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式-歲時禮俗之美 周華誠 9787577203638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
NT$502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5*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儀式-歲時禮俗之美
ISBN:9787577203638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
著編譯者:周華誠
頁數:280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36383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毛尖·沈書枝·黑陶·萬曉利推薦的散文作家
晨昏·冬夏·河山·家園·中國人的日常之美
★這是一部光陰志。作者系知名青年散文家,近年多居於鄉野,踐行江南傳統文化與生活美學生活。他細心留意四季光陰變遷,總體呈現江南傳統文化與美好生活。光陰短長,皆在字裡行間。
★這是一部生活史。與大地貼得更近,感知一地風物流傳,草木盛萎,動物來去,風霜雨雪。這樣的光陰里,自有一種生命的哲學,對萬物心懷體恤,與古人心意相通,對生活滿腔熱愛。
★這是一部生活美學之書。全書有開闊的視野,遍查典籍,又能獨寫出獨家的記憶與體驗。文字風格活潑靈動,注重當下體驗,吃茶且看花,日長如小年。文章空靈溫暖,令人感動。
★文本之美。周華誠的散文往往以生活為切入點,通過細膩的描繪和深入的思考,展現出他對生活的深刻洞察和獨特感悟。他的散文既具有生活的真實感,又富有詩意和哲理,給人以深深的啟示。作品以其獨特的文本意識和鮮明的個人風格,展現出散文的魅力和價值。他的散文不僅具有高度的藝術性,同時也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文化價值。
★紙書之美。本書的裝幀設計頗具匠心,特邀「中國最美的書」設計師操刀設計,雙封裸脊,特別收錄20餘幅天然童趣小畫,隨書附贈精美藏書票1枚。圖書印刷精選具有親和手感的紙張,溫柔可親,盡顯紙書之美。
★時光之美。人生不需要匆匆忙忙,可以慢下來,靜靜感受閱讀的美好,感受時間的緩慢與詩意,感受生命的喜悅與平和。

內容簡介
記憶中的「歲時廣記」,文字里的「故鄉時間」
日子美好,光陰短長,皆在字裡行間
本書講述藏在中國傳統節日里的生活美學,既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生活之美的追尋,又是對當下社會發展的珍貴記錄。作者多年踐行江南傳統文化與生活美學生活,細心留意歲時變遷,與大地貼得更近,感知一地風物流傳,草木盛萎,動物來去,風霜雨雪。這樣的光陰里,自有一種生命的哲學,對萬物心懷體恤,與古人心意相通,對生活滿腔熱愛。作者文字風格活潑靈動,注重當下體驗。吃茶且看花,日長如小年。光陰短長,皆在字裡行間。文字空靈溫暖,令人感動。

作者簡介
周華誠
浙江常山人。稻田工作者,作家,出版人。作品見於《人民文學》《中國作家》《散文》《散文選刊》《散文海外版》《文匯報》等刊。已出版《不如吃茶看花》《德壽宮八百年》《流水辭》《春山慢》《尋花帖》《廿四聲》《陪花再坐一會兒》等二十余種作品。部分作品獲三毛散文獎、草原文學獎等獎項。作品入選多種年度選本。

精彩書評
華誠的文字,也是得到了江南那方水土的滋養。清,淡,靈,秀,雅,品出萬般滋味,真正能稱得上美文。他對歲時與節氣的詩意書寫,讓我恍惚想起張岱,那個在湖心亭看雪的風雅文人。張岱若是讀了,也一定認他作知音。
——《海南日報》
我想,能把茶喝出酒意的,也就只有他這樣懂生活、愛生活的人了。難怪華誠說,喝茶要喝那個類別里最好的茶,看花也要看世上最美的花。
——《中華讀書報》
這是故鄉的風景,也是我們嚮往已久的生活。好文字還是要有亮光通透,汪曾祺的文字就好在時有亮光爍爍,川端也這樣。華誠的文字也時有亮光爍爍,無一點陳腐氣,且都是一手貨,俱從自家心上手上來,從不炒賣二手陳貨,是為一等文字。
——《文匯》APP

目錄
元旦
新年試筆:肉與書
新年試筆:煮水煎茶
元旦試筆:讀書喝茶

花朝
垂絲海棠、野草莓及阿拉伯婆婆納
被一樹梨花擋住去路
一枝簪不住
上巳
水邊一席茶
棕魚
寒食
蘇東坡的寒食節
杭州賞春妙趣
清明
西湖龍井
喝不完綠茶
紫雲英
端午
古典主義的端午
端午與灰湯粽
蕨葉、楊梅與酒
端午節的食餅筒
六月六
曬書
醅糕
七夕
筆墨間的情意
中元
七月半
焐酒記
中秋
月光滿懷
賞一輪南宋的月
吃蟹
重陽
淺酌茱萸杯
桂花餅及其他
寒衣
路上的寒衣
十月十
豐收的節日
獲稻記
臘八
一碗粥
臘月
甜夜錄
煙火之神
大掃除
亂來
殺年豬
大吉大利
門窗上的花花
天上人間
除夕
春聯
插了梅花便過年
所有的年,都在故鄉
隆重的一餐
除夕夜
正月
正月初一
索麵帖
拜年帖
初三瑣記
初四瑣記
初五瑣記
初六瑣記
初七瑣記
初八瑣記
初九瑣記
初十瑣記
請紫姑
搭燈棚
張燈記
臨水娘娘
上元
元宵節
看花燈
後記

精彩書摘
焐酒記
大暑將至,父親在家焐酒。蕎麥酒純釀,出酒一百六十斤,裝了四壇。
夏焐酒,冬來喝。酒要存一存才好。其中兩壇,我想最好存它五年十年。以後,每年焐酒,每年部分地存起來,存的時候,搞個封壇儀式。以後,我是說譬如明年吧,可以接受大家定製,新焐的酒,罈子小一點,十斤裝;來五六人,寫字彈琴,自己寫的封條,丁酉年丁未月丙午日,寫好,貼起來,擱在我家後院。每年封一次,每年啟一次,都過成節日,聚飲。啊呀呀,就這麼想想,忍不住要醉。
大忽兄說,最好,還要有一棵芙蓉花,埋壇酒在芙蓉花下,豈不妙哉。
當然好。我家不缺芙蓉花。大理小雲又出主意:種棵桂花樹,埋壇桂樹下,八月桂花落,滿院桂酒香。好。我家不僅不缺芙蓉花,也不缺桂花。梅花、桃花、梨花、柚花、杜鵑花、百合花、山莓花、板栗花、石榴花,都有。每株花樹下藏一壇,四時花開,日日有酒喝。
此事可為。我藏好酒,就等大家來喝。在北京的編劇先生牛凳說,這件事有意思,有念想,常相聚。行,既然大家說有意思,那就先約起來。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待到重陽日,頭戴一枝花。你幫我割稻,還來就菊花。
獲稻記
毛豆的收穫很簡單,稻子的收穫就頗不容易。以前鄉下一年到頭有幾件大事,收稻子算得一件。種兩季稻的時候,「雙搶」是在最熱的大暑里,算是一年當中農人最為辛勞的時節。雙搶,是搶收和搶種,搶的也就是時間。農人素來平淡,有什麼好搶,搶到一個好天氣,搶到兩天時間提前把農事做完,就是幸甚幸甚的喜事。
現在我們是只種一季稻了,節奏也就悠緩許多,並不急著在兩三天里收割又趕著把秧插下去。收割過後,是漫長的冬閑,把田閑下來,什麼也不管它,或者種上一季紫雲英——這就是一種保養。休養生息。田也是需要放空的。什麼事情也不幹,看起來是懶散,其實張弛有度,是令生命悠長的方法。
遠人兄,我們以前收割稻子,用打稻機——今秋在蘭溪的梯田裡收穫,農人們搬出了最古老的稻桶,那是我從前沒有用過的農具。有勇猛的朋友,光了膀子,把稻穗一下一下地揮舞起來,擊打在稻桶的壁上,天地之間發出「咚咚咚」的聲響。稻粒飛濺,好看,也令人欣喜。
遠人兄,我們今天的人,可以這樣地感受一下勞作,是多麼難得。即便稻葉把肚皮劃出一道道淺淺血痕,即使手臂癢上幾天,那也是無礙。這樣的癢,這樣的揮汗如雨,是生命里珍貴的體驗。離開了這片田野,離開了這一天,走千里萬里,過五年十年,也不大會有這樣的體驗。
——人活著,不就是想千方百計地證明自己活著么。癢也好,痛也好,那就是活著。
清苦清苦的味道
1
上次去蘇州玩,胥門老城牆門洞里有人擔了苦瓜來賣。苦瓜小小的,短而肥,像一個手雷。艷麗之紅。像苦瓜,又不像苦瓜。
是什麼名字,我已經忘了。只知道當地人是作為一種水果來吃的。
後來問了一位植物學家,說是「金鈴子」,有的地方叫「癩葡萄」。其實也是苦瓜的一種。
苦瓜我知道,故鄉的菜園子里常常會種一些。苦瓜的藤在竹籬笆上攀爬,垂掛著一條條白色的苦瓜。我喜歡白色的苦瓜,顏色真好看。
看一本閑書,才知道溫州人把這種苦瓜叫做「紅娘」。
2
苦瓜是什麼時候進入中國的?我翻了好幾本飲食的古籍,都找不到線索——本想順藤摸瓜,藤卻不知道藏在哪裡。
後來動用了一位朋友提供的古籍檢索系統,查到明朝徐光啟的《農政全書》中有「錦荔枝」:
「又名癩葡萄,人家園籬邊,多種苗引藤蔓,延附草木。生莖長七八尺,莖有毛澀,葉似野葡萄葉,而花又多。葉間生細絲,蔓開五瓣,花碗子花結實如雞子大,尖稍紋皺,狀似荔枝而大。生青熟黃,內有紅瓤,味甜。」
有學者考證,苦瓜並不是原產於中國,而是從東南亞熱帶地區,也有說是從非洲帶回來的——明代以前,我國沒有栽種苦瓜的記錄。鄭和下西洋,從海外帶回來。鄭和的翻譯官費信撰寫的《星槎勝覽》中記載:「蘇門答剌國一等瓜,皮若荔枝,未剖時甚臭如爛蒜,剖開如囊,味如酥,香甜可口,疑此即苦瓜也。」
鄭和下西洋,先後七回,估計有一回上了蘇門答臘島。島上有苦瓜,他把種子帶了回來。明朝中期,苦瓜在南方開始廣泛栽種。
清嘉靖進士王世懋,有《瓜蔬疏》,提到「錦荔枝」,也即是苦瓜——
「吾地有名錦荔枝者,外作五色蜂窠之狀。內子如鱉蟲人甚惡之,不知閩廣人以為至寶。去實用其皮肉煮肉味,殊苦廣人。亦謂涼多,子京師種摘而自供食,往在泉州見城中遍地植之,名曰苦瓜。形稍長於此種耳。」
廣東人善吃,還講究養生。譬如涼茶,就是廣東人日常喝的飲料。苦瓜與涼茶一樣,也是消暑佳品。
3
苦瓜和尚石濤,一定很喜歡吃苦瓜。
石濤不僅愛吃苦瓜,還把苦瓜供奉案頭朝拜。
苦瓜有此君子之德,受人稱頌。因苦瓜雖苦,苦自己而不苦他人。若用苦瓜炒肉,肉是絕不苦的。
我讀過《苦瓜大和尚百頁羅漢圖冊》,畫中三百余位羅漢神情高古,氣象萬千。
詩文也好,畫作也好,我喜歡讀古人的東西。古人的時光過得慢。種田種菊,吃茶吃苦瓜,他們都比現代人做得好。
「藝術是情感的表現,情感是不受進化法則支配的。不能說現代人的情感一定比古人優美,所以不能說現代人的藝術比古人進步。」這話是梁啟超說的。
苦瓜和尚的畫,到現在看,還有苦瓜味——這清苦清苦的味道,至今沒有褪色。
4
青螄的味道,也是清苦清苦的。
小暑過後,一場雷陣雨下得酣暢淋漓。再晴上幾天,又叫人大汗淋漓。黃昏時候到桃花溪里去歇涼,順便拾一把青螄帶回去。小暑過後的桃花溪清幽極了,夾山兩岸,草木蔥蘢,鳥聲也清幽。在水裡泡一會兒,遍體清涼。
5
做青螄最繁瑣之處,在於剪螺螄屁股。青螄小小的,人俯身水面撿拾青螄,倒不覺得枯燥。拾回家后,剪青螄屁股卻著實需要一些耐心。
如沒有這道工序,青螄肉將無法吸出,只能用牙籤挑取,這是善食青螄的人所不能接受的。
讀《日本味道》一書,作者北大路魯山人說到香魚的吃法,極是講究。他說:「香魚如果不是在水清、流急、河床比較寬的河中生育的,發育就不會完全,香氣品味都不會太好。這就是決定香魚好壞的大致條件。」
其實青螄更是如此。
青螄的生長,對於溪水的純凈度要求極高,至今只有浙西地區的開化、常山兩縣出青螄。除此之外,我還沒有吃過別的地方的青螄。
吃青螄,也講究一個鮮味。青螄本來就小,沒有多少肉,但吸食的過程卻極美妙,小小的肉連湯帶汁,堪可回味。青螄肚子裡帶著碧青色的腸子,也是可以吃的。
青螄的鮮味里還帶些清苦,也是山裡人說夏天吃青螄可清涼敗火的原因。
青螄也屬於山裡人夏天的河鮮吧。
山裡人炒青螄,一定要用到紫蘇。紫蘇去腥。
紫蘇也可以用來漬黃瓜、漬嫩姜,這是夏天清涼過早粥的良物,也是很開胃的小菜。
6
苦瓜這時節,大大小小,已掛滿藤蔓。白色的苦瓜掛在碧綠的葉間,很是漂亮。
苦瓜用一點黑鹹菜炒起來,青螄用一點紫蘇炒起來,都是很可口的小菜,實在與小暑大暑的天氣相宜。山裡人都相信夏天吃點苦意的食物,是很好的。
按說還有一種苦的東西,苦丁茶,也是很苦的,卻實在沒有什麼鮮味,只剩下苦了,也就沒有什麼可取之處。
有一次翻書,鍾叔河編、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的《周作人文類編·人與蟲》,知堂也談到苦茶,有朋友特意送他一包苦茶,「我感謝他的好意,可是這茶實在太苦,我終於沒有能夠多吃。」
苦丁茶,我好些年前喝過,可能多放了兩根,泡開以後苦得咂舌。只放半根茶,也仍然是苦,實在不怎麼好喝。苦瓜和青螄,我卻一直喜歡。
想來我還是喜歡有一些活潑之氣的鮮苦與清苦。若只是一味的苦,這樣的人生,未免太單調了些。

前言/序言
自 序
好雨知時節。自然有自然的規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也要遵從大自然的規律。中國人老早就懂得這個道理,懂得與四時光陰、天地萬物一起過日子。
老輩人講,「春種夏長,秋收冬藏。」老輩人的生活,是跟土地上的勞作緊緊聯繫在一起的。他們按照季節變化來播種和收穫,也按照季節變化來安排一整年的生活。什麼時候揮汗如雨,什麼時候休養生息,都有規矩,都有儀式。
這種規矩和儀式,是一代代人留下來的生活經驗,是一代代人總結出的生命印記,也是一個族群在自然界生存的脈絡和節奏。
在《中國廿省兒歌集》(黎錦暉、吳啟瑞、李實編)中翻到一首浙江兒歌,講述的是一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