的,民族民間戲曲文化是活態文化的一部分,活態文化的傳承如果缺少了人就缺少了代代相傳的齒輪,所以面對活態文化的傳承需要挖掘新的受益群體,讓他們成為民族民間戲曲文化傳承的有效傳承人,進一步推動戲曲進校園活動的開展,實現民族民間戲曲的傳承與發展。
2 促進戲曲借力新媒介傳播
戲曲是中華民族獨特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它的發展與傳承離不開媒介。如今,傳統媒介已不能完全滿足戲曲目前的傳播需求,戲曲的傳承和發展不得不借力新媒介。而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傳播,民族民間戲曲音樂的傳承與發展也離不開戲曲藝術的傳播。
針對現存問題,可以分別從以下角度提齣戲曲傳播的應對策略,以期戲曲傳播和傳承的未來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1)傳播者自覺樹立責任意識,嚴守質量底線
第一,戲曲從業人員做好引領,傳播高質量內容。受眾所接收的信息是由傳播者創作出來的,信息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受眾對事物的判斷。戲曲藝術對傳播者的專業水準有一定要求,不專業的作品會使受眾對戲曲藝術產生錯誤的認知。因此,從源頭抓起,優化戲曲傳播內容勢在必行。戲曲從業者一般具有紮實的功底和知識儲備,代表著戲曲界的權威。如果他們能參与到新媒介戲曲傳播的工作中,引導內容向更專業的方向發展,將大大提高平台內容的質量。另外,有的戲曲傳承人年齡較大,他們雖然很想助力戲曲的現代傳播卻受困於新媒介的使用。針對這一情況,可以幫助他們增強自身媒介素養,也可以圍繞他們以組建團隊的方式開展戲曲傳播工作。另外,劇團里的演員固然對現場演出更為熟悉,但是身處新時代,勇於突破舒適圈,有意識地培養自身的新媒介技能,才能做好戲曲新時代的傳承人,成為行業的引領者。
如今,戲曲從業人員的身份不僅僅局限於演員、編劇、導演等,而且多了大眾講師的角色。在網路新媒介傳播過程中,意見領袖的影響力不容小覷。而戲曲演員等專業人員非常可能憑藉自己的知識儲備和經驗積累成為戲曲行業的意見領袖。意見領袖擁有較大的公信力和影響力,他們可以從多角度傳播戲曲藝術,給受眾帶來正確專業的信息。同時,他們也可以引領戲曲新媒介傳播的風向,引起網路熱門話題。
因此,要充分發揮戲曲從業者意見領袖的作用,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增強媒介素養。這部分人員要認識到新媒介傳播戲曲的意義,結合自身優勢高效率地傳播戲曲文化,成為新媒介平台上戲曲內容的優質傳播者。
第二,普通用戶加強版權意識,提升知識儲備。在這個人人自媒體的時代,戲曲的傳播者也可以是戲曲愛好者等非專業人員。非專業人員應當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樹立責任意識。在社交平台上時常能夠看到部分賬號發布了一些未經授權的戲曲影音資料,如劇場演出錄像、戲曲節目的轉載等。這種做法涉嫌侵權,傳播者要有良好的版權意識,在獲取授權后才能公開傳播。另外,非專業人員可能因為對戲曲的歷史發展、藝術特徵等不夠了解,容易傳播錯誤信息,或是為博取流量將戲曲泛娛樂化處理,導致傳播內容失去內涵,給受眾帶來誤解。因此,這類傳播者要加強對戲曲理論的學習,保證傳播內容的準確性,應該充分尊重戲曲藝術,靠戲曲本身的魅力吸引受眾,而非對戲曲進行戲謔化處理。此外還應主動了解受眾的審美習慣,提高創作能力,避免作品同質化,以提升作品的質量。
傳播主體作為整條戲曲傳播鏈的第一環,要從源頭上優化內容、提升質量。戲曲藝術兼具藝術性和娛樂性,每一位傳播者都應對自己的傳播內容負責,在藝術性和娛樂性之間尋找平衡,將更立體真實的戲曲藝術展現在大眾面前。傳播者萬萬不可將戲曲當作博人眼球、吸引流量的工具,要將戲曲的文化底蘊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合,引導人向真善美的方向發展。
(2)充分利用網際網路技術,實現多方位傳播
戲曲在借力新媒介傳播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碎片化傳播的現象。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多媒介的融合得以實現,可以充分利用網際網路的這一特性,對戲曲碎片化的表達進行有機融合。具體來講,可以採取的舉措如下。
第一,拓寬線上傳播渠道。藝術的傳播離不開具體的傳播媒介,戲曲的傳播經歷了早期的口耳相傳階段、印刷傳播階段、廣播影視傳播階段,如今,網際網路成了戲曲傳播的重要媒介。戲曲在網際網路上的傳播可以分為以下主要傳播渠道:微信、微博、短視頻平台、網站、論壇社區、音頻分享平台。由於各傳播渠道下的平台和方式有樣,因此可以選擇各傳播渠道的主要傳播平台和傳播方式進行歸納和梳理,更好地推動戲曲藝術的傳承發展與傳播。
近些年,微信一躍成為國內的主要即時通信工具,擁有了基數龐大的用戶后,微信公眾號也隨之成了自媒體團隊中進行內容傳播的主要陣地,為戲曲文化的全民普及與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微信公眾號的傳播特點為內容傳播具有時效性、傳播方式多樣,如一篇公眾號推文可以以文字或圖片的形式展現,也可將音頻、視頻整合進文章中。戲曲是一門綜合性藝術,融合了多個藝術門類的特色(如音樂、舞蹈、雜技等),這些藝術特色如果僅靠文字來表達,顯然是不夠的,因此一篇閱讀量高、讀者停留時間長的戲曲公眾號推文,一定會調動讀者的多重感官,吸引讀者的注意力,讓讀者在閱讀戲曲類公眾號推文時,從不同角度感受戲曲的魅力。
戲曲網站上戲曲藝術的傳播特點是以網站為依託,用文本、音頻、視頻、圖片等形式來記錄與傳播戲曲文化。以中國戲曲網為例,站內的搜索欄有梨園諮詢、名家名段、戲曲人物、戲曲伴奏、戲曲曲譜、戲曲台詞、戲曲文獻、梨園漫話,從站內的搜索欄設置可以看出中國戲曲網對戲曲藝術的傳播是多角度、全方位的,條目清晰,具有一定的特色與專業性。

前言/序言
民族民間音樂藝術作為我國的文化瑰寶,具有一定的教育性、傳承性、保護性,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歷史地位,是我國五千年歷史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進入21世紀后,人們對西方音樂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加之多元化音樂表現形式的出現,使民族民間音樂受到很大的衝擊,很多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瀕臨消失或失傳。結合民族民間音樂藝術現狀,保護和傳承民族民間音樂藝術也成了一種重大的責任。
全書共七章。第一章為緒論,主要闡述了民族民間音樂的內涵、民族民間音樂的特點、民族民間音樂的類別、民族民間音樂的文化價值等內容;第二章為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歷史與現狀分析,主要闡述了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歷史脈絡、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發展現狀等內容;第三章為民族民間歌曲音樂藝術特徵與文化傳承,主要闡述了民族民間歌曲概述、民族民間歌曲音樂的藝術特徵、民族民間歌曲音樂的文化傳承等內容;第四章為民族民間舞蹈音樂藝術特徵與文化傳承,主要闡述了民族民間舞蹈音樂概述、民族民間舞蹈音樂的藝術特徵、民族民間舞蹈音樂的文化傳承等內容;第五章為民族民間戲曲音樂藝術特徵與文化傳承,主要闡述了民族民間戲曲音樂概述、民族民間戲曲音樂的藝術特徵、民族民間戲曲音樂的文化傳承等內容;第六章為民族民間器樂音樂藝術特徵與文化傳承,主要闡述了民族民間器樂音樂概述、民族民間器樂音樂的藝術特徵、民族民間器樂音樂的文化傳承等內容;第七章為民族民間曲藝音樂藝術特徵與文化傳承,主要闡述了民族民間曲藝音樂概述、民族民間曲藝音樂的藝術特徵、民族民間曲藝音樂的文化傳承等內容。
在撰寫本書的過程中,筆者借鑒了國內外很多相關的研究成果,在此對相關學者、專家表示誠摯的感謝。
由於筆者水平有限,書中部分內容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和論證,在此希望各位同行專家和讀者朋友予以指正。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